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事干杯》是一部由夏钢执导,刘岩 / 濮存昕 / 邵兵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往事干杯》影评(一):还是小说好
简介写错了 老巴是在美国加州长大的 不是澳洲
女主角长得太苦大仇深了 和李亚鹏其实挺般配的
邵兵的出场有点雷人 假装不会说国语也假装得不太像
还是陈染的小说好看
95年片子拍成这样其实也挺出位的了
女主角纠正说“WET 那叫湿 不叫雨”
然后就闭上眼咣地躺在那大礁石上
然后男孩儿就把头歪在了女主角的乳房上
说“这就是我的故乡”
雷死
《与往事干杯》影评(二):BJFF2018与往事干杯
刘岩唯一参演的一部电影,据说当年还在中戏念一年级,之后因为个人原因就退学了,真的是太可惜了。她把这个女生身上该有的那种气质完美的诠释了出来,我不知道夏钢导演对小说还原达到了多少,但我想他是很尊重这部小说的,全片都在用第一人称视角拍摄,加入大量女主角的内心独白完美述说了她凄惨的一生,少有的女性独立电影。我敢说放到当下,没有导演会拍这种类型的电影,而且也不太可能过审。对当下的大众也许不太友好,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值得关注的女性独立类型电影。
《与往事干杯》影评(三):想起这个名字纯是与往事干杯
记不起是某年了 对电影有些懵懵懂懂的痴 曾经的中央六播的多半是革命题材电影 能碰到部让自己在摁遥控器时画面切换的一刹那立即停手的电影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这部就是其中之一 那个女孩 还有她的朋友 她们要参加的考试 好友的自杀 对中年男人的迷恋 可能就是简单的这些吸引了我
多年后 与来自不同地方但同样在中央六看过这部电影的同学聊起 她的点评让我难忘 想不到以前中央六也能放这么颓的电影 是的 很颓
《与往事干杯》影评(四):懵懂看电影
因为我是独生女,年幼的我经常一个人在家。小时候就喜欢坐在电视机面前,看一部又一部电视剧,观赏一部又一部电影。《与往事干杯》是我小学的时候看的,只是记得里面有濮存昕,有帅帅的邵兵,还有一个在镜子面前脱衣服观察自己身体的姑娘。
情节我不是很记得了。只是隐约里感觉到一种凄婉的爱情。与一对父子在不同的时空中相爱,一种爱的离别,一种生与死的诀别……
那时候我不知道蒙蒙是恋父,我也看不懂蒙蒙内心有那么多的阴影。我只知道我曾经为老巴的死叹息。我也记得我一直去寻找这部电影。幸亏那里面有濮存昕有邵兵,搜索到是高中的时候,开心狂喜。因为我不用绞尽脑汁去寻觅。
重新看一遍,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叹息,会不会哭???
《与往事干杯》影评(五):重观《与往事干杯》
该片的原著作者是陈染,我欣赏的先锋女作家之一,她的《私人生活》,我阅过几遍,颇为喜爱。初看这部电影时,我还年幼,只朦胧记得一些镜头,甚为羞涩不安。如此多年过去,一直想再回看这部片子,那个对着镜子亲吻自己的悲伤女孩儿,与我有着太多可怖的雷同。
一个半小时的静止,以同样的姿态,凝神观完此片。冗长而压抑的沉闷画面,却让我的视线难以挪移。思绪烦乱,抑制不住地使自己的灵魂对号入座。当白布掩上自杀女孩儿的面容,我的泪珠已如屋檐上流淌下的雨水。后半段的爱情,无法让我感动。成长,是残忍的过程。
《与往事干杯》影评(六):一个无法忘怀的夏天
重看陈染原著、夏钢导演的《与往事干杯》,这是一部印象深刻,少有的带有精神分析色彩与诗意忧伤的国产影片。因自幼父母感情破裂致忧郁早熟的肖濛在高考前的苦夏,与濮存昕饰演的善良淳厚的男邻居产生了一段暧昧关系。这份结合了恋父与心灵慰藉的情感寄托往她“悲壮的哀愁中注入欢乐”,而男人对欲望的克制作为一种爱的奉献,亦使肖濛在多年后回忆往昔时,仍对其怀有歉意的追思。
肖濛大学毕业后偶遇邵兵饰演的年轻纯真的美籍华裔男孩,两人准备在美结婚时,她却意外发现这名男孩竟是当年那个男人与前妻的孩子。在近似乱伦的羞耻感与被唤醒的潜藏心底多年的昔日情愫的双重压力下肖濛选择独自回国。而不久即接到男孩外公的来信,告知恋人已死于车祸。
重回孤寂的肖濛与男人重逢,男人告诉她,他在美国的儿子就要回来看他了。
小时候看的时候对肖濛与男人的情感似懂非懂,但并不觉得无法接受,而是感到理解与唯美。女主角的一句台词对她的性格也诠释得淋漓尽致:“没有独处的余地,会觉得很孤独的……”
戏中有一段,肖濛班上的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尼克松访华的意义,有学生问,什么叫不卑不亢,干嘛尼克松来了就要不卑不亢。老师把肖濛拉起来说,肖濛同学大家都认识吧,她的样子就是不卑不亢……
女主角刘岩如空谷幽兰,以不入世的孤独感和距离感演出了少有的文艺气息。本人也颇具神秘感,是李亚鹏的初恋。从新疆考入中戏一年后即退学,第二年考入外经贸大学,其后似乎就销声匿迹。
《与往事干杯》影评(七):从泛“洛丽塔”型文艺作品中获得的一些认识
《与往事干杯》,电影改编自陈染的同名小说,小说作于1991年。情节颇为类似的另一本小说,是虹影的《饥饿的女儿》,似乎出版于1997年。
陈染与虹影均为1962年出生,少女时代始于文革年间。
两本第一人称的小说,作为少女的主角都缺少来自父亲的关爱,父母关系不谐,存在自卑心理。
然后似乎宿命般地,都与较年长的男性建立起初次恋情。
这似乎不难得到解释——濛濛的濮存昕(医生)和六六的历史老师,可为此类少女担当起父亲和爱人的双重角色,一个情人般的父亲,一个父亲般的情人。
相比暴躁的或卑微的父亲,他们是温情脉脉的;相比同龄的男同学,他们又博闻稳重。
两书情节上的相似之处很多,为何都如此设计,也不是无迹可寻:
一、男性年龄都比少女大接近二十岁
过了二十岁,就会像父女的年龄差。
二、年长男性赠送生理相关的医学书籍
《与往事干杯》里,濮存昕将自己与妇科相关的书籍借给濛濛;《饥饿的女儿》里,老师送给六六一本《人体解剖学》。
少女在震惊中完成了理论层面的扫盲,因为这种方式与“书籍”、“知识”相联,所以并不会引起粘腻的反感。
三、恋情都发生在高考前夕
缺少父爱、厌恶毛躁男孩、难以得到社群认同的少女,在高考前,加之对机械式学习的厌烦、学校氛围的逼压、新的家庭不和的刺激,在心理上更倾向于寻求来自可信赖者的安慰。
四、坚定的男性
《与往事干杯》,濮存昕为什么敢在编藤椅时看似自然地抓住濛濛的手?为什么敢在收碗时捏濛濛的脖子,并且说出“小猫似的,好像我用力气就可以把你的脖子捏断”这种话?
《饥饿的女儿》,历史老师为什么敢让六六到自己的办公室谈天?为什么敢教她蛙泳增加肢体接触?为什么敢送六六回家?
这其实是女主人公困惑的,我这个观众也困惑。
濮存昕揉捏濛濛脖子的时候,为什么不怕呢?为什么不怕濛濛的妈妈回来,为什么不怕他的妻子带着女儿回来,为什么不怕濛濛受到惊吓大叫起来?
坚定的男性,完全是少女们的反面。
她们羞赧、胆怯、摇摆难定、畏首缩脚。她们并不喜欢这种状态。
所以濮存昕和历史老师的坚定、胆量以及背后支撑起这些的神秘的经验,恰恰是她们需要和渴慕的。在他们那里,少女难以解释和接受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被解释,他们看起来从来不会处于困惑之中。
正如陈染在《与往事干杯》中所写:
“在我还来不及幻想男人的时候,在我不仅来不及懂的男人甚至也来不及懂得我自己的时候,他来了。他是我看到了尼姑庵绿色天空之外还有湛蓝的苍宇,他使我看到了在我们深居简出的小尼姑庵里面埋藏着的一片广袤而绚烂的田野。我从来也不知道除了我那与生俱来的忧愁,还有着另外一个隐藏着的秘密也与生俱来。他来了,他告诉我那田野上的湖泊、幽谷、丘陵与山岳都叫什么;他告诉我急流是怎样穿越峡谷;他告诉我他的到来能使荒野变成丰沃的田园。他凝视了我的隐秘,他的凝视使我战栗。”
这陈述似乎长,实际上不过两句——“我不懂”、“他教我”。
五、男性的困局
濮存昕和历史老师都面临着自己的难题,都是政治问题。濮存昕的家庭成分不好,儿子被外公(书里是爷爷)带去国外,这件事更让濮存昕的日子难过。历史老师的生活,也因为此类问题风雨飘摇。
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他们想要得到少女的爱恋(如果抛开肉体层面)。他们面临着成人世界的风霜刀剑,他们的妻、子也是这世界的一部分。这让人本能地想要逃避,想要从纯洁的、白纸般的又极具魅力的少女那里得到身心的安慰。
六、少女的成长和男性的凋谢
在此类关系中,这似乎是必然的。
“十年后,你才年过三十,我已风华渐暮。”
濮存昕会老去,华发丛生、大腹便便,他被时间击败。
历史老师会死去,不堪压力、自尽弃世,他被凶恶的同胞击败。
而濛濛和六六在长大,她们要去上大学,将学会自己来解释世界。
有趣的是,当她们成为成熟女人时,忆起医生与老师时,带着怜悯与歉意。
她们开始看到他们的虚弱、他们的胆怯、他们的无地自容。
力量的配比在少女与她们父亲般的情人之间此消彼长,渊博的、富有经验的、壮年的他们,会突然散发起衰败和死亡的气息。
这是中文女性作者的写作。力量与年龄是正相关的。相似作品还可以加上殷健灵的《纸人》。
再对比欧美男性的同类型作品,会发现很有趣的不同。
能想起来的类似作品,包括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之四、贝特朗·布里叶的《不伦之恋》和(显然地)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征在于发生在家庭内部,至少是名义上的父女之间,障碍本身其实不在于年龄。
《洛丽塔》和《不伦之恋》是继父女之间,《十诫》中男女主人公是亲生父女还是养父女关系未知。
另外有趣的是,与中文作品相反,这些关系里,年轻的少女都是更为坚定而敢于要求对方的一个,相反是年长的“父亲”踌躇着承受道德焦虑。
洛丽塔毫无顾忌地坐在文森特的腿上,就像《不伦之恋》里的玛丽安肆无忌惮地坐在软弱的继父雷米腿上,看着他做不成正人君子,看着他投降。
性魅力附带的力量与年龄成反比,这似乎是更自然的。
这种差别,是否意味着东亚少女承受着更多的焦虑。抑或只是,作品只体现作者的困境,女性作者体现女性的困境、男性作者体现男性的困境呢?
《与往事干杯》影评(八):我的自白
今天中饭和晚饭都吃不下,没有一点食欲,如同失恋了一般。
昨天看了《与往事干杯》,就像自己也谈了一场恋爱,对那种“爱情”竟然有着无限的感同身受和憧憬。
从小我也少有感受到父亲的那种亲近和宠爱,记忆中爸爸从不曾抱过我,不曾亲昵地叫我,也不曾牵过我,更别说亲我了,记得几年前看到我大概3岁时在公园里爸爸抱着我的一张照片,我感到惊讶,心里有小小的高兴,更多的还是失望。小时候当听妈妈说S(我小学同学)和他爸手挽着手一起去逛商店,还有他爸对她的宠,我心里都不是滋味,可是妈妈一点也没有察觉到我的感觉。
我的日记里应该写了好多和爸爸相关的事儿,大部分是他对我的责骂,我对他的不满,我的伤心。还记得每次和他争吵怄气时,那种五脏六腑往下坠的感觉,我曾发誓不再为他而伤心了,可是怎么做的到。印象中永远都是他冷漠的眼神,我读不懂他的眼睛,但反正不是爸爸看女儿的疼爱。
很多的事情在我未成年的记忆力,就算是忘,也是成为后来的潜意识,包括读大学之后,我也多次与他发生冲突。这儿我就不再自接伤疤了。
我宁愿相信那种沉默但是厚重如山的父爱,但是我很难感受得到。
小时候我和蒙蒙一样,也经常听到两个大人的争吵,我希望他们离婚。我常常恨他们的那种夫强妻弱的关系,我恨妈妈的忍让懦弱,我恨她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自己一个人带着我过。我恨这种家庭氛围,我衣食无忧但是很难从心底感受到父慈母爱的温暖。当然,我妈妈是爱我的,但是越随着我的长大,我和她的内心交流就越少,她是一个传统观念很重的女人,我青春期的爱恨情仇和小心思,从未和她分享过,大学之后,就更不会了。我觉得他们对我的教育方式是失败的,我的看世界的角度、很多观念的形成,基本上全是self-taught.
我一度误会“恋父”这个词,心想,怎么会有人喜欢自己的父亲,还想找自己父亲那般的男人做老公。也从未有过这种概念,原来缺乏父爱的人,会容易喜欢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
原来,这是一种弥补。
我大二的时候喜欢上了教高数的老师,当然他已经40多岁;读研学车的时候,对驾校的老板颇有好感,他快50岁了;工作之后,曾经喜欢上了两个客户,他们都是70年代末的人,比我大10岁有余;第二个甚至令我魂牵梦绕,回光返照到没有联系了(仅限于朋友圈点赞那种)两年后,去年又主动和他联系。
我以前从未觉得对比自己年龄大很多的男人的爱恋感觉有什么问题,我也记得读研有一段时间,我和我好朋友说,我觉得那些很年轻的帅男孩,为什么对我一点吸引力也没有。但是我没有觉得有任何问题。
其实我应该是很喜欢年轻的帅男孩才对。
这得从未的高中说起,我曾经从高一开始暗恋一个男孩子好多年,我知道后来我肯定是已放下,因为我会不断喜欢新的人,但是他的形象和那种感觉就像宙斯一样在我心中封印。
说起来,我对年轻男生的审美,应该是源于两个人,一个是初中去某大上奥数的回家路上,那个和我同坐一辆车的男生,他白皙纤瘦,夏天他穿着白色汗衫,我站在他后面,能看到他后颈凸起的骨节,他应该是和我一个班,比我早一站下车,但我们从未交谈过。另外一个就是高中时暗恋的他。他完美的脸,黑黑的头发,像是从日本漫画里走出来的人,打球时在阳光下会发光的手臂有恰到好处的小小肌肉,像刚刚发育出来的一样那么含苞待放。
两个人完全是不同的类型,但是当时都对我的少女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是他们都是少年的形象,对于成熟男人,我没有什么想象(主要因为经验不足,哈哈),当我发现我后来喜欢上的那些比我大很多的男人,外貌千差万别,我明白,他们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感觉,而我的情爱需求早已没有停留在感官的层面了。
不过就论外形,我还是喜欢白净、内双眼睛、手臂和脖子的线条完美的男人,我讨厌肌肉男。
嗯,跑偏了跑偏了。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不知羞耻,我真的理解和渴望蒙蒙和濮存昕之间那种感情,他们都是彼此的世外桃源。濮存昕抱着蒙蒙说,我喜欢你,心疼你,但是我不会真的碰你,蒙蒙说,但是你已经碰了我,我喜欢你碰我。她深深的趴在濮存昕的胸口,摸索着他,像是要把自己揉进去,她拼命感受着她从未感受过的父亲般的关爱和天堂般的安全感(这种只有躺在妈妈的臂弯里才有的感觉),这些只有他这个年长男性能够给她。这一段我看哭了,心里好难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就要下来。
我生于90年代的头子,从小过着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但是我记得我小学就开始喜欢班里男同学了,大家也经常一起传某某和某某的绯闻,我也被传过,哈哈不过我们也不以为意;初中对我来说是不怎么开心的日子,但是我有个很好的朋友,我和她分享了我的一切幼稚感情,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AB卷成了我对自己单相思的全部寄托,里面关于少男少女爱恋情感的文章就像是一面镜子,我竟还在这种照映中对这朦胧的感情有点自我陶醉了。高一我就开始喜欢他,但是我属于那种“觉悟“很早的孩子,高二开始我就主动过起了“存天理 灭人欲”的日子,我享受学习,从未觉得难受,偶尔心中起了涟漪或者小火苗,很快就会被我沉浸学习无法自拔的意志所拍熄,心里只想着下一次月考还要考第一名。
对于同龄的男生,现在回想起来,正正经经喜欢过的,就是高中的他和现在的他。缺乏父爱使我和男生交往的时候很难把握火候,要么就是不理不睬高冷姿态,要么就是热情过头自己都觉得这是我吗?记得以前读大学周末回家,我妈问我,你们班男生怎么样,有喜欢的吗,我每次都无语了,真没对谁心动过。大二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会对高数老师那么迷恋,他40多岁,不修边幅,上课时声音洪亮,我坐在前几排,默默看着他。最后考试复习那几天,我时常想着他,在自习室、在寝室,答疑那天我竟然还是没有去他办公室找他,当然最后这门课我考了100分。
读研时交往的圈子也不大,倒是研二学车的时候,当时还在放寒假,还没过完年就去练车了,好像是大年初五,那天刚下过雪,我的鞋子袜子都湿透了。我跟他说,他拿了一个吹风机给我,我就在他们的办公室,把脚脱了出来,用吹风机吹吹干,我还记得那种从冰窟窿里被和煦微风复苏了缓过来的感觉,好暖和。当时其实就有点不好意思。后来我觉得他处处都很关照我,感觉自己有点喜欢他了。真的有点莫名其妙。
工作了之后,我喜欢了W,他是另外一种类型,工科男,不善言辞,自己创业,聪明勤奋多金,能够在工作和发展方向上给我很大的指导和启发。
真希望能跟他发生点什么。
可是他们全都是有家室的人。
这样我才发现我的问题。可是我也控制不了我会喜欢谁啊...
其实我过来豆瓣看评论,好希望看到有人写自己的类似经历,但竟然没有。起码原著作者陈染,我和她在心灵深处相通。看了她的另一个中篇《私人生活》,一样的一个得不到父亲关爱的少女,和学校老师的发生了那段往事,还有她和邻居寡妇的微妙感情。
现在是大年初五的晚上,我把这些写下来,仅仅是抒发一下我内心无法平静的思绪波澜,后天就上班了不要再伤春悲秋了好吗。以后会怎么样,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
然后昨天我还看了濮存昕的《蓝风筝》,又是一部让人心情无比沉重的作品,但是他在里面真的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