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截句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5-03 00:41: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截句的读后感大全

  《截句》是一本由蒋一谈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截句》读后感(一):本来在认真做笔记的,脑洞越开越大后... ...

  ——读《截句》

  文/大隐隐于山

  如题

  非书评

  仅作书摘

  然而,自娱自乐了大半个上午~~

  《截句》读后感(二):普通人的人间滋味

  我大概花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便读完了蒋一谈的新作《截句》。在此,借用了书腰上的一句话作为文章题目——普通人的人间滋味。

  截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歌,不是日本的俳句,是蒋一谈先生独创一格的新的文体。短短几句话,寥寥几十字,便成就一篇。在每一篇截句中,读者不需要了解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只要把自己放置在诵读截句的那个瞬间,体味这几句话与你的心灵产生的碰撞和共鸣。至于追寻截句之外更加深远的意义,私以为则是可有可无的。

  说我是看完也好,翻完也罢,我最认同的读后感,就是“普通人的人间滋味”这句话。每一篇截句,说的都是平凡人的平凡事,关注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读《截句》,就如同在喝一杯白开水,寡淡之雨,还夹杂着些让人感到熟悉却又陌生的感觉。这些短句中所述说的事物,我们一定不陌生,但这些简单的汉字经过排列组合之后,却产生了陌生化的阅读体验。读罢《截句》,会觉得这本书里头的每一篇,说的不正是我的生活,我的感受么? 陌生化,精简化的语言表达,带来的却是遇见知音一般的触动。

  相信读完《截句》,你一定也有冲动,围绕自己的生活写一写属于自己的截句,写出你生活里的人间滋味。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方式来体验生活,观照自己的内心深处。

  《截句》读后感(三):卖书还是卖纸?

  这本书一共142页。版权页上告诉我,它的字数是60千字。这个蛋扯得有点大吧?我们用小学数学算一下哈,60000除以142,约等于422.5,也就是说,如果这书有60千字的话,那么每一页至少得有422个字。但实际上呢?本书字数最多的一页出现在作者自己写的后记里,在第140页。我闲着没事数了一下,这页一行里最多22个字,一共15行,我们再用小学数学算一下,22乘以15,等于330。也就是说,这一页即使像福克纳那样不歇气儿不加标点也不换行,也就330个字。如果每一页都像这一页这样不歇气儿不换行都写满,330乘以142,等于46860。也就是说,即使是这本书全像字数最多的那一页那样,也不过5万字,出版方说是60千字,简直就是欺骗消费者!就凭这,消费者都够起诉出版社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本书除了那个“后记”,正文页面恐怕连42个字都没有,更不要说422。每页都只两三行,其实就是一句话分行说。全书如果碰上一个大便干燥的家伙一泡屎的工夫肯定读完。嗯,肯定能读完,这书的话语写得非常流畅,一点都不像诗。

  随便来两句哈:“我在梦里吻过的白云/竟然是枕边的臭袜子”,做梦了,亲了,醒了,发现亲的是袜子,就写这么一句,就发了,就出书了,读者就读了,读了大便顺畅了。

  再看这句:“我的女儿十八岁了/我时常以为她是我的外孙女”,这,什么玩意儿?想外甥女想疯了?还是在装老?再翻:“她时常觉得/自己的阴唇/像鬼的舌头”,就这也是诗?纯属污言秽语嘛。

  值得注意的是,我上面引的那些例子,一条例子占一整页。

  就不能把这些“诗”弄到一页去,每两个之间放三两个空行?估计是不能,一可能是作者也没有那么多“诗”,那么整的话也就整不到142页了,40页也就够了,40页咋出书?读者可能愿意,也可能作者也愿意,但出版社怎么出呢?怎么定价呢?又怎么把字数标为60千呢?

  出版社不是卖书,是在卖纸,嗯,如果这纸不是有点硬的话,擦屁股倒是不错,因为一篇纸上也没有几滴油墨。

  《截句》读后感(四):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与顿悟

  “我想脱下影子/影子也想脱下我/我们同时摔倒在地。”用此段截句来形容蒋一谈的《截句》,大概也说得通。从形式与气质而言,截句与诗神似且气味相投。诗不可释,不可译,只可意会,像生命与影子。当生命与影子脱离,就像从截句中剥离意义,注定徒劳无功,不如随性读之,且保留那些模糊但诗意的感受。

  截句之“截”是一瞬的截段,简洁、直接、非传统,充满了个性主义,极简的文字排列组合,形成大大的留白。在《截句》中,可以随处捡拾散落的珍珠,随性、简短、诗意,读来欢喜。上一次有类似的阅读感受,大抵是在阅读冰心女士的《繁星•春水》之时,就像那样一幅画卷:“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这是一种静默而美好的感觉,与过分明晰、过度阐释的大世界相比,这本书所营造的小世界,走向袪魅的反面,怡然自得。

  “只有沉默,才能解释沉默。”无言的自然,在碎片化的叙事与抒情中,反而更容易接近生命与灵魂的本质。于是,在蒋一谈的笔下,一草一木,天空海洋皆染上了浪漫的气场。在这里,“雪花飘落的姿态,仿佛一种爱”,“水不在意自己的年龄”,而逍遥的“采梦人”则在“雾中奔跑”、“披草坐卧,心如澡雪”,他渴望遇到同道中人,那个“耕耘海的人”,也能乐居在自己的空间“推窗远望,远山即远古”。山水灵动,内心亦变得通透。在诗人的眼中与笔下,世界有一种特别的生命力,在梦幻与真实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张力。世界静默如谜,月亮滑进大海,无声的默片赋予了意义更大的空间与可能性。

  蒋一谈的天马行空,并不是一味的浪漫主义,相反,他的截句,在诗意与现实中寻得了幽默的联结方式。他这样写道:“我在梦里吻过的白云,竟然是枕边的臭袜子。”在这层联结中,诗人顺利接上地气,并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正是如此,面对天空,他亦有了哲思般的感悟:“我离天如此近,我离空那么远。”

  “风吹哪页读哪页,谁也没有永垂不朽。”也许以此来概括《截句》的阅读感受,颇合吾心。

  《截句》读后感(五):一个截句,一个故事

  《截句》,没有前言,没有序,也没有目录,就像一个没有开头的故事,可是,没有这样的故事,一个截句,一个人,一个故事;一个截句,一千个人,一千个故事。或悠长久远,或浅淡欢快,或疑云丛生。

  所谓截句,作者在后记中是这样说的“截句是一种诗非诗的文体。”故言及截句,必言诗歌,总觉得,每个诗人都有一颗孤独而骄傲的心,心底深处的那一隅,便是至亲之人,也无法近之分毫,但他却又可以将他的诗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你,因为他深知你读他的诗,悲也好,喜也好,都是你的,不是他的。截句,大概也一样,如果说诗歌是孤独者与世界的对话,那么我想,截句,是孤独者与自我的对话。诚如作者在后记中写到“我觉得,截句是一种绝然和坦然,是自我与他我的对视和深谈,是看见别人等于看见自己的微妙体验,是不瞻前、不顾后的词语舍生,是抵达单纯目标后的悄然安眠......截句,截天截地截自己。”

  截句,没有形式,没有限制,有的只是此刻最真切的感受。有简单的生活随感“浅水与慢舟,不虚此行”引人向往;有深沉的午夜低吟“只有沉默才能解释沉默”引人深思;有天马行空的想象“雨滴在天上跑步,谁累了谁掉下去”引人发笑;有光明正大的窥伺“那几株白玉兰,瞒着邻居开放了”引人窃喜。而往往也正是这种最真切的感受最易触及人心底的那根弦。这种真切来源于作者的截句,理解却是我的。

  截句里,作者给一切赋予了生命,而一切也在我眼中,心里,活了过来。听蚊子讲流血的故事,看干涸的河流挽留孤舟,想夜是怎样抱起湖泊鱼会做怎样的梦?寥寥数语,或是刹那的电光火花,或是百般锤炼,以奇特的视角,编织着一个个温暖绵长的故事,只愿读来不愿醒。

  夜和我还在巴巴地等着《截句》继续讲故事,他却打着哈欠催我们睡觉。

  《截句》读后感(六):“只言片语”里的学问

  说起诗歌,它就像一把雕磨精细的匕首,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被注满高度的情感,往往只是一眼之缘,就让人得以钻心之痛,无需像小说一般拥有任何前奏,亦无需像议论文一样进行精密地论证与总结。只言片语中与内心的契合是如此重要,着实让人着迷。

  蒋一谈历时七年创作的这本诗集《截句》,自是将这种“只言片语”的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它取名于截拳道大师李小龙“精简、直接、非传统性”的思考与行动理念,填补了当代中国短句诗歌写作的空白。用蒋一谈的话来说就是:“截句是一种绝然和坦然,是自我与他我的对视和深谈,是看见别人等于看见自己的微妙体验,是不瞻前、不顾后的词语舍身,是抵达单纯目标后的悄然安眠。”当绝然与坦然化成了诗意的表达,它就变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与学问。

  在这本《截句》中,处处都是这样的“学问”。看似浅浅的几个字,就荡漾开一种无穷无尽的意境。比如“浅水与慢舟,不虚此行”,仿佛一幅山水泼墨图在眼前缓缓展开,比如“尘世落在身上,慢慢变成了僧袍”,那么安静而又朴素的意象,堆砌在一起,转瞬即是一眼万年之变,沧海桑田之感。沉静绵绵,切入肺腑,不由地令人想起泰戈尔的那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蒋一谈的一些诗歌同泰戈尔的诗很是有些相似,清新而又脱离尘世的烟火香气,化意境为字,字字戳心。

  但显然,蒋一谈所能呈现给读者的还有更多。脱离尘世烟火的有之,沾染尘世烟火的亦有之。比如“对大地而言,人类不过是直立行走的粪便而已”,再比如“那几株白玉兰 瞒着邻居开放了”……诸如此类的短句诗倒是不少,让人印象极深的是蒋一谈最后对自己名字的调侃——“蒋一谈,蒋一痰”,当言字旁变成了病字头时,原本所存在的中褒意义顿时带上了某种自嘲的贬义,很有些当今社会流行的“自黑”色彩在内。

  《截句》是一本精巧的小书,初时翻开恐怕会有些失望,苍白的书页里短句横生,又有什么值得解读?但却也是值得在茶余饭后、睡前灯下细细品味的,只言片语中流露出的种种温情,段段思考,皆是一门微妙的学问,不经意间,也许就是触及本心的真实。

  《截句》读后感(七):短句新诗

  短句新诗

  读《截句》/by烟波浩渺1980

  蒋一谈创作截句的灵感源泉,来源于中国的古典诗词和现代西方诗歌,并结合了截拳道大师李小龙“精简、直接、非传统性”的思考与行动理念。

  读惯了各种长篇的小说和文学作品,还有最近的网络小说动辄十几万,甚至百万字等等。乍一读《截句》这种超短的新诗句子,还不能很好的适应。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由短篇入长篇易,由长篇入短篇难。

  对于古体诗我个人有着执着的痴迷,乐府诗、唐诗宋词一类的包含传统风韵的诗歌词,那是浸润了千百年来的墨色,一读一诵皆藏有悠长的意境。

  新文化运动后的各种新体诗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直到当代来说,无论是做旧体诗还是新体诗的人已经少之又少。读者相应的也是没有那么多了(这句话也许片面)。

  从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从徐志摩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从汪国真的“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从席慕蓉的“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的时刻”到现在什么白云啊真白;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等的转变,我竟然也是无法转变自己对于诗或新诗的理解。

  蒋一谈的这本《截句》篇幅更加短小,两三短句便是一篇,一首诗最长的60字左右,最短的八九字,每首印在一页纸上,版面留白颇多。论起字数来说,我写得这篇感受都会比整本书的字数多。但是文章从来不以字数和篇幅多少论英雄。读到这本书也是惊讶的,惊讶于有的诗句确实透着新奇,有的诗句似乎是谁也能来几句,非常像经典段子。这300首截句极富有个人风格,用作者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截天截地截自己。

  大致把这些截句分类一下(分类没有依据,只凭感觉):

  自然篇:蚯蚓避雨 蘑菇撑伞

  思绪篇:若有来生 我愿做一名采梦人

  身体篇:蜷缩身体,减少与 全世界的接触面积

  禅意篇:尘世落在身上 慢慢变成了僧袍

  宠物篇:猫崇尚独立、习惯孤独 猫的晚年比狗幸福

  综合篇:外婆对我说过:鹅卵石是河流的小牙

  孤独是作者写的最多一个主题,人生而孤独,无人时可自说自话,人多时仍然无法融于众人当中。如此而来孤独的诗句多且感受深。何以解忧唯有写诗来排解。

  新时代的新诗需要我们且读且思考。

  2015年12月16日星期三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截句》读后感(八):蚯蚓避雨蘑菇撑伞:蒋一谈《截句》摘录

  为了读本,找来许多诗集。中午把这本《截句》给翻完了。老木说蒋是装×犯。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不过,我摘录了好多句,中学生会喜欢的。我觉得最棒的是这一则,「马,最美的男人」。

  扉页文案:

  一行

  两行

  三四行

  没有目录的文本

  《截句》摘录:

  孤独

  一种骄傲

  火焰慢慢熄灭

  这是火焰的谦卑

  我时常被雨淋透

  我还未遇到喜欢的伞

  我走得太慢、太慢

  未来停下脚步望着我

  那几株白玉兰

  瞒着邻居开放了

  蚯蚓避雨

  蘑菇撑伞

  雨打芭蕉

  芭蕉很烦

  干涸的河流

  紧紧抓住这条木船:

  请不要离开我

  雨滴在天上跑步

  谁累了谁掉下去

  雪花埋葬雪花

  无人知晓它们

  之间的仇意

  马,最美的男人

  我扯毛衣上的线头

  越扯越长,停不下手

  我谋杀了毛衣,心生快感

  猫崇尚独立、习惯孤独

  猫的晚年比狗幸福

  我不想跑了

  我觉得步行也能把我

  带到接近彼岸的地方

  我走出苏州耦园,是今天的最后一名游客

  一个女子站在门边,低垂眼眉,轻声说道:

  今年的荷花,没有往年的好,对不起

  她抱紧自己

  睡出了一张床

  我起了一个笔名

  我的原名已经疲惫不堪

  我要离开你

  实在不行

  我就离开

  我自己

  尘世落在身上

  慢慢变成了僧袍

  蜷缩身体,减少与

  全世界的接触面积

  经历过这件事

  你说你的心胖了

  而我的心长出了皱纹

  醒来后,你的梦并没有溜走

  而是躲在你的皱纹里睡觉去了

  湖泊说,你眯上眼睛

  我能变成裸体的大海

  孤独的人坐在一起

  连眼神都是多余的

  我们说着戴有

  安全套的情话

  摇曳的柳条

  浑身都是腰

  人生充满痛苦

  我们有幸来过

  请问,哪一种行业

  依靠别人的痛苦赚钱?

  《截句》读后感(九):文学的价值在于思考

  这是一本硬精装的书,增加了这本书的厚度。

  但实际上,这本书才142页,每页只有两三行字,最多四行字。即使是抑扬顿挫地朗读一遍,最多半个小时,这本书也就读完了。

  但显然,这本书并不适合这样读,如果是走马观花地把这本书读一遍,这本书也就白读了。因为如果你不加以留心,很多字句初看上去很普通,只有细细咂摸,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

  比如,在本书封底出现的那句:

  长亭,短亭

  一个漏雨,一个漏风

  初看上去也没什么,即使想想那个意象,似乎也没有多大的韵味,但再仔细推敲一下,会发现这个意象让人感觉非常凄凉而又无奈,这里面似乎有着很深的隐喻:“长亭”、“短亭”,就像我们人生的各个驿站一样,长有长的无奈,短有短的凄凉。那么,这是不是说人生就没有希望了呢?肯定不是,当我们清楚地知道长亭短亭都漏风漏雨的时候,我们也就能从容面对,知道了要提前备好我们的雨伞和风衣。

  这是“细思深极”的例子,还有一种是意象模糊,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的,比如:

  一个人的自杀

  是对另一个人的鼓励

  这里比较难以理解的是“鼓励”,一个人的自杀,对另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鼓励?我最初的感觉是,一个人的自杀,是鼓励另一个想自杀的人,后来又一想,如果把它理解为一个人的自杀,是在鼓励另一个人好好活下去,这样也说得通。一句简单的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不是作者在故意制造歧意,或者是作者语焉不详,而恰恰是诗歌的本质。把什么都说得清的不是诗歌,只有留白的、让人有不同理解方式的,才是诗歌。

  这两个例子,书中比比皆是,而且还有一些哲理性的,或是情感性的,读了之后仔细想一想都很有意思,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或感想;而当年作者正是因为有了思考或感想,才写下了这些诗句。也许,当年蒋一谈写下这些诗句的时候完全是不一样的思考和感想,而引发我们的思考和感想则是另一种思考和感想。不同的思考和感想,是因为每一个读者都是不同的人,都是和作者不同的人,而且又处在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心境,于是就有了各种不一样的思考和感想。但是,这些不同的思考和感想,又都集中于这短短的两三行诗句中,这一切又是多么奇妙。也许,这就是诗歌的意义,是文学的意义。

  文学的价值,其实就在思考。作家有了思考,才有了文学;而文学的意义又在于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如果不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则不是文学,或者是伪文学。说文学有启迪性,其原因即在于此。

  《截句》读后感(十):回忆

  《截句》是作者蒋一谈用了7年的时间创作完成的,他用短短的几个句子讲述着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本书以诗歌、短句的形式呈现,内容涉及人的个性、面对生活的心情,对婚姻、对爱情的看法,还有小动物在我们中产生的微妙关系。虽然句子很短,但是不乏说出了尘世间的真理,生活的无奈以及自我的调节。

  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笔者曾六次写关于孤独的话题,他展现了一个孤独人的心理,骄傲、空虚、无助。孤独的人其实很需要别人的关心、陪伴,可是因为他们内心的骄傲,却离人越来越远。这正如作者写道的,“干涸的河流,紧紧抓住这条木船:请不要离开我”。虽然我们生活在喧嚣繁华的大都市之中,娱乐丰富,可是内心的孤独却难以掩盖,尤其是单身的人。不禁想起美国的好友,她一个人在美国留学6年,虽然天天都有她的美照,可是当与她聊天时,就会发现她内心的孤独,她想念家人,每晚她都会喝一杯红酒来缓解她的失眠。有时候,我好想去看她,在那大洋彼岸给她温暖,可是事实是不能实现的,我只能尽量有时间的时候多陪陪她,多多聊天,让她可以安心。人虽然孤独,但是生活还是要照样过,“鸟群飞走,留下河,留下岸,留下今年的日常生活。

  同时,在书中有八次雪的描写。相信笔者很喜欢雪天,他在雪中得到过快乐,为雪花的飘落而懊恼,看到大雪,他想念家。他说,“雪花飘落的姿态,仿佛一种爱”,我同意这种观点,雪花是冬天的舞者,它带来了欢乐,孩子们在雪中蹦蹦跳跳,大人们为孩子们堆雪人,在这些过程中,增加了友情与亲情,甚至爱情。而在外打工的人们,看到了雪,就意味着年要来临了,他们高兴,终于要回家了,回去看望父母,看望亲儿。雪天也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记忆中,初中时的同桌是个非常内向胆小的男孩,吃亏也不会吱声,往往一笑而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暴雪天竟然推着我的自行车走了两站地。大约2000的秋天突降暴雪,雪深已经没过了脚脖,我一愁莫展望着白色的天,骑不了车,我同桌看看了我说,“帮你推,一起走吧”。我当时真的很惊讶,这么大的雪,你帮我推?结果他真的帮我推车到家,而当晚我的耳朵就变成猪八戒一样大,本想第二天好好感谢,可是他笑话了我一天,感谢的话再也没说出口,这件事就悄然而过了。对于我来说,每年的雪天我都会记起这件事,它是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作者说,“《截句》是一种绝然和坦然,是自我与他我的对视和深谈,是抵达单纯目标后的悄然安眠”,而在我眼中的截句是坦然面对生活,回忆过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截句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