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罪案调查组 2》是一本由九滴水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20-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特殊罪案调查组 2》读后感(一):让时间回答善恶之间的微妙关系
上大学的时候选修过新闻课,老师告诉我们,作者记者需要特别强的调查能力,当你需要采访人物时候,哪怕只有一丁点信息,你就得深入挖掘其他信息,保证尽最大的可能找得到他。其实,侦探破案也一样,也得依靠强大的分析能力,寻找各种蛛丝马迹,然后顺藤摸瓜将犯罪分子一网打尽。
正是因为有相通之处,所以不少学新闻的院系,鼓励学生们多阅读推理小说,不仅增长见识,还能锻炼心理素质。在诸多作家中,九滴水的作品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比如这本《特殊罪案调查组2》,讲述了两个匪夷所思的陈年积案的侦破过程,让人叹为观止。
两个故事都很惊悚,都是系列杀人案,很诡异,没有任何头绪,但是小组成员凭借丰富的阅历以及对罪犯心理的精确分析,一步步推导出线索,然后把排查中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最终锁定了嫌疑人,给人的阅读体验,就是一个字:服。
所有的匪夷所思的案件,背后都有一段人性的变迁和唏嘘。整部书给人最大的震撼,还在于“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这句话上。从长远来看这句话是正确的,但问题是,正义要缺席多长时间,当事人才能迎来“天网恢恢”的大结局呢?从嫌疑人的心路变迁来看,这个过程稍微长了一些,就会一点点磨灭当事人的耐心,继而让人狂躁甚至扭曲,最终走上“以暴制暴”的道路。
平民阶层的朴素的正义观,无外乎“欠债还钱、杀人偿命”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类的,有法律作为支撑,这个社会应该还是好人居多。让人心碎的是,这个社会有太多的夹缝地带,阳光照不进去,总有人游走在灰色的边缘。当社会不公积累的一定程度,“以暴制暴”还是轻的,最极端的人甚至会报复社会。
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千百年来一直是仁人志士的理想,但只要人性之恶还存在,总会有些狗血和丑恶之事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值得庆幸的是,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对真善美的追求的力度已经超过以往很多时代,那些引发人性异化的土壤,也逐渐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
最近电影《扫黑·决战》正在热映,豆瓣评论的一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大意是这个世界比电影残酷,但是世界上的好人也比电影里多。同样的道理,生活要比小说复杂得多,但是这个世界上阳光总比阴霾多。在人性之恶展现时,千万别忘了人性善的一面,至于善恶之间的微妙关系,还是让时间来回答吧。
《特殊罪案调查组 2》读后感(二):期待作者能够继续创作,专案五人组的故事应该继续下去
由刑事科学技术室痕迹检验师九滴水全新创作的推理悬疑小说《特殊罪案调查组2》剧情延续了第一部的水准。并且,按照痕迹检验的特点,文中相应的给出了很多现场的、科学的试验、检验和物理知识的运用,将之与案件的内容进行比对筛查,从得到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线索,为最终破案打下了坚实的条件。
面对积案和悬案,面对早期侦破手段落后、信息闭塞等不利条件,合理有效的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以及大数据筛查,给专案组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展峰、吕瀚海等五人组的合作越来越纯熟,这一次又带来了哪些案件呢?
《特殊罪案调查组2》包含两个案件,分别是《油桶封尸》和《灭顶贼帮》,同样是单元剧的形式,但总有一条主线穿插其中。
《油桶封尸》主要关注的是高速公路休息区的油耗子的违法行为。开大车的司机们长途运输时总要吃饭和休息,但在高速休息区中备受油耗子的骚扰和打劫,但司机们没有办法,强龙不压地头蛇,所以只能忍痛上缴过路费(柴油)…专案组这次接到的悬案就是发现九具油耗子的尸体,地点遍布九个省市,明眼看上去就是针对油耗子具有强烈的恨意,但内情究竟是什么呢?
《灭顶贼帮》则是聚焦于城市中的扒手以及所在的帮派。扒手在城市中的危害极大,他们不分场合、不分老幼、不分贫富,给 很多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在医院中被扒窃的救命钱,简直就是丧尽天良,可以称之为城市中的毒瘤。在这种大环境中,突然有六名扒手贼帮的人莫名其妙的失踪了,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于是专案组在展峰的带领下又出发了。
坦白说,九滴水的作品逻辑真的很好,铺垫有序,内容详细,推理严谨,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线索的科学性鉴定。平时我们学习过的物理、化学知识没想到在这套书中见识到了很多,简直就是难得的回忆啊!
对于单元剧中的详细案件的侦破,我更加感兴趣的是暗线故事所展现出来的吸引力,但是看到第二本书后面标注的“全书完”感到有点猝不及防,九滴水这坑挖的实在太大了,明明看到尾声阶段故事的走向逐渐的进入状况了,突然断崖式的结束,非常的不适应。两本书讲述的这四个侦破推理案件,整体呈现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期待作者能够继续创作,专案五人组的故事应该继续下去!
《特殊罪案调查组 2》读后感(三):善对应的是恶,和人性对应的应该是什么
在读完第一本后,马上翻开了这本《特殊罪案调查组2》。这本比上一本文笔要更加成熟,情节也更加吸引人。
和上一本一样,作者讲述了两个支线案件《油桶封尸》《灭顶贼帮》。
结合了刑事侦查学、刑事相貌学、犯罪心理学、痕迹检验学等等专业知识。比如推测凶手身高的时候,会涉及三角函数,物理公式,在看到这些专业计算方法的时候,真的觉得真实性十足。案件的推进过程循序渐进,除了传统的刑侦技术,也结合先进的科技设备。通过侦破悬案,看到了警方如何调动人力、物力破案,在追捕真凶的路途中会遇到怎样生死一线的危险。
在这个系列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九滴水对于江湖知识的科普。比如第二案中对于荣行(当地的扒手帮派)的组织架构、行话、高层级的人靠什么技术树立威望。江湖习俗更是头头是道,读来十分有真实感。我很喜欢书中这样的科普介绍,可能有的人觉得是炫学,不怎么喜欢,他们更关注的是案件本身。可就像我很喜欢京极夏彦的书一样,从这些内容中,我反而获得一种阅读的快感。
回到专案组人员本身,在这本书中,他们每个人的形象也变得饱满。
展峰,作为专案组的老大,平时处理案件沉稳缜密,哪怕在脑海中已经有了这桩案件的突破方向,也要和其他队员讨论再确认一遍,不让自己的思路影响其他人员思考。运筹帷幄的他,也会因为误相信一个人,导致自己和队友陷入险境,在自己性命不保的情况下,也要努力保住队友的性命。
赢亮,性格有些冲动,也没多少心机,直来直去的,看着有些像莽夫。但当真的遇到危险时,他的应急处理能力还是很强的。
司徒蓝嫣,精通犯罪心理分析和侧写。她对于罪犯的分析为侦破案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也是她第一时间观察出向他们提供线索的人可能会倒戈。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一时的判断失误差点丢掉性命。
吕瀚海和槐国安,平时浑水摸鱼,懒懒散散,可到关键时刻就凸显了作用。吕瀚海,凭其丰富的江湖经验,替警方当了卧底,险些丧命。也是他的成长经历,让我开始思考,当生存都是难题时,要如何抑制心中的恶念,不走上不归路。槐国安,在案件陷入瓶颈,凭借丰富的破案经验,总能提出新方向。
不过他们背后好像也有另一面的故事,期待后续的揭晓。
《特殊罪案调查组 2》读后感(四):江湖习俗大讲堂,刑侦鉴定教科书
不得不说,自从法医秦明写的秦明系列小说大火之后,在原创推理小说界,就出现了一大批跟风之作,这些小说大多都打着法医鉴定学、犯罪心理学、痕迹检验学等等招牌,但实际效果却乏善可陈,有些故意夸大了相关学术的作用,有些仅仅只触及了这些知识的皮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得到满足。
而对于本书的作者九滴水,我原先从来没有看过他的书,只知道他得以成名的作品是《尸案调查科》。这部作品只看书名我就觉得是跟风之作,再看了豆瓣上第一册的评价,很多都说人物塑造欠缺新意,就失去了阅读的欲望。这一次,有幸拿到了九滴水的新作《特殊罪案调查组》,虽然手上只有第二卷,但看完之后,觉得在讲故事方面,九滴水并不输于秦明,甚至在一些全系列的伏线和悬疑性上更强过秦明。这也打破了我自己以前的先入为主,看来要评价一部作品还是要自己看过才能下结论。
封面的油桶代表了第一个案件九滴水这次的新系列写的是破解旧案陈案的故事,如何查找十几二十年前的案件的蛛丝马迹就是作者要重点向读者交代的。在这一点上,作者虽然还是夸大了相关痕迹鉴定的作用,但确实实打实地把寻找线索的详细过程告诉了读者,案件的推进循序渐进,不会出现从天而降的运气,甚至有时候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才能得到一点点线索,这就比市面上很多类似小说稍强一些了。另一方面,作者也特意强调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办案带来的便利性,很多旧案的破获得益于科技的进步,这方面通过作者的描写,也使得书中那些历时久远的悬案能够被顺利侦破有了顺理成章的解释。
本书共写了两个案件,这两个案件除了都是旧案外,还有着一个共通性,那就是两案的被害人都是恶人,一定程度上虽然罪不至死,但也可称为罪有应得。具体来说受害人都是贼。第一个案件是偷柴油的贼,第二个案件是扒手。这样看来,这第二卷的主题是连贯的,通过对凶手动机的描写,来探讨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待恶,每个人是否有权力不通过法律行使正义?关于这类讨论的小说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而本书的答案也没有例外,就算是恶,也只有法律能够制裁。但是,至少本书中的动机描写还是挺让读者动容的,也给书中的人物增添了一份真实感。
本作与秦明系列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作中增加了炫学方面的内容,例如本书中很多关于现代江湖和帮派的描写。尤以第二案为甚,中间详细描写了关于江湖八大门和暗八门的介绍,其中很多内容都是确有其事,而对于案件主角的荣行(扒手帮派)的组织架构和黑话、绝技等更是煞有其事。在看这些内容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极其有意思和学到了莫名其妙知识的快感。关于这种旧江湖老帮派习俗的介绍,为这部作品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趣味,至少在我看来,这一部分炫学的内容甚至凌驾在了案件之上。
由于增加了这部分内容,使得书中特案组编外人员吕瀚海也充当了一次第二男主角的戏份,一扫第一案中混子的形象,让人物立体丰满了起来。由于我没有看过本作的第一卷,也不知道第一卷中的两个案件是不是详细讲述了特案组中某些人物的过去,单从本书来说,这种通过一个案件重点描写特案组中一名组员的写作手法,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人物内心世界,而且也能更有效地展开故事。在这方面,九滴水比前作有了极大的进步。
这种专业性的注释喜欢的会很喜欢,不喜欢的就会觉得比较烦而在第二卷中经常出现对于整个系列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伏线,有一些可能在第一卷中有所涉及。但对于我这样没有看第一卷的读者来说,缺少了这些伏线的线头引子,导致很多时候都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推测第一卷中发生了什么。这可说是一把双刃剑,优点自然是作者对全系列的故事安排和悬疑设计有着完整的计划,也可以加强读者的追看欲望;而缺点也一目了然,对没有看前文的读者不太友好。但两害相较去其轻,总体从系列的完整性来看,这种从第一卷就开始埋设伏笔的方式更加有利。
当然,本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案件中一些线索的推理过程,太过学术性,让人望而却步。例如,书中描写推测凶手身高,又是用三角函数,又是用物理公式,整得就像高中理科教材一样。这些部分完全能够简化成一般叙述,现在这样只会让读者感到乏味。第二,作者希望增加悬疑性,故意给每一个出场人物增加了很多秘密,这就会让读者有一种疲劳感,怎么每个人都藏着一个重大的秘密,如果能重点更加突出就好了,犯不着每一个人都那么有深度。第三,本书的示意图虽然多达十副以上,但所有这些示意图放在故事中都是无效的。这些示意图更像是案件卷宗中的示意图,只有存档的作用,读者不能从示意图上推理作案手法,甚至连作者在故事中也没有利用示意图的必要。既然这样,那么舍弃这些示意图反而能够不打断读者的阅读节奏。
这样的示意图对读者来说没有什么作用书末已经有了本作第三卷的两个案件的介绍,但我想是不是应该找个机会把第一卷给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