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本质》是一本由史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29.90,页数:5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想本质》读后感(一):牛顿的鸽子
摘自原书 p.272~273,作为全书总结最为不错。
一想到那些人类的基本常识只不过是我们身体某个脏器的设计规定,这不禁让人感到自己的卑微。幸好,人类科学和理性已经设法揭开了它们(物质、空间、时间以及因果关系)许多伪装的面纱,尽管它们确实有悖于我们的基本常识,但最终我们还是看到了它们的本来面目。人类的这种自我超越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我们对那些出现在语言和思想中的相关概念的认真思考,这使得它们终于被视为人类的组成部分,并因此不再受到人们的小视。牛顿的鸽子梦想着能够在真空之中扶摇直上九万里,今天,人类的这种自我超越应该算是我们实现那只鸽子梦想的最佳途径了吧。
《思想本质》读后感(二):思想本质
一本情况的书,是新书。在2016年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他探讨了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语言的本质内核,以及能够得到什么启发。
脏话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在评了那里,脏话其实是让人引起关注里,今儿大道发语音的目的。这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很少见到以及想到过。
另外,探讨了洞穴,在哲学家柏拉图那里,语言就像一个又深的黑暗的隧道,在面对语言的交流的时候,我们都仿佛在一个黑暗的隧道中前进,以及在黑暗幽深的隧道中,我们被困在这个隧道里,根本没有出路。。。
我们没必要对此悲欢而绝望。因为语言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其他动物那里,语言并没有人类的书面玩还有口语那么强而有力,对任何事情,我们可以的的安定,通通过需要就能够了解事情的全部。。。这是我们的一个共识。。。
最后,这本语言本质,那么大的一部大部头,其实斌不满足理解,只需要我们去一点一点滴去减减肥学习就可以了。。。。
推荐阅读,理想国
《思想本质》读后感(三):乘兴而读,半途而废,囫囵而评
在阅读了十分之一之后,我感觉这本书比想象的艰深要浅显,比以为的枯燥要有趣。首先发现的问题就是由于这本书夹杂了大量的英文文法应用说明,所以翻译有时不得不采用起了英语语法辅导书的风格,难怪有豆友书评说要是上学那会儿看到这书就好了(因此闲的无聊的的读者不妨直接读英文版)。那么我就以这本翻译得普普通通的中文版来评价此书:必须承认刚读到第一部分,我就无法投入到这本《思想本质》的文字游戏中了,也许这本书叫做《英语文法探究》或者《第一人称英语诠释》更为合适。通篇只见“语言”,鲜有“思想”,也就谈不上什么本质了。不过读这本书相当的费脑子,因为作者写了各种名称的框架、思维、悖论、理论……然而真正费脑子的是作者有些混乱的思路和经常莫名其妙插入的第一人称式的“导读”。作者绝对是英语研究方面的专家,但是这本书除了一些有趣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外,其它不过是一堆文字堆砌(也叫废话)。作者将《思想本质》——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作为书名。但是如果,某些人想在这本书里找到什么洞察深刻的见解和醍醐灌顶的思想,也许看到一半就已经让人大失所望了。
《思想本质》读后感(四):笔记
1.人类观察世界,用语言表示出来。但一考察语言就会知道——人类脑海里的世界和真实世界不是一回事,人类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投影幻象中。 2.在社交中,人类大量使用间接的模棱两可的语言。这样做最有好处——讲道德、给面子还能耍赖躲过一些惩罚。 3.但同时也说明,客观的人际交往投射到主观世界时是不确定的。你不知道对方知道些什么,于是你用模糊的语言来试探,得出的也是模糊的答案。通过意会、猜测来决策。 4.人类的负面情绪来源于宗教(西方国家)、疾病和性。因为长期来看,这三者比较大概率地带来不好的体验后果——宗教使你压抑,疾病使你痛苦,性使你增加负担。 5.恰好,人类的语言中脏话的来源也是这三者。 6.人的直觉认知与现实规律格格不入。
《思想本质》读后感(五):这是逻辑问题
我们有一说一:
本书在结构上,逻辑极差,全书没有明确结论,看不出章节之间的关系。我也不赞同这个分析框架,并列 包含 因果三种关系混杂。
内容上是一些统计结果的罗列,这其中还有一处硬伤。此外,语言学是逻辑学的基础,很遗憾作者想表达也能表达,但却没有把原因解释清楚。
本书的读者定位我不太明白,这显然不是学术著作,作者条陈这些已知结论像是在科普;而在科普书籍中,这又是最差的那一类,鉴于“结构混乱”和“表达不够形象具体”两方面的问题,读者对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没有太多研究,恐怕会不知所云,好在插入的大量例子都比较恰当。
看完本书对生活有什么用呢?回答基本没用。如果各位奉行杜威的实用主义,语理逻辑要现学现卖,不如去看看《批判性思维》或者《学会提问》;如果各位对语言学或者逻辑学感兴趣,那么也不乏许多经典著作值得一看,既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语言表述又更为生动有趣,主要是美国和苏联的。国内的著作,大部分结构上“学习模仿参考”苏联,换换例子联系一下时事就是一本“新书”。因暂时没有发现很好的,在此不做过多评论。买之前请到书店翻看样书,花半个小时翻一遍,如觉确实有用,再行购买。
最后,本书的作者Steven pinker,是一位非常牛X的前辈,读研时看过他的论文,Coursera,TED上现在还有他的公开课,不过个人观点,这本书的写作水平有点低于他本人。看了译者后记,翻译得不容易,感谢两位译者的辛苦劳动,忍不住篡改一句评价,让女性讲述语言学,就如同往酒里掺水,同时毁掉了两件本来十分美好的东西。
《思想本质》读后感(六):语言学家讲语言的起源
这是史蒂芬·平克挺重要的一本书,一直在我的必读书目list上,也早就开了头准备好好看的,终于看完,断断续续花了三四个月的睡前时间。
读了这么久,一方是它真的长,平克的每一本书都厚得可以砸死人,另一方面,是它真的罗嗦,事无巨细地列出了各种各样的语言学小例子,彷佛回到了大学课堂,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这很符合平克在我心里的形象,一个严谨又罗嗦的小老头,常常一脸深切地说,我这么讲你总应该明白了吧。嗯,像极了某某、某某老师。
平克的书一向有着很清晰的框架,看这本通过语言显是人类天性的,几大部分分别是,语言与思想、语言与现实、语言与社团、语言与群体、语言与社会关系,一不留神又感觉回到了大学课堂。
前两个部分讲语言与思想的我花的时间最长,因为是讲词汇背后的思想和逻辑的,各种各样的词类和概念,时空关系和隐喻,就算平克很好心地分了类,也依然很像语言学课本,一个一个读下来很容易睡着,是催眠恩物来着。
不过,语言学家讲语言的起源,可不就是这么一个个地细细寻来,耐心寻根对比,我有心理预期,所以还是看完了。
后面到了社会和文化的部分,就有趣多了,留在语言中的心智和社会印迹也更容易寻,读起来很是友好,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很能帮助理解语言是人类天性之窗,也更能理解生物进化、社会环境等对人类语言的影响。
这其实也是平克的核心观点,语言是与生物演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产物,而近些年,随着阅读经验的扩展,我对语言的理解有点越来越接近平克了,更多地从语言的外缘去理解,而不仅仅是从语言本身的结构意义去理解,这个心境可能跟“少不读红楼”略相近。
有个小遗憾,读这本书之前没有做功课,读完了才知道《思想本质》在平克著作的时间线上靠近中间,前面有没读过的,后面也有没读过的,不能循着时间线去读作者的书,不能从点滴间感受他思想的变化,还是蛮可惜的。
《思想本质》读后感(七):基本判定是被翻译ruin了
10. 最上面一大段看不懂。P13. “翻花绳”或“挑花线”就行了,谁会说“翻绞绞”啊。P14. “找回自己的身份”不像中国话。P23. 原文大概是"a selected group",翻成“选举圈”了。P18. 括号里落了一个“n”。P25. 《Fargo》一般会译作“冰血暴”吧?“车子丢了一个轮盘”是什么鬼。P52. “毫无意义”是"make sense"“讲得通”吧?P59. “绝大多数常见介词对被定位的那个图形还是看不大清楚的。”What? P65. “tobacco juice”不是什么“烟色唾液”。p68.什么叫动词“不能容忍运动”?p70.direction不是“说明书”。p71.“例外”不是“武断”,是“随意”。p77.u bet ur life不是“你竟然用生命打赌”而是“当然”。p78.“Five more minutes, he'd have chewed himself a hole through the fence.5分多钟过后,他终于绕过了我的卡车。”先不说虚拟语态,“卡车”是哪来的的?p93.“You can kiss goodbye, at least for the time being, to some of the features of the recentcrises. You can kiss goodbye to the fascinating chess match known as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 You can also kiss goodbye to the land-for-peace mentality.你可以吻别,至少暂时地吻别近期危机的某些特性。你可以吻别那场以中东和平进程而著称的引人入胜的象棋比赛………你还可以吻别那种土地换和平的心态。”这么生硬的直译不难受吗?还有下面的“投资”性信息(invest sexual messages)。p105.“通过直肠为他进食”?那叫输营养液。
《思想本质》读后感(八):浅薄与深刻
在大学毕业近20年后艰难的重拾起外语这门语言,学的过程很艰辛,效果并不是如自己想像般的快速改善,原来设想,语言具有相通性,汉语学的不错,应该英语能学的很好,在遇到挫折时,却想也许是文化的差异,汉语学的越好,英语反而可能越差,当然这只是个人经验的本能借口。还可以解释为从语言发展阶段而言40岁可能过了语言的最佳学习期,逆向英语创始人钟道隆可以说是有力的反驳这个浅薄的观点。
初中三年是荒废了光阴,没有打好基础,高中三年尚好,没有拉总成绩的后腿,中规中矩,也许还有美女英语老师赵老师的一份功劳,大学那基本上又是放弃的状态,所以欠下账总要还,代价也确实比较高昂。
在一篇书评时离题万里回顾自我语言的认知和外语学习的不堪经历,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在读心理学博士课程时就对语言的本质,符号,功用,边界,价值,影响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是从应用的角度而是希望理解人类语言如何诞生,衍化,发展和未来,不经意间,突然意识到了深刻。
有节课老师讲维特根斯坦提到语言是思维的边界,读赫拉利简史三部曲提到了人类思想,意识,行为,感情与表达的诞生与演进,信息简史中关于符号学的探讨,信息,符号,语言的关系,进一步思考计算机技术的前沿,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对自然语言的解析和解读,人类语言输入输出处理的过程与人工智能算法的差异,了解越多,困惑越大。
平克的三部曲,这是我读的第一部,每晚睡前有机会读几页,拖拉了2—3年的时间,厚的大部头,有趣也有催眠的成分,有些记忆犹新的细节,整体的框架和脉络仍要翻一翻才能想起来。
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有意思的是人激动时讲脏话,和撒谎时不经意的用词,这真是个可以用于测谎的人工智能算法的好思路。当然,语言对思想的限制也显而易见,说各自为政也不为过。
第一部分的语言与思想,了解动词和名词,关于动词一章的事例,给我们带来绝对是一种震撼,动词背后的思维逻辑包含的含义极其深刻,内容和容器,被动和主动,及物和非及物,想一想就神游到语言初创的时间点,光阴长河蔚为壮观。
关于名词的概念说法,我们对概念的理解理论同样精彩,天赋5万概念,激进语用,语言决定各有精彩。
第二部分语言与现实,思维模式关注的是物体与物质,空间时间因果关系,这是介词的用法,我们学英语语法关心的是为什么对错,确实很难从背后的思维模式出发去判断语言对现实社会的静态或动态描述状态,隐喻部分,更是修饰,辅助理解,表达思维的修辞手法,简化,高效,隐含深意,不亦乐乎。
第三部分语言与社团,语言的概念的兴衰,如何创造新词,旧词为何退出舞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第四部分语言与群体,关于禁忌和咒骂。这个其实蛮有意思,在任何语言中在不同背景,场景,情景下,有不同禁忌模式,在禁忌场合说禁忌语也是不小的压力和考验。
第五部分语言与社会关系关注到的是对话的深意,数量,质量,方式,关联四准则,但总被有意的礼貌请求和命令,故意的模糊博弈中受益,最后提出赤裸裸的人际关系三种模式,分享,等级,交易。
点题的话在后记,逃离心智洞穴,发现真实人性。
《思想本质》读后感(九):透過語言的窗戶
先前就讀過Pinker的《語言本能》,一直覺得如果物理學界最好的科普是Hawking,那麼語言學科普最出色的就是Pinker。主要是語言形成的機制是非常複雜的,必須跨學科討論語言背後的問題,整合認知、腦科學、人類學、解剖學等等才能夠深入探討我們整個從心智到語言的運作過程。
inker本人是學心理學的,後來接觸了認知科學並專注於兒童語言的習得,不得不說有關語言起源的討論最終還是要從語言背後的認知模式入手,從使用語言的「人」本身出發,看我們的思維如何影響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然後將其呈現在語言中。
之前上吳西榆老師的課就曾提到過Science 2018世界前沿125個科學研究問題,其中有些問題就與人類的語言與認知相關:
15.記憶是如何存儲與恢復的
16.人類的合作行為如何發展
86.語言學習為什麼存在臨界期
114.語言和音樂演化的根源是什麼
本書的作者擅長從實際案例出發,像是庭審法案中對某個動詞的界定以及審問犯人時的實態又從事件的時間結構透露了當事人的信息掌握度。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詞語不僅只是儲存在人腦中有關世界的事實它們已經被編織進了這個世界本身的因果結構當中。甚至時、體、態的運用也揭示了人們對於一個世界結構的安排與界定,甚至暗含了微妙的情態表達在其中。(漢語因為缺乏語法範疇,往往是用更直接的方式來表達這些情態功能,比方一些虛詞、副詞的運用以及句式的編排)
同樣是問別人吃飯了沒,「你吃了嗎?」與「你吃了吧?」的語氣就明顯不同,後者的「吧」就帶點揣測的語氣在其中。這就好像在日語或是英語(甚至是希臘語甚或其他語言)中,過去時態的運用往往跟客氣、委婉的表達有關,而在漢語中就需要加入語氣或我們習慣稱為「客套話」的用詞跟句式。語言類型(漢語屬於孤立語,語義依賴虛詞跟詞序的編排;英語偏向屈折語,語法手段也較漢語豐富;完全屬於屈折語的希臘語更是把語法範疇揉進詞彙當中成為了一種標記)的不同也使得人們運用不同語言表達某種意義的手段不同,造就了豐富多元的表達形式。
這些語言都成為一扇一扇的窗子,讓我們能夠從隻字片語中透露的蛛絲馬跡拼湊出我們的思維方式。當然我也否認語言與思維的關係就如洪堡特時代所說的那樣,將語言與人類的文明程度掛勾在一起,然後認為語法手段不夠豐富不夠有邏輯的語言會限制人們思維的發展從而讓文明停滯。語言類型的形成與分化本來就是一個很複雜但卻迷人的問題,我們很難去用實際的語例去說明使用不同語言的人的思維方式就必然不同,也很難證明是思維方式的不同造就了語言類型的差異。其實形形色色的民族與個人本來就各有各的差別,語言形式使用上的差異有可能來自於目的上的不同還有意圖表達上的需要,甚至是與說話人自身的身分表徵有關,這些線索都能讓我們拼湊出一幅人類思想線索的圖景。
雖然語言學用盡各種手段想試圖找到「為什麼只有人類發展出這種音系各異並且具有系統性的語言」的答案卻只能在真理之門外徘徊,但我相信隨著我們掌握的語言越多,記錄下的線索越豐富,雖無法一窺真理的全貌,但每進一步就有一步的歡喜。
很多事情很多問題很多真理,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思想本质》读后感(十):语言背后的心智法则
(搬运下 4 年前在简书写的读书笔记......)
Steven Pinker 的大名早有耳闻,现在终于开始啃他的一部厚书。《思想本质》读了第一部分,已经欲罢不能。干货太多,拆成几个部分来写书评。
《思想本质》透过语言探索心智的逻辑,人类如何理解世界。
第一章选取了动词这个最微观的视角。
一切源于一个疑问。为什么有的动词,如load,可以既有 load hay into the wagon,又有load the wagon with hay 的用法。而有些动词,如pour,只能说 pour water into the glass 不能说 pour the glass with water。而像 fill ,只能说 fill the glass with water呢?
语言学家把 load hay into the wagon 叫做内容格构式(content-locative construction ),因为这句话的位置焦点---干草是一种内容。把load the wagon with hay 叫做容器格构式(container-locative construction),这句话的焦点是容器。
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问题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兴趣,也引出了心智理解世界的微妙法则。
而关于这个问题主流的一些解释都无法令人满意。
假如有那么一些现象,无论我们怎样观察它们似乎都毫无意义。这说明,一定有事物运作原理的深层法则被我们忽视了。1 相同的场景,不同的框架 假定把内容格构式理解为A致使B向C移动,把容器格构式理解为A致使C改变状态(通过致使B向C移动)。前者是对B,即之前例句里的干草采取行动,后者是对C,即马车采取行动。这是对同一事件的两种不同的识解(框架)方法。
2 整体效应 心智隐喻 当有人load hay onto the wagon 时,干草的数量是任意的,甚至可以只有几钢叉。但当 load the wagon with hay 时,意味着马车被装满了。
这种整体效应(holism effect)不仅出现在位置格构式,还出现在直接宾语中。例如,Peter painted on the door. Peter painted the door.
英语在处理一个“变化实体”(负载的马车、粉刷的门)时所采用的方式与它在处理“移动实体”(被投掷的草、被泼洒的油漆)时所采用的方式是一模一样的。“状态”被设想成处于一个可能状态空间的位置,“变化”则被等同于在一个状态空间上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移动。这段话可能有些拗口,看看作者举的这个例子更好懂一些。
Pedro went from first base to second base. Pedro went from sick to well. Pedro was at second base. Pedro was sick. The manager kept Pedro at first base. The doctor kept Pedro well. 当心智对一个位置上或者移动中的实体概念化的时候,它往往会忽略该物体内部的几何体,而只把它作为一个极其小的点,或者一个难以名状的团。虽然作者会在之后的章节解释另一个重要隐喻---时间隐喻。我还是忍不住摘录他在本章的精彩论述。
构成语言基础的时间模型并不是那种以恒定单位测量生命之流的永远滴答作响的时钟。相反,它把一段时间粗糙地打包进一起即刻的事件(例如投掷)、延迟的过程(例如推和拉)、以及一个过程的高潮(例如打碎一块玻璃)。不仅如此,与语言接口的那部分心智仅仅利用“前与后”、“时间”两个路标来跟踪这些时间区域。这种直觉计时方法中所缺少的是把时间看成是与人类共存的、可测量的连续体的观念。3 位置格构式与词义的化学反应 那到底什么动词适用内容格,什么适用位置格呢?
以pour 为例,to pour 意味着让液体连续不断地向下流淌。它所指定的因果关系是允许(letting)而不是迫使(forcing),而且它同时还指定了一种运动方式;这些都是使其区别于其他流动液体的含义单位的地方比如 spray splash spew 。由于pour 所描述的是运动,因此它可以用在表示运动的构式中,pour water into the glass 但pour 并不关心液体怎样,或者在哪儿停止流动。...所以这个动词不符合一个指定了容器状态变化的构式的含义要求。...而fill是关于容器状态的:未满。但它对内容运动的原因或方式漠不关心,所以无法与关于运动的构式相配。 几何学和物理学的某个方面在英语使用者头脑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决定着人们对事件的识解方式。除了位置格构式,作者还介绍了与格构式和及物不及物动词所揭示的类似心智规则。
看下及物动词的结论
英语中关于死亡、消亡的词汇中不及物的有 die decease disappear …等,及物的有大量表示屠杀的词,例如assassinate butcher immolate...等...英语让人既能谈论主动消亡,但要借助不同的动词。这就好像语言采取了一个存在的立场,或许是个道德的立场---当某些东西基于年事、平和的外因、自燃、内部腐坏或携带自我毁灭的种子等原因而不复存在时,这样的消亡与那些恶意蓄谋的后果是有本质差别的。在作者的论述中,我试着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借以发现通过语言了解一个人或制造幽默的可能性。提出问题,留待解答。
在提到及物和不及物动词时,作者提到
心智世界观的粒度是可以调整的。从高处俯瞰,尽管福特本人的生产行为与一辆从装配线上下来的T型发动机小汽车之间的因果链上存在着许多介入链接,但我们仍然可以说,亨利福特制造了汽车。...说话者预期他的听众能够分享他头脑中的那个粒度,但如果他们不能,那么交流就失败了。如果因果链粒度不同,是否也产生了幽默呢?情景喜剧中应该能找到很多例子。另外,对高视角或低视角粒度更敏感能反映一个人什么特质呢?
假如人们避免在某些构式中使用一个动词,或者他们听到别人使用它时会感到不寒而栗,这说明他们一定对那些微妙的语义差别相当敏感。我们如何识别一个人对哪类语义敏感呢?
正例如 baking a cake 必须被看成与 building a house 相仿(表示创造的动词),但却与 warming a cake 或reheating a cake 不同(表示状态改变的词)。一起事件的观察与感受以及它所牵涉的具体事物与行为(运送、谈话、蛋糕)都必须淡化掉,而它的抽象结构(变化、因果关系、直接性、即时性)则必须被突显出来。另外作者有一个上帝视角很妙:
语言很可能像其他文化产物一样,它可以被创新者、早期接受者、早期从众者、晚期从众者以及迟滞者在不同时期所使用。语言不同阶段的掌握者又代表了一个人什么样的特质呢?
好期待下一章。
更多认知、思维、学习干货,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Tar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