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模样》是一本由叶怡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的模样》读后感(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本身自己也是土建这一块的,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书,对于还没买房子的我的参考性非常强,真心好羡慕有这样的一个家,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而不必太追求外在的光鲜亮丽,太符合我的审美了~!(虽然我的审美也还有待加强哈)
《家的模样》读后感(二):真想剁手!!
尼玛!!!这58花得太TM冤枉了!!!!!原来只是一个写文章的告诉你她怎么花一年时间改造自己的家。一些犄角旮旯的图片,配些有的没的文字,唉,讲真,真的蛮坑的。感觉现在是什么P大点事都可以拿去出书,难怪印刷页每况愈下~~~
《家的模样》读后感(三):《家的模样》—“起居室”与“客厅”之争
破题处在起居室和客厅。两种基础价值观的选择,成为设计的考虑基准——舒服自己,还是舒服宾客?
居家设计首要是明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不要退而求其次。厨房要大,以小起居间代替大客厅。终了反而让人宾至如归。真正的朋友,可以有如家人,无需客套,起身就可取酒泡茶,无需穿门过厅。
如有不便,也就说明这类朋友本没有必要入室。
才96平方,也许是室内面积。然如此的堂皇惬意,绝了。
《家的模样》读后感(四):家是生活的容器
家是生活的容器,按照自己习惯和接受的生活模式改造自己的家,中岛台和恒温浴室是我最向往的地方。她的家不拘泥于形式,完完全全按照自己生活的样子去设计去改变,真的很棒!
重要的是这种按需设计的理念很合我的心意,我也要学会观察我的生活,把我的家慢慢的改造成我喜欢的样子!!!
对她在文章中提到的生活方式,喝红茶的习惯,也是因这个而起,我又买了一本她的红茶书,接着就是开始了自己的红茶之路,还尝试了按照她的配方做了水果茶。
柳宗理的两个杯子也是因此而购进,喜欢简单又细致的设计,颜色的润光真是喜欢。
《家的模样》读后感(五):读起来好费力
极长的定语, 读起来好费力呀! 一句话要看三四遍才能懂她的意思,看起来费力,读起来生涩拗口,根本读不下去。
厚厚的一本书,文字其实并不多, 一张纸只有二分之一的文字;
值得肯定的是,她写家居,从很多不同的方面着手,提供了一些在平常家居文章中不常见的角度。
但鉴于她的文字,我以后再也不会买她的书了,看看还行,买就不值得了。
《家的模样》读后感(六):家的模样就是生活的模样
最近几年看书都是断断续续的,看一半丢一半,和自己的心绪有关,总是庞杂烦乱,这本书也是这样,当时买的时候就很喜欢封面设计,淡淡的明黄色,具有设计感的文字,既带点书卷气又很有日式美学的风格,翻了几页发现图片带着光影的平衡美,终是这样也没有耐着性子读下去。
这一年说过就过,我竟一事无成,想来从手边事做起,重新拿起这本书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细细读完,看完不禁回想起自己装修梦之屋时那种既激动充满憧憬同时又焦略烦忧的心情,有些句子竟然可以如此真切地描绘我的心情,不禁感到找到了知音,若干年后,在某一个午后温暖的日光沐浴下,我躺在躺椅上,还是想拿出这本书,细细读来回忆曾经纠结、执着的一切。
一些喜欢的日子摘录如下:
“空间,是生活的容器”,当这容器能够确实呼应、合乎我们的作息方式、需求与愿望,生活便能真正安定安顿、舒坦舒适;同时,认真专注徜徉其中,有滋有味、自在自得。
从来光与景与风,始终被我视为人生里生活里之绝对必要,明与暗、开放与私密自此完全区隔开来。
借此痛下决心大刀阔斧,不断自问:生命里究竟什么不可或缺、什么无足轻重,何为心之所系恋、何者不值挂怀应舍当舍......同时再次提点自己,未来可要谨守铭记,那些不需要的不重要的非为真爱的,就别再驻足留心。
不管在哪一种层面上,人所真正需要的,其实远比拥有的、想要的要少得多了。
《家的模样》读后感(七):一小时读完,种草壁炉
一小时读完的书,摘抄了一些句子,是我喜欢的家的样子。同样的怕冷,可惜丽江没有瓦斯壁炉,像我这样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山区,地暖,太重要了!明年和另一半商量一下,安个地暖如何呢?
书中对断舍离的想法我很赞同
《家的模样》读后感(八):居家是生活的容器;生活是灵魂的栖居。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大约半年多以前在798的一个小书店里。
懒散的下午,因为要等人就随意走进一家小店,点一杯咖啡,顺便拿起一本书翻阅。
本身我对于家居设计就有几分偏爱,本以为这是一本家居设计案例的书。但一开始温暖的笔触就非常的吸引我。
gt; 只要人在家中,我总是不断地,如泉涌般时时感觉到幸福。
作者细腻的文字为我讲述着她对房屋改造的缘起,想法,态度和坚持。种种思考时常让我感觉不谋而合。对生活的看法和自我检视给了我对生活的很多灵感。例如“客厅”与“起居室”的思考。作为传统家庭生活与会客的中心, 客厅这个名字其实是大家更常用的。但当我们细细思索,这个空间真的用于会客的时间有多少?自己家庭使用的时间又是多少?以此带来的是设计中对自身习惯与生活质量的考量,而非考虑会客的需求。还有作者对自身需求的清晰认识,带来的是那个超大的中岛厨房。这完全是打破一般人装修常规想象的做法。
书没看完,便因故离开,当时并没有买下(电商网站教育我们,没有打折的图书不是好卖家。尤其是咖啡已经消费了大半本书的价值的时候。)偏巧几个月后买了房子,一直对家居设计的热情总算有了抒发的出口。这本书的内容开始不断的在我脑海里回想。终于,找个合适时机入手,细细品读。
gt; 居家是生活的容器。
作者时常提起这句话,当居家已经赶不上自己生活发展的节奏的时候。改造顺其自然而来。
第一个确定的就是那个远超常人的巨大中岛厨房,96平米的面积放进了一个200平都不一定会安置的 中岛厨房,原因就是对自身的了解和生活习惯的深刻认知。
缩减到很小面积的客厅因为开放设计以及大面积窗外风景的接触,并不显得拥挤,反而因为与餐厅厨房的互通让人与人的沟通更便捷了,看得我心许赞叹。
作者私宅平面图
《家的模样》读后感(九):我的地盘我做主
我的地盘我做主
——读《家的模样》
文/王者归来
My home, my way.
我的地盘,我做主。
恐怕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这样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无论你是蜗居也好,廉租也罢,又或者你本就拥有一座私人花园,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房子打扮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样。
翻看新书,看到作者简介,叶怡兰,台湾人,一个好山好水的地方,滋养人。而下面的一句话则让我“羡慕嫉妒恨”,很早就决定以“享乐”作为终身职业。字字千钧,敲打着我窘迫的小心脏,与读到这句话的这个工作日的每一分,每一秒。
而看看下面的作品名称:《享乐•旅馆》 《寻味•红茶》《在味蕾的国度,飞行》、《台湾生活味》、《享乐,旅行的完成式》、《隐居•在旅馆》等等。
去苏州旅游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苏州的园林,这一点似乎无可争议。导游讲,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部分园林,其实多是封建时期不得志的文人被贬谪发配而来,政治上不得意,便寄情山水,造园造林,所以,这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或有名或无名的园子,实际上是寄托着建造者的人生志趣和人生态度的,当然,在我们看来,更平添了一份人生经历和历练。
家未尝不是如此。
叶怡兰家的模样,便是如此,有着见惯各地建筑物之后的精华浓缩,有着一个纯“享乐主义”者的精致与偏见,她的态度,他对光、景、风的要求,她对厨房、浴室的苛刻,她的细节,她对方寸之间的小小的一条线,一个点,一个面,一个角的那种精益求精,让人赞叹。
她对房间和人生的契合,她的断舍离,以及对于巨量海量涂图书的折腾,让我们看到,她改造家的初衷,实际是一个思想者的思想之旅,以及,诸多吸收消化之后的,可以最大限度释放自己的一次实验。而类似的即兴而起的年头,我相信,绝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其实,我也想要一所房子,有书房,有实验室,有健身室,有花有草,有山有水,有阳光,有树荫,非核心区域没有围墙,没有大门,没有一切可以形成路障的东西。
他们说,你说的这是别墅啊,你还要努力奋斗啊,穷我一生之功,我想去试一试,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希望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记得看过一句话,说房子和家的区别。房子再大,再美,如果没有人居住,也不能称其为家。所以,珍惜眼前人吧。
《家的模样》读后感(十):从《断舍离》到《家的模样》
前段时间读了《断舍离》和《极简生活》,备受鼓舞并深有同感,觉得日渐被物质生活带着偏离自己的初心,生活的动因被商业社会不断涌现出的新产品和新物件所迷惑。深深觉察这条路会永远无法抵达终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会不断的上升,拥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但终究不能体会到生活的满足感,总寄希望于购物车中还未得到的物件,但得到后又开始渴望新的物件,周而复始,不得静心。但“断舍离”所讲述的类似苦行僧似的生活状态,又让我心生畏惧,虽说文章中也不断阐述了所谓断舍离,并非是修行,而是重新认识人与物品的关系,摆脱对于生活中过量的物件的束缚。但看到一个个断舍离后的案例照片,内心还是不能接受的,舍弃绝大多数的生活用品,留下空荡荡的房间,以此享受空间和内心的宁静,这我还做不到。自己也在思考,可能正是这些物件才让我对世界有充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我既不想承受永无止境的待满足感,也不想承受苦行憎般无欲无求的窘迫物质生活。正在纠结之时读到了这本书,让我对于过度乃至偏激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我认为一切推向极致的行为都是过度的,《家的模样》的作者也了解断舍离的核心思想,但是从她对家的构建上,我更多看到的是从容对于自我需求的满足,刻意的修行会让自己的生活过成书中写的样子,而那其实并不是自己的人生。当你就是无法割舍对于阳光,对于书籍,对于茶饮的热爱,那这些就不应当被舍弃,反而应当被重视。因为每每看到这些物品的时候,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这可不是单凭想象就能得到的。
最近也看到了一句话,觉得是对我内心中断舍离的一个注解,这句话说道,人类是一个天生带外挂的物种。我们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特点就是,我们并不会依托修炼肉体提高奔跑速度,提高咬合能力来达到目的,而是通过制作外挂来达成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身边工具也就是物件的偏爱度要远高于其他物种,只有物件才能更好的反映出我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这些是从本源角度无法被割舍的。《家的模样》让我看到了女主人对于颜色和照明偏执般的要求,也看到了她对于自己多年收藏的3000本书籍的恋恋不舍。但这些并不阻碍让她享受属于自己的极简生活,而且也不会因为无法舍弃一切而变得对自己觉悟能力产生质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活的态度,对自我需求的执着,对所选择生活方式的信心。
最后以开篇作者的自我介绍的一席话结束,“真正的享乐,不是短暂的炫惑声色之娱,也不是一味金钱或地位的堆积;而是需得认真的涉猎,深度的积累,需得花些时间花些功夫,方能从心灵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每一种感官,都真真切切长长久久地感到喜悦和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