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教训》是一本由李仕权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3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革的教训》读后感(一):不会吸取教训的改革,通向成功的道路是遥远的
【不会吸取教训的改革,通向成功的道路是遥远的】
★不会吸取经验和教训的人,他通向成功的道路是遥远的。同理,不会吸取经验和教训的改革,通向成功的道路也是遥远的。★
多年以后,道光皇帝批准《南京条约》这个近代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时,准会想起祖父乾隆皇帝带他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究竟从什么时候、是什么原因使上国一步步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的?当道光皇帝思考这一问题时,他会无数次地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却从来没有从中发现任何蛛丝马迹。仿佛批准《南京条约》和那个遥远的下午就像“鱼与飞鸟,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不可能有任何瓜葛。殊不知,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那个遥远的下午早已为《南京条约》埋下伏笔。
不会吸取经验和教训的人,他通向成功的道路是遥远的。同理,不会吸取经验和教训的改革,通向成功的道路也是遥远的。
《改革的教训》读后感(二):漫长的前车之鉴
很快读完的一本非常通俗的历史读本,白话文的史料证明,命题作文式的历史解读,借古喻今的意味已经直接写在纸上甚至都不用去揣摩。“资治通鉴”是中国人写历史的终极目标,官修史书的传统也给这一目标提供了基础。作者仿佛是在颠覆传统史家笔下默默无闻的沉没改革,实际上是在借揭示历史上改革的阻力来为当下的改革背书。
无论是历史上恶名昭著的周厉王、王莽、隋炀帝,还是活在前后辈阴影下的秦献公、汉宣帝、汉明帝,都成了过往历史里的改革旗手,看似在为历史人物形象翻案,真实意图则是古为今用,从历史里理解当下的改革现实。
每当读到书里有关“改革”的借喻,就不禁让我想起高中历史总会遇到一道论述题:“历史真的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至少我以为,它可以是。单纯地沉迷在对过去的探寻里似乎并没有多少意义,历史的价值正是在于对后世提供参考,我相信历史从来都应该是有用的学问。
就以周厉王的“污名化”来说,为什么旧史家要把他刻画成一代“国人道路以目”的暴君而今天却要剖析他失败的原因而把他树立成改革旗手?实际上,真正的历史里周厉王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无论是暴君还是旗手,都是基于不同时势下的需要。推翻新政需要合法性、共和行政需要合法性、宣王继位需要合法性,那么周厉王只能是倒行逆施的暴君;而今天改革要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那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改革者形象就重新被现实所需要。
中国的历史足够长,长到现实生活里的绝大多数问题都能在滚滚长河中找到答案。
《改革的教训》读后感(三):你永远都无法让螃蟹蛙跳
【你永远都无法让螃蟹蛙跳】
★必须明白,你永远都无法让螃蟹擅长蛙跳,也永远都无法让青蛙习惯横爬。所以,必须走自己的路。★
谈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第一个问题是:应该主要吸取中国历史上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还是其他国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让我们先看一个跟螃蟹有关的故事。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你好,我要到河边去,怎么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到达河边了。”螃蟹走了老半天,可是连河的影子都没见到。后来,螃蟹又遇见青蛙,就埋怨指责青蛙:“你害得我好苦,我走了老半天,连河的影子都没看到。”青蛙摇头笑着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了。”
这个故事也可以反过来讲,变成青蛙向螃蟹问路,但核心却不变——要“走自己的路”。
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改革的道路,何尝不是要“走自己的路”。故事正着讲,如果西方发达国家是青蛙,那么顺着它指的道路,中国这只螃蟹,是到达不了代表成功的河岸的。故事反过来讲也一样,如果西方发达国家是螃蟹,那么顺着它指的道路,中国这只青蛙,也同样抵达不了代表成功的河边。必须明白,你永远都无法让螃蟹擅长蛙跳,也永远都无法让青蛙习惯横爬。
归结为一句话: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十几亿庞大的人口,中国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超大规模国家,不可能亦步亦趋走别人的路,只有坚持走自己的路,用独特的制度文明、独有的价值追求、独到的文化范式,才能给予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美好的未来。
《改革的教训》读后感(四):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但昨天的风雨能泥泞今天的道路
【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但昨天的风雨能泥泞今天的道路】
★“短板效应”警示我们,在汲取中国历代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功课,是补齐对教训汲取不够的“短板”。
★综观古今中外的改革,大多数的落实情况都很糟糕,以至于根本轮不到拼顶层设计。
关照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应该主要吸取中国历史上改革的经验,还是教训?
恐怕是教训,原因有三:
其一,经验总结得多,教训汲取得少。
当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时,往往说的都是那些成功的或者基本成功的改革,绝大多数写中国历代改革的著作和文章,侧重的都是那些广为人知的成功改革,主要是谈经验。这就造成对中国历代改革的经验总结得多,教训吸取得少。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短板效应”警示我们,在汲取中国历代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时,我们最应该做的功课,是补齐对教训汲取不够的“短板”。
其二,经验侧重顶层设计,教训关注具体落实。
翻翻写中国历史改革的著作和文章就会发现,对经验的总结侧重点在顶层设计,突出改革的整体性、关联性、匹配性和衔接性,彰显举措的针对性、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但对改革措施的细节和落实的重视不够。可是千条万条,不落实就是白条;千招百招,不落实就是虚招。对教训的反思,恰恰较为重视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综观古今中外的改革,大多数的落实情况都很糟糕,以至于根本轮不到拼顶层设计。
其三,经验往往不管用,教训却常常很顶用。
经验要怎样才会起作用?要符合很多前提条件,经济方面的、政治方面的、社会方面的、文化方面的等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世易时移,彼时得出的经验,由于众多条件发生了变化,此时不一定管用。但教训就不一样了,它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讲究,不需要各种条件的协调配合,只要有一点符合了,就有可能被触发,“很顶用”地起作用,时刻准备着再次给你一个“下马威”。
也就是说,在同等的情况下,教训往往比经验更管用。正所谓: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但昨天的风雨,仍能泥泞今天的道路。
《改革的教训》读后感(五):题目大格局小
看到开篇,说中国的道路不同于世界其他道路,并以螃蟹走路来比喻,中国应该找寻自己的独特道路,我觉得这本书的整体的格局就下降了,我认为,中国复兴也好,崛起也好,必定是站在全体人类文明的高度上的升华,是吸收了人类历史文明总体成就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咱们自家这几千年的历史。自家历史,不适合现代文明发展的,该抛弃就一个抛弃,而不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所以整体印象上,我就对本书打了个折扣。
为什么要改革,从本书来看,封建王朝的系统总是朝熵增的方向运行,当初的设计好的方面难以体现。坏的方面却不断放大,如宋朝的恩养士大夫,按书中描述,感觉整个宋朝政府如同今天效益不好的老国企。论资排辈,效率低下。各个阶级利益固化,政府体系固化,长此以往,导致政府运行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矛盾逐步激化,到了一定的程度,需要改革,重新分配利益了。改革就发生了。
改革,什么叫改革,内涵是什么?我国自从1978年开始,认为进入了改革开放期,经济大踏步前进,我怎么感觉美国也没怎么大张旗鼓的提倡改革,但从立国到现在,也一直在变革中,当然也有不变的。或者他一直在变化中。改革,是不是一个王朝,国家,在短时期,譬如3-5年,10几年间,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的变革,提升了社会管理效率,国家财政水平,解决了外患内忧,使得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缓和了社会矛盾?这些是不是就是改革成功的标?
本书列举了周厉王、秦献公、汉宣帝、王莽、汉明帝、隋炀帝、唐武宗、宋仁宗、明孝宗这几位帝王的改革过程,初登大位,面临危机,或者是社会的、或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分析了他们的改革措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失败的,有几位帝王介绍的,有点为历史翻案的意思,如:周厉王、隋炀帝、唐武宗,当然,该翻案的应该翻案,但是像汉宣帝,汉明帝,明孝宗这样,归为改革的失败者,我就看不明白了,王安石的改革、戊戌变法肯定应该算是失败的改革,但又没放到本书中,不太明白;
上述的改革失败者,改革措施,我总结如下:一是反腐倡廉,刷新吏治,目的是提高政府效率,弹压既得利益集团;二是经济、财政、财税方面的改革,目的增加国库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拉近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缓解社会、阶级矛盾;三是军队改革,目的是提升军队战斗力;改革措施各有不同,但目的都一样;改革的过程,都是要跟既得利益集团做斗争,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划分出来,或归国库,或用以富民;总之社会财富过于集中,不是什么好事。另外,政治体制,军队体制这些,改革的确能短期提升效率,但是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用得就很好,保证大帝国的稳定运行,同样是内阁首辅,宣宗、孝宗用了什么人,嘉靖万历用了什么人?其实人还是最重要的,封建王朝最重要的节点就是帝王。帝王以下,规章制度容易建立,长期有效运行还是靠百官,靠基层官员,依靠靠谱的人。人是政治、经济、军事的运行效率的最大支撑点,所谓社会变革,我是期望如哲学上讲的的归纳、演绎法一般,循环反馈,有问题及时总结,及时修改,改正后新的办法规则,迅速执行,然后观察效果,再发现问题,这样,社会持续,小步前进,也没必要老是突击性,短期性的改革,矛盾冲突弄的很激烈,将改革融入每一天;
总之,我对本书的观感一般,可以当成拓展“识”的书,至于知吗,自己总结吧。
《改革的教训》读后感(六):不要成为一个“装醒”的人!
【不要成为一个“装醒”的人!】
★可怕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装醒”的人,对改革叶公好龙。每个个体,无论是不是既得利益者,都有自己的利益,都可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阻碍改革——就算舍弃的只是很小的一块“奶酪”,而得到的将是更大的一块“蛋糕”。★
既得利益者绝不是“省油的灯”和“温顺的羔羊”,当然不会主动乖乖地让渡额外的特殊利益,所以过程通常是渐进的。面对改革,既得利益者往往“装醒”。
在凝集改革共识阶段,既得利益者会“装醒”。
要么充耳不闻改革呼声,冰镇改革热点,让改革呼声偃旗息鼓;要么全力炮轰改革诉求,搅浑改革舆论,让改革诉求不了了之。
比如,城市出租车管理制度,是明显需要改革的,讨论多年却依然“无解”。一方面,众多城市的面积和人口都大幅甚至急剧增加了,但出租车数量长期不增加,打车难成为通病,拒载、宰客等现象司空见惯;另一方面,出租车司机群体一天忙到晚,挣的钱大部分交“份子钱”了,收入不高,没有保障,难免有怨气。市民和出租车司机“双输”的背后,是出租车公司靠垄断获取暴利,长期靠高额的“份子钱”坐收渔利、一本万利。吊诡的是,每当某地试图改革不合理的出租车管理制度时,就会出现“上班高峰期,成百上千台出租车集体不拉活,堵在主干道”的事件,背后的利益驱动可想而知。还有一些改革问题也类似,讨论来讨论去,却始终笼罩在“无解”的悲观情绪中。
在落实改革措施阶段,不少既得利益者也会“装醒”。
比如,某些公务员嘴上支持公车改革,但实施方案一来,就抱怨“车补太少”,甚至声称“以后不出差了”;一些干部说起简政放权头头是道,可真到了“割自己的肉”之时,却明放暗不放、放虚不放实;还有的干部,平时痛责不正之风,但一受八项规定等制度约束,又慨叹“为官不易”、“管得太严”……总之就是,“一改到自己就改不下去”。
再比如,在行政审批“瘦身”广被点赞的同时,被称为“二当家”的审批中介却困扰着人们。中介“二当家”,凭着“依附”关系握住“隐形审批权”,人为制造“关卡”,垄断经营,服务用时长,收费不合理,被讥讽为“戴着市场的帽子,拿着政府的鞭子”。不少人感叹,“有些中介甚至比政府还牛气”,在不少地方,中介环节竟然占去了总审批时间的三分之二,甚至还多。
……
既得利益者“装醒”并不可怕,改革正是要让“装醒”的既得利益者真正清醒过来,不再阳奉阴违,而是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真正支持改革。
可怕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装醒”的人,对改革叶公好龙。每个个体,无论是不是既得利益者,都有自己的利益,都可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阻碍改革——就算舍弃的只是很小的一块“奶酪”,而得到的将是更大的一块“蛋糕”。
改革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首先不要责问他人是不是在“装醒”,而且要提醒自己不要成为一个“装醒”的人!
《改革的教训》读后感(七):替这个残酷的世界给自己一记温柔的棒喝
【替这个残酷的世界给自己一记温柔的棒喝】
★这个世界的残酷,不仅在于它不给你想要的并强塞你不想要的错位,也不仅在于梦想照不进现实的孤苦,更在于“我有迷魂招不得”的迷失。★
常说,世界很残酷,它不仅吝啬地不给你想要的,还强塞给你不想要的。
其实,其残酷在于,它貌似慷慨给你所有想要的,实则夺走真正宝贵的。
中国历史上运气最好的君主、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生前想必是极为心满意足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之最——
实际统治时间最长。乾隆在位60年,还当了4年太上皇,实际掌权64年。相比之下,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皇帝,在位61年,但剔除从8岁登基到14岁亲政的时间,实际掌权时间约55年。
君主之中寿命最长。从夏禹开始,到末代皇帝溥仪为止,中国历朝历代的君主将近500人,只有梁武帝、武则天、宋高宗、乾隆活过了80岁,乾隆寿命最长,享年89岁,而且一直掌控实权。
统治政绩最为光鲜。他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的时期,比之前的最高点高出了近三倍;横向比,从总量上看,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社会财富最多的国家。
皇家气度最为彰显。乾隆六下江南,次次都带着上万人的庞大队伍,威仪之严,排场之大,前所未有;建成的圆明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集天下胜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
然而, 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乾隆万万不会想到,他自己洋洋得意的文成武功,不过是“雄伟的废墟”,他引以自豪的丰功伟绩,正是后世诟病他的“罪证”。
正是在他掌权的60多年间,错过了历史性的、跨时代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由领先沦为落后,被西方赶超;
正是在他执政的60多年间,清王朝注定了即将倾颓的下场,中国历史即将翻开令人痛心疾首的惨淡一页。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大肆掠夺,另一个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再接下来的故事,更加让中国人不堪回首。
这一切,都源于乾隆和统治集团的“迷失”——迷失在子虚乌有的上国的迷梦里,迷失在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的假象中,迷失在阿谀奉承的专制主义的黑暗里。
世界确实很残酷,它慷慨地给予了乾隆几乎所有现实的荣光,满足了乾隆所有迷失的梦想,但暗地里却夺走了乾隆最为宝贵的财富,也就是整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乾隆终其一生,其实一直处于“我有迷魂招不得”的状态里不能自拔,没人替这个残酷的世界给他一记温柔的棒喝,让他幡然醒悟,就像“雄鸡一声天下白”那样。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像乾隆那样“迷失”,无论你是在看得最远的地方手舞足蹈地聊梦想,还是在四面高墙的地方捶胸顿足地找救赎。
这个世界的残酷,不仅在于它不给你想要的并强塞你不想要的错位,也不仅在于梦想照不进现实的孤苦,更在于满地的六便士很容易就晃花了你的眼,晃晕了你的头,让你迷失在无尽的迷梦中,忘记了——只需微微抬下头,就能看见皎洁的月光温柔地披在你身上。
所以请记得,偶尔替这个残酷的世界,给迷失的自己一记温柔的棒喝,让自己抬头看见月光。
《改革的教训》一书,就是这样“一记温柔的棒喝”。
《改革的教训》读后感(八):《改革的教训》:改革永远在路上
《改革的教训》讲述了周厉王改革、秦献公改革、王莽改革、汉明帝改革、隋炀帝改革、唐武宗改革、宋仁宗改革、明孝宗改革。
既然是“打捞中国历代沉没的改革”,与大众普遍认知中的历史也许有所不同。比如,周厉王并不“周扒皮”,秦献公并不不如秦孝公,王莽并不罪大恶极葬送汉朝,汉明帝并不比不上汉光武帝,隋炀帝并不全是暴君……
每一章开头会有君主画像以及一小段文字,算是总起或是介绍,譬如,“历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你跑与不跑,时间就在那里,不紧不慢。明孝宗算是一名好选手,在他的这一棒中,他带领改革跑在了革命前面”;“宋仁宗想当回外科医生,给病重的北宋动个手术,不幸的是,他患有晕血症,所以手术刚刚开始,他就因为看见了血而临阵脱逃了”:“唐武宗像一个街头的绘画家,他把安史之乱的历史涂鸦,变成了凡·高笔下宁静的绚烂星空。只可惜,他离开之后,不断有人来涂鸦”。
历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每逢历史转折时期,就会上演改革与革命的赛跑。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幻想毕功一役,必须接连奋斗,久久为功。“居安思危,我们宁可把困难估计得更严重一些,把解决问题的措施想得更充分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从而让改革推进得更顺利一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蓝图还有待进一步实现,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装睡”的人,“损失厌恶”效应容易让人对改革叶公好龙,每个人都有可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阻碍改革,我们每一个人,“首先不要责问他人是不是在‘装醒’,而且要提醒自己不要成为一个‘装醒’的人”,站在中国广袤大地上,不做“装醒”的人,叫醒“装睡”的人。“你我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改革的教训》的结语我很喜欢,它谈到了乾隆,让我印象很深刻。
“乾隆终其一生,其实一直处于‘我有迷魂招不得’的状态里不能自拔,没人替这个残酷的世界给他一记温柔的棒喝,让他幡然醒悟,就像‘雄鸡一声天下白’那样。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像乾隆那样‘迷失’,无论你是在最远的地方手舞足蹈地聊梦想,还是在四面高墙的地方捶胸顿足地找救赎。
这个世界的残酷,不仅在于‘它不给你想要的并强塞给你不想要的’而形成的错位,也不仅在于梦想照不进现实的孤苦,更在于满地的六便士很容易就晃花了你的眼,晃晕了你的头,让你迷失在无尽的迷梦中,忘记了——只需微微抬起头,就能看见皎洁的月光温柔地披在你身上。
所以请记得,偶尔替这个残酷的世界,给迷失的自己一记温柔的棒喝,让自己抬头看见月光。”
愿祖国,日益昌,吾以吾之躯,尽吾之能,谨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