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风吹麦浪》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1-05-05 04:21: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风吹麦浪》的观后感大全

  《风吹麦浪》是一部由肯·洛奇执导,基里安·墨菲 / 帕德莱克·德兰尼 / 利亚姆·坎宁安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吹麦浪》观后感(一):一切都已过去,一切已无人记起

  并不突出的演技,但导演已将自己的悲悯情怀展示在我的眼前……没有多少场面,亦无几分爱情;看到的是波澜中个人生命的无助,与理想追求的代价。一个大男孩看了这部电影几次落泪,风吹稻浪,风吹稻浪……

  《风吹麦浪》观后感(二):人与战争

  人类是极其自私的,容不得异类,因而有了战争,战争毁灭一切,然而等一切过去了,会发现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可悲的是一切并不就此停留在历史里,所有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总会一遍遍的重演,这就是人类啊。

  《风吹麦浪》观后感(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获得第59届嘎那电影节金棕榈奖.

  反映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争取独立的故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悲壮,惨烈,想起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最惨烈的是,后来演变为爱尔兰人和爱尔人的内战争.兄弟反目.

  《风吹麦浪》观后感(四):态度

  《风吹稻浪》,用小林老师的话就是获几十个嘎纳都不为过,在课堂上曾经放了结尾,哥哥命令枪杀弟弟那一段。

  我觉得很好看,哪怕你不了解那段历史,哪怕你知道这是爱尔兰游击队的视角,把一段历史在展现中做到渲染,很克制的态度。在看到结尾那里时,不仅仅会为弟弟流泪,哥哥同样也是。

  《风吹麦浪》观后感(五):死在自己人手中的恐惧,大于被敌人处死。

  有两场处决枪毙的戏,一次是泰迪处决英国人,一次是泰迪处决弟弟戴米恩。在国家仇恨面前,英国人死的时候虽有恐惧,但死前仍然能喊出国家的口号,看似悲壮而死,为国家而死。处决戴米恩时,镜头故意放慢了节奏来表现戴米恩的恐惧。在若干战斗中,面对生死已经相对比较习惯的戴米恩明知要在自己人手中死去的恐惧,是在敌人面前无法相比的。

  《风吹麦浪》观后感(六):这个蹒跚的国度

  朋友在对面,说怎么听起来这么像美式发音。

  我想起来第一批爱尔兰移民,为了逃避当时的大饥荒,踏上新大陆。繁衍生息,所以恐怕这才是美式发音的祖宗。只不过儿子超过了老子。

  叶芝为了心爱的人写了几十年的诗,最后去斯德哥尔摩领了诺贝尔奖,却依然领不回来爱人的心。

  提到爱尔兰,想起的总是这样一些坚持,和隐藏在背后的苦涩。

  《风吹麦浪》观后感(七):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一个民族反抗其入侵者,最大的不幸不在于与其抗争时的牺牲,这是必要的。而在于当达成和约,一份有缺陷、受制于历史现实的和约后的所产生的民族分裂。

  《风吹稻浪》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左翼导演Ken Loach用兄弟骨肉之情的分裂描述了一个如此痛心的爱尔兰独立故事,结局远远不是结束。爱尔兰共和军在已经持续长达700年的爱尔兰独立史上也远远不算结束。

  《风吹麦浪》观后感(八):反对与追求

  看了全片,有一句话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片尾戴米恩想起丹说: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什么,可是却很难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其实这就是政治,我记得卡尔·施密特就说过,政治就是寻找敌人。片中,戴米恩先是反抗英国人,后来又反抗爱尔兰政府军。而哥哥一开始也反抗英国人后来却与弟弟那一派人对立。这就是政治,永远在寻找敌人,而我们的最终目的却成为我们树立敌人的手段。

  《风吹麦浪》观后感(九):我永远不要再见到你

  久违这部嘎纳电影节的获奖影片了。买来一直没有看,也许是想调整一下可以看经典篇的心情吧。

  看过之后,略微有些失望,没有想像中那么好。

  尤其比不上同样是以爱尔兰共和军为背景的《以父亲的名义》。

  也许是导演过于希望强调“中立性”,而避免情感的投入。

  比较震撼的是那句“我永远不要再见到你!”,来自不同的人,针对两个死者,一个是叛徒,一个是革命的殉道者。但是情感是一样的。

  《风吹麦浪》观后感(十):兄弟

  前不久看过《豪情盖天》,这部是我看的第二部反映爱尔兰独立战争和内战的电影了。豪情盖天是传记片,讲的是领导层;而本片讲的的普通士兵。正好互补,可以合起来看。

  影片最沉痛的莫过于哥哥亲自行刑杀死弟弟。兄弟二人曾并肩战斗,却为了各自的理念不同而刀兵相向。他们都是高尚执著的人,为理想不惜牺牲,让人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爱尔兰内战死了2000人。不免要跟我们历史上的内战比较一下,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风吹麦浪》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