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虑20世纪》是一本由[美] 托尼·朱特 / [美] 蒂莫西·斯奈德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虑20世纪》读后感(一):宽容是文明,Moraliste 应该被传颂
英国和美国对待“进步青年”的态度如此不同……对于剑桥五杰,当时英国知识界大多认为不能把个人智识才华和政治立场绑定。而美国只有处决而后快。我在此书描述的历史中更多地目睹荒诞的场景,但也有文明的细节。
除了20世纪横向纵向的亲历节点和斩钉截铁的概括,作者还捎带介绍了作者的细微生活经历,婚姻和爱情,大师和匪兵甲大致差不多,一样遭遇冷暴力和火烧老房子一般的一见钟情。
可这些绝不是此书价值。此书的洞彻、恢弘、雄心在几十万字里可窥见一斑,对话体的形式更加凸显了20世纪思虑并不是犹犹豫豫的哀怨。
托尼朱特最后表明了立场,他认为像雷蒙阿隆、阿尔贝加缪、莱昂布鲁姆这样的人称得上法国人心目中的:“Moraliste”,拥有道德和良知,这就是知识分子超越时空的仰望价值。
《思虑20世纪》读后感(二):2019#阅读记#02《思虑20世纪:托尼·朱特思想自传》
本书是徐瑾经济人读书群推荐阅读。 作者托尼·朱特(Tony Judt), 是研究战后欧洲历史最重要的学者。 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 是东欧犹太移民二代, 毕业于剑桥大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 托尼·朱特这位人文学术界的“霍金”不幸罹患渐冻症, 这本书是他离世前创作的最后一本书, 这是一部关于20世纪社会思想的智识史和文化史, 是一部有关欧美现代政治理念的历史, 也是作者托尼·朱特的精神传记。 一直以来, 我认为自己的人文社科和历史知识还可以, 但这本书让我感觉到阅读过程的艰辛和兴奋。 今日阅毕, 能比较好理解的内容只有三分之二, 还有一部分的内容是我认知储备比较欠缺的。 所以对这本书没有办法过多评论, 只是想, 再过五年要重新再读一次, 相信会比今日的阅读效果好。 为什么要了解20世纪的政治理念的历史? 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 就是构建再上世纪的理念之上, 只有深刻了解了过去的因, 才能更清楚看清如今的果, 也才会对未来做一个更为客观的观察者! 推荐阅读5星⭐⭐⭐⭐⭐ 阅读难度5星⭐⭐⭐⭐⭐ 知识密度5星⭐⭐⭐⭐⭐ 读书笔记:
《思虑20世纪》读后感(三):渐冻人托尼·朱特的精神世界
1、渐冻人托尼·朱特
前两年冰桶挑战风靡一时,人们由此知道了“渐冻人”的存在。所谓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得这种病的人,肌肉逐渐萎缩、无力,最终导致全身瘫痪、呼吸衰竭而死亡。这是一种罕见的病症,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它只能慢慢地等死。
托尼·朱特就是这样一个渐冻人。斯蒂芬·霍金也是,但霍金的“冻结”过程慢得多,现在还活着,托尼·朱特的病发展得很快,2年的时间就彻底“冻结”了。
本书的访谈人蒂莫西·斯奈德描述了这个“渐冻”的过程。为了完成这本思想对话,斯奈德与托尼·朱特共同度过了三个季度的时光,冬天、春天、夏天。2009年1月份的时候,托尼还能行走,那时他已经无法转动门上的把手,但是还能站在门里面欢迎斯奈德。到春天的时候,托尼的头部已经被呼吸机器包围,肺已经无法工作。夏天,托尼除了头部、眼睛和声带以外,已经几乎完全无法动弹。
托尼·朱特与家人
《思虑20世纪》读后感(四):记忆上的归来
记得刘瑜对剑桥大学职教的评价是好山好水好无聊,而中国则是好脏好乱好热闹(大概,具体忘了)。托尼·朱特在得了渐冻症以后,他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关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家族的沉浮,荒凉是没有的,我甚至可以用事情沉重繁杂、命运飘忽多舛来形容这种“无聊”。托尼·朱特的脑容量大的可以,从他祖父青年的时代一直到他正在面对的时代,都仿佛能在读者眼前呈现出来,讲述了那些即将被沉默掩埋的事实依据。 我现在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参加搬馆,正在经历的是自己的30岁。30岁,人生远没有盖棺定论那么悲观。我的记忆有很多的模糊地带有待考证,可是未知吞噬掉可知,暧昧擦拭掉惊奇,沉默隐瞒掉更多可以宽恕的痕迹。但我就是知道父母祖辈替我们经历的事情虽然不是历历在目,但同他们平日的接触,以及有意无意的吐露中,我们应该很清醒这些就是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未来,他们之所以能够活着有意义的凭据。他们没有别的东西,有用的东西已经损耗,溃败的东西也已经被吞噬,就连他们藏住的东西也已经褪色。剩下的就是他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结,他们理解与认同这个世界的方式。 而30岁,我也应该对自己的一生应该有了明确的定位,不再好高骛远、自欺欺人。总能找到方法承认自己离世界统一标准的差距,以及自己必须放弃些什么。这本书我读起来真的很难,不在舒适区内。以前我倒是读过类似的书,《巨流河》是齐邦媛讲她生命里的故事。但是,托尼·朱特交付的是整整三代人所经历的一切,从流亡到定居,从求学到奉献,从亲情到社会认同,从分别到铭记,从匿名到镌刻。社会上发生的大变故都在他的笔下清晰透彻的进行分析和记录,准确的人名、事件、辩驳、解决方式也没有丝毫的杜撰与夸大。这些记忆是没有变形的。托尼·朱特病入膏肓却句句锱铢,用系统、确定、正式的语句争取到了、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我想他的犹太人身份不仅仅是一种本质上的反抗,而是站在高处的宽恕、和解,一种爱的最后的宣告。
《思虑20世纪》读后感(五):基于集体目标的社会凝聚性政治
一种认为国家可以随心所欲的观念。我们为何不利用国家来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而不是通过烦琐的议会政治的机制。将来,我们只宣布政策,而不寻求对它的支持。这一种论调最常出现在那些对“资产阶级民主”感到幻灭的前左翼人士的作品当中,或者出现在由那些急切的、此前从未参与过政治的年轻人制定的计划当中。
当美国的自由派说他们不赞成某样东西时,他们也对自己所持的立场隐隐感到一些迟疑。……我们可以更自如地说,我们不喜欢女巫沉水,或我们不喜欢盖世太保。但我们并不总是十分清楚如何来表达我们对东非女性割礼的反对意见——生怕会造成文化上的冒犯。而这将大量的人质交给了那些人(通常是右派,但并非总是如此),他们以一种更为粗暴的方式,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对与错、真与假等等。而且他们渴望以一种独断、自信的方式来表达。伦理上的不确定性问题让两代自由主义者直不起身来。
我们正生活于其中的恐惧时代,其实是对一个未知未来的恐惧,和对可能前来投掷炸弹的未知陌生人的恐惧。我们担心政府不再能够掌控我们生活的环境。它没法使我们成为一个防范世界的封闭共同体。这种恐惧带来的无力感——我认为美国人对此深有体会——为这样一种认识所强化,即他们认为这种安全是自己此前拥有的,而今却消失了。……当代的共和党近来已开始调动这些恐惧,并有可能借此重掌权力。
20世纪不仅仅是民主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大决战,或共产主义VS法西斯主义、左派VS右派、自由VS极权主义。我的感觉是,这个世纪的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参与了或明或暗的有关国家崛起的论辩。自由的人们渴望的是哪一类国家?他们愿意为之付出多大代价,而他们又希望它服务于什么样的目的?从这一角度来说,20世纪的伟大胜利者是19世纪的自由主义者,正是他们的后继者创造了各种形式的福利国家。迟至20世纪30年代,他们还实现了一个近乎难以置信的目标:他们铸就了强大、高税收和积极干预的民主宪政国家,它们可以包容复杂的大众社会,而无须诉诸暴力或镇压。我们轻率地抛弃这一遗产将是愚蠢的。
所以我们未来20年所面临的抉择并不是资本主义VS共产主义,或历史的终结VS历史的回归,而是“基于集体目标的社会凝聚性政治”VS“恐惧的政治对社会的腐蚀”。
《思虑20世纪》读后感(六):思虑20世纪
所有的思想家大概在临终前,都会渴望一场穷尽一生思想的长谈,把毕生思考留下来,就可以安然离开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幸运,托尼·朱特与蒂莫西·斯奈德的关于20世纪思想、政治、社会与历史的对话,既是托尼·朱特一生智识生活的圆满,也是他留给21世纪的思想财富。 托尼·朱特的家族身份与他的学术兴趣有最为直接的关联,他是英国人、犹太人、美国人,外祖父在沙俄圣彼得堡长大,外祖母是来自摩尔达维亚的罗马尼亚犹太人,祖母来自立陶宛,祖父来自华沙,母亲生于伦敦,父亲生于都柏林,托尼·朱特生于伦敦,在剑桥读书,他身上有典型英国知识分子的博学智慧与幽默刻薄,他在巴黎高师完成博士学位,巴黎高师曾经诞生了几乎所有影响20世纪的思想与大师,他在学术方法上不免受到法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影响,后来又长期在美国执教,为《纽约时报》等撰写政治评论文章,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他生于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犹太家庭,年轻时曾在以色列基布兹生活过,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东欧自由主义、犹太复国主义、纳粹主义等都是他的学术兴趣。 在书中,托尼·朱特与蒂莫西·斯奈德既不脱离这些影响整个20世界的思想体系,又不局限于现有的理论叙事,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试图解释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何发生。他们谈论到最重要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萨特、弗洛伊德、哈耶克、布鲁姆、以赛亚·伯林、马克思、恩格斯、斯宾塞、卡尔·考茨基、阿瑟·库斯勒、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罗尔斯、雷蒙·阿隆、佩里·安德森、哈维尔、米兰·昆德拉、米沃什,托尼·朱特对他们有着尖锐而精彩的评论,比如朱特评价汉娜·阿伦特“我倒是觉得阿伦特在她的许多哲思中过于晦涩和形而上,尤其在那些需要认知上的精确和历史证据的地方,她太过轻率的谴责东欧犹太人的不抵抗甚至事实上的合作:换句话说,对他们自身的苦难横加指责”,或许有些是朱特的偏见,但这些偏见是书中最精彩的片段。 他们漫游的领地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美国、苏联、捷克、波兰等东欧国家,正如托尼·朱特在他的《论欧洲》的观点,他对欧盟观念是充满怀疑的。事实也是如此,仅仅是英国、法国、德国,就存在完全不同的思想与文化传统,欧洲走向统一,会如何处理这些思想资源。 托尼·朱特与蒂莫西·斯奈德试图对整个20世纪的历史与智识生活做总结,因此书中的内容视野范围广阔理论庞杂,两位学者就专业领域的讨论又有着深入的洞见,一个普通读者所能抓取的只是他们万千见识的鳞光片羽,“ 我的论点本质上是概念性的,甚至是伦理性的:将监管和决定一个秩序良好的公共生活的一切规范和形式的权威与资源,赋予任何一个机构、一种垄断性历史叙事或一个单一的政党和个人,这是智识上的不当和政治上的鲁莽。好社会就像良善本身一样,无法被简化为一个单一的来源,道德多元主义对一个开放的民族社会来说是必要的前提。”
《思虑20世纪》读后感(七):思想的浩瀚
托尼·朱特,研究战后欧洲历史最重要的学者。出生于英国,有着犹太裔的北京。世界上最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似乎如果加上了之一,就变成了对这位思想巨人的贬低了。2005年托尼·朱特出版了《战后欧洲史》,几乎是他学术作品的巅峰之作。
本书名为《思虑20世纪》,副标题称为托尼·朱特思想自传,注意这不是自传,本书虽然在开头概括的介绍了托尼朱特的生平事迹,但之后的文字就是对于他理论思想的整理。本书采用对话录形式,蒂莫西·斯奈德先生在托尼朱特身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之后,希望在每个周四,都与他会面,并进行谈话,从而写一部关于托尼思想传记的文章。这就像《相约星期二》里的那位米奇与莫里先生的故事再一次重演,而这一次也像前者造就了那本轰动一时的传世著作一般。蒂莫西与托尼的无数次谈话最后整理成了这本几乎涵盖了托尼朱特,或者说整个二十世纪历史、思想流派的传记。
本书作者说整理这些文稿时间极其辛苦的事情,因为两者当面的交谈涉及到了方方面面,而这两个思想宝库显然涵盖了不可思议的广博内容。这对于我们阅读本书一样的辛苦,虽然本书将这些对话进行了分类整理,其中章节包含了关于犹太种族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二十世纪英国文学、法国知识分子等各个方面,但二者在交谈中有着无穷的发散性思维。例如本书开头第一篇关于犹太种族思想的对话,两者从犹太裔的地理渊源谈到了种族认同性的问题,又从这开始发散到犹太经济学以及文学著作上去,最后讲到了重点的二战中以及战后的犹太人遭遇。这期间的穿插和发散,让我们在大呼过瘾的吸收着各类知识的同时,也被托尼牵着鼻子转了一个大圈,显然一不留神,就会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前一步我们的思想还在哪里,所以我认为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再读,因为涉及到的知识太广泛了,只有无数次的重复,才能吸收这些宝贵的思想。当然相信每一次阅读的时候,本书都会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本书的思路以及托尼本人的背景,总会让我想起另一位犹太裔的历史学者,霍布斯鲍姆。而近期也刚阅读了霍布斯鲍姆先生的自传作品《趣味横生的二十世纪》,巧合的是本书中,托尼朱特也对霍布斯鲍姆的回忆录进行了评价,这种评价又如此辛辣和讽刺。他认为如霍布斯鲍姆先生这样的20世纪思想学家,一直声称如果未曾共享过20世纪的幻想,即共产主义幻想的话,就无法去理解领会20世纪的模样。但托尼认为这些素材虽然给了他作为历史学家的优势,但也让他们总是不愿去承认“年轻时的错误”。因为从本质上说,托尼朱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很多观念,持有保留意见。
本书在最后为我们罗列了本书中所涉及的著作,长达四十页。这些并不是本书中的参考文献,而是蒂莫西·斯奈德和托尼·朱特对话中,所提到的人物及其著作。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本书的思想涉及到的范围的广阔,本书犹如一片浩瀚的空间一般,让读者既能感受到20世纪思想迸发的那个年代的精彩,也很容易迷失在这无法穷尽的思想循环之中。所以本书是一本需要一读再读,才能领会其中精髓的传世作品。
《思虑20世纪》读后感(八):且看且珍惜
三辉图书出品,有几个亮点不得不提及:(1)写出了《未竟的往昔》《事实改变之后》和《战后欧洲史》这种经典之作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不只注重历史事实,更注重历史背后的观念,他的关注点可以说既是政治的,也是思想的。(2)对谈,一点都不无聊的对谈,充满了思辨的乐趣,经过其他读者提醒,才知道,每一章其实都是一个思想史的专题,作者的身份、经历和学术思想脉络本身就可以作为很好的引子来思考历史。(3)尺度,这本书不大可能再版了,真的,即便是再版,里面大量章节会删掉。里面对共产主义的反思和与苏联密切的知识分子的批评,很有见地,不是纯粹感情上的厌恶,而是很冷静的分析。(4)内容本身很精彩,翻译也很忠实,精彩之处太多,整本书没有一页废话。。
短评:俄国犹太移民的后代,生在伦敦,学习在法国,专攻历史,任教于美国,作为一位学者来说,去世比较早,只活了62岁。在人生的最后两年里,两位历史学者对话,把一生的思想精华呈现在一本书里,通过访谈,当然有很多意犹未尽的地方。朱特也有很多没有完成的事情,没有完成的写作,没有完成的思考。继承雷蒙阿隆、布鲁姆和加缪这些法国局外人思想家的传统,不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也不是欧陆的激进型知识分子。最好还是不要给标签了,先了解他说了些什么。朱特一直强调的一点事为什么20世纪的思想家可以罔顾现实,而去认同一套极权主义体制和一个霸权帝国,要么唱赞歌,要么沉默。作为一名清醒的犹太人,他对犹太复国主义和以色列共和国的霸权行为以及美国国内保守主义基督教和犹太教团体保持批判态度,这是很冷静的思考。有时候自认为正确的神学会把人引向一些丧失自我反思能力的陷阱中,总认为真理是站在我这一边的,凡是反对我的就是反对真理,就是上帝的敌人。很多人都这么做的。东欧犹太人和中欧犹太人之间也会互相歧视的,朱特的父母吵架就是这样,哈哈,而且他们父母没打算把他培养成一个犹太人。有趣。
摘录:
110-111“对那些怀有信仰的人来说,无论是作为共产党人,还是作为进步的同路人,苏联的故事事实上跟他们的亲眼所见并无关系。问那些去过那里的人为何没有看到真相,其实不得要领。大多数清楚苏联所发生的事情的人并不需要亲身前往那里。而那些作为真正的信徒前往苏联的人通常是带着同样的信念回来的(安德烈·纪德是个著名和罕见的例外)。”“无论如何,一位信徒所寻求的那类真理无法通过诉诸当代的证据来得到验证,而只能诉诸未来的结果。它总是关乎对一个未来的煎鸡蛋的信念,这个煎鸡蛋能够为当前的无数个碎鸡蛋做出辩护。如果你不再相信,那么你不仅放弃了一个迄今被你明显误解的社会材料,而且你也放弃了一个只要能确保未来的收益,它就能独自为人们期望的任何材料辩护的故事。”后头的论述也很精彩,关于共产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强烈的社群感的论述。
156“而且,听到对以色列的批评从不会让我对作为一名犹太人感到尴尬——一方面,我对这个国家没有认同;另一方面,我也没有因为我的犹太性而感到惶惑和不安全。因此,将我排斥在头脑正常的美国犹太社群——这个我从未属于过的群体——之外,在我看来是一种怪诞之举。本来可能更为有效的一种指控是,我如此为以色列的行为所烦恼,是因为我是犹太人……”
《思虑20世纪》读后感(九):最后九堂朱特教授的历史课
2008年,托尼•朱特被宣判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这位身世传奇、才华横溢的历史学者几乎被病魔击垮。是时,蒂姆•斯奈特找到朱特,希望就一系列题目进行系统性对话。原本打算开写思虑多年的史学著作却因为身体原因搁置的朱特,接受了斯奈特的建议,改写作为“谈论”,就“犹太质询者”、“英国作家”、“政治上的马克思主义者”、“剑桥犹太复国主义者”、“法国知识分子”、“东欧自由主义者”、“欧洲史学家”、“美国道德家”、“社会民主主义者”这九个历史系列话题与斯奈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讲历史、讲自己。他将这本《思虑二十世纪》作为自己一生学术观点的一次梳理,又将切身经历融于史实叙述中,既谈论一个世纪的大历史,又回忆属于一个历史学家的私历史,片言只语,皆是精华。2010年,朱特辞世,就像莫里教授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这九场旷日持久的对谈成了朱特教授献给世界的最后一份礼物。
托尼•朱特教授无疑是一位极为丰富的历史学家,其复杂的身世:出生于英国、周游欧洲列国又入籍于美国的犹太人,让他始终处于“局外人”的位置,冷眼旁观。犹太人的特殊身份,让其处境微妙,如朱特十分推崇的另一位犹太裔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所言:“就像悬在一个已遭毁灭的世界和另一个行将诞生的世界之间”,而这种疏离、混乱的心理状态正与20世纪的状态不谋而合。朱特自述共同完成这本《思虑二十世纪》的目的是:让20世纪思想史与犹太人的历史就此相遇。
“20世纪被贴标签、阐释、援引和抨击更多于任何一个世纪”,朱特如是评价他所要讨论的时代背景,对于这段尚未历经岁月沉淀的历史,一切未盖棺定论,一切仍在改变与发生,朱特的讨论与反思显得颇具挑战性。而他作为知识分子与历史学家,并不会知难而退,而将其视为己责,在他心中,历史学家有这样一种解释之责,有义务直面当代争议,探究历史,就是标明一条路通过森林,并为普罗大众指明接近真相的捷径。
在朱特的教授的著作中,无论是之前的《沉疴遍地》,还是这本《思虑二十世纪》中,皆在民主这一主题上着墨颇多。虽然身为长期遭受压迫的犹太人族群,但朱特仍然清醒地思考民主对于自身的影响,在他看来,“民主对犹太民族最终成为了灾难”。当拨开历史布满荆棘的真相迷雾,必须要有这样的认识:“当一个共同体提到‘说真话’时,他们不仅指要尽可能多地呈现其自身的不幸,也暗含着要尽可能少地表现他人的不幸。”因而,无论是那一份的一面之词,不仅代表了不同的声音,同样承载了另一种面貌的利己主义。在青春期时,朱特曾是激情满满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而随着思考的深入,他同时认识到,复国者所竭力申明的犹太性的独一无二,最终因为太过,而走向了乖谬与不健康的方向。而对于他自己而言,因为长期的教育与成长环境,反抗自己身上的英国性重归犹太性,更像是一种极为痛苦的自我对抗。而当来到美国,他更是融入了美国犹太人的大多数:虽然“继续习惯和偏爱诉诸一个更古老的故事,在这个新家园里,过去的身份变得无足轻重了”,从排斥到适应,包容大于驱逐。而身为知识分子,他同时觉得自己应该担起更多的有关民主的责任,为了“填补出现在民主的两个部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空间”,民主国家已被腐蚀,大部分人对此漠不关心,自由主义最终占了上风,更符合二十世纪的多元特征。
当现在读到朱特教授几年前的著作,仍觉得新鲜而犀利,在这本《思虑二十世纪》中,朱特更多是呈现,是思考,他致力于表现刚刚过去的时代,甚至没有开出具体的药方。朱特说,“国家的故事和国家神话都是国家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他在书中努力地打开故事,揭开神话的面纱,而通过这些散落的智慧光芒,我们至少能对自己身处的时代与国家的意义多几分认识。
《思虑20世纪》读后感(十):一直在现场/但坚持做局外人——《思虑20世纪》读后
遭遇托尼.朱特从《战后欧洲史》开始,此后陆续阅读
《沉珂遍地》
《记忆小屋》
《责任的重负》等作品,
直到这部《思虑20世纪》。
此后给学生和身边的人推荐(主要是《战后欧洲史》),但相应者寥寥(我所在的这个行当与人文关系较远)。儿子是史学博士,但似乎对朱特不太感冒,甚至还有点鄙视我为什么喜欢他的作品。
我喜欢读一些专业之外的东西,但说实话可能连一个历史(不是史学)爱好者也算不上。我的选择:
第一是要有一点思想性(别太高深,否则看起来太费劲),
有一点历史感(最好能够和我既往经验和知识有一点联系),
此外还要有一点情趣(读起来有些共鸣)。
我觉得朱特的作品正好能够满足我这些偏好。百年来欧洲的版图分合、世事变化、思想传承,曲曲折折延绵到当下,为理解后来出现的人、发生的事,以及社会的架构、国际关系格局,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解释的入口。
全面评价这部书不是我力所能及的。看看豆瓣上不多的几篇书评,基本上就是各方的轮廓介绍。我以为,要想对此书背景和内容有一个轮廓性了解,应该读三篇东西。
一是对话方蒂莫西.斯奈德的“序”,
二是托尼朱特自己写的“跋”,
三是中文译者苏广恩写的“译后记”,
此外还可以读一下朱特遗孀珍妮弗·霍曼斯写的“托尼朱特:最后的胜利(豆瓣上有译文,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67007/)。
这几篇东西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来此书的初衷、和过程、作者本人一生的基本轨迹,包括行走轨迹和学术志趣。
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战后欧美几十年,朱特好像从未缺席,亲历和紧贴各种重大事件和转折,一直在现场。
犹太人出身,
家传的社会主义思想,
接受英国正统教育,
作为犹太复国主义一员前往在以色列,
1968年到法国经历了“学生运动”,
出入欧洲和美国之间,
1989年以后与东欧学者有亲密接触,
2000年后在美国恰逢9.11事件发生。
同样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总是会与亲历亲为的人与事保持距离,或者说是先进入这种角色,然后抽身而出,逃离这个特定角色,然后以一个局外人身份审视发生过的事情。“他必须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的目光必须超出地方性话题之外;但与此同时,他必须深入地方性话题中去,他才有可能获得某种超出地方性问题之外的普遍的见识”(见译后记)。所以,在朱特身上有曾经有很多标签但又被他扔掉,最终保持了一个社会民主主义者形象,这一过程从此书的章节标题上就可以体现出来:每一章,前半段是他的经历,后面则是他的身份标签。
1)此名依旧:犹太质询者;
2)伦敦与语言:英国作家;
3)家传的社会主义:政治上的马克思主义者;
4)国王学院与基布兹:剑桥犹太复国主义者;
5)巴黎、加州:法国知识分子;
6)理解的一代:东欧自由主义者;
7)统一体与碎片:欧洲史学者;
8)责任的年代:美国道德家;
9)平庸之善:社会民主主义者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他作为一个病情发展很快的渐冻人,如何能够处理好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带来的痛苦、面对死神之恐惧带来的情绪波动、冷静阐述数十年沉淀下来的丰富思想、尽最大努力修改文稿这几方面的关系。设身处地想一想,我真的做不到。由此引起的问题是:朱特能否还像以往一样,像一个“局外人”那样,保持思想的“中庸”而不受这个“现场”的影响?
他似乎真的做到了。
我(强迫症)仔细数了一遍后面所附的索引,在这部400多页(中文版)的对话中,讨论到的作品一共有124部,涉及356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