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奇迹》是一本由〔美〕蕾切尔•卡森 著 / 谢小振 绘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物皆奇迹》读后感(一):接力出版社去年出的版本,不论是图片还是译文都比北大版差的太远了。
就翻译来说,北大版,可说是字字珠玑,是翻译中的高手。
而插图呢,北大版是用的手绘,而且和内文种提到的物种非常相关,不是接力版那种随机的摄影作品。
当然都是引进卡森的佳作,是好事,但接力的编辑老是跑到这本书的页面添加 其自己版本的信息,以及读后感,实在有点让人心烦。
读者自己会有理性的选择。
《万物皆奇迹》读后感(二):内封面很好看!
拆掉外面那张纸的内封面
《万物皆奇迹》读后感(三):人有七窍,你打开了几个?
人有七窍,你打开了几个?
松鼠
《万物皆奇迹》读后感(四):亲子阅读,或也适合玲珑之人
这本书真的很适合亲子阅读,有点小遗憾,咱小时候没有这个福气读过这本书,其实成年人阅读也不错,但是二三十岁后如果读不下去就不必强迫,但很值得收藏,若干年后不妨一睹,装裱很雅致,很自然感觉,看完后感觉到的并不仅仅是人与自然伦理这种高大上的那么简单。。。那些被称作人精的成年人,其实可以读一下这本书,其中也有可以借鉴于人事处置之道上,或有豁然开朗…【一个小时就可以把每个字每副画过一遍了,真的蛮不错的】
《万物皆奇迹》读后感(五):幻想也生活在那么一片自然、充满神奇的海边
俯卧撑180天国辉送给我的这本书。作者是蕾切尔•卡森,这名字有些熟悉,她还写过《寂静的春天》。
我的豆瓣在读书目很早时就已达十几本,现在数量还是没变。倒是19号才拿到的这本书立刻就读完了。这本书有136页,一万字。
这本书的上架建议是“科普、文学”,我觉得至少应该加一个“教育”。一个充满睿智的老人带着年幼四岁的外甥一起认识大自然、体验宇宙的“育儿书”。写这本书时蕾切尔约在50岁上下了,比我现在的父母还小六七岁,她在57岁的时候去世。书中寥寥的文字给我感觉这位半百的老人充满了睿智和慈悲。不知道我在50岁的时候会达到什么心态。
这本书的质量我觉得很棒,文字少,插图丰富,手绘的动植物素雅而细节丰满。 看过文字和插图,才发现原来自己不曾注意的一花一草都大有乾坤,一只甲虫也表现得那么精致和匠心,让你不得不重新打量这个世界并报以敬畏。
看过书,我不自觉的想,中国哪里既能滨海又依傍着山峦、覆盖着森林呢,如果有的话,去那里生活该有多少。有幸得一佳人共同抚育孩子,带着孩子也一同去寻找甲虫和贝壳,去欣赏花朵和树木,去感受微雨中行走在海边森林中,去欣赏夜空,去追寻划过天际的流星。
有这样的地方吗?
即使没有,现在看待生活的眼光似乎也已不再相同了
《万物皆奇迹》读后感(六):一切存在都是大自然的恩赐
一切存在都是大自然的恩赐
读《万物皆奇迹》
文/方木鱼
《万物皆奇迹》是蕾切尔•卡森的绝笔之作。万物有时,绝笔二字让人听了,心生绝望。
同时,在书的扉页上,还写着这么一句话:五十岁的卡森和四岁的罗杰一起发现自然的笔记。薪火相传,这又让我满怀希望了。
百度了一下蕾切尔•卡森的生平,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心生敬意:她日间从事科研工作,夜晚进行环保问题的写作。她曾向许多报刊杂志投稿,阐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我也是日间工作,夜晚写作,但我的写作方向显然没有蕾切尔•卡森伟大。卡森另一本伟大的著作是《寂静的春天》,她在书中描述了杀虫剂等危害自然的东西。1962年,《寂静的春天》开始在书店出售。然而仅仅过了两年之后, 56岁的蕾切尔•卡森便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万物皆奇迹》便是这样一本绝笔之作,卡森和她的年幼的外甥孙子罗杰一起在缅因州的海岸、树林、旷野探险和观察自然,我能想象他们这样一老一少在途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危险、快乐、享受。他们也许遇到过艳阳高照吧,他们也许遇到过春暖花开吧,他们也许遇到过小鹿在欢快地奔跑吧,他们也许遇到过暴雨突至吧,他们也许遇到过蒙受袭击吧,他们也许遇到过毒草毒果毒蘑菇吧……
全书的文字并不多,但明显是充实着满满的爱的。因为,这本书的文笔是如此地优美。她将她一生所信仰的环保哲学,做了最充分和诗意的表达,对自然力的敬畏,对自然美的惊叹,对一个孩子的审美能力的悉心培养,让我们看到一个内心丰富强大的蕾切尔•卡森。
难得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个版本。名为王重阳的译者精美优雅的文笔,如诗如歌,豆瓣名人谢小阵的手绘,惟妙惟肖。二者相得益彰,使得整本书如诗如画,单单是盈盈一握手中,便生无限暖意,再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里闲翻上那么一两页,想,人生至美之事,也不过读一本自己欣喜的书而已。
万物皆奇迹。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大自然的恩赐。
《万物皆奇迹》读后感(七):与孩子共享自然
博物学家、海洋生物学家、环保先驱蕾切尔•卡森,在《万物皆奇迹》中记录了她在五十岁时,和四岁的外甥小罗杰一起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笔记。全书分为九个小短篇:冷雨夜行、北方的雨林、丰盛的美景、躺在星光下、丰盛的世界、清晨的和声、草虫的音乐、飞鸟在今夜路过、对自然的玄思。文字如诗歌般,行文如流水,简短精练,清新隽永,引人深思。插画师谢小振绘制的动植物插画,唯美逼真,栩栩如生,和文字相得益彰,使整本书给人美的享受。
面对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丰盛美景,卡森告诉我们,大人要陪孩子一起分享,陪他一起重新发现我们生息的世界有多好玩、多惊喜、多神秘。有的父母会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还不知道这种动物或植物叫什么名字,也分辨不出这只鸟和那只鸟有何区别,还怎么教孩子呢。其实,对孩子和教导他们的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感受,而不是知识。作为大人,最要紧的是,要为孩子的求知铺好路。在他们的求知欲尚未激发出来的时候,不要对他们灌输乏味的知识。童年是培育孩子敏锐感受力的绝佳时期,“一旦孩子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对新奇未知感到美丽和振奋,会感受到同情、珍惜、羡慕和挚爱,并由此去探知激发我们这些感情的事情。一旦有所知晓,那意义必会久久存留。”
即便你是一个对自然索然无趣的家长,那也没有关系。你仍然可以为孩子做很多事情:陪孩子看看天空,观察云朵的变幻,看日出日落,看星星闪烁,看群鸟迁飞;跟孩子一起聆听风声,风吹过森林会发出什么声音,感受风吹过山巅,吹过草地,吹进窗户,内心会发生什么变化;也可以在下雨天,任雨滴滴落你们的脸颊,想象一滴雨都经历了哪些旅行;多陪孩子去公园玩玩,让孩子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四季的更替。“甚至在厨房窗下的一撮尘土里看见种子的萌芽,和孩子一起沉思其中的神奇。”因为不只科学家能在自然中得到永恒持久的欢乐,任何用心去感受天地大美的人,都能得到这种欢乐。
和孩子一起共享自然,就是要对周围世界的一切变得敏感,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指尖去感受万物生灵,用澄澈的双眼去发现美。
. 要转载,先豆邮~
《万物皆奇迹》读后感(八):无论何时都对自然怀抱惊奇之感
在一本146页的书里,与其说这是一部满满知识点科普之作,不如说是引导我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情怀之作。九篇笔记,文字不多,被分割在偶数页,句子长短错落有致,充满诗意的语言(不只是原作者还是译者的水平,实在是高),栩栩如生的彩插,让我感到自然的鲜活与跳动。用眼睛,用鼻子,用耳朵,用双手,在清晨,在黄昏,在深夜,于海边,于森林,于天空,下放我们的姿态,和自然亲密接触,感知那些细微的一切——沙蟹、海螺、贝壳,蜡杨梅、刺柏、越橘,地衣、云杉苗,星空、风雪,鸟啼、虫鸣……
罗杰十二个月大便跟随外婆一起感受秋雨中海浪的恣肆,观察夜里爬行的幽灵蟹,四岁大的他与自然有了更频繁更亲密的接触,从海滩到山林。外婆卡森从未进行“填鸭”式教育,即随时随地告知自然万物的来龙去脉,而是保护他对自然的好奇心与敏感,在有意无意中说些草木鸟兽的名字,潜移默化中罗杰就掌握了,又或者以童话的语言向他讲述所遇见的事物,如稚嫩似小手一样的云杉苗是松鼠们的圣诞树。冲破不可占用孩子睡觉时间、衣服手脚不能弄脏等条条框框,陪他一起重新发现我们生息的世界的好玩、惊喜与神秘,一起观赏朝晖夕阴与云兴霞落,一起聆听风声雨声与蛙声蝉鸣,一起期待一颗种子的破土而出,用眼耳鼻舌指间借助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感受这丰盛的世界……
与书名的意译“万物皆奇迹”相比较,我更喜欢原书名的直译:惊奇之感。这对于少儿来说似乎微不足道,因为他们对未见过的世面多半新鲜,而对于成人来说却弥足珍贵。困顿于水泥森林中,每天两点一线的行程,面对生活的烦恼、工作的压力,我们渐渐忘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尊崇,忘记了抬头细瞧星空低头观察蚂蚁,眼睛和心灵渐渐污浊。因此,阅读此书,让人振聋发聩的是提醒我们时刻保持对自然万物的新鲜惊奇之心,就像第一天来到这个世界一样。
《万物皆奇迹》读后感(九):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亚里士多德 倘若一本书,从书名到封面,都美得让你不自觉得爱上它的话,可见编辑下了功夫。而翻开书,其内容也是让人大开眼界,美不胜收。这样一本让人爱的书,岂能错过,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本书就是《万物皆奇迹》。先来提提本书的作者蕾切尔卡森,她是美国现代最为著名的博物学作家,不仅是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得主,还是位大名鼎鼎的世界环保先驱,且曾被选为20世纪100名最重要的美国人之一。 这次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品的沙发图书馆丛书,博物志新书五本中,就有三本是卡森的作品。其中《海滨的生灵》是其海洋三部曲中的一部。而本书是卡森的绝笔之作,是在其逝世后才出版的,第一次在国内引进。同样本书也是卡森文笔最为优美的一部作品。那么在这个冬天,让我们去一个远方,随卡森的脚步,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 本书是卡森最为充满诗意的自然观察笔记,文字不多,但是让我们从中看出对于自然之美的惊叹,以及对自然之力的敬畏。这也要感谢我们的译者,让我们读到如此贴近原作者的、优美的译文。本中的插图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拜伦。整本书讲述作者与她的甥孙在海岸,树森等户外进 行观察自然的经历。作者出生于农民家庭,所学的是关于动物,海洋生物的专业,本身她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就会比别人要深一层。当冷雨夜行时,当看到北方的雨林,当躺在星光下,她会感出自然的美,自然的创造力。自然从不背离它热爱的人,自然也将美展示在她的面前。 我们往往只欣赏自然,很少考虑与自然共生存——王尔德。或许在这里要更正,作者不不仅欣赏自然,也意识到要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研究自然是与名师交往,切不可轻视自然。如果不去做,那这一切自然的美就被破坏,最终受到伤害的仍是人类。 个人非常喜欢书中的文字,那些描述景色的句子,让人痴迷,恨不得立刻眼前就有这么一幅。从书上搬到现实中,也试着去观赏星月,云彩等,去锐化我们的感观,去丰富我们的审美能力。
《万物皆奇迹》读后感(十):敬畏生命才能感受万物的奇迹
无数次在环境法的教科书上看到蕾切尔.卡森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拜读了她的《寂静的春天》之后,我深深折服于她作为一个科学家、公共知识分子的勇气、正直和担当。而这本《万物皆奇迹》让我们更加近距离地看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温柔细腻、对大自然包含深情的一面。
《万物皆奇迹》是一本非常美的小书。装帧设计也别出心裁。精美的动植物插画和卡森灵动的笔触相得益彰。书名the sense of wonder, 重在一个sense。大自然的精微美妙需要我们用心灵、感官去感受、去体会、去回味。当我们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我们与自然的联系是那么地浑然天成,不需要任何提点。我们听得到大人们听不到的万物的声音,有撼动窗牖的呼呼的风声,有夏夜沁人心脾的清脆虫鸣,有午后林间潺潺流水的欢歌,有轻盈的云雀冲上云霄的捷报……我们看得到天幕之下大地之上的绮丽景色,有青苔上丰泽水润的蘑菇,有雨后初霁的绚烂彩虹,有水塘里自由游弋的蝌蚪,有独自怒放的空谷幽兰……
成长和年老的标志之一就是我们对身边的美渐渐变得不敏感,把大自然的精心馈赠视为稀松平常。正如蕾切尔.卡森所说的:“我们中的大部分,所谓的世事洞明者,感受美和敬畏的本能,早在长大前就已暗淡,甚至磨灭了。”但她又殷切地提醒我们,冷雨、林莽、星光、大海、飞鸟,无一不是造化神奇的映照。对于孩童和教导他们的父母来说,远为重要的是不是知道,而是感受。事实是知识和智慧的种子,但情感和印象才是这种子生发的沃壤。然而,今日之父母,多少人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呢?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探索自然并不仅仅是陪孩子度过愉快的童年时光。地球的美丽和神秘让我们思考人生和宇宙的意义,感受往复循环的自然中无限愈复的力量。这种力量使我们生生不息,使我们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使我们省思人类与自然的深切的关系。
本书的序节选自阿尔伯特.史怀泽的《文明哲学》。史怀泽倡导的“敬畏生命”理念和卡森的书一样被载入史册。作为一个认同敬畏生命理念的人,一定是一个环保主义者。我们如今保有的大自然,和六十年前卡森时代的大自然已不可同日而语。为了使未来世代能够像卡森一样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奇迹,保护自然环境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