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动产时代》是一本由日本《朝日新闻》采访组著作,后浪丨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负动产时代》读后感(一):看日本的城市繁华地带为什么也会出现空置房屋的情形呢
文丨十里荷塘秋水长
在日本,《朝日新闻》采访组注意到有一些地方看着还挺繁华的街道上出现了空置房屋的情形,似乎很多年都没有人居住的样子,房屋破旧不堪,非常影响市容,但是却联系不到房主。登记的名字现在也找不到这个主人了,《朝日新闻》采访组决定深挖这样的事件背后的情形,为公众报道新闻事实背后的真相。于是,《负动产时代》的一系列报道应运而生,随后又形成了目前的这本单行本《负动产时代》,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对是否要再购买房屋给出了合理的预警。
他们先行跟进的是一栋看上去年纪已经不小的空置房屋,位于埼玉市大宫区的中心地带,但是貌似无人打理很多年。《朝日新闻》2017年5月去查这件事情的真相时,发现这栋房屋最后一次登记的时间是120多年前,房子的周围全是高层公寓和住宅,这栋房子的样子破旧不堪,实在是让人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很违和。
《朝日新闻》组经过好多天的奔波,查找和访谈,才发现这套房子的所有权人其实随着家族的繁衍和日趋庞大,权利人的队伍越来越大,最主要的姐弟俩也已经风烛残年,但是这些人在最终没有商量好归属权和责任义务,那么这块土地的继承人就始终无法明确,最终这栋房屋也就成了一大群人的烫手山芋,在这里空置又对行人造成危险,政府出资保护起来,又会导致这笔钱也无法从这群人手里得到补偿。
因此就造成了所有的人都“望楼兴叹”的局面,本来完全可以改建高层出租给房客收入可观,但是现在却只能成为所有人的负担,眼看着政府投入维护的管理资金越来越高,这群人却没有办法自己来商定好个人继承的比例和份额,继续看着这栋空房屋一天比一天破败下去。
是不是有点诡异呢?太可惜了。原本可以是馅饼的事情,现在只能是“陷阱”。这相差的也太远了吧?是不是只有这一个家族面临这样尴尬的问题呢?《朝日新闻》组调查之后吃惊地发现,截至2018年全日本的空房率达到13.6%,再次刷新历史峰值。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情形都是和上面这个例子差不多的样子。
他们的祖先一定做梦都想不到,年轻时拼力买下昂贵的房产,想着退休以后能和家人 起颐养天年;经营多处房产,期冀子女日后能靠长租公寓多份收入和保障;未加深思便继承了故人遗产,以为房产再多两处又何妨?这样的情形走到现在,可不见得一定就是好事一桩,也许是子女要面对的短期内无法解决的大难题。昔日的“土地神话”已化为泡影。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多地却仍旧频现房地产热潮,背后交织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利益暗流? 《朝日新闻》大型连载“负动产时代”在全日本引发巨大反响,这本书就是在此报道的基础上进行了跟进和解读。
众人趋之若鹜的房产和土地为何会沦为避之唯恐不及的烫手山芋?不仅在埼玉市,还在神户和其它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危险的空置房屋。很多人意识到也许年轻时的拼尽全力购置地产和房产对于后代子孙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了。
在日本的静冈县伊豆半岛,一位老人在退休后到处旅行,准备买下一块地来作为自己建造别墅的用地,大概300平方米,1991年他花费了1300万日元终于买下了这块地,因为从这里能看到富士山。可是,在2017年的3月,老人将这块地以10万日元好不容易才卖出去了,这笔交易最后的收付结果是老人的资产缩水了11万日元,也就是说他投入的1300万日元的这块土地,非但没有增值,反而在1300万日元打水漂的基础上又花费了11万日元才最终“断舍离”成功。
听起来是不是类似天方夜谭?但是在日本,这就是真实的情形。所以如果你要问,当年这些房产高位接盘的人,后来都过得怎么样了?什么不仅在人口剧减已成定势,很多这样的房产或者地产,究竟谁会成为接盘侠,已经开始成为很多人担心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日本,有很多土地和房产并不能给当事人带来什么实际上的收益,反而很容易将继承人套牢,形成经济枷锁。土地目前并不是值得骄傲的资产,如果你不是用来实现刚需的住的这个愿望,多余的房产和土地也许会让你陷入困顿又孤立无援的境地。这就是日本社会的一个侧面吧。看看这本《负动产时代》,你就明白了情形有多么糟糕。(完)
《负动产时代》读后感(二):房价不会跌?别做梦了
前几天,办公室的同事下班后无意间聊起自己的理想生活,有个妹子开玩笑说:我的理想生活就是当个包租婆,有好多好多房子,不用上班,每个月就收收房租,平时想旅游旅游,想宅在家里就宅在家里,太爽了。大家都说这样的日子太美了,也有人说,我不贪心,只要能买一套大一点的房子,够一家人住就行。买房子永远都是大家热议的话题,而且大家都习惯地讨论“哪里房子又涨了,可惜当初自己犹豫没在那里买”,拍着大腿,满脸遗憾,但凡有人说起房价会跌,总会被回以杞人忧天,甚至不屑,难道房价只能看涨,不能看跌?
火爆的楼市还能持续多久近日,日本《朝日新闻》采访组,针对日本房地产市场萧条,房屋所有人不明等问题,在走访日本大量房主、政府机构和房产中介后,详细整理资料,完成了《负动产时代》一书,书中通过案例枚举,描述了日本房地产市场从狂热追捧到现如今老龄化时代的萧条的巨大落差,并远赴德国、法国和美国,采访收集国外的相关经验和做法,力求找到造成日本房地产现状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向。
1房子成为负担,由不动产变成负动产。
在日本街道,经常看到特别狭窄的人行道,也许只够一人通过,这样的现象在中国肯定是难以想象的。其原因是道路旁边有闲置的空屋占了空间,其所有人不明或共有人太多,依照日本法律,政府无力拆除,甚至还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去做相应的保护和防范措施,以防伤到过往的行人。
空置房屋在日本,这样的空闲房屋还有很多,无人问津,其主要原因是日本老龄化严重,人口逐年减少,对房屋需求量越来越小,导致房价不升反降,而且土地也不值钱,甚至房产所有人每年要缴纳数目不小的物业费和固定资产税。就这样,房子对于房主来讲,不再是有价值的固定资产,而变成了无法承受之沉重负担,唯恐避之不及。
2.负担甩不掉,房产处理很棘手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房子是负担,出租或者卖掉甚至拆掉不就行了?还真不一定行。在日本,买房除了要还贷款,还要承担物业费、维修基金、固定资产税等费用,很多人在20世纪90年代看到房屋大量上市,楼市不断走高,倾其所有甚至欠下贷款买下房子。待“土地神话”,房地产泡沫破碎的时候,房价一落千丈,而当初买房的那批人已经步入中老年,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拿到“铁饭碗”,收入与支出相差很大。
另外,房屋的数量明显供大于求,租房的刚需毕竟不多,导致房子也很难通过出租获取收益。所以慢慢的很多房产背负了大量的欠款变成负动产,无人认领,而这样的负动产想重建,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地处交通便利之处;可以增加楼层,能出售增建的房屋用作重建资金。而不符合这样条件的房产很多,很难重建,拆除还需要另外一笔不小的开支,即使拆除腾出来的土地也不一定能卖掉,所以也没人愿意花钱拆房。
3.政策滞后,处置措施效果有限
日本的土地制度还停留在上世纪以“土地神话”为基础的设定下,并没有考虑人口老龄化,房价下跌导致有人“抛弃”土地和房产的情况,所以现在即使个人放弃房产和土地,政府也无法直接接收。
当然日本政府也做出过努力,针对空置房屋,专门制定了《关于促进解决空置房屋问题的特别措施法》,这项法律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明确政府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劝导形式,让房主对所属空闲房屋采取处置措施,如果房屋所有人不处置就无法享受固定资产税优惠政策等等,目的是推动或督促房屋所有人合理处置房产,但从实际效果看并不好,452个市区町村关于房屋处置的咨询和指导有1万件之多,不过其中只有522件是通过这项法律享受了优惠,而由政府执行拆除的只有23件案例。主要原因是大量房屋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无主之房,还有部分房产,几经倒手,房屋所有人有很多,即使政府想接管一些影响城市建设的空闲房屋,但所有人意见不统一,导致政府处置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太高,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朝日新闻》连载的这部《负动产时代》一经刊出,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大量的数据和实例揭开了日本房地产惨淡的一面,当然更重要的是书中不仅描述了现状,分析了背后的原因,还走访借鉴了欧美国家的相关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更具建设性的意见,为日本指出了出路。
事情发生在日本,书出自于日本,但作为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也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的中国城市来说,近邻的过去值得我们反思,并提前做好相关防范准备,这一切是必要的。
《负动产时代》读后感(三):日本泡沫后从土地深化,到不动产深渊,是否是一例警钟?
泡沫经济欠下的债遍布全日本。
在日本,“负动产”一种是指,除了还房贷之外,高额的维护和管理费用。
还有一种,其特征是存在多个共有人可能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置;又或者到子女继承时又老又破的公寓,很可能根本卖不出去,而该交的费用却一分也不能少。
《负动产时代》绘出日本房地产市场从狂热盲信时代到少子老龄化时代的巨大落差,揭示政策滞后及相关部门的疏忽带来的严重后果,追问这些“欠债”到底该由谁买单,并提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若干方向。
在日本,土地在过去是只要买来就一定能增值的宝贵资产,如今却成了税费和物业费不堪重负的负担。度假地和地方城市的地价不断下跌。
比如91年的时候,一位老人在静冈买了一块约300平的别墅用地。作为到了假期可以随时度假的身份象征。最初以1,300万日元高价买下,直到2017年老人卖掉了一直没盖起别墅的这片地,售价10万日元,是当初买入价的1/130,扣除还要向不动产中介公司支付的约21万日元手续费和广告费,这笔交易最后的结果是-11万日元。
尽管如此,老人仍然感觉松了一口气。当年地买下来之后一直空着,每年都要缴纳4.6万日元的别墅用地管理费和7000日元的固定资产税,卖掉土地相当于再过两年就能把这次亏的钱赚回来。
老人有两个女儿,本以为有人愿意继承,没想到结果是两个女儿都不想要。他最初要价100万日元,没想到一直无人问津。最终降到10万日元后才找到了买主。
老人说到土地卖不出去的话,孩子们还得继续交管理费和固定资产税,这也算一种断离舍吧,当时信奉土地神话,以为只要持有土地就能升值,现在已经再三反省了。
2016年,长冈市一位来自不动产中介的促销广告,上面写着:“别墅度假地或农村的土地与房屋配套度假区会员身份等,除了极少一部分能在市场上交易,其余大部分都是找不到买家的负财产,现在实际情况是即使不要钱,也难以找到愿意接受的人,基于这种情况,本公司特向曾找我们咨询过的客户提议,请您考虑付费将所有权转移给我们。”
有一位男士,他的哥哥在2005年购置了一间开间户型的度假公寓用于滑雪度假。但是他对滑雪和度假没有什么兴趣,当时只是觉得既然有现成的房产,继承下来也无所谓,实际上他发现这套完全用不上的房子,每年都要缴纳15万日元的物业费和维修基金,还有3万日元的固定资产税,男士开始担心这份看不到尽头的负担,决定马上把它卖掉。
最初开价40万日元,结果整整一年只接到一个电话,看房人数是0。就在这时接到了前文提到的促销广告,对方告知卖掉房子需要120万日元,中介公司提出的是“负价格”,即由业主付钱请他们接手房产,理由是公寓在未来三年的物业费和相关手续费等共需约115万日元,即便这样也无法保证三年之内能卖出去。男士觉得既然这样还不如干脆趁现在就此机会赶紧脱手。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付钱,卖掉了房子。
在日本,公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热潮退去之后,随着业主们年事渐高以及住户减少,度假公寓面临着收不到物业费和维修基金的危机,这种趋势下普通公寓也无法置身事外,在人口减少以及回归城市中心的影响下,大城市周边的空置房屋越来越多,老旧现象也日益加剧,虽然普通公寓的物业费和维修基金及固定资产税没有配备了游泳池和公共浴场的度假别墅那么贵,但对于依靠微薄的养老金度日的人们来说,仍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公寓与欠费的斗争开始了。
然而,“负动产”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其处理有两个条件:
一、地处车站附近等交通便利的位置
二、可以增加楼层能出售增建的房屋,用作重建资金。
然而现实中不符合条件的公寓很难重建,而拆除公寓又需要高昂的费用,腾出来的土地又不一定能卖掉,所以这样的房子想拆掉也很难,因此就成了一个负动产的恶性循环。
近几年,日本政府开始着手修订,在泡沫经济时期地价高涨等背景下制定的土地基本法,旨在抑制投机性交易,规定了土地的基本理念和国家的职责等,但对人口减少导致土地贬值,缺乏土地利用意愿的情况下,单纯持有土地的情况没有明确的准则。
为了弥补这个问题,以便土地得到适当的管理和利用,应该规定所有人必须承担的责任。
捐赠给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土地,也是只有有利用价值的才有可能被接受,否则原则上是没有人接受的。允许所有人在缴纳一定费用之后能放弃所有权或者把土地捐赠出去,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确定接收土地的主体是国家地方政府还是NPO或居委会等第三方机构。
日本需要允许所有人放弃所有权的相关机制,并针对接收这些土地的新型公共机构也提出了建议。需要的话可以直接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接管,不需要时则可以由新型机构持有或出售。
总之,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大趋势,这些都是对房地产市场不利的因素,不少人看跌房地产市场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谁会来接盘房子?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所以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是不容乐观的。
水往低处走,人往高处走,这是经济规律,也是人性,所以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对房地产的长远影响是巨大的,未来全国的房价很难出现普涨的局面,越是核心的城市,房价越有支撑,而人口持续流出的城市,房价会逐渐“鹤岗化”。今天中国城市的房价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而日本作为老龄化严重的国家,产生的“负动产”效应,也给我国的房价趋势也敲醒了一例警钟。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不妨读一读《负动产时代》。
《负动产时代》读后感(四):日本房地产泡沫教训:老人花1300万买土地,26年后以10万售出
文/墨花
提起房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两眼放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背后承载着太多东西,它是一家人的居所,更是财富的象征,除了可以让我们抵抗通胀,还是实现财富快速增值甚至翻倍的资产。以及房子所在的地段和学区,意味着能享受到怎么样的医疗条件和教育资源。
同样是房子,在日本人的眼中,完全不同。甚至很多日本人视房子为“烫手山芋”,恨不得丢掉它。当我从《负动产时代》这本书中读到这一幕时,颇为惊讶,太不可想象了,日本人的烦恼真高级。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是日本《朝日新闻》采访组跑遍日本,采访众多日本国民,记录下的日本人与房子的真实状况。
房子本是不动产,可是在日本却是负动产,因为日本的老龄化严重,人口逐年减少,导致房价不但不升值,还贬值,而且贬值地厉害。贬值也就算了,日本的房子是私有财产,房子买下之后就属于日本国民所有了,但是得每年缴纳物业费和固定资产税。房价年年跌,物业费和固定资产税的费用却必须年年都交,还不是一笔小数目,导致日本国民持有的房产最终成了负动产。
这一点跟中国差别很大,在中国买房,一次性付清或者按揭贷款买房,房子的产权为70年,除了买房的钱,此后只需每年缴纳物业费,并不需要缴房产税。所以,过去十几年,中国的房价一路走高,投资买房的人绝大多数人稳赚不赔,资产翻倍甚至翻几倍。
当然,日本楼市也曾有过辉煌,甚至比今天中国的楼市更加辉煌。
1985年,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此后短短三年,日元快速升值,从250元兑换1美元升值到122日元兑换1美元。
日元的大幅升值,导致日本出口受阻,于是日本政府降低银行利率,大力发展内需,在这期间,日本房价迅速飙升,看到房价猛涨,日本国民纷纷跑去贷款买房,除了普通的住宅,还有别墅、公寓、土地等,都成为抢手货。
到了1990年,日本房价接近顶点,当时,日本六个大城市的房产市值,就能买下整个美国。在当时的日本,房子被认为是土地神话,是会永远涨下去的不动产。
但危险已经悄悄埋下,从来就不存在不会降价的物品,何况是一样全民追捧的物品。房价的一路飙涨,导致日本经济偏离实体,因此经济发展出现隐患。面对巨大的房地产泡沫,日本政府开始反思,迅速收紧信贷,上调利率。信贷可谓房地产的命根子,这样一来,房地产的热度一下子下降了。房价也随之下跌,日本国民的买房热情才降了温。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在房价飙涨的那几年,许多日本国民已经倾其所有,还举债买下高房价的房子,在房地产下行期,要转手卖出就变得十分困难。
房子卖不出去,物业费和固定资产税却要年年交。在日本,固定资产税的计算方法是房子估值的1.4%-2.1%。举个例子,一套估值1000万日元的房子,以1.4%为基础税费,那么每年至少需要交纳10.4万日元的固定资产税,十年就是104万日元。再加上每年的物业费,以及房屋修缮费等,房子就成为了日本国民的负担。
而且,日本社会还是个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多,前面说到过,日本的土地是私有的,买下房子之后就是私人财产了,那么房屋所有者去世之后,房屋是归属于继承者的。日本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老人去世,子女不想办理房屋继承手续,因为继承就意味着接手了一个烫手山芋,得每年支出费用。
但如果子女都不办理基础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会导致这套房子的法定继承者越来越多,《负动产时代》这本书中写到,大公区是个繁华的地段,有一对老人姐弟住在破烂不堪的房子里,记者去走访时感到很纳闷,为何在繁华的地段,老人生活地如此拮据。
但老人不想多说,记者通过多方打听了解到,老人住所附近还有一处年代久远的房子,被空置了,而这对姐弟正是那处房产的继承者,但是却无法住进那个房子。原因是,这所房子的所有者在去世之后,子女一直没有办理继承手续,此后从子女到孙辈再到曾孙辈,继承者越来越多,甚至多达几十个。
这时候要解决房子给谁住,卖掉还是拆掉,就会比较麻烦了,因为需要同时经过这几十位继承者的同意。这也是这对姐弟未能入住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这处房子年代久远,房屋外墙已经有破损,而且处于市中心,阻挡了人行道。但因为没有办法让这么多人达成关于房子如何处置的统一意见,政府也拿这处老房子没办法。为了避免房子的瓦片随时都掉下来砸到过往的行人,日本政府还花了100万日元,用围栏将房屋拦了起来。
你看,这就是日本房地产的现状,看起来非常糟糕。年轻人不愿意继承房子,时间久了导致房子的法定继承者增加,内部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政府也无法处置。甚至政府也不愿意处置,因为政府牵头处置就涉及到政府要纳税人的钱来处置,而政府的税收和开支十分有限。
在日本,因为房子成了负动产,年轻人不愿意继承房产,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心理负担。许多老人的晚年愿望就是赶紧处理掉房子,不想把这个麻烦留给自己的子女。因为这个需求十分庞大,就出现了中介公司,专门低价购入老人想转手的房子和土地。
《不动产时代》中讲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人在1991年买下了位于静冈县的一块约300平方米的别墅用地。当初买下这块土地是因为从这里可以望见富士山。年轻时的他是首都圈的工薪族,当时他身边有好多人一到假期就去郊外的别墅度假,这让他十分羡慕,于是买下地,渴望借此过上那样的生活,仿佛这是成功人士的身份象征。
不幸的是,他买房子时正处房价最顶峰时期,他花了1300万日元买的这块别墅用地,在此后一路下跌。到了2017年,这位老人终于卖掉了这块土地,售价仅为10万元,是当初买入价的1/130。因为他是通过中介公司才卖掉的这块土地,他还得向中介公司支付约21万的手续费和广告费。
这样一算,这位老人卖掉这块土地一分本金都没有收回,甚至还倒贴11万。尽管如此,但这位老人还是感觉松了一口气。因为他终于不再担心自己手上的这个负资产了,可以轻松享受晚年了。而如果他继续持有这块土地,不仅价格贬值,而且每年还需要缴纳4.6万日元的别墅用地管理费和7000元的固定资产税。
《负动产时代》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案例,让人看了十分惊讶,又十分同情。
日本房地产从土地神话到负动产时代,整个过程也不过三四十年,前后的巨大落差,以及国民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