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4.00,页数:1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精选点评:
●100-20 15.5万字 村镇的静美与民众的愚昧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地这样的人现在还是存在的;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描写得细致入微,引起了共鸣,小时候我也是敬畏过神佛,喝过香灰水的 ;无知的舌头根威力真是惊人,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
●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在最荒凉的地方用如歌的语言写就的童话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瞎子看不见太阳是事实,但他们害怕寒冷、“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也是事实。在这两者之间,是呼兰河挥之不去的自我矛盾和苍凉命运。
●跌宕人间。
●第一感觉是和周先生的《祝福》很像,都好像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脱视角。很真实,很讽刺,真好。
●4月中旬读毕,航班延误到一口气读完,人生真是什么都得体验一遍。小说本身还是要慢慢体会,有人的愚昧和劣根性。
●萧红是个严重被低估的女作家。就我看来,她甚至是白话文以来,最优秀的女作家。 呼兰河传以孩子的眼光,用放大镜看大人的世界,写风土人情,写风土容易,写出人情难。 这是一本伟大到承受得起任何赞美的作品。
●有点悲。作者自带悲伤属性。很多作家都是这样。
●原本以为会花上个把月才能看完半个月就看完了每天的睡前读物然后越读越精神成了夜猫子,难怪鲁迅要弃医从文,确实思想才能救人,太愚昧了。看完觉得好苦。
●2019读书100-6:15.5万字。1.教育是伟大的,不然人们就陷入在愚昧的泥淖中而不自知。2.读前几章,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小时候,想起了舅舅家的后院中与表哥表姐一起玩耍的日子。院子的墙后来也倒了。听说又重新盖了新屋,但过去的无忧无虑是再也回不去了。3.尽管茅盾觉得主要问题还是几千年的流毒,但嚼着谣言的舌头,用他人的痛苦为自己乏味的生活添上一点乐趣,这样的人终究还是很坏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逆来顺受,可只有逆来没有顺来的。
这部书采用巡视的手法简单平淡地描绘了旧时代北方封建传统小镇的景象,通过对祖父,团圆媳妇,有二叔和小磨倌的记叙性描写,展现了一幅多彩的乡村画卷和黑白的人性绘图,两者又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生厌,让人生悲。 北方小镇虽封闭落后,可物资多姿多彩,自给自足,豆腐,麻花,米糕等等应有尽有,放灯,看戏,走亲戚,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多种多样,侧面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乡的思念。 随后笔锋一转,开始记叙起人来,对四位典型人物的描写除去祖父比较轻松欢快,剩下的都是悲情沉闷,团圆媳妇惨死,有二叔浑浑噩噩,小磨倌被唾弃,无不展现着封建思想的迂腐陈旧,人民的愚蠢无知,吃人的不见得是自然环境,不是那能冻裂大地的腊冬寒风,不是那吃不起的豆腐,也不是那吃畜生的大泥坑,更不是摇摇欲坠四面漏风的草屋,而是社会的封闭落后,思想的迂腐陈旧,人民的愚昧无知,让人心寒,让人心悲,让人心愤。
本文结构严谨工整,采用总分并列的结构,每一节开头都有一段或一句奠定感情基调或明确叙事节奏,可谓是教科书式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死板无节奏的弊端,再加上本就似日记流水账的记叙手法,使得本部书缺乏活力,有点平白。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读《呼兰河传》有感
我不知道还有这种小说。像序里提到的一样没有主要人物,没有主线。
小说主要情节里写到了国人的劣根性,这在现在看来这真的是不可思议甚至是毛骨悚然的事情,其中对团圆媳妇被折磨致死印象深刻。新媳妇居然是要通过挨揍来进行调教的,婆婆把媳妇吊起来打、烙铁烙脚心,不知是婆婆自己发明的还是跟日本鬼子学的,婆婆们年青的时候,她的婆婆是不是也是这么对待她们的?就打媳妇这件事周遭的人们也是冷漠的,仿佛每一家都经历过这件事,赞成新媳妇就是要打,还要打一个月。
再说说小说里为数不多的几个重要角色,团圆媳妇是一个悲剧角色,被上面所说的具有封建思想的劣根性的暴力婆婆折磨致死,她死之前周遭人们的丑态都可以排一出话剧;有二爷我觉得属于当时社会大多数的代表,有一点毛病(偷东西、冷漠、吹牛皮等),虽然生活艰辛,但也能自得其乐,平凡、卑微的活着;冯歪嘴子则是在冷漠的人群中的一种希望,虽然老婆死了,但他并没有因为别人的冷漠而失去生活的信心。别的如祖父母,父母和李永春等就算打酱油的了。
这类小说我真心有点欣赏不来,我知道还是自己水平不够,主要感觉读起来不流畅,不似读小说,倒像读杂文随笔。本来要给4星,想想是我的原因,还是5星吧,毕竟华文小说TOP100前10。以上也是我对《呼兰河传》的一些读后感。
最后说一下小说得文笔,萧红文笔确实好,不愧为鲁迅弟子。我觉得她小说里对蓝天白云、四季景色和动植物等自然环境的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我想大概这也是本作能进入二十世纪华文TOP10的原因之一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诗意又压抑
2021的第一本书,今天的午夜小剧场献给萧红,这位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和“文学中的洛神”的作家。这是我读的萧红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生死场》,之前也看了一些萧红的散文,《呼兰河传》没有《生死场》压抑,更偏向于诗意些,可能是因为《呼兰河传》是以萧红童年的视角来讲述的,有些小孩子的稚嫩和天真,但正是在这种稚嫩和天真的对比下,东北农民那种愚昧,迷信才更显的荒唐和可笑。
昨天在评价老舍先生的《茶馆》时说过“灵感来源于现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的文学创作者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经历和一方天地,这是他们的创作源泉。威廉·福克纳也说过:“我的生活,我的童年是在密西西比的一个小镇上度过的,我在其中长大,在其不知不觉中将其消化吸收,它就在我身上。”
童年的经历赋予了萧红创作的灵感,在这部作品中,萧红真实而又动人的表现出了东北农村落后和愚昧的社会生活,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同样贫瘠的时代,别人或许早已见怪不怪,但作为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萧红用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这些场景。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团圆媳妇,一个是王大姑娘。可能是《生死场》中关于女性的描写给我的冲击太大,在《呼兰河传》中我也更关注于书中描写的女性。团圆媳妇的遭遇让我最为震惊吧,十二岁就被卖给老胡家,遭受了婆婆美名其曰为准媳妇都要受的非一般的虐待,又在其意识混沌还未清醒之际,说是为了驱恶辟邪搞些迷信活动,最终被活活折磨死。王大姑娘本还受着街坊邻居的夸赞,只因嫁给了拉磨的冯歪嘴子遭人诟病和议论,因为营养不良在生下第二个孩子之后便死了。
这两个人物给我的冲击最大。我想起12岁的我在享受着家人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享受着那个年龄该享受的快乐,如今18岁的我也是一样,有着家人、朋友的陪伴,享受着18岁的美好。而12岁的团圆媳妇早早嫁了人,勤劳干活也躲不过挨打和谩骂,最后在折磨中死去。20岁的王大姑娘嫁人生子后被议论,最终在贫穷中死去。可能是我的生活很幸福,我10岁之前也是在农村里长大,但因为家中这一辈只有我一个女孩,我从小连“重男轻女”没有体会过,更别说是这种“待遇”了。
萧红在这本书中有一些描述也是极有讽刺意味,和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高度一致。记得鲁迅先生有一句很经典的描述“于是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的很大,像一条死鲈鱼。”这些看客的麻木不仁,冷酷自私着实让人失望,现代社会也无法避免。书中的描述就不一一列举了。
压抑的说了,也要说说那些诗意的美好。茅盾先生在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评价是“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真是爱惨了萧红笔下那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有慈祥的外祖父,漫天的火烧云,瓦蓝的天空,鸟语虫鸣的后花园......不得不说,勾起了我的童年记忆。9岁之前我在农村老家住,跟随着爷爷奶奶,自幼我和爷爷就很亲,我家也有一个后院,那是爷爷的天地,小时候经常跟着爷爷去后院,爷爷种菜,我摘些花花草草自顾自地玩,时不时也会跑到爷爷身旁捣乱惹爷爷不耐烦,但爷爷对我从来都是和蔼可亲的,以前也听爸爸说起爷爷脾气大,但爷爷从未对我发过火,一直到六年级爷爷去世,我都是那个爷爷一直宠着的宝贝孙女。我很少在文字里提到爷爷,但今天萧红关于祖父和后花园的描述属实勾起了我那美好的童年记忆。
萧红用她那诗意而又压抑的笔墨写出了这样一本经典之作,在那个时代中,在东北作家群里,萧红的这种文风可谓独具一格。诗意而又美好的语言,将故事慢慢展开,平淡中引人深思,鲁迅先生也在《生死场》序中评价萧红有“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萧红和作品中的荒凉感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萧红笔下的呼兰小城以这样的方式结尾,“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从萧红的描写与叙述中我们可以瞥见,尽管她对发生的一切并无直接的评价,但她的作品里始终缭绕着一种荒凉感,荒凉里有一种淡淡的悲哀。 一.生存环境与荒凉感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并不受宠爱,唯一带给她温暖的是她的祖父。缺乏亲情的童年带给她很大的影响,孕育了其作品里的荒凉感,成为不少内容的直接来源。如1935年《生死场》以及1940年《呼兰河传》中,所塑造的一批人物如金枝、王婆、小团圆媳妇儿、冯歪嘴子以及自己的祖父等人以及其笔下发生在乡村里的种种事体,无不与她童年经历的乡村生活有着极大的关联。 1930年萧红不满与汪恩甲的包办婚姻与表哥陆振顺私奔,陆振顺却迫于家族压力回归,后萧红投奔未婚夫汪恩甲,又再度惨遭抛弃。因为欠钱被旅馆软禁时认识萧军,幸遇洪水逃离旅馆后便与之在一起,生活贫苦不堪,然而后来与之产生感情问题,1938年与端木蕻良结婚。萧红的两个孩子一个送人一个抽风死掉。萧红生于乱世,国难当头,因为政治和战争原因四处奔走,后来更是由于战争的影响加速死亡,终于1942年病逝。不幸的情感遭遇和颠沛的生活对她影响颇深,肉体以及精神的流离与不安长期笼罩在她身上,回望四周,只剩自己被遗弃在荒凉的废墟里。如1933年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弃儿》,就是以自己为原型,以及1936年离开萧军东渡日本时所作《孤独的生活》等,孤独、无助、贫苦、绝望共同酝酿着,荒凉感便是其中一个具象的侧面。 除此之外,萧红身孱体弱,生完孩子后被妇科疾病缠身,后期也因患肺结核离世。再有许广平《追忆萧红》里提到,“有时又诉说她头痛得厉害,身体也衰弱,面色苍白,一望便是贫血的样子”,“她同时还有一种宿疾,据说每个月经常有一次肚子痛,痛起来好几天不能起床,好像生大病一样”。可知萧红的身体绝不健朗,疾病的长期折磨也从细节上影响了她的心境、生活甚至创作。 二.写作手法与荒凉感 散文化、诗化的倾向。萧红的小说并无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一波三折的情节叙述,结构散漫,体现散文化特征,并且小说里更多的是对平日里琐碎的生活片段极富感情而又隐忍克制的书写,细腻的情感倾注于字里行间,在淡化故事性的同时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而这意境又往往是弥散着荒凉的意味的。如《呼兰河传》第四章,几乎每一小节开头便是一句——“我家是荒凉的”,看似连篇累牍地重复,仿若彰显着语言之匮乏,但实则利用不断的重复,反复强调奠定全文荒凉的色调,语言有着诗一般的特色。 荒凉意象的使用。《生死场》里待宰的老马,生产的女人,《商市街》里流浪的穷人娼妓,陌生的欧罗巴旅馆,《小城三月》里一逝而过的春天,坟头的草籽,《呼兰河传》里淹死人的大水坑,发紫的瘟猪肉,蒿草横生的后院等等具有荒凉感意象的使用,共同构成了其作品中荒凉感的展现。 儿童视角,语言陌生化。 萧红常常在作品里采用儿童视角作为叙述视角,远离事件的中心,只以孩童的眼光看待,对发生着的一切不置可否无力干预,只是淡淡地看着,静静地叙述着,让深炙的情感凝结于平淡的叙述中,与事件中心产生一定距离感,并且对事件的叙写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多牵扯及回忆,而这距离感与回忆色彩正是荒凉意蕴的生成的条件之一。除去视角,语言的陌生化倾向在萧红作品里也有体现,如《呼兰河传》“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把寒冷的冰冻与火烧联系在一起,对风雪夜的描述就像头一次见着似的,陌生化的比喻和陌生化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象世界里。 三.荒凉感的具体体现 自然环境的荒凉感。萧红作品里所描写的自然环境多有荒凉之韵味,严冬降临之时,大地要满裂着伤口;雨过时,道路将要满街泥泞,大水坑也时不时淹死一些生灵;夏天到时,后园的蒿草便没人头顶了;天还未明时,鸡便先叫了,后房的梆子声还不停止……无人留意,留意了也无力改变,自然自顾自地辗转变化着,最终只剩下一个荒凉的自然的意象世界。 人物命运的荒凉感。卖豆芽的女疯子,隔三岔五地要去庙台上哭一哭,可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饭、睡觉、卖豆芽菜,“她仍是平平静静地活着”;小团圆媳妇被婆婆虐待,扔进开水烫死,可村人只专注于看热闹,没人在乎她死活,“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王婆赶老马去屠宰场,她听见屠宰场关门声,送葬一般哭着回家,“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 萧红笔下人物的命运多有悲惨之处,矛盾之处在于人物是孤立的无助的,而结局又是必定的悲惨的,人的有限性和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交织,死了的便死了,活着的便活着,活着依旧苦难。这想必与萧红平生经历有着莫大关联。痛苦是永远的,悲剧具有必然性,且不承认有“突破”的可能,意义泯失之后在对悲剧的全然接受中又重建。而正是对悲剧的全然接受和对意义的重构里产生了生命的荒凉感。荒凉感也就此获得升华。
(没想到我这么人模狗样的竟也胡编乱造得出这么一大堆hiahiahia开心,终于完成了作业☺️也就只能看个乐呵了我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