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5-02 02:24: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的读后感大全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是一本由[英]加斯帕·格里芬(Jasper Griffin)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精选点评:

  ●对荷马史诗的主题与写作手法作了简略而深刻的论述,解决了自己在阅读史诗的疑问。很重要的一个启发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一定是有其过人之处的,而发现其过人之处则需要读者阅读时的仔细与想象力,或者说,文学的共情。

  ●太強了

  ●二三四章写得很漂亮,阿喀琉斯的性格比我想得丰富,除了愤怒外他还有脆弱的一面,关于心理刻画的讨论挺好的。没写多少奥德赛,写了很多伊利亚特。我更喜欢伊利亚特一个原因是那种死生无常的图景,就像最后希腊人举行竞技会和特洛伊人举行赫克托尔的葬礼几乎是平行的,就像希腊古瓮上的图画一样栩栩如生,故事到这里结束,举行葬礼的两边都会接受自己的命运,可惜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唱不下去了。

  ●今天有幸认识了译者,人非常的好。这本书可真是译得好,喜欢得不得了。

  ●必须五星。要学识有学识,要文采有文采。

  ●细读文本,很精彩。翻译好。希腊文估计张师都校对过。

  ●非常非常赞

  ●细读法之范本

  ●以前看过一本很旧很旧的

  ●学术作品通常回应学术作品,不过这本优秀的著作文质兼具,内容扎实,可读性强。作者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走向自己的论点,所举例证基本来自史诗文本,读后,我甚至感觉又重新体验了一遍荷马史诗的主题。翻译也功不可没。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读后感(一):秋分独坐

  独坐奶奶家秋分的沙发

  怀抱里忽浮游晶晶紫玫

  看来是厚重的遮阳帘拉开时缓飘

  秋光透亮雪白色纱帘静射入绿表

  怎么镜面下多了个淡泊的人影

  悠悠旋走在飞蓬与残荷尚未令

  时针猛定住神样的阿喀琉斯的愤怒

  雅典娜披其臂膀令特洛伊惊惧之盾

  而我在中国沐浴,只穿柔情的衣服

  星星袖子和垂柳裤脚怎缚得住英雄

  可秋光照暖赫克托耳之死,惟其老父普里阿摩斯

  可化解神样的阿喀琉斯的愤怒,遂结束伊利亚特

  独坐在奶奶家秋分的沙发

  遂抹去死后无记忆的命运

  银弓之神阿波罗走进客厅

  今日的永泰村安详一如往昔不可抗拒

  美神阿芙洛狄忒刺有天后赫拉所欲求

  便是此刻闪亮的遗落电视柜台

  大贝壳浮泛碧海最初花纹腰带

  便是此刻独坐奶奶家秋分的沙发

  身为小民有幸细品英雄的生与死

  虽明知人间绝没有天堂花园的落叶

  我任情独坐在时代的谷底皎皎石化

  2019.9.23 秋分

  正阅读《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读后感(二):神与人 生与死

  文中提到,有些学者指出荷马的史诗"罕有极富想象力的空想",而作者则挑出几个符合此要求的神话与荷马史诗对比,出色地回应了这些责难,并从对比中再次揭示出荷马史诗这个人性化的神话故事关于生与死、英雄的荣耀与苦难、人类的局限与神明的永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与深刻悲剧,相形之下,那些所谓充满着光怪陆离的想象力的狂野神话则更多地以变形、乱伦、生殖器的崇拜、友好的动物昭示着自身的原始与非理性。

  另外,文中反复表达出这样的意思:诸神之所以各自钟爱着人间的英雄,正因为他们注定灭亡。我读到这句话时,有醍醐灌顶之感。我相信每个读者在读《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时, 都会对史诗中时不时出现的神作出自己的诠释,我到现在仍然认为这反映出荷马所处的时代人们心中的宿命论的思想,这很容易从史诗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诸神对人类命运的操控看出。 但作者给出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阐释,即通过人类的有死与诸神的永生这一鲜明的对比揭示出人类命运深刻的悲剧性。倘若我们把史诗中有关神的事迹统统抹去,那么史诗本身所欲表达的悲剧意义也就大打折扣。诗人正是通过诸神的视角向观众展示凡人伟大而又渺小的生命,展示他们不可避免的死亡,从而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而获得永恒的意义。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读后感(三):勘个误

  我先来一个。小伙伴们发现了别的错儿,麻烦也都贴这儿吧。鞠躬。以下,页码是中文本的页码。 4 注释10中,kai印错了 18 Thracian 少一个h 21 hōmophagia的送气音是不该有的 32 倒数第三行开始的那句,后半个引号漏掉了 99页 "帕里斯令他想起了他自己的父亲"这里“帕里斯”应该是 普里阿摩斯 99 阿基里斯和阿喀琉斯译名不统一 153 引文部分,括号里的“没有点”应该是编辑的标注,当删去 186 Walter Buerkert当为Walter Burkert;书后附的译名对照也错了。 2.17补元首捉的虫: p32 "被还原成自己的父亲"(restored to his father),被归还给自己的父亲 p39 《纳吉奥传奇》(Saga of Njal),好像一般译成《尼亚尔传奇》 p61 注释23里的那句ihm diesen Fehler durch gezwungene Interpretation in ein Verdienst zu verwandeln, haben wir gar keine Veranlassung没有翻译出来(正文里好像也没有):我们完全没有理由通过牵强的解释,把他的这个缺陷变成优点。后面的“卡克里蒂斯”原文作“基尔霍夫”(是不是应该读成“基希霍夫”?) p113 注释23,Memnon是厄俄斯(Eos)之子,译文误作Eros

  17年2月补姜来福捉的虫:

  第59页 中段:“她当然不如卡利普索”迷人--应该是“卡吕普索”。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读后感(四):古希腊人的人文主义感情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的主题,即人的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在史诗中就反映为神的爱憎无常),以及人死亡的必然性,实际上也是荷马史诗(特别是《伊利亚特》)的主题。荷马史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仍然感人,而不是仅仅成为几段历史文献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和很多其它以塑造几个建功立业,升入天堂,“过上幸福的生活”的英雄的史诗不同,《伊利亚特》具有一种深刻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是它能够和一代代读者发生共鸣的原因。

在《伊利亚特》里面,实际上无所谓真正意义的建功立业。英雄们可以杀死敌人,然而英雄最终也会被杀死。即使英武如阿喀琉斯,也是命中注定无法返回故乡的。虽然在《伊利亚特》里面并没有直接提到阿喀琉斯的结局,但是他的命运在史诗中多次被提到过。比如,他自己和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对话讲到“我父亲佩琉斯曾一度幸福,受众神荣宠;但是他到底只有一个注定早死的独子”。最终特洛伊战争只是神与神的游戏而已(起源在于帕里斯对金苹果的裁决并且导致的赫拉及雅典娜的不满)。那么,人在这个世界上所谓功业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可能也仅限于你的故事被后人传唱而已,而你本人的灵魂则注定将会降入地府,生后一切荣耀实际上与你并无关系。

本书的第三章《死亡与神样的英雄》就讨论了上述问题。神样的英雄,仅仅是神样而已,毕竟不是神,因此还是逃脱不了一死。这种人与神区别的绝对性彻底断绝了人可以通过建功立业来获得永恒生命的妄想。希腊其它传说并不完全否定英雄得到神的宠爱成为神的可能性。比如有关赫拉克力斯的传说,赫拉克力斯就是通过在人间建立了各种功业,最终被众神认可(包括妒忌他的赫拉),最终自焚后升天成神。所以,荷马史诗在这里具有一种开创性。这种想法可以认为是一个种子,它最后在希腊古典文明中生根发芽。我觉得,希腊古典文明对理性的崇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就在于此。因为建立人与神的绝对的区分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将神抽象化为绝对的理性,而不是仅仅为永生的英雄。而之后当中东产生基督教后,希腊学者对原始基督教的改造实际上就是用上帝来代表绝对的理性,所以这个思想演进过程是具有连续性的。

本书的第四章《死亡,怜悯与客观性》讨论了《伊利亚特》里面充盈全诗的一种悲天悯人的情绪,这个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类似后来人文主义的感情。在《伊利亚特》里面,英雄杀死敌人,即使是希腊英雄杀死特洛伊人,诗句中也没有那种获得荣耀的狂喜,而是给予倒下的战士深刻的同情和怜悯。这种怜悯之心是《伊利亚特》之类史诗(同样也包括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相对更古老的其它史诗或者英雄传说的最大区别。也许就是当时已经接近了所谓的“核心时代”吧,此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深层次的思考人生的意义。生命的逝去本身无论如何是值得惋惜的(无论是敌我),但是更重要的是得明白生命本身的价值在哪里。相对于几百年后写成的《摩诃婆罗多》,《伊利亚特》的作者对于生命价值的问题并没有答案,但是他(或者他们)确实已经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了。

第四章中引用的一些诗句非常具有感染力。比如,阿喀琉斯杀死伊菲提昂后,诗歌写道“死亡在这里赶上了你,而你却出身古盖亚湖旁,那里有你父亲的田地”,渲染了一种远离家乡而死的悲伤情绪。还有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的朋友帕特克罗斯后,夺取了阿喀琉斯的铠甲,并且自己穿上,此时诗歌写道“这铠甲是天上诸神赐给他父亲的。他年老后将铠甲送给了自己的儿子;而这儿子却不会穿着父亲的铠甲活到老”,再次点明了阿喀琉斯必然战死的结局,有一次抒发了命运无常即使英雄也不例外的情绪。同样的情绪在诗歌另一处,即宙斯对穿上阿喀琉斯的铠甲的赫克托耳的评价“可怜的人啊,你对自己迫近的死亡一无所知”。这个也同时表述了在全能的神面前,人就如同秋风中的树叶那样脆弱的观点。

总之,全书实际上对《荷马史诗》的主要思想做了一个概述。书里面多次引用了原诗的语句,文字非常优美。所以,这本书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具有表现力的作品,而不是干巴巴的文学分析。特别有意思的是,在书的扉页,作者用此书纪念他自己早死的弟弟杰佛里,作诗云“他新婚燕尔,尚无子嗣,就被银弓之神阿波罗击倒”,用了典型的“荷马式”的风格,表述了同样的情绪。证明几千年前荷马的感情在现代人中同样存在。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读后感(五):「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读书笔记(摘录为主)

  

- 第一章

- 和早期希腊人的传统不同,荷马不主张烧掉死人的衣物,这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被烧掉的衣物不会进入阴间——荷马绝对地强调生与死的界限3

- 荷马经常运用实物(衣服、武器)来凸显事件的意义8

- 荷马笔触的含蓄性

- 1.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2.对实物的使用,这两者并不仅是文学风格的问题,而是代表荷马看待世界本身的方式24【开始放大招】

- 另一个重要观念:世上充满了超现实的力量和意义

- 第二章

- 第一个基于文本细读的核心论证:荷马在写作中隐藏着人物潜在的心理活动,我们不能完全基于完本表面来对之加以理解

- 因此,我们不能再主张荷马诗中的人物没有性格或者有无法融合的多种性格形象

- 伊利亚特的世界仍然是英雄主义的,但是奥德修斯的世界充满了诡计和欺骗78

- 第三章

- 神话年代的特征:主角是英雄,且神明公然介入凡人事务81

- 诸神与凡人,乃至与英雄的核心差异:凡人是有死的。英雄再接近神,也是有死的82

- “神明喜爱出色的英雄,但这种爱并不会保护他们免遭失败和死亡”87

- 正是因为面对死亡,英雄才会被驱使去拥有美德,而勇气就是最大的美德。相比之下,神明没有“美德”可言92

- 最后作者论证了荣誉对于英雄的脆弱性:不像简单的英雄主义一样,在荷马史诗中,英雄们似乎不认为荣誉是自己短暂生命值得追求的唯一回报

- 第四章

- 《伊利亚特》中战斗的短暂、对次要角色之死亡的频繁描写,以及“讣告”,都凸显了它的主题:死亡;对人类生命一以贯之的悲剧性态度143

- 第五章

- 《奥德赛》的世界是一个没有偶然性的世界(事事受到神明的操控)166

- 在本章中,作者反驳了一种既有理解:将神明还原为现实社会力量的缩影。作者坚持,神明在史诗中扮演超自然的力量,而这符合荷马的世界观

- 和其那个年代其他史诗的剧情不同,只有荷马严格地设定了生与死的界限——死去的英雄就不能复活

- 类似地,荷马史诗(尤其《伊利亚特》)中没有为凡人英雄赋予过分的、夸张的力量,并且,荷马一直限制魔幻和怪异的内容

- “整体来讲,荷马史诗坚持让所有的凡人都一样地屈从自然规律”168

- 最后,作者还反驳另一种既有理解:希腊神话缺少夸张和不合理的内容,想象力有限

- 作者坚持,和其他怪异的神话类型不同,希腊神话始终围绕着英雄,它要表达的是凡人的位置、潜力和局限。因此,即便希腊神话没有怪奇的要素,它也有自己的独特价值

- 第六章

- 诸神经常作为旁观者而出现;诸神对凡人的观看,有时是单纯的旁观,不过有时也带有约束乃至惩罚的意味

- 本章探讨的核心问题:《伊利亚特》中的诸神对凡人是什么态度?

- 凡人和神的区别:(1)神是不朽的,凡人是有朽的;(2)神明具有更大的力量,即随心所欲完成事情的能力;

- 神明对凡人的三种态度:(1)神对凡人的生活感兴趣,所以为之赋予极大的悲剧性,来取悦自己——布莱克:“永恒(神明)恋慕时间的产物(凡人)”;(2)但是,神明对凡人的观望本身同时也带有悲剧性,他们因凡人而遭受内心的挣扎,比如宙斯眼看着自己欣赏的赫克托尔去死;(3)最后,神明也可以随时选择转移视线,对凡人不再旁观。

- 在这三重态度之下,凡人显得又崇高又卑微,荷马同时强调了这两者202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荷马史诗中的生与死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