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告白》是一本由伍綺詩著作,悅知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6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無聲告白》精选点评:
●everting i never told u
●很压抑 感谢作者的文笔让我可以读下去 不想多说什么 什么时候才可以摆脱一切期待呢 早晚会被沉重的压死吧
● 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自己。心智意义上独立,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
●看完就明白我弟为什么给我这本书了。突然意识到他对家庭的认知似乎比我还要压抑。
●2017年读过的第一本书
●真是太亚裔了。
●社会种族的影响渗透进家庭,下定决心的重新开始却被湖水淹没了。细节描述确实繁冗到让我快进,一大段的伏笔与铺垫让我看了有大半年,但是后面确实很精彩。
●我是被亚马逊标注的Top 吸引了,然后毫不犹豫的买了这本书。但是,说实在的,从开篇到结束,无时不刻体验到的压抑和窒息让我颇为后悔。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我无法感同身受的背景下,主人公莉迪亚用一种绝然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与以爱的名义强迫她继承梦想的父母告别。不可理喻的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既然也觉得她的纵身一跃是她最好解脱。作者的描述很细致,就像拿着一个放大镜审视裂开的伤口,以致我一直处在一种无法言述的状态中,浑浑噩噩又无比清醒。或多或少我们也曾被希望继承梦想,也毫不免俗的曾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这其实也算是一种伤害吧,毕竟它带来的是无法分辨的和逃脱的压力,而可怕又可笑的是,这些都是以爱的名义。“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愿我们的期待和被期待都不要变成伤害。
●二刷无声告白,处处警醒,父母的梦想还是由父母实现,勿以爱之名,让孩子负重前行。
●五味杂陈的现实世界
《無聲告白》读后感(一):读后感
在许多人的推荐下看完了这本书,这本反面的亲子教育书籍。看完有很多自省的地方,会让我思考以后我自己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虽然“原生家庭”这个词是我在上大学之后才接触到的词语,但是接触到了过后才知道这个东西有多么的重要。
母亲玛丽琳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莉迪亚身上,父亲詹姆斯把自己的愿望也强加于女儿莉迪亚,哥哥内斯即将去上大学后对莉迪亚的忽视,朋友杰克与自己交往的意图的打击都是莉迪亚自杀(又好像不是自杀)的原因。这不由的让我想到很多的家长会对自己的小孩寄托自己的愿望,报很多的兴趣班给自己的小孩,使得小孩在学业的重负之外又有额外的负担,但如果该兴趣班基于小孩自己的兴趣则另当别论。母亲玛丽亚的第一次出走给莉迪亚的打击很大,以至于莉迪亚之后所作出的满足母亲希望的行为都是为了让妈妈开心,为了让妈妈不再离家出走。玛丽亚去追求自己的学业是好事,可是为什么不给家人留下任何的信息?玛丽亚回家后,为什么只对莉迪亚保有希望,而对自己的儿子内斯和另一个女儿汉娜视而不?,特别是汉娜,简直就是家里的小透明,让人心疼。为什么内斯的梦想得不到家里人的关注?
这个作品中除了家庭教育还包含了其他的社会因素,比如种族,同性恋......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便是,我以后一定不要这样,也一定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儿女。
《無聲告白》读后感(二):《无声告白》·阅读有感
历时十一天,直至四月四日,终于读完了这本从书名来看会让人误以为是情书的《无声告白》。我是3月24日拿到的此书,原计划每天一个章节——本书共12章——花费12天完成阅读。但因中途变动,有两天没有阅读,另有两三天增加了阅读量,最终以11天的时间读完了本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本着“看书总有些走马观花”的态度,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将一些我认为重要的片段划线标出,以及简单地记下自己的想法——并未能贯彻全书,希望以后在读书的时候可以坚持这个习惯。
这本书的中心主线是家庭与个人,三代人的梦想追逐、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子女对独立的渴望等是我在阅读本书之初所希望找到“答案”的,故而也导致我将大部分的精力都倾注在了这上面。当然,除了家庭与个人,更为宽阔与严肃的种族问题,以及更为隐晦的性别问题也在本书中有比较细腻的解刨——也许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缘故,我不认可封底上《奥普拉》这段话里所说的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性别与种族的严肃主题(也许回读第二遍第三遍,或者几年几十年以后再来读就会认可了)——这是次一级的线索。
我认为本书最主要的思想表达在于作者认为压垮子女的往往是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他们往往由于自己在追梦的路上跌倒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使他们跌倒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来自内部的原因才是主要的)是来自父母的期许。他们年轻时身为子女,在追梦的路上与父母的期许分道扬镳甚至是背道而驰,渴望成为独立的自己。但,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的,他们往往在父母的期许下败下阵来。直到他们自己也成为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成功的原因各不相同,失败的理由千篇一律——当他们失败,成为父母有了子女后,便会不由自主的、不自觉的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子女,希望子女去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走过自己渴望的人生,美其名曰:“这是为了你好”,殊不知,这是最大的自私。这种自私是要子女放弃成为独立的自己,承载着他们的梦想活着,成为他们人生的延续,从而让自己能再活一次——按自己梦想的人生再活一次。这是自私,也是悲哀——既是子女的悲哀,也是他们的悲哀,因为他们自己失败了,希望子女有个好的人生,却不自觉的造成了子女悲哀的人生(无法成为独立的自己就是悲哀)。
看完本书,只觉:身为父母,应该自知,尽可能的避免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与的人生遗憾加诸子女之身,让他们成为真正独立的自己而不是自己人生的延续;身为子女,应该要勇于抗争,争取自己希望的人生,成为独立的自己。
你我皆如此。
《無聲告白》读后感(三):每个家长心里都会住着一个詹姆士或者玛丽琳
这是一个和家庭生活、子女成长、子女教育有关的故事,虽然像个悲剧,但是主旋律还是family love。整部小说看着很揪心,一开始女主角莉迪亚就已经死了,然后整部小说就是在交代女主莉迪亚是如何被一根根稻草压垮。正是因为莉迪亚的不幸,让读者开篇就能猜到小说的主要内容,只是不一定能猜到结果,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小心翼翼,生怕那个詹姆士,玛丽琳、内斯说的就是自己。其实每个家长,心里都会住着一个詹姆士或者玛丽琳吧。
我们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莉迪亚的童年,被不断地期待,不断地要求,在这些期待和要求中不断地塑造和雕刻自己。幸运的,找到了自我;一般的,虽然没有找到,但至少能得过且过;不幸的,就像女主莉迪亚一样,忐忑、患得患失、活在他人的期待中,完全迷失了自我。
玛丽琳的角色刻画地很深刻,让我不由地向所有的母亲致敬。在养育下一代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母亲确实在不断燃烧自己,不断取舍,最后不得不放弃一些梦想,迁就家庭,去经营那些日常的琐碎。玛丽琳作为一个成绩优异,与众不同的女学霸,为了爱情,埋葬了自己的梦想。而母亲的离世却把她的梦想给挖了出来,做出了在常人看来挺不理智的离家出走。最后虽然回来了,但是这次的出走,真的改变了所有家庭成员的人生轨迹。而玛丽琳在几个星期后的回归家庭,居然是因为怀了第三个宝宝,上帝真的喜欢开玩笑。而莉迪亚又刚好比较敏感,过早地察言观色,在半推半就之下,逐渐按照母亲设计好的路线走向悲剧。在对女儿缺乏了解,误解了女儿的心思后,把自己的梦想加给了女儿,希望她能够帮她实现,希望女儿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玛丽琳发现丈夫的不堪后,最后的处理是以家庭为中心,她还是爱着詹姆士的,最后还是希望并等着他自己回家。父母在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候的处理方式,对于一个家庭的走向和儿女的心智影响巨大。在我看来,玛丽琳最后选的挺对,她并没有把所有的责任归咎到詹姆士身上,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去发酵这种事情。刚刚发现这个事情的时候,他们的确有激烈争吵,看似隐藏的伤口裂开了,实际上,这正是伤口愈合好转的开始。
大部分父母都会对儿女有高要求,因为他们都希望子女比自己过得更好,但是他们同时又希望子女能过得开心、快乐。学校的成绩和表现容易引导,快乐则不然,它长年散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不给儿女压力固然不好,但是在压力的拿捏方面,确实父母应该毕生试错并修炼的技能。我的作风里也有玛丽琳的影子,为了多陪伴儿子,也放弃了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前程。希望将来不会有那么一个时刻,受了某种刺激后,会有过激的举动。什么才是『为了孩子好』,这个问题可能见仁见智。因此,『为了孩子好』不能成为父母要求孩子服从的金牌令箭。
詹姆士的自卑情绪不知道是不是许多华裔美国人的通例,在我看来,他已经足够优秀,咸鱼翻身了,至少他都已经拿到了终身教职。然而,童年长期的自卑情绪无疑给后续的生活带来影响,詹姆士一直想融入美国社会,但是其实他自己的心一直没有融入,一直带着有色眼镜看自己,认为自己由于种族问题而与众不同,长期恐惧这种与众不同。但是他还是一个非常有家庭观念的男人,虽然他在女儿离世的刺激下,和助教有那么一段不堪的经历,最后他还是会选择回家,选择给玛丽琳,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机会。不念过往,不惧将来。
内斯和汉娜也是这个故事的受害者,虽然父母对自己不够关注和关心。但内斯是幸运的,他没有放弃自己,虽然成长过程中也有很多不愉快,至少他没有忘记最初的梦想,成功考入哈佛。他和莉迪亚都被压得喘不过气,都想逃离,最后还是内斯通过自己的努力,率先实现了梦想,比莉迪亚幸运的是,父母对他的疏忽,反而成就了他实现梦想的空间。所以孩子的教育上,其实留一点空间给孩子,可能是不错的选择,至少,应该不随便反对孩子的兴趣,扼杀他的梦想。
《無聲告白》读后感(四):《无声告白》读后感
已经很久没有真正写过作文了。知道此篇写的肯定不会咋样。纪念一下自己的阅读体验吧。
人的记忆力十分不可靠,过了多年之后,说不定我连读过这本书都忘了。
这是我的生日礼物,至于为什么选它,其实当时看了简介也没什么特别体验,只能归结为缘分吧。
简介如下
一个青春期的美丽女孩,成绩优异,父母兄长疼爱,是什么让她选择了在别人酣睡的深夜走向了湖面,最后落水而死。 媽媽瑪芮琳堅信,有著遠大志向的女兒不可能自殺,必定是遭人謀害。但她發現,每年送給莉蒂亞的日記本都一片空白,而書包深處則有香菸及保險套。什麼都不說的莉蒂亞,在她乖順的表象之下,難以觸及的內心深處究竟還隱藏了些什麼?哥哥納森知道妹妹在學校沒有朋友,也不快樂,因她承受了父母所有的愛與期望,以及過多關注所帶來的沉重壓力。他還知道妹妹與鄰居傑克走得很近,偏偏傑克是個惡名昭彰的玩咖,會不會他就是害莉蒂亞溺斃的幕後元兇?年紀最小的妹妹漢娜,爹娘不愛、兄姐不疼,存在感稀薄,但觀察力卻最敏銳。她不確定莉蒂亞是不是自殺,但她很清楚姐姐沒有被人誘拐,更確信傑克不可能傷害姐姐。在她洞悉世情的澄澈眼底,究竟看到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無聲告白》是伍綺詩花費六年完成的小說處女作,以第三人稱全知觀點敘事,述說一個家庭中的成員是如何為了脆弱的平衡與和諧,進而隱藏自己,在看不見的角落堆疊祕密,直到他們再也無法承受愛與死亡的重量。作者以早逝的少女為中心,精準描繪出一個瀕臨危崖的家庭,揉合心理懸疑的佈局和純文學的質感,因而贏得美國亞馬遜書店年度小說殊榮。其实故事应该从莉迪亚的父母说起, 父亲是一个哈佛华裔学生,家庭赤贫,他靠着天赋一路学霸到了哈佛。母亲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白人女孩,她的妈妈一心想让她成为医生,并且嫁一个哈佛毕业生。
这两个人因为类似的成长环境,跨过人种差异,成为夫妻。她爱他,爱他身上的那种坚韧以及平静。那不过是她的一厢情愿。他娶她,更多是因为,他太想融入白种人的社会,在那个种族歧视严重的70年代。他享受被一个白种人女孩爱慕的感觉。
可能是因为不能忍受自己曾经所遭受的一切,一切都把期望寄予孩子身上,父亲曾因为家中的贫困以及自己身为华裔的与众不同,几乎没有朋友,所以一直希望孩子能融入集体,一直期望孩子有很多朋友,母亲曾因为怀孕放弃了毕业证书,没有当成女医生,所以一直期望孩子能成为医师,从未想过孩子真正想要什么。
莉蒂亞是家中長女,上有哥哥納森,下有妹妹漢娜,但她跟他們長得不太像,因為她繼承了白人媽媽的藍眼睛,沒有亞洲爸爸的東方容貌。就因为这特殊的容貌,父母的期待全落在她身上,父亲以为因为她的西方面孔她会融入西方社会,母亲以为她可以实现自己曾经未完成的梦想——成为一个医生。而莉迪亚为了想让父母高兴,为了父母的期待,一直努力着。
成绩的下滑,哥哥的离开,父亲的出轨,一切一切压得她喘不过气。终于有一天绷不住了吧,于是不会游泳的她滑向了湖中。
这确实不是一本阅读体验很快乐的书,很多段文字让人感觉很压抑。会感到压抑是因为自己或多或少也有这种感觉吧。
书中有一句至理名言,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是这一切太难做到了,与众不同太难了。我没有那种强大的内心啊。
压力比比皆是,父母的期待,学业的压力,指以前,看到书中莉迪亚因为物理不及格,无法承受母亲的期待而苦恼万分,曾经我也物理不及格过,不过还好,一切我都挺过去。
纵有疾风在,人生不言弃。
《無聲告白》读后感(五):社會、家庭的犧牲品
家庭壓力的慘劇
很多孩子都受過父母的壓迫,被迫做無聊的事情,比如被關進補習班的監獄。我也不例外,在我考完高考、領了獎學金後的暑假,我爹娘也把我關進了雅思。巧的是,伍綺詩的《無聲告白》就爲我們講了一則熟悉的故事:高中少女不堪父母施壓,跳水自殺。
故事中的高中少女Lydia就是個典型角色,她代表着所有被家庭壓迫的孩子,每天,她都要花費大量時間做功課、看書、打電話,因爲她娘Marilyn要把她培養成出類拔萃的科學家,她爹James李又想她廣泛交友,融入人群。可就因父母帶給她的無限壓力,Lydia生無可戀,走向死亡。
a.孩子如何煩惱
眾所週知,孩子的煩惱往往來自家庭、學校,其中,父母的壓迫不可忽略。這部作品中,Lydia就承受了過多壓力——她不想母親失望,爲了迎合母親,要勉強自己學習,違心地閲讀科學家故事、百科全書;她不想父親失望,爲了他欣慰,她每天都要抽空假裝打電話,假裝自己聊得很開心。孩子們的煩惱往往就是,明明不願意做,可爹娘偏偏這樣要求,我要是不做,爹娘就可能失望,可能難過,可能翻臉,可能大發雷霆,爲了維持表面上的和睦,我終究不得不做。
.父母因何施壓
父母之所以給孩子施壓,要麼是覺得孩子得繼承自己的優秀,要麼是覺得孩子得實現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故事中的Marilyn和James李都屬於後者,Marilyn沒有成爲科學家,所以想讓女兒成爲科學家,李因爲出自華裔家庭常年遭遇排擠,所以要女兒多多交往,甚至説「朋友永不嫌多。」可見,他們施壓是想借女兒圓夢,他們有什麼沒做到,就指望女兒來解決,並沒有顧及她的感受。現實生活中的父母往往也是如此,尤其是在我們中國,當年唸書唸不進的就指着孩子名列前茅,當年沒學會解方程的就指着孩子成爲理工人才,當年連外文單詞都不會唸的就指着孩子出國深造,這種父母實在比比皆是。
c.敢於反抗命運
我實在不贊同他們仨的做法,雖然我能理解他們這樣做是迫不得已。如果我是Marilyn,我可不會因爲愛情放棄學業,我更不能強制女兒過度學習;如果我是李,我也不能因爲自己爹娘是中國人、因爲社會歧視華人就自卑,我應當心裏清楚,我和任何種族的人都一樣,都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我何必爲了融入人群而刻意迎合他人呢?如果我是Lydia,我也不應該飲泣吞聲,祇要是不合理的要求,我就統統否決,該溝通的先溝通,如果跟爹娘説不通,該丟的破書就丟,該撕的作業就撕,寧可以牙還牙跟爹娘鬧翻臉,也不能遷就一條不合理的條件。
親子溝通難免會有矛盾,父母想讓孩子實現自己夢想,總是要求孩子做不少事,孩子偏不肯做,或者要迎合父母去做,這都很常見。但是,我希望人們能擺脫這些,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實現自己想實現的,別把問題遺留給下一代,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通過和平溝通擺脫不合理的要求。
一群可憐的犧牲品
Lydia是家庭壓力的犧牲品。小時候,她娘Marilyn曾爲學業離家出走,她爲了保持家庭和睦,發誓要乖乖實現父母的願望,可父母的施壓毫無限制,他們也完全不顧她的感受。她最終不堪父母重壓,跳水身亡。她更像是中國孩子,中國孩子更容易被父母束縛;美國孩子往往有着更多自由,能更多得到父母的尊重。
Marilyn是性別歧視的犧牲品。她明明爲夢想做了不少努力,憑借優異成績,成爲校園裏出類拔萃的人物,以至於男老師男同學們都不敢取笑她。她後來卻因愛情被迫放棄學業,有了丈夫、孩子、房子,她再沒機會學習。即使想學習,想做科研工作,她先生James李也不讓——他要顧全自己的顔面,不能讓別人覺得自己沒能力掙錢;如果媳婦要找工作,別人就會誤會,以爲James李能力不夠——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美國,男女之間還不完全平等,儘管女子也可以參加工作,但人們還普遍認爲,養家餬口更多是男子的事,女子要是有工作,她先生就會被當作能力不足,這一來,她先生也會束縛她的行爲。
James李是種族歧視的犧牲品。他從小就因同學們對他一家人的白眼而自卑,他博士畢業後沒被哈佛聘用,他懷疑自己的命運都是因爲自己的種族造成的,他以爲,就因爲自己是華裔,所以難以融入人群;他也曾試圖融入人群,融入社會,爲此,他從不認識漢字,幾十年不講中國話,大學時專注於美國歷史文化的研究。因爲他很難得到人們的認同,他就想讓孩子們融入人群,還告訴他們「交朋友不要嫌多」,尤其給Lydia買了本讓她難過的交際能力書。不得不説,種族問題帶給他太多消極影響,他連自信都不夠,以至於鑽營溝通技巧。
Hannah是父母偏心的犧牲品。從小,她爹娘都把重心放在Lydia身上,其次是長子Nath,對Hannah很少關心。Hannah也就在安靜中練就了察言觀色的能力,可以從別人的神態觀察到他們的內心,她也能清楚地分辨是非。可惜,她得到的親情實在少得可憐。我不得不祝願她能得到更多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