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是一本由刘勰著作,中州古籍出版的474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0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心雕龙》精选点评: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出自于此,奥巴马被称奥观海也出自于此哈哈
●终于把这本理论著作啃下来了。对于文学类别与文学批评的渊源和标准等等讲得十分之详细,而且用词精致,化用典故行云流水,字字珠玑的感觉。连注释都是多看几遍收获颇多,仿佛一本书里囊括了许多本。不过仅仅是一遍的感受,应当时常翻阅,很有指导性。PS:这本译注详细,推荐。
●为文之用心,雕镂如龙纹。
●算是跟着注释过了一遍,谈不上细读,毕竟自己文言素养有限。但其中一些观点实在是在当时代的大环境(包括政治、宗教等)中发酵,却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想来必定是天才的洞见和整合了。
●古籍还是要看原版,实在不懂的再查资料,看直译本的话,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真真是“文 心 雕 龙”。只是文章之工,明理易,意会难啊。
●催眠读物 我太浅薄
●读过也不敢标已读的心情。
●字字珠玑
●全片通读,拍案称奇,准备重读
《文心雕龙》读后感(一):“作文”的美学精神
说实话,一本文言古文,有多少人是字字珠玑般读完,大抵是抱着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心态。堪称中国古典文学最高峰的《红楼梦》,我也曾抱着敬畏经典的心,奉若神明的阅读每一页,但是我走不进它,直到现在我对它的理解也只是众人水品,稍知一二,实在没有什么刻骨记忆。
一开始,读《文心雕龙》也是。我对国学兴趣尚可,口味广泛的我更偏爱日本文学,更钟情细腻微深的文字。厚厚的这本书,我只想翻翻便算,跳过了二十页的前言部分,大致看一眼原文,然后翻译解读,注释什么的便直接略过了。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作者的著书思路,也被流畅精准的翻译所吸引,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行文过程中的诸多“恶习”,古人的苦心孤诣,钻研精神,实在令现代人汗颜。我开始后悔为什么不是八年前来读,在初中对书籍最饥渴的年纪,在青春期最想表达的那刻来读,这样我的写作水平也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档次。
方舟子和韩寒尚在吵,文人的心早已不复从前。刘勰是南北朝梁国人,在他看来,写文章要像雕刻龙纹一样精细用心,所以才有《文心雕龙》这样的书名。写作的精神与技巧,文学的发展与弊病,书中皆能引经据典,逐一表达;不浮夸不避短,谦虚谨慎,字字箴言。博闻而强识,它让我看到了一种“作文精神”。《文心雕龙》不失为一本好书,一本国学经典著作。
《文心雕龙》读后感(二):读过大量经典再翻,可能感受更深
1.经:永恒不变的根本道理,不可改变的伟大教导。论:阐述经典说明道理的文章。
2.《周易》研究天道,《尚书》记录宣言文告,《诗经》抒发思想感情,《礼经》建立体制,《春秋》辨明事理。
3.周易:论说辞序 尚书:诏策章奏 诗经:赋颂歌赞 礼经:铭诔箴祝 春秋:纪传盟檄
4.宋玉:三闾大夫屈原弟子,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著有《登徒子好色赋》等。(四大美男:潘安,兰陵王,宋玉,卫玠。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四大才女:李清照,上官婉儿,蔡文姬,卓文君/班昭)
5.如果深切地认识到创作的困难,那么容易将要到来;如果忽视困难,把创作看的很容易,那么困难将要到来。
6.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气质风范,通过各种乐器的演奏表现出来。因此,师旷能从南北歌曲中看出晋楚两国士气的盛衰,季札能从各国乐曲中鉴别出各国的兴亡,简直精妙极了。
7.八音:金(钟)、石(磬)、丝(琴)、竹(箫)、匏(笙)、土(埙)、革(鼓)、木(祝敔)
8.雅正的古乐很难继承,淫靡的俗乐容易发展。
9.“史载笔(史官带着书写工具准备记事)。”“史”就是“使”,拿着笔立在君主的左右,国君让他记录身边的事。古代在国君左边的史官“左史”记录国君的言论,站右边的“右史”记录国君的行动。
10.老子精通“礼”,孔子曾经前去请教,于是他著述的《道德经》,便成为诸子百家著作的开端。
11.酝酿文思的时候,贵在内心虚静,疏通心灵,净化精神。
12.人的气质用来充实情志,情志决定作品的创作,创作出精彩的作品,无不来自人的情性。
13.只有取法学习经书的规范,详尽明了文章的体制和写作规格,然后文章写作才能萌出新意,锤炼出奇特的文辞而不杂乱轻慢。
14.文学创作抒写思想感情务求深远,安排音调声律则须浅近。
15.语言有文采才能流传久远,思想感情得到充分表达,文采才显得丰富。
(略读)
《文心雕龙》读后感(三):向传统经典学习写作的“经典”之道
很久一段时间,对《文心雕龙》的印象,就停留在了它的作者是南朝人刘勰,以及一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以及另一句“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其他的,那就一概不知道了。其实,就连这些内容,也非常有可能不是在语文课上学到的,极有可能是在学习南北朝史的时候学到的。除非那个时候就看过刘勰的原著《文心雕龙》!
先从书名开始说吧,什么是“文心雕龙”呢?对于这个问题,刘勰在这本书的《序志》里进行了解释:所谓“文心”,就是“为文之用心”;所谓“雕龙”,就是说,自古以来的好文章,都必须文采繁盛,像雕刻龙纹一样用心修饰。所以将《文心雕龙》简单地看作是一篇指导写作、创作的书,应该说就是作者的本意——当然,也可以换个思路,《文心雕龙》的用意不必仅仅只是这样。
《文心雕龙》全书加《序志》共五十篇,其中前五篇意在揭示文章写作的总原则,刘勰称之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即是在说圣人的文章才是合乎文章规范的,可作为创作、写文的典范;接下来的《明诗》等二十篇,是在讨论文章的性质、源流以及写作规格;接下来的《神思》等十九篇,是在讨论写作方法;接下来的《时序》等五篇,是在杂论与写作有关的问题。
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推出的这版《文心雕龙》,由徐正英和罗家湘予以注译,底本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这是在说这个版本的权威性。正文部分,每一段原文之后是注释和译文。这样的编排体例是很适合初学者进行与《文心雕龙》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的,非常友好。
“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曾说过:“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者均有益后学,不可不观也。”这句话足以揭示刘勰的这部《文心雕龙》在写作上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外,《文心雕龙》是被列入了“国学经典”之作的,也可见其重要价值所在。
这几年间,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学习、研究也多了起来。但更多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是落在了《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之上,此外还有传统的《唐诗三百首》《人间词话》等。事实上,这远远不够,诸如《文心雕龙》这样比较典雅一些的传统经典,其实也非常值得给予更多的关注。作文水平不高,不仅要多加练习,而且还要注意从古人那里学到一些有用法方式方法——譬如《文心雕龙》,就是这样的一部非常有用的传统经典,这里面全是关于写作的“经典”之道——完全可以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和精神进行学习以及适用。
《文心雕龙》读后感(四):读《文心雕龙·史传》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而《史传》是其第十六篇,该篇目对自黄帝至南朝宋的史书进行了大致的总结和评述,对我们有着很强的启发性。 《史传》一篇分为十一段,以时间顺序为轴,大致介绍了自“轩辕之世”至“安国立例”之间时期的史书的发展历程,作者夹叙夹议,其间夹杂一定的解释和自我的看法。作者首先讲了“史”之来源及含义,并罗列了西周及以前的史书;接着评述了夫子之《春秋》和丘明之《左传》,接着褒贬了“子长继志”、“班固著汉”;又对后汉、魏晋的史书进行了多贬少褒的评价;最后,作者对史书撰写的给出了总体评价并表达了自己关于著史的见解和想法,即“辞宗丘明,直归南董”。 刘勰最为推崇的应该是《左传》和《三国志》,对其二的评价远高于其他史书,赞《左传》“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称《三国志》“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也并未指出此二书有何不足。反而对《春秋》、《史记》和《汉书》都有所批评。但是刘勰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和有理有据的。 除了前面几段论述史书的发展,刘勰在最后的五段总结了编写史书的理论要求,我认为这是本篇内容中最为重要和最有意义的。刘勰指出,史书编撰的目的在于“殷鉴兴废”,要求编撰史书需要阅读资料、考察实际、“依经树则”等。此外,他还指出纪传体史书编写可能面对的问题、“述远则诬矫如彼,记近则回邪如此”的问题和为贤尊隐讳的问题。因此,他也提出著纪传体史书要着重权衡轻重编排资料,对史料有疑问的从缺,切勿穿凿附会,尊重历史事实,包举一代史实,“辞宗丘明,直归南董”,从而担负起天下的重任。而刘勰所指出的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历史学人应该注意和秉持的,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指点作用。 所以,《史传》一篇对古代史学发展和理论系统的总结是有很大贡献的。 全篇读下来,我还发现一处不可取并有着一点疑问。 不足之处在于刘勰关于“孝惠委机,吕后摄政,班史立《纪》,违经失实”的批评是狭隘的。虽说当时年代的风气是男尊女卑,刘勰受着封建正统思想的制约,批判司马迁、班固为吕后立了《本纪》违背了经典并不符合史实,甚至想要给西汉元帝王皇后立《本纪》的张衡也连带着被骂糊涂。这样的评价在我看来是可笑和不可取的,作者囿于经典,反对重视女性的地位,虽说受时代限制,但为什么不和班马以实际出发呢?吕后本来就贡献大于惠帝,历史地位也更重要于惠帝啊。反倒是说为吕后立《纪》是失实的,未免有一丝可笑。我认可汉代还处于父系家族制度暂未完全确立的时代,当时古代母系家族之地的色彩还相当浓厚的观点,太后掌权频繁出现,甚至外戚也成了汉家管理天下的的一大支柱,所以太后掌权这样的事是不可忽略的,甚至要特别注意。可见刘勰的一些思想是比司马迁、班固等人落后得多的。 而一点疑问则是关于刘勰在撰写《史传》一篇时,介绍了前四史的《史记》、《汉书》和《三国志》,而为何偏偏漏掉了范晔《后汉书》呢?据相关记载,范晔的《后汉书》创作于约公元432年——445年间,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创作于约公元501年——502年间,成书时间晚于《后汉书》五十多年,这么一本重要的史学著作被遗漏掉,实属不应该。我只可以这样认为,范晔在基本完成《后汉书》后,曾受人告发参与篡位,使《后汉书》没能够及时现世,最后也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下来了,后人只能感到遗憾了。 总的来说,阅读《史传》一篇,我们能够收获许多东西,增长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刘勰的一些主张,如“贵信史”、“实录无隐”、“按实而书”,以及反对穿凿附会、吹捧权贵贬抑失意之士,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应该做到的。但批判看待也是我们需要的,看到刘勰思想中的不足以警示自己。“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是我们阅读所要恪守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