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跑家,习惯了早起,起来后习惯在阳台上站一会儿。对面楼房的那扇窗户,我在阳台上眺望的时候总是亮着。暖色的窗帘,特别是在冬天漆黑的清早,很是醒目。妻子说,那家孩子在读高三,每天晚上要学到很晚。再看到那明亮的灯光时,在脑海里就有了一副勤奋的画面:他(她)面对着层层叠叠的学习资料,伏案苦读,奋笔疾书——为了心中的大学梦。
当秋天到来,站在阳台上目光习惯性的看向那扇窗户时,已不再明亮。心底里没由来地松了一口气——他(她)应该是考入了大学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的这句励学名联,从古至今,万口传颂。对于学生们而言,现实的梦想就是考入大学,而这梦想的实现,需要刻苦努力地读书,用更多的知识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须读书”。学习的梦想需要用努力地读书做动力,生活的梦想也需要用勤奋地读书来助燃。梦想犹如烛火,不管大小强弱,不管现实如何蹉跎,那丝亮光总在前方的那扇门后闪烁;知识是用来打开那扇门的钥匙,想要获得钥匙,必须努力读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海迪身残志坚的事迹感染激励了一代人。张海迪的故事,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读书。努力地读书,刻苦地读书,勤奋地读书。她用求知若渴的读书精神,为自己的梦想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打开了那扇梦想之门,攀上了生活成功的巅峰。
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普通的人,也一样通过用功地读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的邻居有一位是在学校的女教师,戴一副眼镜,温文尔雅。休息日,常和妻子在一起聊天,聊家长里短,更多的是聊孩子的学习。聊起孩子的学习,她说起了自己当年上学的事情。家在农村,是很普通的那种家庭,生活一般,靠老天吃饭,地里刨食。她平时上学,休息的时候还要帮家里干农活儿,去野外放牛。那时候,最大梦想就是要走出农村,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她也明白,要实现这个梦想,唯有读书一条路可走。当去野外放牛,一起相跟的男孩女孩们,聚在一块玩闹的时候,她独自一人捧着课本在远远的地方埋头苦读。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聪明加上勤奋,让她如愿以偿考入了师范学校,实现了自己走出农村的梦想。在妻子的转述中,我仿佛看到:蓝天白云下,河水弯弯,芳草萋萋,牛儿懒散地吃着草,一个少女坐在草地上,手捧着一本书,心无旁骛。
有这样一个女孩,想起她,就会想起一种土生土长在矿山的、人们称之为马茹茹的植物。它不畏风侵沙蚀,在贫瘠的山头自由自在的生长,晴也好,雨也好,旱也罢,涝也罢,定期绽放美丽的花朵,如期结出红艳艳的果子。她叫王力宏,一个普通的矿山女孩。十几年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由同学介绍结识了她。第一次见到她时,心里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患有小儿麻痹的她只能半屈着在床上“坐”。但她的笑容却是那么地明朗。在她的卧室里,到处摆满了书籍。读书于她,是一种信念,一种支撑。而这种信念与支撑,源于那个美丽的文学梦想。她握笔的手扭曲着,但就是这样一双手,翻阅了一部部文学名著,写出了一篇篇对生活美好向往和充满着信心的文章。
她的坚持与努力,感染了许多人。大同市的一位编辑给了她诸多的鼓励与支持,电台也对她进行了电话专访。从那间小小的卧室,她用勤奋的读书,铺开了一片金灿灿的生活。
在平淡的生活中,读书可以是一种调剂。闲暇时慢慢翻几页,细细品味书中的意境与精彩;于梦想而言,读书是那双扇动着的羽翼,愈丰满,愈能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