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4-03 03:03: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1000字

  《经典的魅力》是一本由[日] 斋藤孝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一):我们读书究竟读什么

  我们读书究竟读什么

  文/方木鱼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二):构筑自己的阅读森林

  杨绛先生去世了,这两天刷爆了朋友圈,刷的最多的一个评价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一遍遍读着关于她和钱钟书的文章,为她俩志趣相投,能够始终在生活和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坦然面对生活的遭遇和变故而敬佩感慨。他们俩不仅从事文学创作,还翻译国外的经典作品,他们的很多作品也成了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他俩学贯中西,也是从小阅读了很多的中外经典,才成就了他们的文学艺术成就。而我恰巧在阅读《经典的魅力》,更明白了经典的意义。

  “只有能够兼容多样化价值观的人类智慧,才能够转化为对他人的宽容大度。”书中这样说,这一点用在杨绛身上我们就显而易见的觉得特别合适,她之所以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并于百岁的时候写下了了充满智慧的感言,已经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她的人格魅力。而每每在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狭隘与不通之处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读得太少太不精,而且没有大量阅读经典,让经典进入到自己的思想,而这种没有浸泡式的阅读,让自己总浮于某种知识体系的表面,而无法融入。如果早早意识到经典的重要性,并按照《经典的魅力》中介绍的阅读前打好相关知识的基础、锻炼引用能力、追溯阅读法、片段阅读法、浸泡式阅读、高潮阅读法、舞台表演式朗读、平衡阅读法等等这些方法,来一步步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我想我现在的文字水平应该会更高。

  记得小时候父亲总是逼我阅读经典,而我的智力水平只不过太平常,把更多精力用在应付学校的考试和课本的研读上,而没有腾出精力进行广泛而系统的阅读,真的是舍本逐末。而当我有了孩子之后,我了解到阅读的重要性,并且正好大量引入了经典绘本,我现在已经意识到要从小给孩子一个读书的氛围,培养一个读书的习惯。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日本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上很多经典的作品,供大家参考,还介绍了一些先贤的阅读技巧,都为我们进入阅读的森林提供了技巧。虽然现在是一个喧嚣的网络化时代,我想不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电子书永远代替不了纸质书,代替不了经典的阅读,希望每个人,每个家长也为孩子建构一篇阅读的森林。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三):经典就是经典

  读书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他的阅读往往是密切相关的。阅读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那读些什么书籍比较好呢?在我看来,还是应该多读一些经典。经典书籍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精神食粮!读经典书籍,在我看来,你也不必正襟危坐,完全可以把经典书籍当作闲书来读,只要你能遇到一些能让你内心有所触动,或有所感悟,或有所启发的段落,能带给你些许的乐趣和幸福,也就不虚此读了。

  但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对经典的每一次重读,都能够有新的发现。这是阅读经典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原因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能那些值得反复阅读的书籍才称得上的是经典。

  现代社会需要具备经典阅读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本质是一种巨大能量的传播。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阅读经典的十大诀窍:第一大诀窍 阅读前打好相关知识的基础,锻炼引用能力,追溯阅读法——从经典的影响力入手,片断阅读法——不通读全文,“引水式阅读”——活用自我的经验,“浸泡”式阅读,高潮阅读法,舞台表演式朗读,平衡阅读法,构筑自己的经典森林。这些诀窍有借鉴之处。

  经典就是经典,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四):经典的读法

  阅读,犹如通向智慧殿堂的桥梁,值得所有想在喧嚣浮躁之中寻求沉静沉思的心灵与之相遇。踏上阅读之路后,我们自然也当先读经典之作,通过咀嚼与品味经典名著之中的营养来锤炼自身的阅读能力,培养审美观,提高鉴赏水平。然而,诸如《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源氏物语》之类的经典作品人人耳熟能详,但为何真正读过的却少之又少?

  正如斋藤孝在《经典的魅力》中所提到的,现代的年轻人大多缺少“啃得动硬骨头的下巴颏”,“咀嚼”能力已经越来越弱。因为觉得经典著作过于艰涩与枯燥,便转而追求“软性食品”,最终“精神营养”失调,甚至是严重缺乏。所以,人们才更需要通过阅读经典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从而唤醒内心对阅读,对经典的热爱。

  《经典的魅力》的结构非常简单,分为:一、掌握经典阅读的能力;二、活生生的经典阅读能力;三、作者心仪的五十部经典名著,三个主要部分,而在附录之中,作者又追加了五十部必读经典书目,共同构成一百部作品,这也和他《阅读的力量》中提到的要读过一百本书才能在阅读能力上有一个质的飞跃的观点相呼应。

  就个人的感受来说,第一章中的第二节“阅读经典的十大诀窍”和第三章及附录中的经典书目介绍更有学习与参考价值。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方法十分重要。比如我常常听有些朋友说自己想读经典名著,但是太厚太长,总是读了一点就放弃了,非常苦恼。针对这种情况,斋藤孝就提出了“片断阅读法”,即不通读全文,只选取经典段落或者从自己认为有“眼缘”的某一句话发散开去读,用“邂逅经典”的方式去激发自己对经典的喜爱之情。其实,只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大胆地去接触经典,不害怕误读,不追求完全理解,而是经年累月的去坚持,哪怕三年只读一本,也不失为一种进步。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斋藤孝这位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的教授,长期关注日本国民的阅读状况,总结出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传授给读者,期望通过阅读经典来改变心灵、改变人生、改变社会。而《阅读的力量》(书评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75780/)与《经典的魅力》这两本书,可谓是他的“劝读双壁”,既深入浅出,又不失专业水准,而且给出了详细的推荐书目与阅读指引,非常适合初学者参考学习。

  对于阅读这件别人无法代替的事情,我们不妨转变观念,好好学习一下方法,从自我塑造的角度去尝试,去发现。假以时日,一定能够练就出更坚硬的下巴,获得更富质感的阅读体验。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五):如何和书谈一场恋爱

  阅读犹如和书谈一场恋爱,我总以为应当是一件自然发生的事、不需要理论、更不需要别人告诉你如何提前规划。因而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喜欢这本书。就像在不情愿的相亲会上、在种种尴尬中,忍耐一个絮絮地想要指导你人生的男士一样,这必然不是理想爱情的开场,而更像《傲慢与偏见》的开头、男女主角第一次见面便彼此踩住了痛脚。

  不过,好在这本书有一个好皮相,让我愿意暂且忍耐这不完美的开头。

  我一定要表扬日本人在出版上的细致认真——这本书虽然不是典型的文库本大小,但却是握在手中最舒服的质感。不会太大——大到一只手握不住、坐地铁的时候每当翻书便恨不得要跌到地上去;不会太小——小到用大拇指定住在读的这一页时、已经读过的部分总是要合回到右手边、似乎总有失去正在读的这一页的危险。这本书刚刚好——刚刚好的大小,两手可以舒服地捧住、一只手也可以安心地卷起已经读过的部分,能完美地放进单肩包;刚刚好的厚薄,足够轻、却又不会透;刚刚好的竖过来设计的腰封,不是那烦人的宛如螃蟹的大爪、写满了艳俗字眼、尴尬和不便到让人一拿到书就想要立刻丢掉的腰封,是竖过来的、可以完美充当书签的、纯白不刺眼的家伙。如果可以的话,我真希望我想读的每一本书都设计成这样,厚的书可以分成上中下等不同册,我甚至不介意因此而随身携带两册书。

  在内容上,这本书也是第二眼美女——未必让你惊艳,却是入口柔而回味甘。我起初嫌这本书啰嗦、多管闲事,慢慢却发现志同道合、心有戚戚。用作者的话说,是“英文里有个单词叫“serendipity”,指一种发现能力,即在寻求探索时,因为某种机缘意外地发现了其他有价值的东西。……书中有一句话,我们并没有执意去找它,可因为某种机遇偶然发现了,这才意识到原来这句话简直就是为自己而写下的。在随手翻阅经典著作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这样妙手偶得的共鸣感。”作者在评价对经典的阅读,而我此刻和作者的评价共鸣着,是不是有点“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奇妙感呢。

  如果这本书在哪里会对普通读者造成困难的话,就是它原本是写给日本大众的,因而出现了大量对日本民众而言比较熟悉的类比和经典,譬如印在日元上的福泽谕吉童鞋、《源氏物语》、清少纳言、松尾芭蕉;譬如《家政妇看见了》、《绿山墙的安妮》和之前大火的晨间剧。但是反过来,追日剧的家伙们并不会对这些内容感到陌生吧,何况里头还有司马迁、有孔子、有鲁迅等等我们熟悉的家伙们呢;也有凡是在西方大学读书、接受博雅教育时必然要熟读的克尔凯郭尔、福柯、卢梭、笛卡尔、乔治奥威尔、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基、列维施特劳斯、马尔克斯等等。所谓经典,就是电影《后天》里就算冻死也不能烧掉的书,或是《伊莱之书》里那样、文明灭亡之时人类最后的慰藉。生而为人、恰好识字,便不能不读、不敢不读。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六):素颜处子的魅力

  张三八个月大的时候喜欢抓起家人丢在桌子上的鸡骨头吮吸。张三爹说,你还小,这个消化不了,你得先吃流食。

  张三八岁的时候还只吃流食,张三爹又说,你这么大了,正在长身体,得啃点硬东西,说完扔给他一块排骨。

  张三十八岁那年暑假去工地搬砖,临近开学,他披着一身黝黑的皮肤回家。张三爹问他每天在工地吃什么。张三拿起瓢,一边从水缸里舀水喝,一边说吃硬得硌牙的馒头和齁死人的咸菜。

  张三爹挺直腰板,踮起脚,伸长胳膊拍拍张三晒得脱皮的肩膀说,仙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一场人生的指点,一本书的阅读指导,就算别人做出的攻略再完美,也不如自己去走一走,去参与体味。

  由译者武继平翻译斋藤孝[日]的这本《经典的魅力》就属于有营养的“硬东西”。

  这本《经典的魅力》前半部分是写“怎样读经典”,后半部分是向读者荐书。这种推荐不是网络吆喝的998或298。它是作者斋藤孝心仪的50部经典名著和附加推荐的50本经典必读。

  那么,什么是阅读?

  阅读是与作者攀谈,与自己的对话。与作者对话能管窥其际遇,与自己对话可探觅自我。

  什么是经典?

  经典是经过时间考验,在历史轮回下自动筛选而出。是一个领域内的首创,是诠释人类对世界及自身探觅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什么是魅力?

  首先,你知道她和你当下的生活一样,每一幕都是现时的,独一无二且注定消逝的。其次,你知道你正参与其中,你可以尽情解读。

  如今,现实干扰,教育蒙昧,社会嘈杂,互联网泥沙俱下;世俗“标签”太多,“成功学”传播太快,浮于表面的潮流与声音是糖衣炮弹,是张三喜欢习惯果腹的“流食”。我们无暇去翻山越岭,懒得啃“硬东西”,不屑深入社会探究生活,懒得独立思考。似乎大家都懂得生活的套路与成功的风向。

  然而,阅读经典是一种摆脱随风摇摆的途径。经典阅读的积累,会转化成一种“无意义”的所得——经历过会有所共鸣,了解过会明其义理,深思过才能明悟,厚积后定能薄发。无论是内化后充实己心,还是外化后举一反三,靠的是一颗好奇而谦卑的心和你从未停下的脚步。

  毫无疑问,经典的文学作品里文字背后代表的深刻意义,足以构成一个要素齐全的大千世界。这个世界,只要读者愿意,都可以参与其中。

  读书是一项成本很低的投资,阅读经典尤甚。经典的魅力就是可以催生读者的“读”和“思”,可以勾起读者的“理解”和“评判”,继而每一位读者会忍不住产生“自我思考”和“群体交流”。

  人类从未停止进化。这种进化是潜移默化的。阅读也是。阅读的方式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思考可能不会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什么,但会让我们明白自己是怎么走到今天,怎样才能够活得更加坦然。

  杨绛先生曾说:年轻人你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

  现在看来,或许这句话的深意是:年轻人你的问题不是书读得少,而是经典读得少。

  经典的魅力就像素颜处子,刚翻阅时感觉阻滞、干涩。而后便成了引导与被引导的状态。接下来就是翻山越岭,探幽发微。直至据为己有,玩味一生。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七):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经典文库

  本书整体两部分,前半部分说如何读经验,后半部分列出了50+50部作者认为的经典作品。作者因为是日本人,所列图书里列了不少日本作品我没读过,不是日本作品的我读的也少——这个很可能是因为视野和接触面的不同。

  考虑即使对经典看法各人也都有不同观点,作者列出的五十本经典名著我不打算追看,但是本书仍然对我很有启发。

  形成不同的阅读方法有助于理解。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经典文库。

  通过阅读好书,对世界形成自己的认识非常重要。根据目前有用和未来有用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目前有用就是工作中能用到的,同辈推荐的行业著述,未来有用是对能对自己观点有长远影响的书——不要随波逐流地读,要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也许每个人说的都是不对的,也正因如此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经典文库,最好是经别人推荐、自己选择之后,认真阅读而形成的。只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别人才拿不走。

  以上的书都是我读过的,还有些书正在读,希望能不断丰富,真正形成属于我自己的“经典文库”。您呢?

  另:以现在读书的速度和个人的精力限制,我本人每年读书很难能超过200本。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八):阅读经典,提升魅力

  小时候对于书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崇拜,觉得凡是能变成铅字的,都是权威性的论断,写那些书的人都是很了不起的。那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书上就是这么写的!”长大后才知道,书上也有出错的时候。再后来,出书的门槛越来越低,市场上各式各样的书花花绿绿,让人目不暇接,大有把人逼成选择尴尬症的趋势。

  可是,越是浮躁喧嚣的时候,我们越是要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选择那些经典的读物来充实、淘洗自己的灵魂。叔本华曾经说过:“高级的精神文化,往往会使我们渐渐达到另一种境地,从此可不必再依赖他人以寻求乐趣,书中自有无穷之乐。” 

  《经典的魅力》这本书旨在引导人们重视经典阅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经典的方法,并不断扩大经典阅读的范围。

  在这本书中,“经典”的含义被扩大,它不仅指文学上的名著篇章,还包括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内的对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著作,还包括那些虽然不是很出名,但对自己的人生和思想产生过重大震撼的书,即“自我经典”。

  明确了经典的含义以及重要意义后,作者具体地讲述了经典阅读的十大诀窍,和读者共同探讨经典阅读的方法,然后援引涩泽荣一、孔子、歌德、小林秀雄、古今中外四位先贤的阅读技巧,并在书的最后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特别心仪的五十部经典名著。

  这本书的作者斋藤孝现任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对于文学驾轻就熟,博士课程期间专事教育学研究,所以,精辟的理论下,也有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适合学生或者从事文学研究的人看,其指导意义也更明显。当然了,如果你热爱文学,热爱阅读,这本书依然能给你带来莫大帮助。

  阅读能给人以思考,经典阅读更能启迪人的思维,但经典的意义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而是要充分和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是引用,谈话中也好,写作、演讲中也罢,经典的引用能提高谈话和演讲的层次,让其更富有说服力。还可以是你阅读后的再思索,是和你自己的生活产生的一种共鸣,这种共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程度的不同因人而异。一旦你对某句话有了共鸣,你对这本书也就有了不同的感受。

  作者在讲述这些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时候,也注意到了和读者的互动。如在阅读的第五大诀窍——“引入法”阅读中,作者给读者出了一道题:歌德曾经说过:“青年喜欢受刺激甚于受教诲。”请大家将这句格言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时间为一分钟。在“舞台表演式”朗读中也给出了我们大量的例子,方法和实践密切结合,理论就不再是空泛的,而有了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再有一种阅读和实际结合的方法是,把书中的理论和生活的实际相结合,让经典的东西贯穿于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结合不仅是天天阅读,也不只是在说话、写作的时候用,而是把经典中的思想结合实际情况,把个人的思想和生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作者在这一节中举的例子是“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涩泽荣一。他把《论语》当成经典,弄懂吃透,不仅写出了《论语与算盘》等著作,还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用《论语》作为指导思想,创建了自己的商业王国。说实话,日本人在阅读、活用经典这方面的能力确实让人吃惊,甚至很多在中国国内并不红的经典,到了日本就焕发出新的生机,并能引起新的探讨和研究热潮。如,《孙子兵法》等,也被广泛应用到了日本的商业战中。

  对此,作者也提出,有些经典是好的,里面的思想也不错,关键是要弄清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如果一味地死搬硬套,那不仅丢人现眼而且会得不偿失。

  经典的书籍不能束之高阁的,而是要经常接触,要仔细认真地读,有方法、有技巧地读,既要“如琢如磨”,品出其精髓,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面,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即要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读出自己的感悟。我们从作者举出的五十本经典著作的分析和解读中也看到了作者对于经典的理解和高度。

  经典经过时间的冲刷,虽然内容上和我们有了时代的隔离,但它们的思想和灵魂隔着时间的长河依然能和现代的读者产生共鸣。“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而这个人永远是那么忠实、那么耐心。多多阅读经典吧,它必将成为我们提升个人魅力的一个坚实的阶梯!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九):我们还需要阅读经典么?

  1

  以前在沈阳读大学的时候,正逢赵本山小品如日中天,同学们之间互相开玩笑也都是带着这些梗。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到商场陪同学买鞋子,他穿上感觉还行,我说那你走两步看看。营业员也跟着说,走两步……她说完之后自己禁不住哈哈大笑,我和同学莫名其妙的看着她,她边笑边模仿者说,走两步试试。我们才知道这又是小品里的梗了:走两步,可能走瘸了。

  但是这些梗用多了,都觉得特别的无聊和反感(或者用Boring来形容比较贴切)。

  蔡康永《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在说话之道里也说,有时候讲笑话就像翻跟斗。适当的插科打诨可以,但是太多这些笑话和梗,反而让说话不自在。

  但是,又过了很多年我才明白,其实不是因为说话方式的问题,而是因为这些梗其实偏低俗了。

  虽然我并不认可领导人们对建筑说的“奇形怪状”论和对文艺说的“正能量”论,但是有些东西的确是有层次一说。

  就像二人转和巴赫,在音乐的境界上,的确是有层次的;而小品不胜其烦的笑料,和幽默的喜剧也是有区别的。

  2

  罗辑思维有一期推送《最美唐诗》这本书。

  罗胖说,为什么要让你的孩子或者你自己读读唐诗,就是因为如果你看到了很美的风景,比如落日余晖下,有一只野鸭子飞起,你站在一个阁楼上眺望这水面上的这美丽的一切,禁不住的感叹一句——请问,这一句话,你是说“哎哟卧槽,太美了”,还是“落霞与孤舞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就是读唐诗的魅力。

  我估计那本《最美唐诗》肯定卖得很火,连我都买了。

  不仅是唐诗,还有很多经典的书籍都是一样:看起来不当吃不当喝,但是你有了这个修养,你自己都会觉得美。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人类用思维发明了语言,又用语言重新塑造了思维。

  我们很多的文化,都是基于语言产生的,没有语言我们不知道我们最终思维的向度有多高。而语言的代表就是这些经典的书籍,进一步讲,实际是经典重塑了我们的世界和思维。

  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我们关于悲剧、喜剧和正剧的理解,又启发了我们从这个角度继续探索;达尔文进化论,塑造了我们关于生物的认识,同时又让我们在这条认知之路不断证伪前行;而关于“证伪”这个词,是卡尔波普尔帮我们认识自己思维的逻辑一个关键的塑造……而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很大程度上,甚至都是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塑造的。

  所以,了解一个社会,感受一种生活,提高一种认知,经典,都很有用。

  3

  之前,我并不推荐有什么必读书目。这是因为我知道很多人并不读书,你推荐了必读,反而让他更心生反感;也有一些人,弄的那些必读书目,实际上是只是因为自己的眼界太窄,读起来并无必要。

  但是,读小说的如果不看《百年孤独》,爱哲学的不懂《纯粹理性批判》和《科学研究的逻辑》,搞喜剧没看过《哈姆雷特》,做股票的没看过《证券分析》……你的思考的深度和眼界,就会永远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有的人说,我每天都读公众账号也挺好的。这对于以前从来不阅读的来说,碎片化阅读的确提高了人们阅读文字的能力,但是起不到提高思维能力和感受能力的作用,最后还是要回扣经典,才能提高一个人的认知层次。

  4

  我手头的这本书就是介绍经典的魅力的,连书名就直接叫《经典的魅力》。

  这本书是日本人写的,我们对日本是有隔阂的,但是阅读经典的感觉却是想通的。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介绍日本的经典,也有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我提到的《百年孤独》和《进化论》。

  这本书很符合日本人的遍书习惯:细致认真,逻辑清晰。

  首先也是追问阅读经典的好处,然后给大家提供阅读经典的“十大诀窍”,有些方法我比如浸泡式阅读和高潮阅读法(不是你高潮,是书中的高潮部分,别想歪了哈),我自己也用过就是点读。但是能总结出来十大方法,还是让我大开眼界,也帮助我系统化的自己的阅读方法。

  随后的篇章,作者介绍了四位日本先贤人物的阅读技巧,这些先贤我一个也不熟悉,但是他们阅读的方法有启发性。

  最后一章,既然介绍经典阅读法,则肯定是要介绍一些经典。作者分7节介绍让人沉浸的、改变社会的、蔚为壮观的、解读感性的、直视愚昧的、芸芸众生的和生存美学的七种作品。

  这里面有莎士比亚的有歌德的有马尔克斯的有达尔文的伽利略的……等等等等。

  5

  如果我们想开始阅读经典,从这本教你怎么阅读经典的开始,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不打算阅读经典,只是想了解一下,这本书也是个不错的开始。

  但是这本书封面设计,的确过于简单了,让人觉得很轻飘。

  虽然知道引导阅读经典可能是个注重内在本质的事情,但是方面设计的水平,其实应该也是经典的一部分,不是么?

  而开本选择用A5不是流行的B5开本,也让这部书显得不是那么厚实。当然这样做,我们拿起来比较方便,旅途中看看也是很好。

  阅读经典,从阅读《经典的魅力》开始。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十):经典阅读十法

  现代社会咨询那么发达,我们还要不要读经典?

  毫无疑问的,本书作者是提倡一定要读经典的。

  虽然历史上无数人的思想情感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但是一代代的古人们不断打磨、传承下来一些经典作品,这些伟大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代的人的精神,这些伟大的作品也在促进语言的进化和完善。不管科技如何发展,我们人类的思想情感发展变化并不大,如果我们养成不断接受经典熏陶的习惯,就能从经典作品中汲取滋养自己的营养。

  现在的信息浩如烟海,连经典作品的数量也是浩如烟海的。所以本书作者从现代人读经典的角度讲了读经典的阅读十法。

001.阅读前打好相关知识的基础

  在阅读某部经典前,可以先从了解周边信息开始,比如,有没有一些名人是怎么读这本经典的?有没有一些现代译本可以先供学习?作品的时代背景等等,先从外围开始了解会减轻阅读难度。

002.锻炼引用能力

  平常读书后要学会引用书本原句。比如,在跟人交流的时候,为贴合当下的场景,想起来某书,可以介绍自己最近读了什么书,然后再引用一句原著里的话。平常多引用,会提高解读能力,也会选要点。也通过引用来磨练自身的爱好和感性认知来进行选择。

  这个方法也可用于写读后感。在写读后感时引用三个经典句子。围绕每一个经典句子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这句话吸引你的原因?二是自己是否有过有关的体验?最后找到与这三句话都有关的一个关键词做为题目来进行写读后感。

003.追溯阅读法——从经典的影响力入手

  这个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追溯:

  从身边喜欢的作品追溯到原点。现在被称赞或被大众喜欢的作品的作者有没有谈到他受到哪些经典作品的启发或影响,这样就可以去追溯前面的经典作品。

  从喜欢的作者喜欢的作者进行追溯。有些你喜欢的作者,他也会有一些喜欢的作者,可以去追溯。

  从经典作品中找到暗藏的经典作品。有些经典作品会提到某些经典作品,或者引用了某些经典作品的写作方式等,可以去追溯阅读。

004.片断阅读法——不通读全文

  经典作品有那么多,我们也没有时间精力去全部读完,而且有些内容确实是对我们没有什么用处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片段阅读。很多教科书就选取了某些经典作品的经典片段进行学习。我们平时阅读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经典片段对自己的影响,不必总是拘泥于“总体”,拿这个片段与自己做一个链接。

  在阅读过程中也锻炼自己不要让自己的眼睛麻木,要善于发现经典片段。

005.“引水式阅读”——活用自我的经验

  在阅读时寻找与自己的共通项。发现有触动自己的片段时,要立马注入自己的一个小故事,这样你就和经典发生了关系。

  通过错开阅读法带来新发现。通过反复运用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再回顾阅读发现经典对生活的影响。

006. “浸泡”式阅读

  这种阅读法就是教我们不要急于对作品做出判断、或急于读完一本书,要把自己浸泡在作品中去体会和感悟。

  1)加括号悬置——当碰见和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时候,就把内容悬置,不按惯用的价值标准去判断。

  2)日课——每天规定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让自己的身体习惯式阅读。

  3)三年读一本书。

007.高潮阅读法

  顾名思义,就是对高潮部分进行阅读,一些作品的高潮部分写的跌宕起伏,情绪饱满,阅读起来会对你的帮助更大。

008.舞台表演式朗读

  通过朗读来加大解读的深度,解读会加强朗读的能力。

009.平衡阅读法

  就是阅读时要学会结合自身现状的习惯,要心态稳重而真诚地品读经典。把客观意义上的把握和主观释义相结合。

010.构筑自己的经典森林

  经典那么多不可能全读过来,所以可以在每个领域都有“我的经典”1-2本书,让一本书成为我人格的一部分。

这阅读十法我总结为三条:

  1.经典难度大的话,可以先从别人对它的理解开始阅读,通过周边的了解后再深入了解经典。

  2.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联系自身实际,让学习到的内容能运用到实际。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固定时间阅读,大声朗读,写读后感,敏锐去发现等。

最后作者后面列了他认为的50部经典作品:

  001沉浸在作品的世界里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紫式部《源氏物语》

  《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艾米丽·勃朗台《呼啸山庄》

  歌德《浮士德》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2.改变时代、改变社会的力作

  笛卡尔《方法论》

  伽利略·伽利雷《星际使者》

  卢梭《社会契约论》

  达尔文《物种起源》

  福泽谕吉《劝学篇》

  尤克斯奎尔·克里萨特《透过生物看世界》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3.蔚为壮观的古典世界 《旧约全书·新约全书》(福音书)

  《古事记》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希腊·罗马神话》

  司马迁《史记》

  《万叶集》

  《论语》

  柏拉图《会饮篇》

  4.赏析作者的感性与人品

  福泽谕吉《福翁自传》

  富兰克林《富兰克林自传》

  吉田兼好《徒然草》

  清少纳言《枕草子》

  松尾芭蕉《奥之细道》

  梵·高《梵·高艺术书简》

  5.直视人的愚昧与脆弱

  鲁迅《阿Q正传》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卡夫卡《变形记》

  司汤达《红与黑》

  《佛陀语录》

  莎士比亚《麦克白》

  6.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世阿弥《风姿花传》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

  7.生命的觉悟,生存的美学

  日本阵亡学生纪念会《且听大海之声》

  《平家物语》

  九鬼周造《“品”的构造》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痼疾》

  新渡户稻造《武士道》

  宫本武藏《五轮书》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夜与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经典的魅力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