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症候群》是一本由[法] J·M·埃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尔摩斯症候群》读后感(一):Syndrome
这本法语名叫《Le Mystère Sherlock》,但完全不是正常套路的推理推理推理。
背景挪到瑞士.贝克街旅馆,11个赴福尔摩斯研讨会的资深福迷,大雪封山时全部挂掉,很像荒诞版《无人生还》吧。情节上并没特别出彩,整体翻译稍有些生硬,如果是福迷看看也还有趣。
书名选“症候群”(syndrome)这个词,对形容入戏太深后心理失常的人还是比较准确的,凡事过则失控,过则失心疯,要克制
《福尔摩斯症候群》读后感(二):自留
一本仅有237页的悬疑小说,2020年三月开始看的,拖到2021年三月才看完。你猜为啥? 十个对福尔摩斯故事了如指掌的“专家”,远离人群的荒野山庄,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参会人员一个接一个死去。 经典的暴风雪山庄模式+拥有探案思维,而不是对境况和未来无知无觉的故事主人公们,这样的组合对于推理小说迷来说太有诱惑力了。令读者不禁想:哎呀!每次看暴风雪山庄模式一直死人我就觉得要是我在那里我的操作绝对不是他们那样!这不完成了我一直以来的愿望么!让我看看推理迷们会怎么操作! 我就是被这样骗到的…… 完全不是这回事哦。 说是福尔摩斯症候群,研讨会的参会人员已经都走火入魔到了对所有现象都要给出演绎推理的程度。遇到挨个死人的现象时也没有什么别出心裁的操作。甚至故事中大家言必称福尔摩斯如何如何,但行为上却半点都不往福尔摩斯的优点上去努力…… 打着崇拜福尔摩斯的旗号,本质是为了讽刺侦探小说中经常使用的名侦探“神汉”化处理,因此行文风格一直偏向幽默讽刺。意趣也是有的,但翻译没有那么有风味,所以传达起来差点意思。 这书要说差吧,也不是很差,就是让人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罢了。让人骂都懒得激情四射地骂,平庸是罪。
《福尔摩斯症候群》读后感(三):福迷之死
J.M.埃尔,一个法国作家,作品多为黑色幽默的悬疑侦探类,因为喜欢加莎.克里斯蒂和柯南.道尔的书,从小就萌生写侦探小说的想法。但不同于他们两位的写作风格,除了悬疑之外,他的小说还有一丝荒诞疯狂的意味在里面。
在我的记忆里,《福尔摩斯探案集》是悬疑侦探类第一本被我买回家的书。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那个时候竟然会看男孩子喜欢看的书,并且还看得特别入神。我记得我是看完了一本又去买过一本。事隔经年,我都还能记得当时看书那种又迷又紧张的气氛。这本书,是同样热爱侦探福尔摩斯的作者写的书。福尔摩斯于我虽不至于是福迷,但因为青春洋溢的时候有过记忆,所以也显得特别。
故事发生在五月的瑞士美人根山谷,一个叫做贝克街的旅馆里。大雪封山,与外界隔绝了四天。接到任务的波塞冬中尉和旅馆的老板里加特利赶往旅馆去。三天前,旅馆接待了一批福学研究专家,然而雪崩之后,十一个人全部死亡,无一人生还。专家组调查,却在一大堆材料上发现一个记者的日记本。
真正的故事,来源于日记本。里面充斥着对福尔摩斯的一系列研究和回顾,对喜爱摩尔摩斯的福迷们绝对是一场饕餮盛宴。大部分书都会有目录,这本书却没有目录。它以四天时间为章节,写日记里四天发生的事情。这四天里,介绍了福迷卷宗的人物侧写,有福尔摩斯补白,还穿插有几个教授写的信,以及笔记。从书的结构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形式无疑是很新颖的,设计精巧,构思巧妙。
我觉得这群福迷们,就像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著名小说《堂吉诃德》。主人公堂吉诃德迷恋于中世纪的骑士小说,沉湎于病态的幻想之中,以游侠骑士的面目出现,主持正义,维护真理,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目标是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实现民主、自由和平等。福迷们追逐的,何尝不是一场梦魇?分不清虚幻和现实,最后死于自我的恐惧和病态之中。
《福尔摩斯症候群》读后感(四):人人都爱福尔摩斯
法国人写的以老牌英国文学为基础的书。大抵也像我的这张照片:传统英式可颂却抹上了厚厚的Nutella。
福尔摩斯与诸葛一直是我的精神偶像,大抵以智商崇拜为基础的我的审美只是如此简单与匮乏。福尔摩斯并非一个完美形象:虽然智商很高生活习惯却很糟糕——把烟丝放波斯拖鞋里、依靠浓度6%的可卡因提神……可是他却是全世界热爱侦探推理的人们的神:思维敏捷、身手矫健、精通音乐、超人的脑容量与精细的洞察力。
书中的十个小伙伴也是全世界福尔摩斯的信徒中成员,他们聚在一起,为了一个福学教授的位置各怀鬼胎。这本书的行文十分法国,前半部分的描述铺垫散乱随性,后半部分却引入对于人性的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以雷斯垂德探长精辟的结论作结,再次描绘出一幅人性的滑稽画。
推理并不是这本书的长项,更多还是对于人性的观察与描绘,从而唤起读者的思考。
推理小说从柯南·道尔,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再到埃勒里·奎因,诡计想的写的都差不多了,再难翻起什么新意。BBC翻拍的《神探夏洛克》算改变得十分成功的作品,然而诡计的设计也不过在炒旧饭罢了。
但有什么关系嘛?只要有福尔摩斯,那就够了!
《福尔摩斯症候群》读后感(五):X与Y
今年读的小说有点多,迄今为止读的22本书中,有11本是小说或小说集。《福尔摩斯症候群》是最有趣的一本。
一群福尔摩斯骨灰级粉丝——他们不仅仅是粉丝,还都是研究福尔摩斯的专家学者——为了争夺一个福学(福尔摩斯学的简称)教授的职位,聚集在瑞士一家小旅馆中召开研讨会,一场雪崩使得小旅馆变成了一座密室,11个人接二连三的死去,最终无人生还。
去年读阿婆的《无人生还》就被深深震撼,本作明显有致敬之意,阿婆的这本书还成了此案件一件重要的线索。除了致敬阿加莎克里斯蒂,作者更是要向福尔摩斯的作者柯南·道尔致敬,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福尔摩斯超级粉丝,不仅谈的说的都是福尔摩斯,还深信福尔摩斯曾真正存在过,一群为福尔摩斯痴狂的家伙。
“一个人物造就了一位作者,而不是相反。”(P107)
日本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中的男主角工藤新一变成小孩子后给自己取名为江户川柯南,姓是致敬日本的侦探小说之父江户川乱步,名则是纪念侦探小说的鼻祖柯南•道尔。
阿瑟·柯南·道尔出生于1859年,父亲是一位不得志的公务员,郁郁寡欢酗酒为乐,最后得了精神病。柯南·道尔23岁的时候开始动笔写小说,他开了家小诊所,经营状况很一般,等病人上门的时候有大量的时间用来写作。1887年28岁的时候柯南·道尔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血字的研究》,这篇小说多次被退稿,最后在《1887年比顿圣诞年刊》得以发表,稿酬只有27英镑。历史上最伟大的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由此诞生,也奠定了柯南·道尔作为侦探悬疑小说鼻祖的地位。
成名后,柯南•道尔开始创作《米卡·克拉克》、《白色纵队》等历史小说。为了写《白色纵队》,道尔花了2年的时间进行研究,读了150余本各类著作,写满了是几个笔记本。而写福尔摩斯,道尔从来不做这些功课,信手写来,完成一篇小说绝对不超过一周,其中不乏错误和前后矛盾的地方。但是,受到欢迎的仍然是福尔摩斯侦探故事,道尔不得不硬着头皮下下去。
1893年12月在《最后一案》中,道尔将夏洛克·福尔摩斯“杀死”。这受到了大批读者的严正抗议,道尔不得不在三年后让福尔摩斯复活。
一个鲜活的人物创造出来以后,连作者也对他无能为力了。
《福尔摩斯症候群》读后感(六):小心笑破肚皮~~
據埃爾的故事所描述的,在大雪紛飛的瑞士度假山莊裡,陸陸續續來了一群來自各地的福迷(福爾摩斯迷),每個人極盡所能的展示關於「福爾摩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證明」,也就是說福爾摩斯真有其人的意思,或者對於福爾摩斯各種「私人事務」(包括性向與妻子兒子的下落)的獨到見解,無所不用其極,爾虞我詐的直接攻擊或者背地裡的陰險嘲諷,或許淪為老套的大雪山莊謀殺案,但是因為介紹故事的整個過程,根本是一場華麗文字的笑話大全,另外,若真福爾摩斯的死心瘋狂書迷的話,他們對於這種卯足了勁反諷柯南道爾的文字,恐怕是要嘛就是笑裂了嘴,否則就是氣得牙癢癢的吧?
這個會議在因為雪崩而被掩埋的度假中心之中照著步驟展開,暫時不去考量通風與食物的問題(畢竟斷電了),四天的時間裡十一個人以各種不可思議的方式陸續死亡,直到最後一個生還者報案之後,還是被救難人員撞開大門後給辦了一場及時的告別式。
當你以為消防救難單位與探長終於竭盡所能地拼解釋出「每一個意外死亡」的合理性,或者證實有如「有翼之闇」裡的十億分之一可能性的換頭巧合,之後,那種咬文嚼字的辛苦閱讀時光終於要結束了對吧?雖然換了你不少澆熄肝火的笑聲,卻也實在非常傷腦或者應該可以說是有點不耐,畢竟意外的爆點不多,你會跟我一樣認為這個故事只是持續賣弄的文字幽默感(其實有點難懂)。並沒有太多的內涵,而且把福爾摩斯迷的這個聚會根本是一場鬧劇笑話而已對吧?
六個月後,當中士在酒吧裡看著新聞媒體表揚新上任的福學(福爾摩斯學院)院長,並且大力讚揚他如何的實至名歸的同時,突然發現了一件「或許」可以解釋當時那場雪地山莊裡,瘋狂殺人的手法,以及殺人的動機原來是……..
你也許沒看過任何一本「阿嘉莎」,或者你只知道「福爾摩斯」與「華生」是搭檔,根本對他們的破案事跡沒有印象,就算是這樣也不要緊啦!法國JM埃爾的寫作功力,已經夠讓你沈淪在這個黑色喜劇的漩渦裡,歡樂不已。在開放式的結局的架構下(好啦!我知道昂首公雞哥又要嗤之以鼻了!),我竟然惹起一身淡藍色的塵埃,在擺著已經闔上這本書的桌上,縈繞著一種因為某些陰謀的關係,而死的不明不白的哀傷。
《福尔摩斯症候群》读后感(七):一场荒诞版的《无人生还》
十一位骨灰级福尔摩斯迷为争夺困一个福尔摩斯教授的职位聚集于一家在瑞士山区贝克街的旅店里。一场雪崩切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四天之后消防员破门而入,却只发现十一具尸体。究竟谁是凶手?他的作案手法又是什么?
从小到大这些年关于各种推理的小说也看了不少,日本的有江户川乱步、松本清张、宫部美雪;英国的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瑟芬.铁伊,美国的埃德里.奎因,还有近期国内新起的诸多推理之秀。不同国籍的不同作者,作品各有特色与亮点。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英国的柯南.道尔和他笔下的夏洛克•福尔摩斯。
我不清楚全世界究竟具体有多少福尔摩斯迷。只知道1893年作者在作品中将福尔摩斯与写死后,引发了读者们的强烈不满和抗议,甚至有书迷戴黑袖箍来纪念这位小说人物。由此来看福尔摩斯是多么的深入人心。这个虚幻的人物已经被广大书迷真实化,书里书外分不清楚了。
《福尔摩斯症候群》的作者J•M•埃尔将这些痴迷于福尔摩斯破案故事的人分为如下的等级。
福迷I级—III级:反复阅读福尔摩斯探案集。
福迷IV级—VI级:热衷考据,搜集和福尔摩斯有关的物品,加入相关社团。
福迷VII级—X级:相信福尔摩斯确有其人,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华生结了几次婚?福尔摩斯有没有儿子?女房东是他的秘密情妇?
假如到了X级,最好的情况,早上吃点 药;最坏的情况,死于非命……
故事讲述的就是境界已经达到X级这样一群骨灰级福尔摩斯迷们的故事。他们对于福尔摩斯的各种研究简直可以用刨地三尺来形容。什么亚森•卢平可能是福尔摩斯私生子啊!贝克街的女房东应该是福尔摩斯的秘密爱人。还有人甚至甩出了自己是福尔摩斯的重孙这枚重磅炸弹。各种令人咋舌惊叹的假设联想只有你不敢想的,绝对没有他们不敢说的。以至于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有一种这是一群从精神病院跑出来的疯子聚在一起开福尔摩斯研讨大会的感觉。
就像作者所列的等级那样,他们取得了最糟糕的情况,死于非命。
看过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人应该都熟悉她所写的知名推理小说《无人生还》,那应该是阿婆最为经典的作品。十个人齐聚与世隔绝之地,不断的有人死去,凶手就在这十人之中,却不知究竟是谁。你以为活到最后的那个就是凶手?那可还真是不一定啊!
本书正是借鉴了《无人生还》模式,作者用法国人特有的黑色幽默,在《福尔摩斯症候群》为你讲述一部荒诞版的《无人生还》。
印象中的推理小说都是严肃谨慎,高智商烧脑的,但是这本书却带给了我与以往看推理小说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你充分集结脑细胞去思索凶手究竟是谁,另一方面你的笑神经却在作者的不断调动下不由自主的失去控制。故事的结局很是出人意料,虽然有些牵强,但是似乎也合情合理。不过我们的作者可不是如此低水平的推理小说家,最后一页高能翻转。告诉你究竟什么才是真相?
借用作者在此书的最后一句话来总结吧。
“管它呢,爱说什么说什么,不过想象一下还是可以的……”
《福尔摩斯症候群》读后感(八):福迷之无人生还
五月,瑞士美人根山谷,珍藏着许多福尔摩斯展品的贝克街旅馆,十一名福尔摩斯骨灰级粉丝入住这家旅馆,这里将举行一场研讨会,选出一名最能胜任巴黎索邦大学福尔摩斯学教授职位的人,然而意外的雪崩使得旅馆与外界隔绝了四天。雪崩三天后接到求助信号的波塞冬中尉和旅馆老板里加特利等一众人士急忙赶往旅馆,不料却发现与会的十一个人接连死亡,无一人生还。经过专家组调查,发现了一大堆福尔摩斯相关材料和一位记者的日记本。真相到底如何,凶手是否隐藏在十一人之中?他们是为了除掉竞争对手,互相残杀?还是有隐藏在旅馆中的第十二个人?抑或是莫里亚蒂幽灵或者波洛粉丝清除异己的毁灭仪式?
这是小说《福尔摩斯症候群》的梗概。书中的死亡事件无疑是典型的“孤岛模式”,这种故事设置可以视为是对对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的致敬,福尔摩斯粉丝加上《无人生还》的故事情节,这简直是福迷和阿婆迷的狂欢盛宴,让人兴趣大增,一拿起书来就难以放手。本书作者J•M•埃尔是法国作家,从小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柯南•道尔的书,长大开始写侦探小说,作品多为黑色幽默的悬疑侦探类。但不同于两位前辈的风格,悬疑之外,他的小说还有一丝荒诞疯狂的意味,有读者评论他的书:“每页都有笑点。”埃尔2006年以小说《看好狗》(Prenez soin du chien)出道,而后保持每两年出一本书的速度在文坛发展,2012年出版的《福尔摩斯症候群》拿下了法国两个文学奖,并被翻译成意大利文、俄文、日文、中文等多种文字。
毛姆在《三位日记体作家》里说过:“日记体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在法国比在英国更受作家青睐。”就本书而言,毛姆的说法无疑是对的。《福尔摩斯症候群》中所有的破案线索和故事发展均来源于与会记者的日记本。该日记本里详细地记录了福尔摩斯的一系列研究和回顾,对喜爱摩尔摩斯的福迷们而言这绝对算是一场饕餮盛宴。本书没有目录,它以四天时间为章节,根据记者日记记载的事情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四天日记里详细地介绍了十一位与会福迷的人物侧写,增加了“福尔摩斯补白”,穿插着几个教授所写的信件及笔记,最后加上事后旁观者的观察得出破案线索。从结构上来说,本书的结构形式无疑设计精巧,构思巧妙,让人耳目一新。
该书语言幽默,如作者将痴迷于福尔摩斯的福迷分为几个等级:1)福迷I级—III级:反复阅读福尔摩斯探案集;2)福迷IV级—VI级:热衷考据,搜集和福尔摩斯有关的物品,加入相关社团;3)福迷VII级—X级:相信福尔摩斯确有其人,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华生结了几次婚?福尔摩斯有没有儿子?女房东是他的秘密情妇?4)假如到了X级,最好的情况,早上吃点药;最坏的情况,死于非命。与会的十一人皆是X级骨灰福迷,他们掘地三尺地研究福尔摩斯,各种假设联想让人瞠目结舌,如亚森•卢平可能是福尔摩斯私生子,贝克街女房东应是福尔摩斯的秘密爱人,甚至有人声称自己是福尔摩斯重孙,颇有一种这是神经病和疯子聚在一起开福尔摩斯研讨大会的感觉,最后他们果然都得到了X级福迷的最糟糕结局:死于非命。
本书最后由雷斯垂德探长给出了一个看似有理有据的结局,然而再读下去作者又给出一个似乎穿透迷雾的真正结局,翻转了故事,由于第二个结局的开放不确定性,两个结局均可视为真结局,留由读者定夺。第一个结局算是中规中矩的推理之作,事件结束后第二个开放式结局的增设,不但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也丰满了故事发展的可能性。书中选择了《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比较有争议点的几个人物或事件,作为各位与会“学者”关于“福尔摩斯”的研究成果,一些放在研讨会的学者发言中,一些放在记者笔记“福尔摩斯补白”中,各种一般人绝对想不到的联想和猜测满足了许多福迷私下的想象,也推动故事的发展。对福迷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充满福尔摩斯各种八卦和内幕的资料大全,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很有趣的推理讽刺小说。
《福尔摩斯症候群》读后感(九):反套路的福迷仙境
福尔摩斯的普及度在大众之中极高,而福尔摩斯的续作和相关作品也层出不穷,这部作品则是建立在对福尔摩斯的研究基础上,以福迷的和福学研究者的美妙环境为背景展开的故事。
事件的初始是展现一个发生在被暴风雪阻隔,失去电力资源的孤立无援的福尔摩斯主题“贝克街”旅馆中福尔摩斯研究学者全员的死亡事件,之后便是营救者插入事件,通过现场的记者奥黛丽的笔记进行推理的故事。全书的内容分部十分明确,由记者奥黛丽记述事件发展过程的笔记,“福尔摩斯补白”内容,参会人物的人物侧写,事后旁观者的观察几个部分组成。
故事中的死亡事件是很典型的“孤岛模式”,这种背景的设置由后文也可以看出是对阿婆《无人生还》的致敬。而与之不同的设置是最后一个死者奥斯卡的死因被刚到场的侦探认为是发现者的失误所为,而这种设定的改变直接创设了一个在普通解答的基础上与“荒岛模式”的局外人相关的半开放式结局。
书中的两个结局由于第二个结局的不确定性,均可视为真结局,由读者定夺。第一个结局其实算是反推理作的老梗,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这种设定的读者来说还是非常震撼的。相对的,这种结局对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伏笔设定来说要求较低,作者在讲述时设置的伏笔数量也较少,大概作者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在事件结束后增设了第二个开放式结局,丰满了故事发展的可能性。结局二的设置其实也比较简单,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将“孤岛模式”中的死者和故事外的营救者联系起来,使得营救者们不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死亡事件,而是作为其一部分,从“作中作”的模式跳出,成为联系整个事件的一个可能,同时为接受不了这种“胡来”的读者打开了一条更容易接受的道路。
此作由于过程中大部分笔墨放在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有关福尔摩斯的扩充上,事件中参与者推理的过程极少,导致推理的结局相对于类似设定解答的作品来说震撼度大幅减弱,但是阅读过程是非常愉快的,从作为福迷和小说本身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作品。
首先是明晰的分部和叙述的方式。文章是由笔记中“过去”的事件,“现在”的世界交替组成,其中关于孤立的杀人事件的记述占大部分,其中又分出与会人员的介绍,有关福尔摩斯的研究内容,还有会议进程中发生的日常或非日常事件,摒弃了法国作家译作常出现的拖沓的特点,全程内容十分饱满,基本不会产生无聊的感觉。
其次,在对日常的描述中,作者还是保留了法国作家对人物和环境的细腻刻画,但是并不是绵密却拖沓的描述,而是用一种辛辣讽刺的语言,迅速直截地将每个人展现的状态表现出来,使人物形象非常生动。这种在人物刻画上的亮点也是与柯南道尔和阿婆的作品特点类似的。作者虽说是福尔摩斯粉,却借用自己的偶像的特点来讽刺书中的所谓“福学研究者”们。整个学术体系的腐败,学者们沉溺欺骗谩骂他人品质恶劣攀高踩低的本质,被作者借用最初的旁观者记者奥黛丽之口,以极其夸张荒诞的幽默语言记述众人的对话。哪怕只有寥寥几人,也表现出了整个学术风气的败坏,进而折射出社会环境的腐败本质。全篇充斥着福学研究者对同行的谩骂讽刺内容,夸张而有趣,而对福尔摩斯刻意的片面解读也使福尔摩斯的形象受到伤害,这大概就是“爱到深处自然黑”吧。即便会有人不喜太过夸张的表达方式,也对这部作品很难有影响,作者将主要内容设置为与会记者的笔记,笔记所描述不过是记录再加上记者奥黛丽本身的感受,所以语言的夸张幽默同时也反应着人物的心理状态与变化。总之,就是事件里和事件外相互链接巧妙的作品。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福尔摩斯”的研究内容和会议过程中提出的诸位“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对于福迷来说绝对是大收获。文章中选择了几个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比较有争议点的几个人物或者福本人的特点,一部分放在研讨会的学者发言中,另一部分放在记者的笔记“福尔摩斯补白”中。各个方向有趣的猜想满足了许多福迷私下的想象,同时也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推动着一些情节。旅馆的环境设置也配合着福尔摩斯在《探案集》中的描述,整个事件的舞台都与福有关,案件本身也和福(还有阿婆)密不可分,对于福迷来说绝对是梦幻之地。即便是普通读者,这种对福尔摩斯的扩充丰满程度读起来也会感到愉悦。
总的来说,对冲着推理来的读者来说很一般,对福迷来说是一本内容很充实的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是很有趣的讽刺小说。
第一个结局的末尾处探长说“如果非要说出一个罪魁祸首,那好,那非侦探小说莫属……”,一边在设定上致敬三巨头之一阿婆,一边在解答上推倒推理小说的套路体系,配合着充斥全书的黑色幽默,整个氛围是一体的,趣味性很强,值得一读。
《福尔摩斯症候群》读后感(十):幽默反推理——福迷谋杀事件
十一名福尔摩斯骨灰级粉被困瑞士山区的贝克街旅馆,那里珍藏着许多福尔摩斯展品,他们要在这里举行一场研讨会,选出一名最能胜任福尔摩斯学教授职位的人,却一个个接连而死。凶手隐藏在十一人之中?是为了除掉竞争对手,互相残杀?还是隐藏在旅馆中的第十二个人?抑或是莫里亚蒂幽灵或者波洛粉丝清除异己的毁灭仪式?
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福尔摩斯X+级粉丝,就如磕了药一样,笔下的十一个福迷从始至终嗨到爆。十个福迷心怀鬼胎,对波波教授阿谀奉承,觊觎教授职位,玩出各种各样的花招,拿出不知来源的手稿、照片和录像,堪称福尔摩斯的野史档案簿,大量的福尔摩斯秘闻奇事浮出水面,为读者增添不少奇幻色彩,很值得玩味:
1)福尔摩斯恋爱史
2)福尔摩斯的虚构的还是真实存在的?
众所周知,福尔摩斯式伪装大王,经常用化妆术变成各种各样的角色,在《黑彼得》中,他甚至在伦敦至少有五处临时变装的住所,而贝克街221b公寓也只不过是他的临时住所了,那么说的话,在最亲信的华生面前,福尔摩斯是不是真的福尔摩斯?其次,我们似乎对福尔摩斯的童年、父母、生日一无所知,他声称自己没有爱情也没有朋友,在装死三年后跟魔咒一般不可思议的冒了出来,古怪个性令华生也难以捉摸,他究竟来自哪里,因为这一个谜题,催生了许许多多同人小说,也为晚辈作家天马行空的笔墨空间——福尔摩斯被塑造成德拉库拉伯爵侄子、西藏喇嘛灵魂的化身、甚至被伦敦小灰人操控个宇宙外星人。并且福尔摩斯总是讨厌获得公众知名度,隐姓埋名是他一贯的作风,而贴身的华生也对他的过去讳莫如深,难道他只是通过哪些将他们故事的人而留下的,只是一件艺术品或者现实的剧作家,一个虚构的神话?作者其他部分的讨论中也给出了存在的可能性。1888年的伦敦两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为何福尔摩斯正传里没有留下蛛丝马迹呢,难道福尔摩斯就是开膛手杰克本人?这个一直藏在福迷心中的心病,然而作者却给了十分简单的解释——开膛手杰克是记者杜撰出来的。第二点,文中一名福迷教授的演讲稿说,是福尔摩斯从莱辛巴赫瀑布跌落之后消失了三年,这三年里他去了哪里?福尔摩斯曾在挪威旅行时使用的假名是Sigerson(西格森),也就是西格的儿子(Siger son),而Siger在挪威语里就是“胜利”(Victoire)的意思,即亚森·罗宾的奶妈维克图瓦尔。于是,亚森·罗宾是他们的私生子的假设浮出水面,而更巧合的是,1894年1月福尔摩斯和亚森·罗宾同样在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但是父子相认失败。
本书以遗留录音、信件和笔记的方式展开叙述,虽然线索一个不少,但剪贴式的文字描述像是文字游戏,让人啼笑皆非的混乱场面和打斗闹剧,让读者鲜有机会进行案情的梳理和过滤,却又深陷其中,上演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暴风雪山庄谋杀剧场。在语言风格上,黑色幽默的特点十分的突出,在竞争者接连倒毙后,作者用一种歇斯底里、略微夸张的文笔,将现代化的语言和复古的谋杀现场结合起来,让本来应该恐怖惊悚的血腥现场,变得富有艺术性的洒脱,与其说作者文风如此,倒不如说也是一种蒙蔽读者、挑衅读者的风趣。正如补白中节录的一段:
“我们将推理继续向前推进,不仅要寻思自问,侦探陷进去的犯罪阴谋都是真实可信的吗?……再想一想,福尔摩斯把演员们引进自己的公寓与他们共演了开场好戏,这是专门为华生导演的喜剧吧?……华生就是侦探小说读者自己的形象:一个幼稚无知的志愿者。”想想看,这场暴风雪山庄谋杀案,不正是像作者导演的一出侦探喜剧吗?而正在桌前阅读这本书的读者,化身为幼稚无知的志愿者,福尔摩斯说什么,华生全盘统统接受;而作者笔下的十一名福迷怎么推理,读者也统统接受这些推理,将故事甘愿想象得悲剧、富有悬念、有点激情。
“有人因此得出结论说,福尔摩斯的才能更多地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上,而不是在推理判断能力上,因为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足以征服所有人,其中包括那篇小说的读者和证实他分析的读者……于是问题来了:我们能读懂谜团小说吗?我们真的在看该看的东西吗?或者说,我们不由自主地被讲故事的人操控了吗?”显然,作者打碎了每个幼稚读者的美梦,我们被作者操控了,但依旧有规律可循,我想这就是不同于纯粹的黑色幽默小说的地方吧。说到阿婆《无人生还》和《福尔摩斯探案集》,两者遵循的规律永远是相同的,逻辑永远是第一奥义。作者在前面却不断的重复着福尔摩斯探案的语录正是强调这个奥义,虽然在探长的解答似乎否定福尔摩斯式的逻辑演绎法,具体的细节并没有详细说明,但我想作者一定是抱着读者的心态来完成本作的,否则他也不会回归到“当排除了所有其他可能性,还剩一个时,不管有多么的不可能,那就是真相”这句话上来。而结尾的双重解答又表明了作者开放性的创作思想——打破传统又兼具古雅,让我不禁想起来《毒巧克力命案》的反推理的魅力,现代的推理能做到这点,已经算成功的。
最后,说下我希望的福迷心态(不如说是推迷心态):
零级福迷:一本侦探小说都没读过。(从零开始) …… 最高级福迷:忘记了福尔摩斯的一切。(还是从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