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会读才会写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5-02 03:16: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会读才会写读后感精选

  《会读才会写》是一本由菲利普·钟和顺 (Phillip Chong Ho Shon)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00,页数:1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会读才会写》读后感(一):批判性阅读——量化操作读中写

  应该从对话而不是自说自话的角度进行学术写作。应该从对话而不是自说自话的角度去批判性阅读既有文献。对海量文献进行精选,一般在80篇或60篇以内,不必通读,进行密码批注的为我所用式阅读,做一张文献主题词表,对有用的或总体内容进行登记入账,从这张表格出发构架写作框架。不必全部创新只要一丁点创新即可。

  《会读才会写》读后感(二):会读才会写

  这个老哥实在太逗了,三观有超正的啊喂(对西方民主自由的调侃可太逗了),前面的例子非常有意思,像一个逗比老师和你娓娓道来。(是一个被学生逼疯的老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本书很适合研究生新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阅读,本文将一篇文章分解成几个步骤,每个步骤该对应着怎样写和怎样阅读明确的告诉了读者(至于有哪些步骤我就不剧透了)

  此书的缺点在于,书中的阅读方法比较适合英文文献的阅读,英文文献的写作,更符合文中的阅读密码。中文社科类文献,有的并没有很好的对应。读者在阅读时应当适当调整,不可一味批判。

  《会读才会写》读后感(三):因为两点困惑导致我看了两遍

  主题密码可以看到主要是在文献综述里用的。第七章的组织部分最难,因为是讲如何转换读到写的,陷入了一种混沌的状态。主要原因我想大部分是因为前面几章把如何读和如何写掺在一起了。

  实际上,读的部分包括了所读文章中前人的文章和研究(主要是前言和文献综述)与所读文章自己的研究两部分。但是写时要注意所读文章中总结的前人的文章和研究是用作参考模板和主题的,尤其是SPL、CPL、GAP.自己要用到的是所读文章的ROF、POC和RFW部分。

  还有就是讨论和结论部分不应该再用GAP,阅读时应该用POC和RPP,这样写的才会正确转换,写成GAP,才不会搞混。

  搞清楚这两点再看第七章梳理会更清楚点。

  《会读才会写》读后感(四):社科期刊文献阅读密码表

  这本书对于阅读社科类学术期刊文章以及从事学术写作方面的工作,具有非常非常好的实际指导意义。作者提出了一种在阅读过程中利用“密码”(标记)标明文本功能的技巧,通过这种阅读技巧,读者能够为文献综述(学术写作的重中之重)积累和整理素材。不过对于我们徘徊在学术门槛上的小虾米而言,最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将作者的耳提面命付诸实践。根据书后附录纯手工制作了社科期刊文献阅读密码表,与各位豆友分享。

  《会读才会写》读后感(五):文献阅读和写作简易入门指南

  《会读才会写》是一本讲述怎么进行社科类期刊文献阅读和写作的书籍。作者为菲利普•钟和顺,是安大略理工大学(Ontari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犯罪学副教授,本书是他基于自己的阅读、教学经验,总结归纳的一套方法体系。作者引入了一套阅读密码表,通过演示大量案例来教读者怎么在阅读文献的时候标识阅读密码,并将相应内容填写到阅读密码整合表中,然后归纳总结出复现主题,确定写作提纲,最后进行文献写作。

  《会读才会写》读后感(六):使批判阅读及文献组织更具操作性的一本工具书。

  怎样用更有操作性的方法来批判阅读?怎样在组织文献时避免创新点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怎样更有效地实现由读到写的转换?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这本小书中既提到了写书的起源,也详细地阐述采用阅读密码的方式阅读文献各部分,还说明了如何通过阅读密码的整合实现由读到写的转换。

  与类似的书籍相比,本书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个人认为本书虽然有助于解决从读到写转换中的技术性操作性问题。但是,对于如何从阅读中产生更多新想法,本书的帮助可能作用有限。借用周雪光老师的话“很多学术研究者或研究工作常常是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自以为是但没有原则;直觉丰富但缺乏属于自己的信念。”。在阅读中如何将直觉等信息转换成系统的知识也许更为重要。不是吗?

  《会读才会写》读后感(七):日拱一卒,是学术也是人生

  

问题识别:

进行文献综述写作时,难以组织起文章的主题、模式以及其批评

solution1:用索引卡片进行学习

solution 2: 建立一张空白的大表,填写文献对应的部分

读前读后感:

读之前-->这么复杂的东西他是怎么才能写得这么薄的

读之后-->这么简单的解决办法他是怎么写得这么厚的

大学一门授课老师说过,国外的研究单独拎出来看,其实方法很笨,但形成的是滚雪球效应,一个人只能往前推进一点点。我当时还在想,凭啥别人能够沿着你想走的路走呢,看到这个文献阅读密码,讶异与佩服油然而生。

推荐的好书:

《风格的要素》 1979

  《会读才会写》读后感(八):论文阅读写作指南

  对于不会写论文的苦手硕士来说,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大概是有信心能把毕业论文写出来了。从本科到硕士,从来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论文写作训练,在我为了论文烦恼时,导师从未给出建设性意见,周围朋友的建议也大多是你抄一抄水一水啊,可是我真的连抄都不太会,所以还是蛮开心在发奋决定认真写论文后碰到了这本书。

  作为一个半社会科学——民族学的学生,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论文本身应该根植于文献,可以试图改进一个轮子,但不要试图自己造一个轮子出来。

  2,书中多次强调的批判性阅读,论文写作的阅读准备工作与随意性阅读差异极大,不只是幸运还是不幸,人生前些阶段一直靠十分随性的学习就轻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以直到现在都没学会认真工作。

  3,何为逻辑 师姐说我小说还写挺好,论文怎么写的跟shit一样,于我来说写小说根本不用动脑,信马由缰随笔写来即可,但是缺乏逻辑性的我写论文着实头痛。书中所提的密码阅读也是对文章的一种解构,知道一个文章的逻辑是什么样,才能写出有逻辑性的东西。

  4,写出一篇符合规范的论文,其实比生造一篇论文简单很多。

  《会读才会写》读后感(九):谁说没有捷径,这就是捷径

  花了两天多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应该打4分半,因为书中有啰嗦的地方。

  上一次拆掉我论文写作的墙是《研究是一门艺术》,这次是《会读才会写》。

  我学高级数量经济学时,授课老师说,“写论文没啥新鲜的,新数据旧方法,旧数据新方法,新数据新方法,越新水平越高”。

  大家不都是“喜新厌旧”吗?因为旧的看多了看到了缺点,找新的一定不能有前面遇到的缺点。

  书中告诉我们在文献的森林里要记得做路标,既要比较好吃的椰果区别,也要对使用的工具功能和缺陷进行对比,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改进。建议正在写论文做研究的同学把这两本书都读一下。

  同样,阅读密码清单可以想象成为一个“照妖镜”,任文章里的妖精变化,在不同的文章里,我都有一套办法去识别妖精那些不变的姿态,找到妖精的软肋。写论文变成了一个“大家来找茬”的益智小游戏。

  不光是书里总结的密码,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定义的阅读密码。在专业课的书上,我就习惯在书中找联系,并且标记联系的位置,这让我很好理解概念的演绎或归纳路线。要结合自己的情况,不一定很教条地用跟书中一样的标记,只要你觉得好用的标记即可。

  方法很好,一定要立即去操练躬行。我试了一下去重新审视最近两天读过的期刊论文,都写的什么啊?!就跟我们用的教材一样,故弄玄虚让人看不懂,其实关键的要点就几句话。怪不得我一直找不到写论文的感觉,都是你们这些不懂业务但入行早的年纪大的人带坏的节奏。我们写出来的文字,一定要清晰地留给后面顺着方向前进的师弟师妹们,让他们少走弯路。

  既然你已经收到了这套装备,就改造你面对的“美中不足”吧,当然你也可以“升级”这套装备,这是你每天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任何人都不想一直很懒、一直很穷、一直很笨,不是吗?

  《会读才会写》读后感(十):感觉毕业论文有救了

  今天读了一本教怎样才能写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的书,感觉很有收获。作为一个爱看书的人,且一直觉得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不是很好,所以看了很多本写作教学的书籍,除了《文心》读完以后感觉稍微有点用以外,其他的书籍总让我有隔靴搔痒之感,就像这本书说的以往的写作书籍内容有些空洞,或者都是些老生常谈的道理,脑子觉得明白了,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没有多少指导性。比如我现在记得的建议有什么每天都要坚持写,内容没多大关系;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建议都很好,有的我也在用,可是感觉写作水平还是原地踏步,尤其是准备毕业论文的过程更让我加深了这种感受。

  这本书真的让我有一种相见恨晚、茅塞顿开的感觉,看知乎的时候有人让去总结别人的写法,然后在从这些写法中总结出自己想写的东西,最好在阅读的时候带着“我能怎样使用”的问题去阅读,这种方法很好,我这两天总结了两个人的论文,一篇逻辑清楚、顺序流畅,另一篇有凑字数的嫌疑,且有的部分逻辑不是很合理,像这种比较差的论文如果按照本来的逻辑去总结,一篇两篇还好,总结读了不免会有跑偏的危险,知乎答者运用这种方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一气呵成,且结构和顺序都令导师满意,这种好的结果可能是由于他的写作水平本来就高,可是如果我也采用这种方法,从相关论文中去总结别人的行文逻辑形成自己的论文框架,其结构可能会混乱无章法,毕竟我的领悟力和写作水平都中等偏下。这是我看书才想到的一点。

  而这本书已经告诉了我们一般的文章固有的逻辑,不用自己总结且操作性强,所以我们真正地可以做到在阅读的时候去挑选整理适合自己文章的内容。不仅如此,还教授我们究竟从哪些方面去寻找论文的不足之处,避免文献综述不仅成为别人观点的堆砌,而且与自己的论文相关性较低的问题。

  才读了一部分,后面还有很多内容,读完了再继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会读才会写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