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风景》是一部由Jennifer Baichwal执导,Edward Burtynsky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造风景》观后感(一):人造风景,这个片也是一部分。
导演其实想说人类在毁灭这个世界,人类其实是顾不上保护而已,美国人类普遍觉得自己做得很好,那是因为他们去中国加工美国的产品而已。
这个片子应该改名:Statesfactured. 美造风景
《人造风景》观后感(二):循环
无论是工厂的生产
还是村落里的拆分
造船厂和拆船厂
傻逼上海的破败不堪和兴建的三峡
都是在讲生命和生活的循环
有进有出
往复
《人造风景》观后感(三):速写
-流水线上的耕作- 父辈的田野已经荒芜 我决心踏上离乡的路途 去开垦未知的领土 换上荧光黄色的工作服 我便在我的田垄上劳动 偌大厂房里的机器轰隆 好似夏日里喧闹的蚊虫 四处摆放的纸盒 堆叠出故乡的山头 那流水线上重复的动作 不也是父辈插秧的手 于是我迷失了 像一只黄色的菜粉蝶 消失在杂乱的草丛
《人造风景》观后感(四):组件与大个体
分拣+条列——流程的单调面,每个人被严重螺丝钉化了。现代化的生产的分工方式,剥夺了人们最为一个创造性个体的必要性,剥夺了个体差异的必要。
然而正是这种约束带来了效率与效益。熨斗造出来了、断路器造出来了、大船造出来了、大坝造出来了...而这些由人肉组件运作而成的“大”个体,又何尝不是另一个规模层级下的组件?
《人造风景》观后感(五):喜忧参半
晚上睡前看这片子
一个厂房没走到头就睡着了,真管用!给3星是因为它的视觉语言教育意义。
这片子可以作为一部倾向性画面制作指南:
刻意俯视,诱导被访问者,充满挑衅的剪辑......
《人造风景》观后感(六):Manufactured Landscapes
晚上的纪实摄影课上 老师给我们看的《人造风景》本来讲课就已经讲到很晚了 所以看片子的过程中 大家就都陆陆续续偷偷溜走了 最后教室里就形成了 很呼应影片的凄凉的场景
记录片 大多是让人看完满心荒凉的感觉 它是那么真实和赤裸裸的呈现在你面前 没有修饰没有造作 让你觉得 怎么会这样 离的很近也很远
最深刻的是三峡移民那段 回来后找来《三峡好人》看 心里更凄凉 心里很多感受 只能衬出写的文字又浅薄又苍白
《人造风景》观后感(七):好电影,拍的好,只是这个世界观有点儿操蛋
这是一个典型的老外忧国忧民的电影,老外们生活无忧,每天就是担心中国印度什么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完蛋生态恶化。本片摄影是很好的,跟着摄影师同样取景准没错。
技术上是好片,摄影师和导演的出发点也应该不坏,但是我怎么就是不喜欢这种忧患意识呢?你要这些可怜人怎么样?美国人发展完毕别人就变风景区最好。
“没什么对错,只是我们大家都要想想。”
29.99美元,搞半天你丫最后还是卖钱啊??
《人造风景》观后感(八):不错
《人造风景》是加拿大的一位导演的作品,片子跟着一位摄影师对中国的工业和环境了审视,片子大部分都是在中国境内拍摄的,其中也有一些是在印度那一带的第三国家拍摄的。片子的一开头是一个超长的长镜头,它从一间厂房的一侧慢慢的移动到另一侧,厂房之大实在是令人惊讶,接着的一组外景又向我们展示了数量庞大的工人。整部片子有着大量类似的镜头,巨大的轮船、高高的垃圾堆、茫茫的矿堆、看不到头的集装箱,反映出了在这样一个工业社会人的个性慢慢的埋没削弱,是一部深刻的片子。
《人造风景》观后感(九):脑更?
那是不可能了,大脑已条件反射地保护性屏蔽了。
环保主义和消费型经济增长,矛和盾两头,各自争取着观众的视听,作为自然人作为公民,像站在超市的货架前一样,两头兼顾作抉择会很累。
环保是怡情的宠物,对它的态度好歹取决于经济条件,虽是一条命,自己落魄时,三顿之后也顾不上它许多了。
另,很想知道去看摄影展的那些观众怎么看待这些取材自中国的作品。坚持了15年拍摄,片中的摄影师应该不类国内“新媒体艺术家”们的奴态(那些闻风而动“候鸟”,应该去演艺界)。
《人造风景》观后感(十):真实的世界,少人关注的现象
当把这部片子做为我课程的一部分时,我的学员们在长达33分钟里一直是专注的---我只放了前33分钟.
有人评论这是一部艺术品.而我想,人生其实就是艺术.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
第一次在家独自观看时就已被打动,虽然自己对工厂并不陌生;而三峡更是我曾经深入过的地方;那些不经意的时光,被一个老外用陌生的镜头让我重新发现.
不记得看了几次,每次都被震憾.作为一个长期在各类工厂转的人,我曾经想过拍摄工厂工作的工人,而原因种种终未成功.无论是环境,还是工人,我想片子告诉了公众一个少人关注的真实世界.
我想这片子如果有中文版或是中文字幕就更好了,那样更多的普通人可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