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是一本由〔美〕蕾切尔•卡森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一):书末附有著名摄影家卢广的震撼摄影专辑
卡森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二):寂静的春天——一阕生命的颂歌
世间理想的春天是怎样的呢?鲜花盛开,百鸟齐鸣。可是现在却是“环境恶化使人类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蜂蜜和蝴蝶的世界,一个死寂的春天”。
这种威胁笼罩着大地,笼罩着每一个人,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自己的生存问题,是什么东西让美国无数的城镇失去了春天的声音?作者年幼的时候就目睹了美丽家乡被工业肆无忌惮地破坏,幼小的心灵已经对现代技术文明产生了疑问,在书中她作出了详密的答案。“除非我们能很好的将化学用品控制起来,不然我们面对的将是灾难。”
《寂静的春天》成为环保运动的里程碑,被公认为近5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书。作者是雷特尔•卡森,美国线逮住著名的博物学家。作者的论述详尽,数据充分,文字优美,现在看来依然很有现实意义。早在1979年的时候该书就出过中译版,但那个时候,环境污染对国人而言似乎是个遥远的话题。而如今,在“穹顶之下”,尤其是国人在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警醒下,这本书的超前意义就更加的明显了。
卡森在书中,以女性特有的生动笔触,从明天的寓言发轫,通过环境理论以及大量的科研数据准确而详尽地阐述了工业生产下,排放的污水、烟雾、化学有害物质,尤其突出的是以DDT为代表的化学用品在农业的广泛使用,给环境造成的巨大的,难以补救的危害,技术的“超前性”导致生命系统的失衡。而这个问题最终是指向人类自身的——因和果都是,正如尼采所说“地球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在它上面有一种叫做人的脓疮”,而问题所产生的后果无疑让人们感到害怕,人类的自我毁灭是缓慢的,积蓄的,又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一场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势如破竹。而且,她还尖锐地指出,人们需要端正对自然的态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
对于卡森的文字,你不得不惊叹她的细腻,以及说理的透彻,论证的绵密,以至于让人觉得任何一句话都不会显得多余。
保罗•布罗克斯说,她成功地将一本论述死亡的书变成一阕生命的颂歌。作者这种苦心孤诣的生命讴歌和未来忧思,对于经济持续发展,环境持续恶化的中国来讲,还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我们的时代是专家的时代,是工业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也是急功近利的时代,是短见和偏视的时代。”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三):发展还是自残?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一句话道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步入了当代社会才开始关注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美国女作家、环保主义先驱蕾切尔·路易斯·卡森女士的努力,那么当代社会对于自然环境问题的认识,恐怕还要继续徘徊不前。
作为引发世界性环保运动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将翔实丰富的科研资料与具体现实情况结合起来,为读者描画了一幅没有生机和朝气的世界,——原本应该有蛙声虫鸣、蜂蝶飞舞的春天变得一片死寂,而这个沉寂的世界,竟然是由人类一手造成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农药、杀虫剂的普遍使用,人们在解决了病虫害问题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并且这些负面影响的范围辐射极其广泛,持续时间也很长。书中列举了一些由于施用农药不当而引发的悲剧,其中不乏人类在接触了过量农药后引发疾病甚至去世的真实事件。
作者在叙述这些悲剧时也发出了疑问:人类啊,这到底是在发展,还是在自残?作者并没有否认杀虫剂、农药等发挥的一些作用,而是想通过这些真实事件和科研资料向人们表明:人类在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今天,如果再不重视环保问题,不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进行反思,那么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都将得到破坏,而一旦环境系统被破坏掉,再想使其恢复到平衡状态,那么这恢复时间便是难以估量的。
耸人听闻吗?作者其实只是想呼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信仰。盲目崇拜科技而忽略掉自然环境,人类必然会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而近些年来的极端自然气候,正是充分证明了卡森女士在环保问题上的预见性。
如果,人们只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却完全不考虑自然环境以及其他生物的现实情况,那么,所谓的“人类进步和发展史”,便是人类自残的过程。在这本书中,卡森女士也在传达着一个理念:任何一个物种,任何一个生命,都不是与人类毫无联系的。自然环境系统是一张网,没有人能够凭借着科学技术逃开与其他生命的关系。
所以,对大自然、对其他生命怀有一些感恩和敬畏,这才是科技社会里所欠缺的人文情怀。而这种人文情怀,却在卡森女士的这本书中处处得到体现。卡森女士写这本书的初衷,绝对不是要完全地否定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而是试图告诉人们: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短期发展无异于是自残,而值得欣慰的是,这部《寂静的春天》总算是敲响了环保运动的钟声,而选择“持续发展”还是“继续自残”,就要看每个人自身能够为自然环境做些什么了。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四):敢问路在何方
文/夏月
去年,柴静一部关于雾霾的纪录片《苍穹之下》引发人们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强烈关注,而纪录片也让很多人想起出版于60年代,同样是以关注人类生存环境为主题的一本书——《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森是美国著名的博物学作家,出版过《在海风下》、《环绕我们的海洋》、《海滨的生灵》组成的“海洋三部曲”,而《寂静的春天》更是引发了现代环保运动,改变了人们的环境观念。
在开篇的“明日的预言”一章中,卡森描述了美国中部一个小城,这里小鸟消失了以往的踪迹,动物无法繁衍,树木也渐渐凋零,这里的春天是寂静的,在后面的篇章中,卡森用大量的数据、实例来说明造成小城萧条的原因。作者列举了使用多种杀虫剂的利弊,比如滴滴涕这种杀虫剂帮助农民杀死了农作物的害虫,被广泛而大量的使用,但是像这种杀虫剂通过作物也一点一滴在人的身体中积累,会大量地积蓄在人体内多脂肪的器官内。又比如砷是除草剂和杀虫剂中的基本成分,也是一种高毒性的矿物质,即“死神的万灵药”,是第一个被肯定的基本致癌物。倘若人们光是要对付害虫也就罢了,但是对于那些无用的植物,也一定要斩草除根。卡森举了西部铲除大量蒿草来建立牧场的例子,当蒿草不见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生物链的断裂,以蒿草为食的松鸡、叉角羚等动物的数量渐渐减少,为了铲除蒿草,人们使用了大量的化学灭草剂,好像目标是貌似实现了,但是众多的生命都受到了影响。以滴滴涕为代表的杀虫剂的滥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和水体污染,甚至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直至危害人类自身的将抗,但事实上用杀虫剂要灭掉的害虫却并没有消失殆尽。
在了解了杀虫剂的危害后,人们扪心自问,路在何方,似乎除了用杀虫剂之外用毫无办法。在“没必要的大破坏”一章中,同样是治理日本金龟子这种害虫,美国中西部采取了广泛的喷药计划,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放到与金龟子大战中来,效果却令人堪忧。而东部则从国外进口了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通过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卡森认为,海洋、土壤、植物、动物甚至是机体的组织单位细胞都与人类处于同一个宇宙之中,并同时享有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这应该是人们应当考虑的道路,如何让人和自然达到平衡,即天人合一。
卡森引述了专家描述小动物在中了杀虫剂的毒后濒临死亡的痛苦,她说“作为人类,竟会默许这样迫害活生生的生命,我们生而为人实在有愧”。距离这本书的出版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环境问题在当代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但本书对中国来讲,依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这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的《寂静的春天》中,由卢广拍摄的中国各地污染的照片依旧让人触目惊心,路在前方,却任重道远。
原创,转载请豆邮联系。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五):我们总因无知而无畏,但不能因为无知而无视
收到书以后,我努力看了很久,看得我心里拔凉拔凉的,好久都觉得很难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记得,最初了解到关于人类破坏环境的事是小学五年级,我们当时还举办了回收电池的活动,因为那场宣传我知道了一节电池的污染力有多大,导致我之后都几乎不肯用电池,如果是要用电池的东西,能不用我是坚决不肯用的。也烦恼过家里那些该扔掉的电池该如何处理,如何被回收,却没什么好办法。
最近几年,雾霾的尘嚣喧闹,我们几乎都已经认识到了其污染性和对人体的破坏性。大概是心理作祟,每到这种天气我就觉得自己呼吸不畅,嗓子很不舒服。所以,可能也是在这样的重视环保的背景下,北京大学出版社出了这样一套关于环境保护,动物自然的书籍。
而这本书,是作者用极为冷静的语言来描述了人类想要改变环境,采用控制那些我们觉得影响自己生活的昆虫的化学手段,最终却施于自己报复到自己身上的种种事实。在不看这本书前,我最多只知道农药的使用对人体不好,但并不知道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之前对农药的信息也仅仅限于什么敌敌畏之类的,根本没想到原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西方国家就已经发明了这么多的农药来杀死害虫除去杂草了。遗憾而可悲的是,昆虫们随着进化和适应,当初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也都渐渐失效了,甚至一两年就没有用了,人类只好不断的发明创造更多更高效的农药来驱逐,形成一个恶循环,并且,在这个循环中破坏了自然环境,农药残留物随着食物链的循环,最终也影响到人类自身。
上学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最初我们的口号是征服自然,直到自然狠狠给了我们沉痛一击才意识到,我们不过是渺小的存在,何尝能够征服自然呢?能够和自然中的一切和平相处,控制自己的贪婪欲望,多了解这个世界,这片无垠的土地,广阔无边的自然,也许才能够让我们获得真正的宁静。
我们因为对世界的无知而产生无畏的错觉,以为自己真的能改变一切,事实上并非如此。无论是地震海啸,又或者是外太空的新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做太多。反而,当我们因为无知而盲目的向自然索要过多的时候,自然总是会给我们沉重打击。我承认,这本书对于我而言并不是那么有趣味,可这世界上人不能总去追求乐子,而忘记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脚下的路。我们也许可以因为最初的无知被原谅,但我们不能一直假装闭着眼睛就看不到那些正在发生的罪孽,正在被破坏的环境,正在被残害的动物们。人同样是动物的一员,今天当我们无视别人的权利任其被宰割被屠害,谁又知道明天那样的结局不会落在我们的身上呢?恐龙那么厉害,最后还不是消失在宇宙中?
也许我并不能做很多很伟大的事情,但我想,我可以从自己做起,做我该做的,节约资源,不使用杀害性强的药品,而我还能做到的,是了解更多,从而指引我走一条较为正确的道路。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六):人类只是自以为是造物主的蝼蚁
自我放飞离题万里阅读马拉松当场读完后40分钟乱写的读后感
照搬今天下午参加游心公益的阅读马拉松活动写的读后感了,3个小时草草读完原书又写了读后感,现在回头看确实写得很乱,有些表达和观点也不太妥当(说人类狂妄我看你自己写出这样的读后感就挺狂妄的hhhh)但懒得改了就当存个档,自高考之后就没试过现场作文了(你这样要得零分的我跟你讲)
我的高中语文课本节选过这本书的片段作为一篇课文,当时老师没有详细讲我也没有仔细看,只知道是关于“环保”“杀虫剂”的文章,便匆匆掠过。时至今日完整地读了一遍,才发现自己读出来的东西远不止对杀虫剂的控诉和对环保的呼吁。
本书从水资源、土壤、制备、飞禽走兽乃至人类自身等角度出发,详实地列举和描述了各式各样杀虫剂带来的可见与不可见的危害,案例之多程度之深可谓是触目惊心——这还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出版物,若放在今天,放在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中国,会是个什么样的情景?
《寂静的春天》早就被推上了“神坛”,被环保主义者奉为“圣经”(本书介绍如是说)。但今天我并不想谈这本书本身,我想谈谈我再这本书中看到了它未曾描述的另一面。
环保根本不是什么道德高尚的体现——如果你的“道德”不是只对人类的话。人类保护环境,不是为了保护地球,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偏偏“自私”的人类又十分“愚蠢”,他们用着自以为能高效保护自己的方法在一步一步地迫害自己,更别提那些压根儿就没想过环保满心只想从环境掠夺利益的人类了。
不管是哪一种人类,他们都很狂妄。高呼“征服自然”的人类凭借着自己是唯一能改变环境的物种而自以为是无所不能的造物主,在对人类以外的生物和环境的剥削运动中“大展身手”,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大自然面前也跟其他生物别无两样,面对反噬一次一次地束手无策——如果你还有办法,别急,真正的造物主迟早会把你的智囊掏空,只要你一日不醒悟。
而那些摆出谦卑姿态的环保主义者(比如本书的作者),他们的作为所带来的结果,也并不会比前者号多少,甚至会更严重。我们知道,当年你DDT被发明出来是用来消灭蚊虫从而减少疟疾。而本书出版后,DDT遭到了全面停用(因其对环境和方方面面的危害之甚)。但与此同时,非洲的疟疾发病率飙升,仅南非的一次疟疾大爆发,就导致了至少10万人的死亡——因为没有与DDT同样有效的药物来对付蚊虫。以至于著名作家迈克尔·克莱顿说,《寂静的春天》一书所杀的人,大概比希特勒还多。(引自知乎用户“吴用”的答案 www.zhihu.com/answer/100147944)
听起来似乎怎么做都不对?其实人类首先最应该做的,是承认自己与其他生物别无两样,没有谁比谁高等低劣,抛下人文主义那一套,世界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地球也不是。只有这样,才不会误以为自己又改造世界(环境)的能力从而招来“杀身之祸”。
承认自己无知、不比其他任何生物高等,甚至丑恶(多少环境问题的背后是利益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居高临下地对人类认为后海的生物进行残暴的“大清洗”,而是寻求其他“同胞”(所有的生物都是大自然/造物主的孩子)的帮助。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七):不要求快,要稳!
近几年我们深受“雾霾”影响,但“雾霾”这一现象并非近几年才出现,早在很久以前PH2.5就已经侵略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不过那时人们称之为雾,对“霾”的认识相当浅薄。而霾的形成原因其中一点众所周知,是由于工业排放的恶劣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我们从小被老师教育,绿色植物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强调植树造林的必要性。但似乎儿时灌输的东西用于现实生活多少有点距离。这是一个追求快速,追求效果,试图让一切事物看起来干净利落,做事大刀阔斧力争上游的世界。它喧哗浮躁。而与自然共生的自然风光一改初衷成为旅游风景的惊鸿一瞥。摒弃自然当然是有代价的,代价便是我们今天被污染的生存空间。
虽然人们对现代发展造成的一系列污染有着一定地关注,但和人类对自然、生命的科学认知是渐进性一样,人类对自身发明事物的利弊关系认知也是渐进性的。然而有些人,会先一步站在历史前沿,发现问题,批判问题,寻根究底予以警示,卡森便是那些人中的一员,《寂静的春天》便带着警示意味,于1962年那个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期出版,因此这本书形成的轰动是具有启发和自我审视的。
《寂静的春天》可说是对人类影响最大、最富争议的图书之一。作者卡森也当之无愧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在20世纪中期,工业化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社会的崛起与自然环境的衰退。那时这种变化尚不凸显,可是意识到这一变化的卡森,在接到朋友有关鸟儿遭受杀虫剂喷洒无辜毒害的来信报告后,开始着手深入调查。所以书中内容是从各种污染事件中单独拎出药物污染的一面,针对以杀虫剂展开的论述,再以此延伸自各类农药使用的各种危害分析,详实而主旨分明。卡森先是利用大量事实依据举例出化学药品的有毒性,再着重讲到滴滴涕、狄式剂、硫磷等药品在扑灭害虫的同时伴随的连带破坏。
卡森把人类与自然的生物链的形成是由多种生命体构成的生命之网,水、土壤、植被植物、昆虫、人类自己,他们相互依存,彼此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卡森按着这一关系网,循序渐进,甚至也是实事求是,或急切地推演出一幕幕被农药侵蚀的悲惨情景。当装满杀虫剂发飞机飞掠上空大规模洒下农药时,大地沉寂;当肆意喷洒药物时,天空无声呐喊;鸟儿不再鸣叫,鱼儿不再游荡,家禽也失去生机,而人类呢,不可避免正承受起自身制造的现代“魔鬼”地无情啃咬,并且少有反抗。本来是对准虫害的消灭行动,却顺势而来上演自我残害的情景。有点讽刺,又有点无可奈何。
如今,我们早已习惯享受于任何形式的工业化现代制造,不论便捷的生活、健康的保障抑或是经济财富。人们研发的所有事物,初衷都是为人类谋取福利,工业化学药品更不例外。但我们沉浸享受于这些快速、有效的产品时,很容易刻意或无意地忽视硬币另一面(毕竟人天生贪图享乐,居安思危的能力不是人人具备)。事实上,我们已经丧失了生存在纯粹的自然条件下的所有勇气,正因如此,回归自然的怀抱之困难变得越加棘手,也正因如此,人类的生存空间变得越加重视。
一切都始于工业发展的弊端,始于人类要做大自然的主人的错误信念。可是以人类创造的产物带来的好处亦是显而易见。如果真如卡森提倡的全权交由以物制物的原生态治理办法,不是绝对可行。而诚如卡森建议的,合理正确使用有毒物品,却是急需改变的现状。试问:你有几时回拿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认真观看,仔细阅读呢?
柴静写:“不要求快,要稳。”拥有聪明头脑的执权者或研发人员,每一步走踏实,按捺急于求成的心情,走一步再想多一步,就是对世界维护的负责表现了。对每个普通人来说,增加安全意识,善待自然,就是保护自身。
不得不承认,直到今天,卡森对生态污染的论点和呼吁,依然发出“”警惕声。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八):《寂静的春天》:当春失声时,君共谁耳语?
文/吴情
谈及春天,我们总容易想起“红杏枝头春意闹”、“佳节清明桃李笑”这样清新明快的诗句。细细品味咂摸,可以发现,无论是“闹”,抑或是“笑”,感人之处都在于将春天写活写亮。春天,记忆的春天也好,现实的春天也罢,都应是一副生机盎然的模样:“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声音和色彩充斥杂糅的美丽世界。在这世界中,自然向我们敞开了柔软的臂膀;而我们,则放飞了无尽的思量与想象。
然而,当有一天,声音被从春天中抽离干净,世界会变得怎样?像失聪人士一般孤独彷徨?只能瞧见色彩,而不能捕捉声音?最后,连那色彩也逐渐静止凋零?我们本以为这无非想象,但在某些地方,却是居民们亲身接触的生活日常。《寂静的春天》,一本披露尴尬现实的书,“世界环保主义者的《圣经》”,作者蕾切尔·卡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动物学硕士,海洋生物学家,博物学作家,现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寂静的春天》一书写于一九六二年,最初在《纽约客》杂志上连载。卡森生活的年代里,部分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化学工业处于蓬勃发展期,化学农药如DDT、狄氏剂、艾氏剂等,被农民广泛运用。尽管在短时间内有效减少甚至杜绝了害虫对庄稼生长的威胁,但这些化学农药的滥用也造成了不小的生态危机:水污染、土壤污染、绿色植被污染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并且,这些现象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然而,彼时的科学界内并无太多人士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进行关注,生态问题始终让位于经济发展议题,除了一个孤单的卡森。
大规模的环境问题在工业革命中出现,并随着工业化的深入逐渐趋于严重,这点在克拉普的《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一书中得到清晰揭示。与环境问题并行的,是人类日益扩张的自信心和科学理性。高调昂扬的“征服自然”这一口号即为典例。不幸的是,“人类朝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迈进的历史,就是一部令人痛心疾首的破坏大自然的历史,人类破坏的不只是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还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物。”人类以破坏自然的平衡机制为代价换取了经济增长的指标,但却要耗费更多精力从事自然的修复。幸耶?悲耶?我们自以为拥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殊不知自然的奥秘远超于目前的知识体系。我们究竟是越来越理智,还是越来越无知?
曾几何时,当生产力水平不甚发达时,东方先贤就已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倡导人与自然间和谐共生。人类来自自然,也归于自然。人与自然,是两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主体,而非“现代化”概念中暗指的改造主体与改造客体。另外,自然除了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外(也即所谓的“工具价值”),它还有自身的审美价值,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江河湖海,山川草木,花鸟虫鱼,飞禽鸣兽,无一不显示了自然这一魔术师的瑰丽和神奇。可惜的是,不知不觉间习惯生活在钢筋水泥包裹中的我们,似乎已丧失了发现自然大美的眼光和能力。
最初,卡森在《纽约客》连载《寂静的春天》时,曾遭致来自许多专业科学家的口诛笔伐。然而,数十年后,原先的骂名和侮辱早已烟消云散,我们不得不播开历史的浮尘向她致敬。敬佩她独到前卫的生态观念,敬佩她敢于发表己见的道德勇气,敬佩她保护自然的亲身实践。在第八章中,卡森写道,“今天的美国,春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没有鸟儿回归。以往,一大清早,可以处处闻啼鸟,而现在却是怪怪的,一片寂静。”这情境,何尝不是今日中国的写照?在重点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每个人都应追问,我们该如何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九):旷野里的一声呐喊
旷野中的一声呐喊
春天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季节,并不是人人都会注意到,从某一个时候起,突然地,在春天就听不到燕子的呢喃、黄莺的啁啾,田野变得寂静无声了。美国卓越的博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在名著《寂静的春天》里指出:“环境恶化使人类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一个死寂的春天。”
现实是严峻的,它就像旷野中的一声呐喊。《寂静的春天》以寓言开头:“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去。到处是死亡的阴影,农夫述说着他们家人的疾病。城里的医生也愈来愈为他们的病人中出现的新疾病感到困惑……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一个寂静的春天。”蕾切尔用大量的事实,向人们讲述,生态环境容量是有限的,自然物种的消失也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她还全方位地揭示了化学农药的危害。其中,既贯穿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理性精神,又充溢着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
“人们自己制造出的魔鬼,反而最难识别。”蕾切尔认为,“与人类被核战争毁灭的可能性同时存在的另一个中心问题,就是人类的环境已经被惊人的潜在的有害物质全部污染了,这些有害物质残留在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里,甚至穿透胚胎细胞,破坏或者改变了原来所特有的遗传物质。”正如行为科学的奠基人乔治·埃尔顿·梅奥博士所言,“为了生和死,(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寻求新的科技手段来遏制这种植物或那种动物的技术方法;代之的是,我们需要关于动物繁殖和它们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基本知识;这样做将可以促使建立稳定的平衡,并且封锁住虫灾爆发的力量和新的入侵。”
在《寂静的春天》中,蕾切尔通过对化学药品洒向农田、树林、河流、街道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人类是如何通过化学制剂破坏生命之网,最后造成物种的大量死亡和人类自身受到严重威胁的后果。所以,她在论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时,更强调人类的责任原理:“在伦理道德的意义上,如果科技成果的应用使许多人受益,而且对他人不造成损害,对生命和自然环境不造成损害,它就是符合道德;如果它不仅使一些人受益,同时对他人或对生命和自然环境造成损害,那么就要制定一定的规范对这种行为加以约束。”
《寂静的春天》出版之初,从环境污染中获利的人纷纷抵制蕾切尔和她的书,直到今天,仍会听到一些谩骂。但是,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报告却证实了《寂静的春天》中的论题是正确的,也正因为蕾切尔对人类及未来环境发展的预见性,才催生了环境科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之路。
生态环境问题仅靠发明一些新的治理措施、关闭一些污染源或发布一些新法令,是难以彻底解决的,它的解决植根于更深层的人类社会改革中,包括对经济目标和民众意识的根本变革,包括人类数千年发展的基石——人类中心主义的改变。
原载2016年9月11日《湖北日报》第七版
http://ctdsb.cnhubei.com/html/hbrb/20160911/hbrb2968990.html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十):《寂静的春天》
迄今为止,我们对自然界所受到的威胁依然认识不足。现在的时代是这样的,这是一个专家的时代,这些专家们也只关注自己研究领域的问题,对于微观问题所处的宏观环境不甚了了。现在的时代还是一个工业主宰的时代,在工业主宰的时代,不惜任何代价去赚钱的权力,很难会受到谴责。当公众面对杀虫剂造成的恶果这些显而易见的证据提出抗议的时候,只要喂上半心半意的小镇静药丸就会心满意足。我们急需结束这些伪善的保证和令人生厌的事实外面包裹的糖衣。由于承当危险的是民众,所以民众必须做出决定,是希望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呢,还是等占有了足够的事实证据以后再说。Jean Rostand说:‘忍受的义务给了我们知情的权力。’'The obligation to endure gives us the right to know.'——忍受的义务作为人类,竟会默许这样迫害活生生的生命,我们生而为人实在有愧。——没必要的大破坏我们习惯于去找寻那些明显的、直接的影响,而忽略其余,除非这一影响突然迸发,而且无可否认,否则我们就会否认危险的存在。就连研究人员也苦于缺乏恰当的方法,难以发现危害的起源。在症状出现之前,缺少充分精密的方法去发现危害,这是医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人类付出的代价THE BIOLOGIST George Wald once compared his work on an exceedingly specialized subject, the visual pigments of the eye, to ‘a very narrow window through which at a distance one can see only a crack of light. As one comes closer the view grows wider and wider, until finally through this same narrow window one is looking at the universe.’—— Through a Narrow WindowWe must change our philosophy, abandon our attitude of human superiority and admit that in many cas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we find ways and means of limiting populations of organisms in a more economical way than we can do it ourselves.—— Nature Fights BackHumbleness is in order; there is no excuse for scientific conceit here.—— The Rumblings of an Avalan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