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文化简史》是一本由李书崇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文化简史》读后感(一):我看《性文化简史》
性,当换成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你会感兴趣么?
从古至今,从外到中,旁征博引。从克林顿与莱温斯基之间的性事引发的绯闻事件,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勾引斯巴达王后海伦并与之私奔引发的历时十年和几十万人参与的特洛 伊之战;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引发的战争;武则天权倾中国大唐朝天下。性,确实是人类文明结构的核心问题。
李书崇,洋洋洒洒二十余万字,图文并茂,从原始文化的性的图腾开始讲述性在人从猿类进化到人类文明的经过。性,始终在人类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而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一解我们窥视的欲望,让人性裸奔。
直至现代,从陈冠希与众女明星的性事绯闻,到刷爆微信圈的优衣库事件。不管是出自对性的欢愉还是营销手段的炒作。性的事件依然是人口炙热的事件。之所以那么引人注目,不只是事件的主角是明星,而是性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就像历史的长河中那滚滚车轮停不下来。不管是繁衍生息,还是男女欢愉,性的角色太重要了。
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大街小巷七姑六婆口口相传的依然是谁家的风流韵事。而对于我们的生活,性,不应该仅仅是传宗接代的事情,而是能让彼此双方欢愉的事。现在的文明让男女双方互相尊重,而性事,在伦理道德的规范下,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的人类文明。而对下一代性健康的教育,同样也是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条找。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有着健康的性观念,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所以,读一读这本《性文化简史》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希望我们的国家在青少年的性教育面再多放开一点,让性的认识更理性一点。
《性文化简史》读后感(二):读过《性文化简史》之后的简单小评
《性文化简史》真的只是一本简史,或者都算不上,只是拿来了许多“史实”。而且这本书一度让我认为这是一本假书。
其中一些关于古希腊神话、古代的逸闻趣事的史书记载片段,都一一的摆了上来,虽然也有发光点的存在,读时或有趣味,或怀疑,或觉得自己知道的好少,或瞠目结舌……但生硬的史实罗列,细看下来,就如一团乱麻,没有逻辑性,甚至有些观点都经不起推敲,矛盾也存在。
不过当成一本让自己发现自己无知和读书太少的书,还是值得可以推荐的。是真的发现自己知识面太窄了哈哈哈~有的觉得是假书 就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看,有些真的不好相信啊(自我感觉)。
就这样,我还是在微信读书上划了很多句子的,如果单独摘出一两句话,有的还是可以的。
比较有印象的是一段提起的贞操带的描述, 让我想起了节育环。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让我们国家很多女性的子宫里硬生生的塞进了冰冷的金属制(多是金属制 还有其他材料)节育环。现在依然有大量的节育环,那个计划生育时期放进去的节育环,还存在于很多女性的身体里。而按时间来推算,一部分女性的节育环的使用期限也到期了,该取出来了!!
如果不取出来,副作用肯定是有的,尤其是老年的腰疼肯定逃不了,还有各种妇科疾病都会找上来。每个女性的身体素质也不同,家庭物质条件也不同....那么定期检查当时有多少人做到了?
专门去查了下节育环相关知识,有些说节育环方便简单,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女性避孕工具”???痛苦是女性承受,她们欢迎么?她们有的根本不知道,甚至无法选择好叭?计划生育那时期农村妇女不是一股脑的宣传,强制带节育环的么?而且取节育环的手术,与人流手术的疼痛的强度接近。
最后就是这本书有些观点一般化,但有的内容也还好,个人有个人的理解叭,像我这种一碰到男女两性话题就略激进的,还是撤了……
最后,就是关于现在“谈性色变” 还有现代社会的一些关于“性”的社会问题,书中可能还会给我们一些从历史上的一些思考,或许得到一些解惑,但我没感觉,只知道人类变狡猾了。
《性文化简史》读后感(三):性是平常事,又何必谈性色变
之前曾看过一则新闻:某位性学专业的女研究生最后皈依佛门,出家修行。对此有人乱喷:一个女娃娃家,居然研究这个东西,最后居然还出家,什么东西!可见,即便已经到了21世纪,还有很多人的思想停留在“性是丑陋的、肮脏的、下流的”这样的层次。于是,性文化普及读物便略微显得有些尴尬:一方面,这原本是应该严肃认真对待的一门社会学科,却被人斥为“邪淫之物”;另一方面,许多内心卑贱龌龊之人,又渴望从这类书中找到刺激点,以便满足自己那不可告人的秘密。
如果那些对性抱有偏见的人读了李书崇先生的《性文化简史》,恐怖多少能够接受这个观点:性是一件平常事,大可不必谈性而色变。为了将这个观点阐述得详尽清楚,李先生的书中引用了大量相关文献。仅凭这一点,这本书就值得细读。这些文献资料、野史趣话囊括了古今中外,读后绝对能开阔眼界、拓展胸怀;而且李先生行文活泼,这样一部探讨严肃话题的社科论著,读来丝毫不觉枯燥。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几次因为话题尺度过大而让我在心中大呼过瘾。但这本书绝对不是供人闲暇之余聊以打发时光的读物。李先生从史前时代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现代社会。整部书读完,倒确实了解到许多之前未曾了解过的知识,说得不严肃些,真有一种大饱眼福的感觉。因为书中不仅在探讨性文化问题,而且也在探讨女性问题,虽然书名叫《性文化简史》,但书中对女性问题、女权问题多少也有所涉及。
性不仅不是丑陋的、邪恶的,相反它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没有性,何来生命?没有生命的延续,又何来人类社会?古人类崇拜性、崇拜生殖,不是没有道理的,而性这种东西,原本就和吃饭饮水一般平常,所谓丑陋邪恶,那不过是人为添加的色彩。更何况,谈性色变之人,心中必多龌龊肮脏的东西,反而是那些对性抱以坦然态度之人,倒叫我觉得他更平易亲近。
这本专门探讨性文化现象的社科论著,需要我们以坦然平常的态度对待。就像性问题一样,它不应该被遮遮掩掩地谈论(但也不适宜在公开场合谈论),而是应该直面对待。总得先接受性欲是人类正常的生理欲望,然后才好继续谈论关于性的一系列问题,这才是对性问题、性文化应该抱有的态度。如果说性是肮脏的,是应该泯除的,那么什么又是纯净的呢?世上原本没有什么纯净和肮脏的区别,只是人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哪怕任其生疮溃烂,也不肯拿出来面对的境界上。
关于性文化的书,自然不只有这一本,尺度比这本大的,必然还是存在的。但这本书倒可以看作是既有趣味性又具严肃性的性文化读物。它不仅让人读来脸红心跳,更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性,进而了解人本身,了解生命的秘密。
《性文化简史》读后感(四):我读《性文化简史》
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庐山恋》中的一吻都是惊鸿一瞥到1989年电视剧《封神榜》中的超大尺度演出,我们看到的是禁锢多年后人性的觉醒与解放。而文学界在90年代也迎来了诸多轰动性的争议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是贾平凹的《废都》,它鞭挞病态社会,反思人性丑恶,标志性的此处省略XX字,露骨的性描写并非哗众取宠,而是通过性描写完成对人性弱点的反抗。而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以自然的笔触,坦然地描写性,更是还原人性的愉悦与美好,去颠覆可笑的权力,歌颂人性中灵肉合一的美好境界。
既然改革开放后的文艺作品已经发挥了它们的先锋作用,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担纲起了人性启蒙的重任。而——性——直至今日仍然是我们生活中讳莫如深的话题。虽然中国网民经历了互联网的洗礼,而我们真正意义上坦然地谈论这件本来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仍然还是面对着强大的道德藩篱,无端而无知的人性拷问。李书崇这本《性文化简史》深耕历史文化土壤,博通古今,让性与文化有机融合,为我们谈性切入了一个严肃而深刻的角度,更加直接、更加坦荡、更加有涵养地去看到性,以及性衍生出来的各种文化。
《性文化简史》洋洋洒洒二十六万字,信息量之密集,时间空间跨度之大,史料挖掘之深入都是国内描写性文化类型书籍中的翘楚。李书崇先生在本书中深入浅出,行文生动活泼,又一气呵成。对事件的剖析,对典故的描写,对史料的阐释都如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让人读之大呼过瘾。
此前在性学方面的书籍拜读过高罗佩、雪儿·海蒂、阿尔弗雷德.金赛、刘达临教授,李银河教授博士等人的诸多作品。与前几者相比,李书崇先生并非在学术前沿上和社会性事件上颇多建树,而是更加接地气的漫步于历史的丛林中,让古今中外的文化现象、观点来中挖掘性和文化的相互关系。带领读者去掀开曾经那些遮掩的衣角,碰触那些曾经隐藏的秘法,见识那些曾经美好与丑陋、阳光与罪恶的人类性文化史。让我们更好地体会人之所以为人,更好的认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食色性也的世界。
书中提到了封建礼教对外国妇女的戕害,提到了罗马时期性文化的兴盛,提到了宗教在性文化中的突出作用,提到了从帝王贵胄到贩夫走卒在性文化中所处的位置与状态……比较遗憾的是,本书对性文化的探讨在20世纪这个最为变化多端的时代着墨甚少,一笔带过,错失了一些生动的性文化样本,是为憾事。作者以坦诚而高远的眼光,照亮了幽暗而深邃的性文化巢穴,让人性暴露于阳光之下,让大家秉持健康的心理看待这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性,并不需要也并不代表是文化的遮羞布。李书崇先生的《性文化简史》也并不是用来满足大家猎奇的心态而作的一次文化包装。而是在文明之光的普照下,踏着历史文化的土壤,解放人性,正确的认识性,更好的认识我们每一个自己。
《性文化简史》读后感(五):大事件
文/爱吃鱼
李书崇的《性文化简史》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旁征引博,几乎涵盖了有知的古今中外性事件和文化。从历史来看性从来都是大事件。
孟子也说过:食色性也。《性文化》从人类“童年”那漫长的十万年进化的过程,为了性人类褪去了毛发让身体更加敏感,女人胸部也进化出一直丰满的状态,跟别的哺乳动物只有进入发情期,才能发情,才能交配不一样,让我们人类随时可以嗨起来。
《道德动物》里面也对女性这种情况进行了分析,他们的观点是,女性丰满的胸部是对备胎的欺骗,因为人类大脑容量过大,生出了几乎就是个胚胎,所以需要更多精力来照料孩子,所以需要的物质和能力就更多了,一个男人的工作成果是满足不了,所以女人需要用随时可以进行交配的伪装来欺骗那些备胎从而或许更多的生活资源。
虽然分析有点冷冰冰,但是就像谁也不知道,随时高耸的胸部,随时可以交配,没有季节限制的设定,就是潘多拉的魔盒一打开,谁也不知道后续历史怎么走。
在人类历史进入灿烂的时代时候,中国的春秋,希腊的民主,罗马的崛起,那是性禁忌还是很少,人类对性是那么开放,对性态度完全跟现代人是两个星球的人,《性文化》通过大量的举例说明,还是让人瞠目结舌。我觉得是当时人互相交流比较少,大家成部落聚居。一个外来的基因能有效改善一个部落不断互相通婚从而导致基因质量下降有关系。不从这个角度去解释实在难以对那么多光怪陆离的性态度。
后来因为生产力上去了,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累计。进入欧洲中世纪,中国进入了程朱理学,世界好像一下子对性态度来个180度大转弯。这时的私有财产的建立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上升,让人对于是不是自己的基因有了更自私的看法,同时对获取不同基因有了更方便的渠道,从而让道德的压抑了人性。
至于现代工业化后的性文化在女权运动下和自由理念的推动下,又活跃起来了。可惜的是《性文化》这本书漏掉了一个重要的国家——日本。现代的性文化是不能绕过这个保守传统的国家,但另一面这个国家对性态度又开放的让人匪夷所思,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的另一个经济支柱。可惜书里还是没有介绍到。
说到底,男人对性这事还是特别焦虑的,不仅仅的现在形势严峻同时也是男生的天命使然。不能不否认,男人对性的态度是除了生存之外的头等大事。虽不登大雅之堂,但寻常私下男人之间的互动聊天是少不了性的话题,如果有过大学男生宿舍夜谈经历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夜谈,绝对不是什么学习问题,肯定是关于女生,关于性的话题。
特别是有性经验的男生这时候就特别受到崇拜,特别有话语权,甚至是一种权威。男生一般青春期的时候就特别崇拜那些坏坏的男生,特别是一群群的头换女朋友比换衣服还容易,这或许不是什么学坏之类的,而是强烈的对性欲望的无法得到正确方法而焦虑 而困扰。从而引起学习模仿的冲动。
很多行为的变形或许不是什么思想问题,而是自身身体本身的设定,从而也让这个世界更加精彩。
《性文化简史》读后感(六):《性文化简史》:轻轻掀起性的“遮羞布”
文/吴情
《孟子》写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诚然如此,对食物和性欲的渴求,是人的天性。然而,长久以来,社会对这两种欲望的主流态度是回避、轻视,乃至于以之为忌。一日三餐本属寻常,却被一句“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裹挟进狭隘的物质层面,其中隐含的文化属性被勾销。至于“性”,更是被视为洪水猛兽,为正人君子所不齿,只许做不许说,在日常语言中几乎绝迹。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庆幸,庆幸生活在这一年代,“性”的话题可在公众层面上被提及、被讨论、被争辩;庆幸我们自己不必对此满脸通红、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其实,我们如何对待“性”,不过是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另一侧面。人之为人,“身心合一”,身体的欲望,灵魂的皈依,从来不曾、也不该真正对立(卫道士和禁欲主义者无一不走入极端和庸俗)。很多时候,当我们谈及“性”,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谈论什么;我们武断地将道德和情感规训加之于“性”。那么,不妨回顾历史,认真梳理那些与“性”有关的曾经。
在《性文化简史》一书中,李书崇先生以时间为横轴,以人们对“性”的有关行为、认识和态度为纵轴,勾勒出人类千百年来的“性文化简史”。在前三章,他以人的成长经历为喻,将人类和“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婴幼时期、童年和生机勃发的年代。婴幼时期对应远古,那时的人们没有概念和逻辑,和性有关的一切自然而然;对这一时期的“性”问题的考察,主要借助古生物学的理论和发现。在人类整体进入“童年”,一个“诗意朦胧的梦”之中,“性”以其欢愉和生殖的功能为人所艳羡、所膜拜。到了生机勃发的年代,“性”依旧张扬,因其可服务并满足政治需要而受到不少统治者的推崇。在前三章中,“性”从来不曾作为问题出现,而是人整体的一部分,与伦理道德无关。因而,这一部分的“性”,主要是生物之“性”。不过,人类这一时期的态度和认识却构成了原初的“性文化”:坦率真挚,不做伪饰。
在后四章,李书崇先生检视了“文化”变量渗透进一切与“性”有关的行为、态度和认识的过程、机制及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性”原先是自然的产物,但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形成,家庭、国家的循序组建,财产私有制的确立,“性”交配的权力或机会需要或亟待固定,(“性”也被视为一种财产,不容他人肆意侵犯);在道德层面上,“性”慢慢与伦理、责任、贞洁、德行相勾连,社会舆论机制和道德评价体系两相合谋,对人们的性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另外,不符合道德戒律的行为言论则要面临严厉的惩罚。在这方面,古代中国以“三从四德”为标志的伦理和西方基督教治下的禁欲主义可堪推为代表。不过,古代中国的“性”约束,多半施加于女人身上;而西方中世纪的“性”约束,男女兼有。
最后一章中,李先生指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工业化也在逐步推进,与“性”有关的诸多事项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讨论,“性爱”用品、性健康工具在历经争辩后的大规模问世,性有关书籍(主要是小说)的出版、发行和畅销,都无一不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性”,思考它的本质,思考是否有必要、有权利将私人领域纳入公共问题。二十世纪的“性革命”,无数人为之前赴后继,女权主义运动的此起彼伏,同性恋运动的奋勇争先,最终洗刷了“性”为人隐去的脏污脸孔,重新焕发其本来面目。
性,最隐秘、也最凡俗的一个话题,当我们谈论它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确我们在谈论什么,它是我们正常的一部分。只有你既不做作,又不假正经,或许才可以谈“性”,而不至色变。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性文化简史》读后感(七):摘抄
一件亘古以来人类就在不间断地干着的事情,一不当心就会引发灾难。
中国古代官方组织群众参加性交活动是政治需要。所谓仲春之会,男女在每年春二月的欢会中,可以自由择偶,不受约束地性交,是谓“奔者不禁”。无故不参加交合者,将受到惩罚。官方举办这个活动有几个目的:解决“男女之无夫家者”的性饥渴,使天下得以“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淫行恣肆,圣人难容于天下。在朱熹的词典里,“淫”,已为十足贬义,成了一种罪恶。但在理学产生之前,淫字没有性丑恶的含义。据宋之前、特别是先秦典籍,淫字的用法主要有这么几种:浸渍——《周礼·考工记》;过度、滥——《书·召诰》;久雨——《尔雅·释天》;大——《诗·周颂·有客》;迷惑、使之昏乱——《孟子·滕文公下》。淫字字义的转化,是大文化开始禁锢性欲求的结果。淫非大恶,不过天地生物之心。
“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妇人。”
路易十四最在乎的好像并不是床上的女人,而是床本身。据统计,凡尔赛宫中为他准备的卧榻共有413个,其中155个是特大号的。
《礼记·内则》中,甚至对妻妾们与丈夫性交的机会作出了指导性分配:“夫妇之礼,唯及七十,同藏无间。故妾虽老,年未满五十,必与五日之御。五日一御,诸侯制也。诸侯取九女,侄、娣两两而御,则三日也;次两媵,则四日也;次夫人专夜,则五日也。”这是说,如果妾中间有年龄较大者,只要她没有满50岁,丈夫就应该给予她在五天为一个周期的轮流性交中“值班”的机会。而五天为一个周期是如何形成的呢?诸侯拥有九位配偶,其中一位是夫人,还有两位是夫人娘家从嫁而来的“媵”;这三位女子又各有两名陪嫁姑娘跟随而来,于是凑成了九位。陪嫁女两人一组侍候丈夫睡一晚,六女则需三天;两位媵再侍候丈夫一晚,则四天,最后是第五天晚上由正妻一人跟丈夫过夜,因而称“专夜”。这就是五日之御。
与中国古代礼教相对照,正是由于犹太教世界的幼稚和率真,使它的人性更加浓郁;与犹太教相对照,正是由于中国礼教的成熟和理性,使它多出了几许矫饰与冷酷。历尽苦难的希伯来人跟睿智而又得天独厚的中国人一样,开始了人类对责任的思考。
文明,就是对欲望的限制。在中国,文明就是儒家提出的以女人为牺牲的“礼”;对男人而言,礼意味着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女人则负责给男人的“修、齐、治、平”垫桌子脚。
中国不兴割礼这个事实,于女人是福耶?祸耶?一个生理状况正常的女人,也就会出现正常的性冲动与性欲求。礼教保留了她产生性激动的器官,却从精神上对她的欲念施行“割礼”,从而让欲念在“罪”与“耻”这两把钝刀的割裂下痛苦万状。痛苦的惨烈程度,由于当事人讳莫如深,所以很少见诸史笔。
为什么持道学者总要为人所怀疑,并想试其真伪?恐怕这就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区别:大众文化要求近人情;精英文化想表达超越。当然这是指货真价实的道学家;假道学只是以此沽名钓誉而已。
被奥古斯丁用理论武装起来的禁欲主义,使西方男女的脸上长达10个世纪没有挂上过笑容,难怪罗素评论奥古斯丁说“他的思想阴影,就像一种沉重的物质力量,笼罩在西欧人心头1000年。”不难想象,在圣奥古斯丁教条下生活的西方男女,会是一个什么情景!严谨的妻子晚上准备接受丈夫性交时,居然穿戴得整整齐齐,只在裤裆处开出一个圆孔,供生殖器由此插入阴道,在强烈的罪恶感笼罩下匆匆完事,尔后再去忏悔罪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随着性即罪这一观念的广泛宣扬,禁欲之风日趋严酷。教士中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反对婚姻、奉行独身制生活。他们认为,即使是夫妻间的性交也是魔鬼撒旦驱使的结果,而罪恶的肉体正是靠性交产生的快乐来喂养的。
公元585年,各地的高级神职人员集中在法国马孔召开宗教会议,会议要解决的问题是:女人有没有灵魂?这早就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依据圣经,夏娃只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照说肋骨就不该有灵魂。如果女人没有灵魂,那么女人就不是人。当时,已经有教会认为,只有男人是上帝按自己形象创造的,女人却不是。圣·奥古斯丁也曾提出过这个严重的质疑——感谢马孔会议的最终表决结果!会议仅以一票的多数承认女人也有灵魂!这意味着女人终于被正式承认是人。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反对自然。即使是在禁欲主义肆虐东西方的时候,仍然有另一种与之抗衡的力量在起着调节作用,这可能就是文明的自组织活动。
妓女在中国的爱情、文学、音乐、政治等方面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男人们认为让体面人家的女子去摆弄乐器是不合适的,于她们的品德培养有害;让她们读太多的书也不合适,于她们的道德同样有害。绘画与诗歌也很少受到鼓励。但是男人们并不因此而放弃对文学与艺术上有造诣的女性伴侣的追求。那些歌妓们都在这些方面大有发展,因为她们不需要无知来保护自己的品德。中国知识妇女的历史,一部分需要在这些歌妓的身世中去探讨。在礼教重创人性的中世纪,娼妓乃是中国士人自疗的止痛药膏。
帝问曰:“硬软亦有别乎?”素女答曰:“长大而萎软,不及短小而坚硬也。坚硬而粗暴,不如软弱而温籍也。能得中庸者,可谓尽善焉矣。”——《素女妙论·大小长短篇》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合阴阳》,详尽地讨论了性前戏:虽欲勿为,作相拥相抱,以恣戏道。戏道:一曰气上面热,徐呴;二曰乳坚鼻汗,徐抱;三曰舌薄而滑,徐屯;四曰下汐股湿,徐操;五曰嗌乾咽唾,徐撼——此谓五欲之征,征备乃上。
虽然东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因子,同时都对中世纪反自然的禁欲主义表达了强劲反弹,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出现了以女人为牺牲的肉欲文化;这是在抵制反自然中出现的反自然——在中国,男人们鼓励和怂恿女人缠足;在西方,男人们则鼓励和怂恿女人束腰。
不考虑满清时期的拘谨和性压抑的历史,我认为人们就不能对今日中国显而易见的性迟钝有所理解。不考虑维多利亚时代的风尚,今日美国的性压抑也不可理解。西方的维多利亚风尚能够得到修正(所谓性革命),然而中国却不存在这样的反维多利亚倾向。我没有找到足够的变量使我能解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