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5-08 03:3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读后感锦集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是一本由李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精选点评:

  ●诗人走了,画家走了,小径上不再有人们熟悉的那些身影。“世外桃源”离他们越来越远,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文笔和故事都很棒!很喜欢李辉的故事。

  ●一般

  ●差一点就可以成为完美的墓地之旅集结篇了。卡夫卡与父母和姐妹合葬的安静墓园,奥威尔刻着Eric Arthur Blair的朴素之碑,Vincent和Theo兄弟比肩而站的墓碑,还有陈寅恪夫妇最终落脚的庐山,心有戚戚焉…

  ●心中最好的兩篇:卡夫卡和奧威爾。在墓園,走近他們的精神世界,開始了解他們的作品。同時給董樂山先生獻上一束花。

  ●近期看到最好看的随笔。

  ●这是我多年前决定做出版时最想做的那种书,带着文人特有的气质,写久远却有迹可循的故事,最酣畅淋漓的非虚构写作。但当它真正来的时候,我反而不知道该如何推荐,只想说:它很好,值得一读。

  ●一口气读完,溜得没边,顺便关注了公众号六根。

  ●文不对题

  ● 公众号文字的结集出版,图文并茂,文字畅快淋漓。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是一个心灵旅行。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读后感(一):1980年代文学青年的底子

  近十来年,李辉先生的主业都放在现代作家与现代文化研究上,但我个人其实更喜欢他早年在外国文学这片园地里的耕耘,比如他在九十年代翻译的E.M.Forster与G.Brenan的散文选。还有一本更早但不能不提的《人·地·书》,是我小时候偶然在老爸的书橱中翻到的。书中,从西方文学中圣经的影响,到各种谈及人物典故之小文,篇幅精短,虽然写得浅,但有好些材料话题是惯常的西方文学史中少见的,给了童年的我不少乐趣。

  在这本《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作者亲身踏过那些西洋先贤生于之死于之的土地,实地的见闻与岁月的积累,大约能有几分新的收获吧。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读后感(二):矿泉水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喜欢卡夫卡,被名字吸引。

  然而读来却不是那么回事——这算本游记,记录行程之间零星夹杂一点文人感怀——不至于深刻,大多数甚至是近乎本能的情绪……如果没读过余秋雨我大概会仔细读,但是现在对太单纯的情绪没有耐心了……

  但也不是对自己毫无吸引力,书末提到的陈寅恪身后事的细节,不曾知道,平淡的叙述中更令人唏嘘。

  更有一段史料有趣:

最近读一本《陈寅恪最后的二十年》,你看到了吗?今早我上书店去找这本书,却没有来;原是国内三联出版的,而我倒想买一些送国内朋友,怕别人没看到,如你们没看到,我仍然要设法寄给你们。这老杂种真经得住熬,比梁漱溟洗练出脱得多,而且耐得寂寞,原来耐得寂寞是如此英勇的行为。中国哪怕只有这么三五个人,都能令世界灿烂得多。有希望当从此处看。(1996年6月11日黄水玉致黄裳)。

  至于为什么这本书叫这个名字……单纯的是因为第一篇在卡夫卡墓地的时候咱下雨……有种白好奇了的失落感……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读后感(三):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有的书,只是书名便会使你迫不及待地想去阅读——因为美。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像一首诗,蕴含了可以想象的所有景象。十篇长文,倒是有多篇文字关于墓碑,关于墓碑后的人——作者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像极了蒙蒙的细雨,没有伤感,只剩下美。去一个地方旅行,去一个地方寻找墓地,这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尤其对于忌讳言谈死亡的国人。殊不知,如果有不可更改的命运的话,那便是死亡 ——只有对死亡有了紧迫与豁达,于活着的过程才会拥有更深的理解与珍惜。而作者对于墓地的寻找,更容易激起对于逝者的回忆和理解——坎坷的人生,在最后回归于这一片安静。

  本书算是游记,更是一个文人关于文人的追寻。书中有关于卡夫卡、奥威尔、斯文•赫定、梵高兄弟及陈寅恪等人的追怀,也有关于瑞典监狱、柏林波茨坦、香港狗爬街等地的感慨。人物的背后是物是人非后依然不变的街景,故居的背后则是人物依稀的生活痕迹。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行走在街头小巷亦或是乡下小径,一种亲切油然而生,好像一直在这里生活,不曾远去过——这是我所期待的旅行,一种关于美的体验。李辉在书中说到,“美,源于爱”,而这爱便是对生活以及周遭一切的欣赏与感激吧。

  当读到卡夫卡的墓碑,那是雨天,头脑中是一幅写意的山水画——而卡夫卡走过的布拉格小街,逐渐消失,留下他出现过的背影。关于瑞典探险家,李辉写到,“想到斯文·赫定,与之相随的便是一片孤影,飘浮在无边无际的沙漠,或者,一声接着一声悠悠响起的驼铃”。而我的脑海中则是以浩瀚的沙漠为背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浮动伴随着夕阳西下,染红了楼兰古国的城墙。读到香港的狗爬街,回忆起民国时期那群落难的知识分子汇集在巷尾门前,谈着古今大事,也谈着家常小事,何不乐哉。诚如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记录下了太多的关于生活、关于美的体验。读书,永远不是文字简单的输入,而是想象的发现与创造。

  我想,有一天,我也想去看看雨天的卡夫卡墓碑,带着天堂的格子伞。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读后感(四):雨觅历史之旅

  文/ 海蓝蒲雨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觉得要配着淅沥沥的小雨才最有意境。窗边是滴滴答答不停歇的雨声,在书页中带着淅沥淅沥落在墓碑上的雨滴声,两者交辉,锋芒毕露。这本小巧精致的书籍,给人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历史的厚重,在文字的层层叠叠中扑面而来。李辉的追寻历史之旅特别有意思,总是与雨不期而遇,不管是在布拉格寻找卡夫卡的墓碑,还是在英国探访奥威尔的墓地,他总是能够与一场雨不期而遇,似乎连老天都被他的执着和勇气感动得稀里哗啦,眼泪直流。

  李辉在自序中说道他自己是热爱旅游的,更加热爱追寻历史,所以造就了这本书的由来——寻觅历史之旅,不仅可以饱览当地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还能够积淀自己的历史文化,追寻和了解内心渴望已久的故人之史,实在是妙哉!

  当我如痴如醉坠入他的文字时,感受到了李辉在背后所付出的一切心血——书中展示了大量的书籍记载、往来信件、当事人的谈话内容、年事已久的老报纸、精美的照片,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可见其用心之程度。每一篇文章下,都包含着一颗用心雕琢的心。我带着敬仰的心情,虔诚地去读着每一篇文章。对于用心之人来说,最可贵的是心与心的交辉。

  我虽能称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但是惭愧的是读得书并不多。李辉寻访的历史人物中,最熟悉的莫过于卡夫卡,在中学时代学过的《变形记》。零零落落的记忆散落各处,只好在李辉的文字中去拾起。卡夫卡在自己的小说中带着戏谑去塑造了他的世界,而文字之外的他却忧郁敏感毫无归属感,这种鲜明的对比立马将卡夫卡立体生动了起来,他不再是一个冷冰冰刻画在书上名扬四海的名字,而是一个鲜活独立的人,一个跟普通人一样有着自身缺陷的作家。最为有意思的是,创造小说的卡夫卡是孤独的,而在狂恋中的卡夫卡是滚烫的,那种热度足以让人惊讶连连。这种有意思的反差勾起欲望,去探寻他创造的世界,是的,我突然想重温一下《变形记》了。

  在诸多的历史寻访中,最有意思的是李辉总是去探访墓地, 至于原因不得而知。我幻想这样一个画面,在安详静谧的墓地旁,一个瘦削的男人站立在旁,静穆竖立,去认真端详面前的墓碑,用心与英灵交谈。在李辉拍摄的一处奥威尔所在墓地照片上来看,简单零落的墓碑随处散放,有的墓碑交叠,有的歪斜甚多,有的名人墓碑掩藏在角落里,孤单影只。细来想想也极有意思,生前繁华或落寞,都化为一片沉寂。

  除了探访墓地,李辉还去过世界上最幸福的瑞士监狱,走过以为是土耳其人的土耳其,感受过瑞典一家人的热情款待,寻访过波茨坦的历史风云……他的脚步在不断延伸,去延展含有历史的旅途。读完之后,意犹未尽。历史的碎片随着文字落入了脑子里,而我的双脚却开始丈量,准备开启一场寻访之旅,去追寻那些迷人的历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