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心的羽毛》的影评大全
日期:2021-05-03 03:3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心的羽毛》的影评大全

  《心的羽毛》是一部由Thomas De Thier执导,Sophie Museur / Francis Renaud / Ulysse de Swaef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的羽毛》影评(一):破损的羽毛

  并不是很轻盈的羽毛。

  其实,是有些沉重。

  能飞翔还是能滑翔,是两个不同的境况。

  看完整部电影,我的心没有飞起来,电影的影像意义也没有表达出飞起来的结局。

  但是,似乎有这个愿望,强烈的,总是在向上冲破的张力。

  心,没有飞起来,

  是因为羽毛破损了。

  《心的羽毛》影评(二):悄然的带着忧伤

  画面感很强的一部电影。镜头感十足,精致总以为是一幅幅图画构成,而流动的影像仿佛只是随着图画流展显现。

  镜头总是悄然的带着忧伤一点一点,思念侵蚀着每一寸土地和念头。生活变成了一个人两个影子,默然生息的看着那些所有可以勾起回忆的任何事物。

  面容里的憔悴和苍白,形容里带着诉说不出的眷恋。

  这里有湖水蓝的美丽,蓝色的涟漪泛开在严肃不可侵犯的忧愁。

  木衲麻木的,让时间如水般宣泄,宣泄开内心积攒的悲伤,泛滥的在四溢在整个世界。

  《心的羽毛》影评(三):面对

  她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与后悔中——她早该发现孩子一直在无声地向她索取关爱和注意,而她却不经意地把孩子推离了自己。阿瑟在游泳池边蹦蹦跳跳地呼唤着父母,得到的毫无回应让他沮丧不已。阿瑟出走前所画的热气球已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迁徙”之意,可是粗心的她只是发现热气球的美丽而已。失去了孩子,她开始无穷无尽地谴责自己,为了逃避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她幻想着阿瑟从未离去。

  阿瑟的葬礼,她本该痛哭流涕,可是她执意阿瑟并未离开,脸上仍带着微笑的神气。她不能够不欺骗自己,否则将永远看不见天明。于是,她开始了《与阿瑟生活的每一天》的生活剧,没有镜头,演员和剧情都是她一人自理,可是她却不能自拔,乐此不疲。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容不下她的任性。对着超市里空无一人的电动小马傻笑,投币,自言自语,种种非常人的行为把她送进了医院里。她何尝不知道自己的事情,只是她宁愿选择留在自己美丽的梦里。

  在河边遇见他,一个把河泥抹满全身,似乎想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不知是因为发现了他和她一样对世界的逃避,还是觉得他是阿瑟的替代品,她从他身上找到了久违的放松与惬意。慢慢地,她不再那么忧郁,渐渐地,她逃出了阴影。当她不再强忍着微笑,放声哭泣,她才真正开始了面对现实,面对自己。

  阿瑟已经离去,超市里的电动小马也被电动汽车代替。

  《心的羽毛》影评(四):心灵的羽毛

  很美的电影。

  如果心灵是像那些天空中的湖水边的黑白的彩色的鸟儿一样,心就一定会爱,会唱歌,会张望,会飞,会死,会以换一种方式羽化重生。

  成熟美丽女人的儿子,五六岁天真可爱的男孩,在某些时刻亲密得更像是女人的情人。然而有天孩子带着他的恐龙玩偶天真离开。说,来,去旅行好不好。说,要自由的旅行。没有再回来。也许被神收容了,变成一只白色小鸟游走和飞翔。

  她却不觉悲伤。她停留在幻觉里,从来不觉他离开。整日在旷野里奔跑和玩耍。遇见孤独自闭的长期做野外自然力感受实验的大男孩,有着倔强的嘴角,习惯于站在风景边缘默默观察。我们一定猜得到,两条平行线会相交,他会爱上她。

  关于她对他的态度及两人关系,我不是没有疑惑的。也许她只是需要在失去爱子后找一个新的情感寄托,在过于浓烈的幻觉笼罩中找一个出口,在无处可逃的触景生情环境中找一个身体和心灵的空间释放思念、忘却悲伤、解脱和重生。儿子曾是她的可爱的小情人。允许男孩成为她的情人,或许意义更在于成全她的母性,即使他们做爱,在蓝天绿草间他静躺在她胸怀里,画面也纯洁得无非如同儿子在浴缸里与她赤身依偎嬉戏。然而太美的东西注定不可靠,儿子会像鸟儿一样离开,她会飘然离开,鸟儿飞走了不会回来,生活重归宁静空白。

  留给我们的,仍然只有那些缓慢的、美得触动心弦的意像。

  大量固定镜头的使用让整部电影看上去更像一辑多页的故事幻灯片,然而每一页的构图、光线、色彩都是如此考究和悦目;又像一册合集的风光明信片——正面是诗化了的、涤荡人心的比利时郊野风光,翻过来的背面,正如女人情感里盛开过后的虚无空白。这样的电影,适合让一双宁静审美的眼睛去欣赏,让一颗柔软善感的心去品味,或让一群专业的工作者去学习,不适合的只是喧闹的场合、以及躁热的、退化掉了羽毛的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心的羽毛》的影评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