7月24日晚,《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全面公开,与东京奥运会一同成为了我们茶余饭后的热谈。
如今,奥运会顺利闭幕,“双减”意见的热度却未消退。这段时间,对于“双减”的落地试行,网友们议论纷纷:
“一刀切根本解决不到想解决的问题,只会更不敢生育。”
“这么多老师该何去何从呢?也要赚钱养家的呀!”
“难道校内资源是公平的吗?”
“很多家长没时间教孩子,只能放家教改作业啊。”
……
校外培训被当作负担卸下。没了课后作业,没了课外辅导,但面对升学压力,家长们反而更焦虑了。
教育焦虑依旧存在。我们该怎么办?
家长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逼着他们反反复复地写作业、复习错题,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害怕孩子们不会自主学习,他们没有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不管我们是否能够提供外在条件辅助孩子们去学习,帮助孩子们最好的办法从来都是让他们自己喜欢学习、学会学习。
而这首要的一步,就是让孩子们爱上阅读。
《对联锦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意思是说,教养孩子不要让他做这个、做那个,先要教会他多读书。
阅读,是一种可以陪伴孩子们成长和学习的方式。从绘本到童话,从小说到论著,随着孩子们身心的发展,知识力、理解力的提升,他们所能阅读的书籍种类和难度也在慢慢增加。
阅读,不仅不会揠苗助长,还能充当孩子们生活中的好老师。在补习没办法继续,教育焦虑又没办法消除的当下,阅读可以说是帮助孩子们学习的最好办法之一。
不过,很多家长可能要面临另一个严峻的事实:孩子不喜欢阅读,甚至抗拒阅读。
前两天,知乎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话题:“如何培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网友们各自留言,分享了自己爱上阅读的经历。
从这些留言看“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我们可以总结以下三点。
父母以身作则,陪伴孩子阅读
我们总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话其实是很对的,不仅是父母,生活在孩子周围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
留言中,有一名网友讲述自己爱上阅读的经历时说,她的爷爷很珍爱一套书,这让她认识到书籍是很重要、很宝贵的。她的爸爸会给她讲很多“欲知后事如何”的故事,让她认识到书籍是生动而有趣的。
正是这样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使她产生了努力读书识字,实现自主阅读的渴望。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想要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要做的是自己阅读,示范给孩子看,成为孩子的榜样,并且,能够陪伴他们一起阅读,让他们认识到书籍的趣味和可贵。
这样,孩子们便会对阅读产生初步的好奇与喜爱,也才会有尝试自主阅读的开始。
选对书籍,避免误导
当孩子开始自主阅读,我们需要在书籍的选择上把关。
为什么书籍的选择需要把关呢?因为,孩子们没有分辨能力,很容易落入一些“坏”书的陷阱里。
我有一个朋友在小学当语文老师,几年前,他还是六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当时,他们班上有男同学买了一个系列的小黄书,是用很色情的文字叙写的长篇巨作。这男同学不仅自己看,还转借班级的其他同学看,在班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可见,我们需要在孩子的可接受范围内,规范孩子们的阅读书籍,避免他们因看不好的书而受到一些错误的教导。
给孩子输出的机会和时间
对孩子来说,完成阅读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向外界反馈阅读的收获。
读书并不是读完了就结束了,孩子还需要思考、分享和交流。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成为孩子们交流分享的对象,也应该给他们机会与时间去反馈自己阅读的收获。
孩子读完一本书后,也许会很有兴致地向我们分享自己阅读的内容,那时我们可以仔细聆听、适当提问。
如果他没有主动说,我们也可以率先提问,请他讲讲自己阅读的书,谈谈自己的感想。这会让他有进一步的获得和成就感,也能使他更加喜欢阅读。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我们很多时候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急于求成,结果却适得其反,最后搞得孩子和自己都身心俱疲。可实际上,教育不应该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
让孩子阅读好书,读一些看起来不那么有用的书。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知识、智慧、文化、气质……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优秀”装饰在我们的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