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蝙蝠》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5-02 01:38: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蝙蝠》读后感锦集

  《蝙蝠》是一本由尤.奈斯博著作,漫遊者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 38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蝙蝠》读后感(一):从头开始认识哈利

  天才Jo的处女座,也还算差强人意。澳洲民风和案件的糅合多少写的生硬了些,阅读体验有抽离感。Jo小说中见长的伏笔、景案交融(hhh自创了个词)的特征还没有完全显露。当然,因为是在飞机上写出大纲的处女座,一切都能被天才光环遮盖……

哈利警探系列从头开始看,才发现哈利的人设不比柯南差--不管到哪都能把合作伙伴和女朋友克死……现在,我收回哈利是我二次元老公的这句话,还是命重要,一米九的金发小伙儿,没什么大不了的

  《蝙蝠》读后感(二):部分书摘

  “在我这一生中,始终被爱我的人围绕着。我想要什么都能获得满足。总之,我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拥有这些,却还变成这副模样。”微风拂过哈利的头发,如此轻柔,让他闭起双眼。“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酒鬼。”

  此刻,他想像着往上袅袅升起的烟雾就像一条大蛇,钻入他的体内。巴巴

  哈利就是年轻战士瓦拉,而图文巴则是那条叫做巴巴的大蛇,夺走了他心爱穆拉的生命。为了爱,此刻巴巴非死不可。

  人生就是由一连串机率很低的事连结起来的。举例来说,你买了一张乐透,数字是八二二五三一,其实光是买到这组号码的机率就是百万分之一了。” 哈利又点了点头。“让我困扰的部分,”他说。“就是我实在买到这组号码太多次了。”

  《蝙蝠》读后感(三):哈利登场

  (剧透)

  欢迎哈利·霍勒登场。 书名来自于澳洲著名神话,造物主拜阿米创造了第一个人类贝鲁克伯,让他与妻子在一个很棒的地方生活,但不允许他们从一棵圣上拿取食物。他妻子在这棵树旁收集柴火时,无法抗拒从树上流下的蜂蜜的诱惑,爬上了树,就在那个瞬间,一道邪恶的巨大翅膀的阴影笼罩着她,那是拜阿米派来保护圣树的一只叫做纳拉登的蝙蝠。女人跑进山洞,不过为时已晚,她把死亡释放到了世上。那只蝙蝠就是象征。类似于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哈利曾经因为酗酒驾车追击嫌疑人,坐在副驾驶的同事死于车祸,也害一名无辜少年重伤。事后局里昭告是死去的同事驾车,免除了哈利的罪行,也让他背上心灵上的负债。 哈利被派去澳洲雪梨调查一宗挪威女明星被强暴后勒死案件。 雪梨警局调查员安德鲁主动希望加入此案的调查,并要求与哈利搭档。 他带着哈利去调查案件,也带他去认识自己朋友:剧场小丑奥图、拳击手图文…… 就在哈利以为凶手是奥图时,安德鲁和奥图却被残忍的杀害…… 本书透过故事来探讨澳洲的族群问题和地域问题。白人自以为是的占有雪梨土地,将原住民孩子强行带走以想当然的方式抚养,从不曾真正了解原住民内心真实的想法。T就以这种报复方式去侵占白人的女人。

  可能是因为先读过《焦渴》,相对来说这本书就没什么刺激性,不过也理解,毕竟是处女座。 尤.奈斯博的书会继续读下去。

  《蝙蝠》读后感(四):故事的开始

  这是我看的奈斯博哈利系列的第五部,依先后顺序,前五部分别是雪人、猎豹和三部曲子系列。据说《蝙蝠》是奈斯博真正的第一部作品,但发表年份反而在后,所以一般人看哈利系列,都是读完后面的故事,再回头看这本讲述哈利故事开始的小说。

  所以,这本奈斯博的试水之作,若从写作的角度出发,确实在一些方面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稚嫩。比如全书的结构较为单一,和我之前读过的奈斯博其他故事不同,这本书纯采用线性叙事推进情节,有时候会觉得剧情的推进有些缓慢。再如奈斯博的《雪人》等作品,出彩之处就是偶尔从罪犯视角出发叙述其心理活动,仿佛罪犯站在暗处掌控全局,颇有惊险悬疑陡增之感。所有这些在奈斯博后期作品中使用的技巧,在本书中是找不到的。

  但这本作者的处女作(不知是否准确,但据说是这样的),促使我一口气读完的,是作者满满的诚意。一般来说,处女作最能体现一个作者的初心。他笔下的哈利——可能这一点是最能让我产生共鸣,并让我一直追完这个系列的原因——一个真真正正的酒鬼、率性、莽撞、真诚,只有在涉及到专业时,才会使上一点小心思,这些特征和我本人是那么近乎完美的匹配。而这样的哈利,在之后作品中,通过一件件悲剧式的经历,一点点地将除了酒鬼这个标签外的其他性格,隐藏起来,并被抹去。这是一个人成长的代价,也许放在侦探小说中有些吊诡和荒诞,但现实生活中,也就是并没有“那么”地吊诡和荒诞罢了。

  这本书的爱情故事,还让我想起了007电影系列的大战皇家赌场,同是主角出道时遭遇的一场美好爱情,也同样以悲剧收场,从此之后,也许再无真正的爱情。

  《蝙蝠》读后感(五):你好,哈利!

  你好,哈利!

  和哈利霍勒第一次亲密接触是雪人。当时还在看另外一部风格相似的悬疑惊悚小说。相比之下,总觉得雪人对主人公的塑造太弱了,人物形象一点也不丰满,对偏执又冷漠的哈利简直是零好感。

  然而,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哈利霍勒系列的第七部!人物早已塑造完成。

  所以,我只好找了第一部,从头开始认识哈利。

  “你好,哈利。”

  蝙蝠,这部长达12部的系列的开篇,结果并不是很吸引人。我一直断断续续看到全书的40%,才慢慢进入剧情,了解最初的哈利是什么样子。

  其实,这也并非最早的哈利。32岁的哈利在书中,已经有了酗酒的问题,并且因为酗酒造成了不小的后果。豆瓣里有人评论“哈利这个酒戒了好久啊。”让我笑出声。确实,雪人里面也是,哈利一直处在戒酒,戒酒失败,再戒酒的循环中。好像酒精是他力量的源泉。重新酗酒的哈利,才能迷迷糊糊找到关键线索,然后把迷案破解。

  全书第一处让我动容的地方,就是哈利柔情地告诉碧姬妲,“我完全失去控制、疯狂地爱上你了。”哈利和碧姬妲的爱情,甚至让我忘记雪人里哈利不顾一切去拯救的女友的名字。

  哈利在这部小说里,还有些青涩。他会考虑需不需要纠正别人对自己名字的读法。他脏话比较少。他健谈,比较容易交到朋友。他会叫别人长官,并且尽量听从长官的安排,即使他知道那是不对的。他在说出自己的看法之前会三思。联系后面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哈利比较完整的成长史。一般人是从自我为中心逐步成长为世故圆滑的人。而哈利却是从一个熟谙世故的人,变为一个自我封闭,对世俗不屑一顾的人。让人心痛。哈利就像是一个苦行僧。一路上,舍掉自己拥有的,去不停拯救芸芸众生。

  豆瓣评论里也有说,这本书让他想到007,“同是主角出道时遭遇的一场美好爱情,也同样以悲剧收场,从此之后,也许再无真正的爱情。”这本书里其实介绍了哈利两段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感情。第一段是他名副其实的初恋,是他讲给碧姬妲的,九年级的时候,他爱上了好朋友的女友,克莉丝汀。哈利为了她,失去了最好的朋友,以及所有朋友。但哈利觉得无所谓,他有克莉丝汀就够了。但是,人终究会长大,想法会改变。哈利去了部队服役。克莉丝汀认识了一个英国音乐家。然后分手,各奔东西。重逢时,早已物是人非。他们喝到酩酊大醉,克莉丝汀依旧拒绝了哈利,第二天早晨,克莉丝汀在哈利离房间后,选择了永远地离开。他们有过最纯真的感情。那个浓烈美好的夏天。

  第二段就是哈利和碧姬妲。这也许是哈利真正的初恋。两人同在异国,在一群外国人中,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对话,这无疑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然后哈利就迅速沉沦了。他爱上了碧姬妲。只是,他的爱是致命的。哈利与碧姬妲在一起的时候,完全让我忘记了雪人中的他。他甜言蜜语,偷偷买来玫瑰放在碧姬妲的床头,希望她在任务中可以看到,给她鼓励,最后又把碧姬妲没有看到的这朵玫瑰刺在自己的肩头。

  其实,我之前就在想,哈利和碧姬妲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样的?碧姬妲跟着哈利回去吗?他们会像王子和公主那样幸福的生活下去吗?碧姬妲可以忍受哈利的酗酒问题吗?所以,也许,碧姬妲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这样。这是最好的结局。

  也许是酗酒的警探太多了,比如我最爱的Jane Tennison,我竟一直没有把这当做一回事。直到,哈利重新酗酒的那晚,喝到烂醉,叫了妓女到自己的房间,被碧姬妲发现。

  我不喝酒,身边也没有酗酒问题的人,所以,我无法理解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但通过这本小说,我似乎可以稍微理解。对我们来说,他们不喝酒的时候是正常人,而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有酒醉的时候才是自己。

  哈利不否认自己犯下的错,他只希望得到理解和原谅。

  但相比较酒醉的那晚,碧姬妲最后的这个结局,是否才是他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于是,他身上又背负了一笔债。

  所以,也许,这么重的包袱,他只能通过酗酒来缓解。因为酗酒犯下的错,只能用酗酒来弥补。

  感情线索,永远都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因为爱情让我们有血有肉。

  已经迫不及待读下一本。

  《蝙蝠》读后感(六):【第一百一十頁書】尤·奈斯博《蝙蝠》

  前些時候去悉尼遊玩的時候,一下飛機我們就用uber交了一輛七人車,把我們接到住處。開車的是一個來自北京的大叔,已經在澳洲定居多年。汽車穿過繁華的英皇十字區,我從後座瞥見司機的駕駛座旁放著一本尤·奈斯博的作品,那是英文版的The Thirst,便和他說起我家也有一套台版的“哈利·霍勒系列”。

  我覺得這個話題比起“你現在還會回中國嗎”“你們全家人都在澳洲生活嗎”之類帶點窺探隱私意味的尬聊要好得多,大叔的心情似乎也不錯,他說他很期待尤·奈斯博的新作The Knife,可惜英文版還沒上市,只好先看看舊書解饞。其時,我還沒看這本《蝙蝠》,大叔也沒告訴我原來《蝙蝠》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當時聊天時身處的這個城市——悉尼。

尤·奈斯博原著,劉韋廷譯《蝙蝠》(2015)漫遊者文化

  開始閱讀《蝙蝠》的時候,我從南半球歸來不久,於是書中出現的那些地名與風景讓我倍感親切。在全書的結尾,經歷了一連串變故的哈利體驗了一把高空跳傘,他在半空中看到長滿桉樹的藍山瀰漫著藍色的煙霧,這更是讓我回想起在臥龍崗跳傘的難忘時光。 《蝙蝠》並不是“哈利·霍勒系列”中最先被翻譯成中文的一本,但它確實是尤·奈斯博創造“哈利宇宙”的開篇之作,在時間軸上也是所有故事中發生得最早的一個。比起我在《知更鳥的賭注》中所認識的哈利·霍勒,這位初登場的挪威人並沒有後來所呈現的那樣暴躁和粗獷,對澳洲的警察同僚展現出令人詫異的謙遜與忍讓,他甚至嘗試戒掉酗酒的惡習以避免自己因醉酒而行為失控,儘管最後還是功虧一簣。在中文版的推薦序中,譯者劉韋廷寫道,《蝙蝠》多少令讀者了解了為什麼哈利的脾氣會變得越來越倔強,甚至是蠻橫,是因為他之前所經歷的這些事情。

  在這本小試牛刀的《蝙蝠》裡,尤·奈斯博已經或多或少地展現了他的野心,他把謀殺案的發生地設置在澳洲——因為一個挪威女子在此被殺,哈利被派往悉尼協助調查。尤·奈斯博創作這個故事的時候,正好居住在澳洲,因而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掌故相當熟悉,他不是淺嘗輒止地描繪幾筆異國的景點而已,而是把澳洲原住民和白人的矛盾融合在這樁案件中,由此啟發讀者對一些社會議題進行思考。不過作者的觀點還是表現得比較直白,一般通過哈利和原住民警察安德魯的對話展開,例如他們談及有些拳擊俱樂部總是喜歡僱傭原住民的拳手,讓他們和白人對手比賽:

哈利笑了。“這樣不會激起種族歧視嗎?”“或許吧,但也可能不會。澳洲人已經很習慣跟不同文化與種族的人一同生活,不過多少還是會有些摩擦,真想打一架的話,在擂台上總比在街上好很多了。原住民在吉姆拳擊隊裡可以成為英雄,完全不問出身。他為那些人的屈辱感創造了一點團結與榮譽心。我不認為這會加強種族間的隔閡。要是白人在這種情況下被黑人揍了一頓,只會為黑人贏得更多尊重,而非仇恨。澳洲在這方面還挺有運動精神的。”

  最近我身處的城市出現了一場社會風波,說到底也是積聚已久的矛盾以某種形式爆發罷了,而不知道多少公眾號針對這一事件天馬行空地創作了大量地攤文學,美名曰結構背後的原委,實則是煞有介事地捏造腦洞大開的“陰謀論”。而令人詫異的是,這些垃圾文章還被大量轉載而成為了爆款網文,而我覺得《蝙蝠》裡有一段哈利與安德魯的對話已經比大多數公眾號絮絮叨叨的長篇大論說得更透徹。

“就拿天空來說好了。你在挪威看到的天空,跟你在澳洲看到的是同一片。但因為現在你人在南半球,跟在家鄉時相比,你整個人是倒過來的。所以你看到的星星是顛倒的。要是你不知道自己位於相反的位置,就會覺得困惑,認為肯定出了什麼錯。”

  *原文發表在公共號“失物之書”(thebookoflostthings),轉載請註明出處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蝙蝠》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