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午夜降临前抵达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5-08 03:40: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午夜降临前抵达读后感精选

  《午夜降临前抵达》是一本由刘子超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午夜降临前抵达》读后感(一):并非游记

  先看了《中欧快车》,又忍不住买了此书,显然因为阅读刘子超的图书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并非是普通的游记,而是融合了相关历史、文化的思考,并带有强烈的个人痕迹。这一点让人想起了保罗.索鲁,两者也有着同样不动声色的幽默,不同的是,这书的语言更为简洁明快。而书中描述的抽离和漫游场景,常常让我觉得那是一个区别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地方,因此,当我结束一天的工作,拿起此书时,总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午夜降临前抵达》读后感(二):或许是离开,或许是抵达

  在一个不加班的夜晚终于翻外了这本不算厚的书,回想起每一个上下班的路上读完后持久的心灵安宁,就觉得或许已经认识作者很久很久。

  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旅行文学,更多的是思考与见闻,与一般的文学皆不一致的地方大概就是它独有之处,想起跟多年前听过的风吹过的街道,那样平静,那样侃侃而谈,不拘时间,不拘有无听众,自弹自唱,亦有独到的厚重之处。

  余秋雨曾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正如此刻,静谧安宁,明亮而不刺眼的月光,沙沙而不腻耳的蝉鸣

  《午夜降临前抵达》读后感(三):卡罗德钢琴 评论午夜降临前抵达

  卡罗德钢琴 评论午夜降临前抵达:

  这是一本“走脑走心”、极具小说质感的旅行文学作品。

  作者深入欧洲腹地,以精道的语言打磨旅途见闻,信手拈来各种逸闻掌故。他书写相遇与别离、出发与抵达、历史与现实、文学与音乐、美食与美酒,也审视那些逝去的灵魂、孤独的陌生人。笔锋中流转的幽默戏谑和温柔情怀,使得路上的风景闪烁 出令人动 容的隽永光泽。

  卡罗德钢琴 评论午夜降临前抵达:

  无论是布拉格午夜的小酒馆、布达佩斯的旧书店,还是苏台德的森林,的里雅斯特的港口……这片大陆的荣光与苦难,不安与希望,因为他的行走,得以被记录和书写。

  《午夜降临前抵达》读后感(四):在路上

  很享受阅读的一本书,已经很久没有一本书让我在结束阅读时候能够生出不想结束的感觉了。也许这和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一样,也许和我看一部剧不喜欢看结局一样,那种似乎可以一直在路途上知道有一个地方可以期望的感觉。环游世界一直是一个梦,而一个人去旅行更是洒脱,但是大多数人的现实并不会提供这样的机会。没有机会去领略的风景总有人替你去领略。看完这本书放佛自己也在中欧的城市中穿过,在某一家咖啡店喝完一杯咖啡,然后在城市的街头走过,观察这个城市。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在街头无目的的闲逛似乎是发现这座城市的好方法,一直觉得真正了解一座城市不知是去看这座城市的名胜古迹,更是走进街头巷尾,走进当地人们的生活,在这过程中呢总会遇到奇妙的人,发生奇妙的对话,知道一段不一样的历史。下一段旅程将在什么时候发生,将要去往什么地方,现在的我丝毫不知道,但是从今天,从现在,从此时此刻开始满怀期待。我是一个看到喜欢的地方喜欢看地图的人,附赠的小地图真的很贴心很喜欢。

  《午夜降临前抵达》读后感(五):午夜降临前抵达

  充满智慧的佳句:

  我相信,至少是理论上,旅行或多或少会改变一个人,会使那个人朝着更宽容、更理性、对世界的理解力更全面的方向迈进几步。至于到底是几步,那要看那个人的天赋和修养,但毫无疑问,这向前几步就是旅行的意义,也是活着的意义。

  犹太民族总是时刻准备着受难,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未来的忧虑,能做的只有祈祷。

  推荐理由:

  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和它便于携带的size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会喜欢它,读后得到的满足感果然与期待感同步~看游记的时候,我觉得我跟作者一样,像是漫游在中欧大陆的一抹自由的灵魂,脑海里有很多很美的景象。对欧洲初步的认知来源于唐顿庄园的田园风光,一片寂静和安详,我猜,这也许这才是欧洲大陆的旋律,不同于我们想象的那般豪情壮志,更不适合改革开放三十年以后的中国人长期居住。作者遇到的罗马小伙子曾说,“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呢?——那儿有美丽的房子、牛、羊和嘹亮的牧野歌声。”但远行和分离能获得的满足感就正如作者在书本封面所引用的话,“存在,总骄傲地未知着。”

  《午夜降临前抵达》读后感(六):随便写点感受,可能写的会有点乱七八糟

  感觉从小就喜欢看一些和旅行有关的节目,杂志,书刊等这一类的东西,看这些的时候总可以看到很多很美丽的地方,听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会对旅行抱着很美好的想象。但很多时候他们所营造出来的是一种让人向往的假象,但我还是很愿意相信旅行的美好。

  这本书,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着他的旅行,他在旅行中遇到的人和事。他用故事中的人情冷暖让读者自己体会。几乎大部分文中提到的城市,他到达那儿的时候,都是在午夜或者凌晨,

  而这时正是一个地方最真实的状态,不受打扰,像一个人在安眠的时候,最真实,但却是最脆弱的时候。

  长这么大,说句实话,也没去过特别多的地方,没有钱,也没那个胆量说走就走。很多地方都是从别人那里,都是听说怎么样怎么样,会很憧憬,但我只是憧憬,但不羡慕。以前觉得旅行应该就是出去看看美景,吃好喝好玩好,现在觉得旅行是种修行,去感受不同的人,去听那些萍水相逢的人讲他们的故事,而不仅仅只是走马观花,拍张照就走人的这种旅游状态。一直以来都很佩服那种敢独自一人在一个陌生的甚至连交流都不方便的地方去旅行的人。他们是真的带着自己内心的愿望去的自己想去的地方。

  《午夜降临前抵达》读后感(七):内心细腻是一种美德

  旅行文学存在的意义何在?

  大概在于,那些私人的感受,内心的观点、情感的起伏,可以光明正大,大摇大摆的放在众人面前。大声说出:给爷读!

  这种不必藏着掖着的感觉,很爽。

  这本书早在2018年,第5次加印的时候,就在原公司读到了。但也只是浅浅的读了几段文字。

  今年忽然想起这本小书,买了全新的,一口气读完。

  书中那些尽显内心细腻的句子,像珍珠项链一样,串起两度游历中欧的旅程。

  以前对中欧的认知非常浅薄,没什么概念。布达佩斯,波兰,匈牙利,维也纳……知道这些地方的存在,但不得不承认,关于它们的一切像浆糊一样在我脑袋里搅在一起。

  冬夏两个维度的旅行,从人、季节、建筑、历史、地理、物种等维度,很自然的被介绍给面对这些文字的人。我想我大概对中欧有了一种比较清晰、简单的认识。

  读完竟有些许留恋,好像也亲身经历了一场饱含深情的旅行。恋恋不舍。

  打开身心的感受,去感知和拥抱你所到达的每一个地方,这样的深度游,才称得上不枉此行。做一个有感情的人,做一个内心细腻的人,是好事。

  奇奇怪怪的地名,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食物,寒冷里温暖整洁的床铺,让人特别有安全感。

  中欧是安静的。是那种繁华过后的安宁吗?以后还会变化吗?

  不知道。

  但我们可以在午夜降临前,抵达。

  《午夜降临前抵达》读后感(八):漫长的告别

  昨天在店里拿这本书的时候,同事问:你好像很喜欢看游记?

  哦对,上次找她要书是拿简·莫里斯的《世界》以及《纪德游记》。

  相比“喜欢”,游记类的阅读更多是“功利”,我在学习一种讨巧的写作手法——首先要先讨好自己,有内容有干货却不是“最好吃”攻略;有情绪私人性却不是一味的“心灵修复”。

  游记是一个大门类,它们有一个严肃的学科名字——旅行文学。

  说了那么多,最心恸的还是那句“之后,回旅馆边写笔记边喝基安蒂红酒”,职业习惯和专业要求导致的习惯性动作。

  在维也纳的德语里,有一个词叫“Ewiggestrigen”,专指的那些永远活在过去的人。当你成了“Ewiggestrigen”,你就会抗拒时间的前进,宁愿成为幽灵,永久地留在昨天。

  旅人的咖啡馆

  -坐在咖啡馆里,感到周围的交谈声和杯盘声渐渐模糊,窗外的天空依然阴郁,雨水淋湿了街面,使它呈现出青黑色。一时间,我怀疑这间大雨中的咖啡馆,就是昨日世界里的一座孤岛。

  ”旅行,就意味着告别,告别,便是一点点死去。

  -所有的桌子都是临窗的,透过宽大明亮的窗子,可以看到街道上来往的车辆和路人。咖啡馆里不吵,但可以听到杯盘相碰的声音,比完全安静更适读书。

  和佛洛依德一样,维也纳人在情绪上,精神上患有不治之症,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精神医生。对他们来说,抵御忧郁的最好办法就是泡在这些年代久远的咖啡馆里。

  人究竟出于什么样的心情创造出故事,是把现实中得不到的,通过故事里假托的人去完成。

  《午夜降临前抵达》读后感(九):抵达之前也是故事的一部分

  很多故事的开头,写到主人公来到某个地方,然后叙述像流水般自然,把发生的事情娓娓道来。他是如何到达那里?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仿佛没有人关心,作者也就不着一言。

  但刘子超说:“旅行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在疫情笼罩出行受阻的此刻,这句话更令人叹服。同理到写作,最大的困难不是写完一部作品,而是写作的过程。或者对于我们普通人,实现目标是一瞬间的事,漫长的是在这之前。

  这是一本严肃的旅行文学,不同于旅行攻略或单纯的游记,作者细腻的笔触中带着淡淡的忧郁。写到当地的历史事件,完全不同于历史教科书般客观枯燥,作者的文字令画面如在眼前,读来易生怅惘。 仿佛在黄昏中发了会呆,一抬眼,夕阳已经落下。

  准确,是每个写作者梦寐以求的能力。如何准确无误地表达,直抵中心一针见血。

  作为读者,我觉得刘子超做得很好,于是把《沿着季风的方向》(作者的另一本书)加进了购物车。

  “我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节点,一个标示疆界的节点,一个岗亭,一个检查站,这样我就可以顺便满足一下旅行穿越边境时常有的Narcissism(自恋情结)了,可是一路无阻,风景亦无令人警觉的变化,直到我的手机一震,收到一条类似'捷克欢迎您'的短信,我才明白我已完成了蓄谋已久的边境穿越,那种落寞感如同小时候坐火车,一觉醒来被告知已经过了黄河大桥。”

  作者的语气幽默得令人发笑,但已然准确地击中了我,类似的记忆纷至沓来,瞬间我同步了一样的失落。

  在中欧,频繁变动的疆界、漂泊不定的民族、夹缝求生的和平,了解了历史才能理解边境的隐形。回望中国,不由得感慨,汇聚五十六个民族是多么的不容易。

  《午夜降临前抵达》读后感(十):古老游魂的午夜乡愁

  书寄到的那个午夜,一目十行、手不释卷地穿“夏”而过,齿颊留香,“于我心有戚戚焉”。然而,蹉跎延宕至今,竟舍不得将“冬”读完。就像太阳西沉或月光遍地的时候,火车鸣笛即将驶离站台的时候,风尘仆仆的老信封带着世故而天真的疲惫等待被打开的时候,你想要说些什么而终究没有说的那一刻的感受。

  我们被笼统粗疏地标记为“80后”一代,除了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为我们烙下的物化符号,其实并没有太多所谓“共名”的集体记忆,我们是天然忧郁症患者,我们傲娇而苍凉,我们孤独而凄惶。这一定程度上触发并催化了我们关于远方的蓬勃想象。旅行,流浪到陌生的地方寻根猎艳刷存在感求独异性兼找风景,就成了略读过几天闲书的小布尔乔亚文艺青年们不约而同的浪漫玄想。这位青年作家,勇决地行走在我们不敢触碰戳穿的幻梦里,用他敏感而清醒的笔触,言浅意深,语新意丰地描摹述说,当我们谈论旅行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作家笔下的中欧,生疏而又熟稔,古老而又温存,历史文化艺术哲学的海量储备在作品中形同复调,在笔触绵密的俄罗斯风情画,调制得当的鸡尾酒与即兴弹奏的爵士乐氛围之下,文化随笔、历史散文的气质“思之深而无不在”。作家冷峻而多情,不媚世俗之好,独投雅痞之影,“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没见过这样一个人,他不抱着赏玩西洋镜的窥私欲,他不屑于到此一游的圆梦感。他上路就如同还乡,在路上的真实体验有着拳拳到肉的酣畅快感。他如好奇的赤子般驻足凝眸,怅望流连,却脚不点地似的拒绝任何迁延羁绊,为了自由的乌有之乡,宁愿“死去一点点”。他将自身化为风景的一部分,就像归家一样地神定气闲。“堕情者醉其芳馨,飞想者赏其神骏”,且珍惜且鼓励!

  无论世事如何,请一定一定坚持写下去,为了滚滚红尘中的星辰天地,为了饥餐渴饮的芸芸众生,更是为了诗意栖止永不停步的自己。不忍心一口气读完,翘首等下一辑,续写寻找精神家园途中的永恒乡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午夜降临前抵达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