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者不惧,去者不留》是一本由曾子航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38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5-7-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来者不惧,去者不留》读后感(一):真实人生,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风平浪静
读到了这本书,里边都是由单身女子情感故事访谈组成的,读下来,也让我开了眼界。完整地讲述了很多段感情,也让我了解了感情的开始,发展,持续和结束,尤其是不同女生的不同的经历。
破除了一些我感觉神秘的东西,比如恋爱中的心理。美女就不好追吗,不见得,能够在一起同居也是顺其自然不那么难的事儿,在酒吧还是能够收获ONS的,就看自己的水平等等。
另外让我有所了解的还有北上有钱有势中年寂寞男人的一些日常生活,金钱,事业,夜店,还有性伴侣,有钱人的世界让人感觉很神秘,也算是在这里窥见一点吧。
女人完全没有男人理性,一份真情难得,却有人不珍惜,不禁感到唏嘘,尤其是读到书中一篇女人为男人付出时间金钱感情的故事,不由得感觉大惑不解,但人心百变,千种姿态,谁又能说的准呢?
《来者不惧,去者不留》读后感(二):地狱来的童话
加藤谛三写过一本《为什么我们爱的那么累》,从心理学角度对失败的爱恋关系进行剖析,曾子航的这本《来者不惧 去者不留》则是从十六个个案入手,先讲故事,再抽撕剥茧分析人和人的关系。
这些个真实的故事戏剧性很强,甚至扩充一下都能整个情感类电视剧了。这让我想起年少时喜欢在《女友》上翻看别人的恋情,后来本地都市报盛行刊登类似的情感专栏,采访一个又一个悲剧的故事。之所以是悲,大抵是因为从头到尾一团和气的故事会映衬出人们生活的不如意,会愤愤的呸一声假到家了;这些激发人类同情心的故事,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家长里短的唏嘘数声,也都应了一句看热闹不嫌事大。挺佩服曾子航的,接触这些有问题的人和情感,全是负能量,他没让负能量侵蚀自己,且力图帮那些迷路的女子找到一条通向光明的坦途,需要很大的慈悲和勇气。
故事的残缺和压抑来源于人情智的残缺和压抑。虽说人的气质和性格先天即得,但后天环境的影响也着实不容小觑。家庭、父母作为连接一个新生命和世界的中转站,心理问题跟随着一切言传身教传承了下来,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左右着这些女子的情感生活,让一手好牌打成烂牌,或者是根本起不到好牌。应了加藤谛三那句“心里有问题的人,总会下意识避开心理正常的对象,转而与同样心理有问题的人气场相投。”
看完这些沉重的满是疮痍的故事,还是挺庆幸自己是个没故事的人,自己轻松,下一代也轻松。
文/团团花哚 2016.03.08
《来者不惧,去者不留》读后感(三):16位单身女子的恋爱记
厚厚的一本书,但还是挺好读的,一字一字读完了。
我觉得曾子航也可以来采访我,也是很刻骨铭心的。
大概每个人刻骨铭心的经历,写出来也不过只是十几、二十页普普通通的故事吧,看过的电视剧、电影多了,再离奇曲折的故事,也不会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吧。
书刚看完,我就从后往前说说感受吧。
倒数第二个故事,留短发的女孩,三次相亲经历。为什么相亲时我们对对方都会很挑剔,就像带了放大镜一样,放大对方的缺陷呢?如果这个人是你的同事、朋友,你还会觉得他浑身是毛病吗?有的人给你的第一印象不好,但后来越来越好,可能有物极必反的效应,相亲中误毙的人、误错的缘分也是经常有的,很可能因为某些小小的缘故或固执,就关上了一扇可能通往幸福的门。这个我也有亲身体验啊。
倒数第三个故事,未婚妈妈。她挺不理性的,有一点自我毁灭倾向,可能和抑郁情绪有关吧。本来只要坚持再等待一年多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非要走一条独木桥。这种心理可能是害怕幸福的心理吧,可能源于自卑心理。这种心理我也有亲身体验,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自信不是展示在外在的,而是生长于内心的。
倒数第六个故事,闪婚,糊里糊涂。婚姻也可以说是一场赌博,谁也不可能完全看透对方。对方是好人吗,你自己是好人吗?我想女孩在情感上还是早熟一些好,早点经历挫折,早点经历渣男,早点学会辨别各种男人。发现了他是渣男,就不会继续喜欢他了,也就停止受伤了。自己的眼光要正一些,如果你就是喜欢渣男这种类型,就难办了。
虽说是口述实录,但谁又能保证这是全部的毫无隐瞒的事实真相呢?我们总是会给自己的经历寻找合理化的借口,试图编织一个逻辑合理的故事,但对方的心思是未解的,很多心情是无来由的、非理性的,感情的潮起潮落的确是个谜。
《来者不惧,去者不留》读后感(四):不必假装正常人
好久没关注《非诚勿扰》这档节目,昨晚朋友圈突然被一则相亲贴刷屏,认真看了看,没想到竟然是陈宇欣。大学时被她的书洗脑,模模糊糊地向往陌生、奇遇和峰回路转。那个在出发站台上发现自己丢掉去往莫斯科火车票的大胆女孩,怎么也不该是“循规蹈矩”到要去电视台相亲的人。
她说:大大小小谈过几段恋爱,玩过也认真过。彻彻底底地真爱过,辜负过别人,也被别人狠狠伤害过。知道爱情是怎么回事,知道婚姻是怎么回事。很清楚地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总也绕不过去的死穴。
也是,每个人都有一些被珍藏的翻江倒海的感情史,她这样几笔带过,我们也不忍追问。
但有人敢说,愿意说。
曾老师书里这些人,有些是有所耳闻的话题人物,有些是完全普通的女孩,还有些陌生的姑娘身上浮现着熟悉朋友的身影。每一位都个性鲜明,女人的美丽、善良、勇敢、坚强和怯懦、软弱、自私、不顾一切,都在他们身上渲染得分明。极尽小说家的笔去写感情生活的那些甜蜜、痛苦、纠缠和狗血,恐怕也不及这些女孩真实故事的十分之一。
未婚先孕、爱上已婚男人、误打误撞和gay纠缠不清、爱上特殊身份的英雄,这些桥段在文艺作品里每每被我们嗤之以鼻,然而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生活啊。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不愿意面对生活本来的面目,不敢接受感情不美好的一面。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谓之夸张和狗血;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沉默、深埋,仿佛永远不提,就不曾发生。捂好伤口,我们忙不迭地指责别人,假装自己是个根正苗红、顺风顺水的正常人。
也许是因为这些女孩勇敢,也许是因为感受到曾老师的信任,也许是受不了长久的隐忍,她们撕开自己的伤口,毫不避讳的告诉我们:我是谁,我爱过谁,我负过谁,我扮演一个怎样身不由己的角色,我做过哪些独处时感到羞愧的悔恨事。而曾老师,以一个倾听者的身份,不偏不倚的记录下这些。
我们,不必急于评判这些女孩的过失,也不要急着质疑她们的三观。把这些私密的故事,带到私密的内心。如果心里一些难以启齿的秘密,和某个女孩的故事有些许重合,也许她们的经历,能让你有种找到同类的宽慰,能让你卸下心里这种沉重的不能诉说的包袱。
我们谁也不是没经历过坎坷的所谓“正常人”,谁也不是三观不正、行为不端的“奇葩”和“妖怪”。如果真的有命运不可忤逆的捉弄,我们只能像这些女孩一样,经历、接受、不刻意遗忘、向前看,放轻松。
《来者不惧,去者不留》读后感(五):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来者不惧,去者不留》
读到这本书,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年前的快递,朋友代收了,我道是本书,感兴趣你可以先看。年后再向她取时,问起却说,再等等给我。她往常并不好书,这让我一时有点纳闷,也未深究。等书本终于到我手上时,我约莫有些明白这个中的缘由了。涉及朋友,话不多说。但她和都市中许多能干女子一样,还在寻觅合适的另一半。
这本都市单身女子情感口述实录,我是一口气看完的。毕竟内容并不高深艰涩,也无须我去细细品位其中语言或是桥段。严格说起来,这本书占用我眼球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停留在我脑中的时间却很长,很长。
无端端的,我想起了杨丽娟。在父亲跳海后,媒体曾大面积报道过她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及她成长经历。父亲内向而寡言,比母亲大十几岁。母亲不甘不满,两人早早离婚。离婚却又并未离家,一月中半数日子在男友家,半数日子回前夫家洗衣做饭,这样的生活奇异的和谐。这个把追星当做生命中头等大事来做的女子,这个期待并坚信偶像就是她命中注定的另一半的女人,她那些荒诞不经的价值观,如今看来也是有迹可循的。
这只是个不甚恰当的极端个案。可是就书中一些女子的情感经历看来,童年的部分经历以及家庭中父母的关系是会反射到孩童身上的,待她(他)长大,或多或少就将这些影响代入了自己的两性关系中来。一些情感故事中的“习惯性”不幸,如果寻求到心理学上的一些理论帮助,可以避免原地自怨自艾之后,继续避免重蹈覆辙。至少,离渣男远远的。离不该眷恋的过去,远远的。
从31位单身女子的真实情感经历中摘选出来的16位,囊括南北两大发展中心,年龄跨度从“70后”到“90”后。她们的这些故事,时而令人忍不住拍案——艺术果然来源于生活。说得糙一点,这恋爱谈得,真跟演电视似的曲折;时而也令人欣慰,不论如何,希望未灭,这些勇敢发声的女孩子们都没有丧失对未来生活和感情的期待。
都市里盛放的单身女子们,数量似乎日渐庞大。庞大得人们开始担忧,这是个社会问题。其实也可以欣喜,至少说明不再有那么多如花似玉的女性,屈从舆论,将就生活。不再有那么多男不欢,女不爱的夫妻关系湮灭一个小小孩童对幸福家庭的憧憬。单身,不是某个人的个案,不是某个城市的个案,更不是中国的个案。也许,只是人们越来越懂得,宁缺毋滥。因为,不留该去者,不惧该来者,幸福终有一天会来敲门的。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
《来者不惧,去者不留》读后感(六):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诗人李白发出如此喟叹,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苦苦品尝相思相恋之苦。
曾子航,70后情感畅销书作家,担任很多谈话节目、情感节目,其另一部作品《女人不“狠”,地位不稳》广为人知,因语言风格犀利、说话不留情面而被读者称为“狠男作家”。除此之外,还担任过全国多档电视节目的情感心理专家、媒体评论员和嘉宾主持。后代班过《非诚勿扰》点评嘉宾、担任过相亲交友节目《爱情连连看》点评嘉宾、《盛女大作战》情感导师、《爱情学院》情感“教授”以及《奇舞飞扬》心灵导航师。《来者不惧,去者不留:都市单身女子情感口述实录》更是用男性视角对16位北京、上海单身都市女子情感进行整理和分析,她们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劫难,却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她们对美好的向往,她们的故事,她们的情感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动容。每一个向往美好的女子都是盛放的花儿,永不衰败。
看完这些故事其实内心怀有一种深深的恐惧,看到家庭、父母婚姻、周围环境对这些女子的影响,震动很大。和第一位被采访者相似,我一位表嫂的父亲因为家里妻子蛮横强势跑到外面打工,遇见了下一任妻子就再也没有回来,她的母亲因为她父亲无端出走,停妻再娶妻,心情抑郁,没多久就自杀了。表嫂跟着年迈的爷爷,再也没有其他的亲人。她爷爷在去世以前把她许配给表哥,看着他们结婚就闭上了眼睛。可是后来的日子却是让人痛心,在她生下两个孩子之后,表哥同样在外面有了外室,甚至外室的孩子跟她第二个孩子是一样的年纪。她没有办法,为了两个孩子忍受了下来,可是婆婆却把两个孩子攥在手中,很少和表嫂亲近,表嫂只好委屈求全的照顾着丈夫,照顾着婆婆一家。直到现在,她还是郁郁的生活在那个没有人性的院子里,远远地期盼着她的孩子长大。这大概就是父母对孩子最深刻的影响,自身所设定的期望都一一映照在自己身上。所以,不管在日子多辛苦的情况下,都要对未来的日子怀有美好的期盼,那么未来就会遇见美好。
这16位单身女子在这些情感纠葛之后没有视情感为洪水猛兽,也没有把爱情婚姻视作人生唯一归宿,她们反而开始充实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人生的千姿百态,她们继续选择和男人纠缠,怀有对美好的期望,在人生中不断地起航,这大概就是新一代都市女子,现代女子对自己的尊重,对自己人生和生命的尊重。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对美好的向往,那就让我们怀着对美好的向往,美好的生活下去吧!
《来者不惧,去者不留》读后感(七):【百味书屋】普通爱一场原来那么难
最近看的电视剧里很戳我心的一段话:本想着长大成人后,能够普普通通地谈恋爱上班工作,能够普普通通地找个男朋友,能够普普通通地结婚,没想到普通居然这么困难,普通对我而言是种奢侈。小时候我喜欢看童话,喜欢王子和灰姑娘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完美结局,也憧憬过英俊潇洒的王子骑白马而来,然后说一句让你久等了。可是后来人们说王子和灰姑娘的婚后生活也许并不那么美好,生活的油盐酱醋会磨灭爱情的梦幻,还说骑白马而来的不一定是王子,也许是唐僧。而我也逐渐发现且不说这样浪漫梦幻的爱情,就连普通爱一场都那么难,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能少。
这本书里会看看形形色色不普通的恋爱,有相爱却因为外部原因没法在一起的,有爱上渣男被骗到差点去做小姐的,有爱上gay误以为能改变他的痴心人等等,惨烈程度堪比在我心头扔下一颗颗炸弹。这本书主要采访了来自北京上海的大龄单身女性的情感经历,大家光鲜亮丽地活在大都市,其实内心却埋藏着不为人知的伤痛,跟她们相比,自己那些对爱情的迷茫是那么微不足道。里面每一个采访过后都会有一个简短的问答,对单身状态的想法、对爱情的理解、对婚姻的理解等等,一百人眼中的爱情有一百个模样,但从这些故事里我发现家庭会对我们对爱情最初的认识有很大影响,主要反映在小时候的经历和教育方式上。
书中的很多女性小时候都会有一些不太美好的回忆,父母离婚或是父亲无缘无故出走或是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被领养等等,间接导致了她们对爱情既渴求又害怕。真心希望所有做父母的能不在小孩子面前吵架或是冷战,因为真的会留下阴影。虽然我没有受到过什么深刻的伤害,我的父母现在也会小吵小闹但总算平稳度日,但我到现在都记得小时候父母吵架摔东西,母亲被气得离家出走,后来知道是去我外婆家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母亲是到外婆家去了,只以为母亲不要我了,不要这个家了。而看着刚刚像火药桶爆炸一样的父亲,也不敢去烦他,怕他也会不要我,只好默默地一边流泪一边趴坐在地上着尽自己所能收拾摔坏的东西,客厅里大理石有多冰凉我还记得。这段回忆没跟身边的谁讲过,但是或多或少对我现在还没结婚有点影响,会觉得有一点害怕,找对象也想找性格温和一点的,但又不喜欢温和地没有主见的,也是纠结。
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个电视剧里是这么解释普通的:其实费心费力的事情也在普通的范畴之内,大家其实都很拼命地过着普通的生活。所以,不管过去怎样,现在我想拼命地普通爱一场,拼命地普通结婚,拼命地过普通的生活,也希望书里的女性也能拥有普通的爱情,普通的幸福。
《来者不惧,去者不留》读后感(八):爱情应无所畏惧
我们希望爱情是一场丰盛的晚宴,我们希望爱情是一场华丽的旅行,!在爱情这条道路上,有的人走得简单,有的人走得复杂,有的人走得畅快,有的人走得艰难。人生的苦与乐,伤与悲,我都希望我们能用最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收获最丰硕的爱情。
那些留在脑海里面的深刻记忆,那些挥之不去的伤痛,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爱得最深伤得最痛的人,也已经慢慢淡化,不得不说时间真是一剂医治心灵的良药。如果你能看穿爱情的真谛,明白爱情的真理,懂得相处之道,相信就不会走那么多的弯路,这都是后话。但是爱情它再伤人,我们也愿意飞蛾扑火!
不论你的年龄、身高、长相、职业、性格怎样,都有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它不一定惊天地泣鬼神,但是它却是你心底最深的烙印。因语言风格犀利而被读者誉为“狠男作家”的曾子航,在《来者不惧,去者不留》中就收录了北京和上海16位单身女子的感情故事。她们动情地诉说着她们的爱情故事,中间穿插着他作为一个情感专家、一个男人的视角、感受与分析。
看她们的感人故事,听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是否也在为之感动,是否从中找到那个为情所困,为爱痴狂的熟悉身影。书中有三番五次感情失败,但是事业中重获新生的“宠儿”;有因为童年生活的不幸而在爱情的路上追寻父亲的影子;有因为异地相隔、父母反对,女大学生爱上保密英雄,相恋八年却无法走入军嫂的行列……这些真实的经历让人感动,情感让人唏叹,故事让人甚至落泪。但是她们在回首这些往事时,都能表现得镇静、平和,这并不代表她们已经对以往的感情放下了,我想她们只是在爱情的道路上学会了从容与潇洒,学会了转角说再见,我也相信她们以后会走得更加美好和坚定。
我们都想要一个相爱的、深爱的、最爱的人来告别单身,但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如此理想的爱情。对待爱情,我们应该来者不惧,去者不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该来的自然会来,想走的留不住,如果情已逝,那就让他随风飘散吧!我们要做的是放下这段感情,重新上路,前方的不远处,你一定会遇到和你有缘有分、心意相通的人。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邂逅不同的爱情,在爱情面前,我们要学会正确对待,无所畏惧。
《来者不惧,去者不留》读后感(九):不惧
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书名那种霸气,洒脱所动荡着。《来着不俱,去者不留》这书名让我感觉,这是需要经历多少感情事情,才能有如此心怀呢?
看完这本书,就得这本书是很值得推荐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是关于我们现实中女性的爱情故事。虽然每个人有每个人不一样的故事。但是在关于他们的每一段故事里,总能在故事里面多多少少看见关于自己的身影。而在每一位受采访的对象里,采访者总能给她们一些指导。感觉这些能被受采访的人都是幸运的。因为能够在感情里面,能够有一位导师给你所指引。
作者曾子航七零后的男性,却为女性著作了两本畅销书,当看完了他的这本最新之作《来之不俱,去之不留》之后,真的会很想要去求购入他的另一本书《女人不“狠”,地位不稳》。
我们的感情里为什么有的人感情路上会是一帆风顺,而有的人却是如此千回路转。如果说那些有着上天的卷爱,就可以一生只有一段恋爱,而且这段恋爱就可以维持到终生的话,这固然让人羡慕。但是就算我们这些没有得到上天的怜悯,总是要我们在爱情中成长的人来说,这也没什么。至少我们能够体会这里面的酸甜苦辣。最后,总能够运到能够终生的人。
在某一个受采访者的最后,作者给我们提到一点就是。我们可以选择寻找一个可以聆听我们故事的人。把我们那些故事讲给他们听。而在跟诉说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在这里面得到我们在感情中的哪些不足与不好。也可以让聆听者给予我们一些正能量。而我选择的是,把我的这些写在我的日记本里。然后丢掉那些不愉快的,人嘛,总是要向前看。在感情里虽然受过伤,但也不能说因为这些伤而影响我们前进的步调。能来的我们不拒绝,不害怕。而那些选择离去的人,我们也不要强求留下。
在这本书的作者采访之后都会有关于对这个人的单身调查问卷,而下面我也想留下我的单身调查问卷。
1. 目前单身的原因?
@: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结交别人
2. 一个人会寂寞?
@:还好,有时候觉得也会
3. 想找什么样的男人?
@:有担当,能对我好,对我的家人好。
4. 最讨厌什么样的男人?
@:小气,爱计较,废话特别多
5. 觉得自己身上最吸引男人的特质是什么?
@:爱动小脑筋
6. 对自己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身材不够完美
7. 享受目前的单身状态?
@:享受
8. 着急结婚?
@:不着急,着急也没用啊
9. 对爱情的理解?
@:甜美,激情,欢乐
10. 对婚姻的理解?
@:爱情奠定之后的家庭
《来者不惧,去者不留》读后感(十):爱情与婚姻的现实博弈
文/宋薇棠
近些年来,随着《非诚勿扰》等相亲类电视节目的持续走红,各种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情感类问题指南书籍也开始疯狂地浮出水面,这些书籍背后的作者,自然而然地成了都市单身男女们的“情感导师”。
究竟怎样才能找到生命的另一半?爱情与婚姻,是不是永远都只是一场博弈,却没有输赢?……要回答这些问题,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为往往没有标准答案。于是很多“情感导师”把回答变成了鸡汤式的抚慰,而关于怎么做却只是一带而过。
曾子航是很特别的一位。与普遍有着各种证书的“情感导师”不同,曾子航混迹于媒体圈,涉猎于各大相亲类节目,他可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却有着足够的经验,这本《来者不惧,去者不留》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这本书中,曾子航通过将生活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大都市里十六位单身女人的采访实录作为故事背景,保留婚姻与爱情最原始的问题全貌,以一种最直接赤裸的叙述手段表现了中国当下都市女人的爱情百态。在这十六段失败的爱情过往里,有人是正值芳华的女孩,也有人已是半老徐娘;有人一贫如洗,也有人功成名就;有人是单身贵族,也有人是单亲妈妈;有人的爱情空白如纸,也有人的爱情千回百转……但归根到底,她们都渴望爱情,又在婚姻的门口徘徊不定,时间逼得太紧,而她们又太难看清,于是将爱情与婚姻变成一场残酷的现实博弈。
面对这十六场博弈的“惨烈战局”,曾子航在每段故事的最后都给予了自己的分析与理解,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她们在爱情与婚姻方面的问题症结,即“家庭”、“性格”和“经历”。其中家庭背景决定了对于爱情的性格,性格推动了面对婚姻的经历,比如“我不是一个坏女孩”中的徐静蕾,从小缺少父亲的单亲家庭让她长大后对大叔上瘾,在他们的身上寻找遗失的父爱,可是与大叔们在阅历、情感上的巨大鸿沟,导致她的爱情经历永远都迈不进婚姻的殿堂,因为她享受爱情,却无法承受结婚的责任。
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每个人似乎无论怎样努力,都逃不出孤身一人的命运怪圈。
曾子航说过:“人生最难得的就是放下。放下了,就一切释然了;放不下,你就作茧自缚。那么,如何真正地做到放下呢?走出去多看看,学会放飞自己的心,而不是将自我继续囚禁在不快乐的牢笼里。” 家庭、性格和经历不应该成为幸福的绊脚石,就像婚姻并不应该是爱情的围城。当年做下这个比喻的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至今仍为人称颂。因为他和曾子航一样,他们已然看清什么是爱情,什么才是婚姻,什么又是爱情与婚姻。
所谓爱情与婚姻的现实博弈,并非是倾城之恋的浪漫,也没有生离死别的残酷。相反,它平平淡淡,来去无踪。也许只是一个电话的距离,亦或是一次约会的际遇,就是爱情消弭了婚姻,亦或是婚姻破碎了爱情。
但是就像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只有爱情才能使婚姻变得圣洁,只有被爱情圣洁化了的婚姻都才是真正的婚姻。”爱情与婚姻本应是一体,它们神圣且不可分割。我们看不清它们的本质,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无法做到“来者不惧,去者不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