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5-13 16:55: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读后感1000字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是一本由[奥] 赖纳·马利亚·里尔克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5.00,页数:11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精选点评:

  ●我可以把我以前读过的所有诗歌都扔掉,换取里尔克手中一朵玫瑰。

  ●看了第二册,喜欢装帧,太美。就是尾注有点不友好啊哭。顺便标签标记了下喜欢的。p451录自一个四月 p463守护天使 p482末裔 p486秋日 p487回忆 p491 预感 p494黄昏 p495严肃的时刻 p499开端 p506末日的审判p546声音(酒鬼之歌,自杀者之歌,寡妇之歌)p559阅读的男子 p566 录自一个暴风雨之歌7 p592牺牲 p595亚比煞2 p608大教堂 p610大门1 p617囚2 p624童年 p631失明的女人 p634死亡经验 p647罗马喷泉 p659岛 p676玫瑰花碗 p691爱人之死 p698耶利米 p707末日的审判 p721精神病人 p722录自一位圣者的生平 p727盲人 p732黑猫 p784寂寞者 p766恋女 p792光轮中的佛

  ●图书馆只有这个版本的里尔克诗集 我还是比较喜欢北岛翻译的“秋日”:谁此时孤独 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 读书 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 落叶纷飞

  ●完美。

  ●话语是一片森林,横在我们的流浪之前。

  ●反而更喜歡《時辰之書》和《新詩集》裏的詩,而不是《商籟致俄耳甫斯》了。

  ●“你行走着纯如浅亮的鹿群 而我幽暗,如森林”从不回避生活的苦楚,却非常治愈。只看了第一卷,想换一个译本看看。

  ●我最爱诗人!!

  ●注释在另一本书上看的很累。

  ●陈宁译的里尔克可以明显感到一股稳固的风格,或许就是所谓的“里尔克式”。话说以陈宁的实力应该有更多的注释啊,然而,已有的不少注释感觉还是不够过瘾。大概要照顾到大众吧。但即便照顾大众,标下行号不碍事儿吧?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读后感(一):琥珀般透亮的长诗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读后感(二):贫困时代的诗人

  ……

  我不知道,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

  但诗人就像,你说,酒神的神圣的祭司,

  在神圣的夜里走遍故土他乡。

  ——荷尔德林《面饼与酒》

  海德格尔在《诗人何为》一文中称里尔克和荷尔德林同为“贫困时代的诗人”,我想读者一定会认同这个说法。他们都和自身所处的时代矛盾重重:现代化的进程隐没了诸神的踪迹,恐惧、痛苦、爱等一切本质之物被黑暗遮蔽,甚至“终有一死的人连他们本身的终有一死也不能认识和承受了”。世界黑夜趋于夜半,然而诗人却欲求深入黑暗之中去探寻存在的本质。

  在荷尔德林看来,基督殉道后神就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所以他的使命就是回到古典时代去追寻诸神远逝的踪迹。但这宏大的理想与冷酷的现实之间的冲突难以调和,最终导致诗人的疯狂。相反的是,里尔克不相信基督教的所有观念,就如同他质疑所有因袭的习俗。虽然上帝依然在他的诗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这个上帝不是任何宗教意义上的,甚至从未存在过——祂依赖于我们的创造。里尔克的精神本质空虚如大海,一切意义均消融于此,唯余一幅幅图像式的世界图景。以先知的姿态,他用言语为万物命名,并召唤所有的不可见之物,以至将正在消逝的大地在心中重新如太阳般升起。这也太困难了,甚至比跨越几千年的间距更加令人不可思议。但里尔克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在大地上行走,沿着飞鸟的足迹,歌唱一切存在。“诗人,你说,你做什么?——我赞美。”

  有时从心里忽然升起这样的一幅景象:诗人在一片虚空之中久久矗立,被无边无际令人窒息的黑夜所包裹。偶尔从他言语中迸溅出来的词裂开了黑暗的一丝缝隙——光就从那里透进来。虽然这一缕光也倏然消逝于无形,但言说无止尽,幽寂的黑夜也就不断地被擦亮,给无知者带来一点虚无而亲切的安慰。所以我们怎能不爱里尔克呢?他已为我们言说一切。

  为里尔克九十一周年祭日而作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读后感(三):俄耳甫斯十四行的笔记

  刚刚翻了翻俄耳甫斯十四行的第一部,觉得有点明白了,十四行最好看作一个整体来读,里尔克本身在写的是一座神庙,1.1写的是俄耳甫斯歌唱召唤野兽,1.2写的是逝去的欧律狄刻,1.3是询问神俄耳甫斯应该去往何处,1.5是俄耳甫斯的墓碑,1.6、1.7讲的是俄耳甫斯的禀赋,1.8写宁芙就像墓门两边女神的石刻…十四行本质是诗人的歌谣,也是人的歌,他讲人面对命运的盲目应该往何处去,应该保留何物。里尔克在单首里没有拘泥于特定的主题,描摹的基本上都是他打算谈论的一个部件,比如1.13写的是人的经验是什么,里尔克把它比作吃苹果的滋味,在品尝之前人不知道经验是什么,当果浆在口中爆开,像甜蜜的春天席卷大地,广阔、明亮,人认出了自己品味的是什么,说出。它的名字。再比如1.17讲的其实是诗和人类的关系,“嫩枝压迫嫩枝,无处一枝更自由…一枝!哦攀升…哦攀升…//他们依然纷纷折断,这枝却在最顶端,弯曲成诗琴。”这是用树的方式写人类集体,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他们就像一棵树的枝条,参差弥繁,盘旋上升,人彼此负荷,直到不堪承受,他们不可持久,纷纷折断,而当中最能承受的、最具有韧性的,成为诗人的琴。他是人中最纯粹而杰出的,成为诗琴,唱响万物。这么读才能理解里尔克后来很重要的内部空间,新诗阶段里尔克基本上在肖其形,摹仿,写事物的形状,十四行这个阶段就是从实际的形抽离出来,拟其神,俄耳甫斯弹动琴弦,歌声的魔力撼动了石头,在俄耳甫斯声音的空间里,诗有着自身的魔力,真正的生命,所以里尔克在开头说看啊,升起了一棵生命的树,纯粹的超升,树在耳中,树起听觉的神殿。这就是波德莱尔在《应和》写到的那座真正的神殿,感官的交响,廊柱亦是音乐。不过里尔克针对诗的本质的看法依然有别于波德莱尔,波德莱尔在他的诗学中还是发扬了法国诗的特色,强调的是交感,诗是迷狂,是色彩、芬芳、交响的狂欢,里尔克在1.26写俄耳甫斯最终的命运时候,呼应了开头音乐平息野兽的主题,诗给人抚慰,精神不死,即便俄耳甫斯被疯女们撕碎,他的歌是息的,诗的秩序,压制了她们的尖叫,怎样砸在他身上狂暴的力量,都被转化为了诗的听觉与柔和,他的尸体被撕的粉碎,遗落在山林间,成为被永世唱响的歌,俄耳甫斯带上了基督的色彩。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读后感(四):关于译文的修改

  最初是被Dasha翻译的里尔克早期《时辰祈祷书》所打动,但成书(简称“书”)中词句比原先(简称“原”,约为Dasha2003年的译文)所见已有不小改动,且这种改动在书中所在多有(目前“汉语里尔克网站”里所呈现的译文比我原先所见也有修订,应是出自Dasha自己,但成书中的译文仍另有改动,不同于网站里的)。也许是“先入为主”的效应,觉得改动后的不如“原先”的那么流畅自然、富于美感,令人困惑:是谁做的修改?Dasha自己、商务的编辑还是哪一个校稿人?是出于何种标准做的修改(为了更准确--可惜我不懂德文)?书前书后都找不到说明(若为Dasha自己所做,似乎也没必要说明,那我原先所见只不过是他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读后感(五):几首北岛译诗

  写在前面:个人而言,第一次接触到里尔克,是在北岛那里。看第一卷时,有好几首诗很有种熟悉感,后来回想,应该是看过北岛译本的缘故。这里从《时间的玫瑰》摘录出北岛的翻译,不作具体比较,仅用作存档。

秋日

陈宁译本:《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商务(2015)册2第486页。/

北岛译本:《时间的玫瑰》三联(2015)第93-94页。

主呵,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预感

陈宁译本:《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商务(2015)册2第491-492页。/

北岛译本:《时间的玫瑰》三联(2015)第109-110页。

我像一面旗帜被空旷包围,

我感到阵阵来风,我必须承受,

下面的一切还没有动静:

门轻关,烟囱无声;

窗不动,尘土还很重。

---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独自

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黑豹(陈宁) / 豹(北岛)

陈宁译本:《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商务(2015)册2第618页。/

北岛译本:《时间的玫瑰》三联(2015)第126-127页。

(在巴黎动物园)

---

他因望穿栅栏

而变得视而不见。

似有千条栅栏在前

世界不复存在。

---

他在健步溜达

兜着最小的圈子。

如中心那力的舞蹈,

伟大的意志昏厥。

---

眼睑偶尔悄然

张开——一个影像进入

贯穿四肢的张力——

到内心,停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