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4-02 15:15: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读后感1000字

  《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是一本由郭志凯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读后感(一):【雨枫试读】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郭志凯《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读后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直到世界尽头(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86123270/ 文:直到世界尽头 郭志凯寄来他的新作《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如梁翘柏的推荐语所说,北漂的生活并没有把他的理想消磨掉,难得爱摇滚的郭志凯一直能保持着年轻的心。 看他在书中写汪峰,写窦唯,写郑钧,写与洪晃一起工作的日子,写他在北京混迹并各种挣扎,时刻有危机伺机埋伏着,而他都用智慧与友善逐一化解,这些都让人感受到一个心怀理想的人为实现理想百折不挠的那股劲儿。 他的北漂故事,是所有为理想打拼和奋斗者的浓缩,深具代表性。如果你也有同样或相似的经历,一定会有带入感。读书过程中我不期然想到一句话:“我们有困难,但我们也有理想。”困难和理想在人的左手和右手上,只是理想无形,使人们以为它不存在。那就让我们读读这本书吧,它不是鸡汤,是真的营养。愿我们和郭志凯一样——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读后感(二):【雨枫试读】三十岁是道美丽的分界线

  《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这本书的装帧很奇怪,线装本,还是校对本,我说不清楚,但是很明显,这是一本新鲜出炉的烧饼,很香很脆,正如郭志凯的少年生活,写得很从容很勇敢,但其中无不流露出的是一场场酸甜苦辣,他摆过地摊,反对城管,他做过经纪人,组织过演唱会,他还当过记者,写过小报道,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他的坚持与选择下,都成为了一段段不可磨灭的回忆。今天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的青春,是回来回忆的。 时光的车轮总是向前奔腾,对于有且只有一次的青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能,当回首来时路时,除了感叹自己的成长之外,还应对未来有所期盼。凯凯写的是自己的奋斗史,其实那是北漂人的奋斗史,至少还是记录着音乐人的豪迈与坚毅,都说贵圈很乱,规矩太少,那无非是戴着有色眼镜看着旁人,因为我相信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春秋冬夏,只不过我们无意于欣赏彼此的风景。 说不清,道不白,这本书引起了我的共鸣,或者说引起了那些曾经奋斗已经或即将成功的人的共鸣,不是因为你成功了才坚持,而是你坚持了才成功。对于一个城市、社区、团伙,你只是一滴水,如果想保持着不被干涸的状态,你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了一片汪洋中,那些孤芳自赏、自我感觉良好的少年,其实你拥有的只是六七十岁的心脏。 活着,很累很苦,但是这些累、这些苦如果能激发你内心的斗志,让你不安,让你奋发,则是有意义的。我相信,过了三十岁,就是人生的半程,对于前半程,无论精彩还是无奈,都已经是过去,而剩下的后半程,则可以用一个美丽的词语去形容,那就是未来。正如你经历的只会属于死神,你未经历的才能把握在手中。郭志凯作为早期的北漂,他是成功的,成功并不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腰缠万贯,而在于让自己的理想得到了初步的实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较好的把握,建立在实际基础上所做的事情就不是瞎折腾,相反那些好高骛远的行为只会让我们无时无刻地逃离北上广深。并非大城市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人情冷漠,就让一代又一代青年远离,相反正是这种大家有梦想、有未来的愿望,让我们更加热爱红尘。 我们有理由相信,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即使到了六七十岁,你归来仍然是少年!

  《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读后感(三):【雨枫试读】三十岁是道美丽的分界线

  《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这本书的装帧很奇怪,线装本,还是校对本,我说不清楚,但是很明显,这是一本新鲜出炉的烧饼,很香很脆,正如郭志凯的少年生活,写得很从容很勇敢,但其中无不流露出的是一场场酸甜苦辣,他摆过地摊,反对城管,他做过经纪人,组织过演唱会,他还当过记者,写过小报道,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他的坚持与选择下,都成为了一段段不可磨灭的回忆。今天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的青春,是回来回忆的。 时光的车轮总是向前奔腾,对于有且只有一次的青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能,当回首来时路时,除了感叹自己的成长之外,还应对未来有所期盼。凯凯写的是自己的奋斗史,其实那是北漂人的奋斗史,至少还是记录着音乐人的豪迈与坚毅,都说贵圈很乱,规矩太少,那无非是戴着有色眼镜看着旁人,因为我相信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春秋冬夏,只不过我们无意于欣赏彼此的风景 说不清,道不白,这本书引起了我的共鸣,或者说引起了那些曾经奋斗已经或即将成功的人的共鸣,不是因为你成功了才坚持,而是你坚持了才成功。对于一个城市、社区、团伙,你只是一滴水,如果想保持着不被干涸的状态,你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了一片汪洋中,那些孤芳自赏、自我感觉良好的少年,其实你拥有的只是六七十岁的心脏。 活着,很累很苦,但是这些累、这些苦如果能激发你内心的斗志,让你不安,让你奋发,则是有意义的。我相信,过了三十岁,就是人生的半程,对于前半程,无论精彩还是无奈,都已经是过去,而剩下的后半程,则可以用一个美丽的词语去形容,那就是未来。正如你经历的只会属于死神,你未经历的才能把握在手中。郭志凯作为早期的北漂,他是成功的,成功并不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腰缠万贯,而在于让自己的理想得到了初步的实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较好的把握,建立在实际基础上所做的事情就不是瞎折腾,相反那些好高骛远的行为只会让我们无时无刻地逃离北上广深。并非大城市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人情冷漠,就让一代又一代青年远离,相反正是这种大家有梦想、有未来的愿望,让我们更加热爱红尘。 我们有理由相信,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即使到了六七十岁,你归来仍然是少年!

  《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读后感(四):【雨枫试读】不论多少岁,愿我们永远是少年

  拿到书本的时候,扉页上还有作者的签名留念,很是欣喜~~

  2018年8月份,我已经37周岁了,但是我依然庆幸自己保持这少年的激情和天真,岁月似乎让我越来越年轻,生活似乎让我越来越平淡从容。作者说: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可是与我而言,不论多少岁,愿我永远是少年。

  每个在北京打拼的人,似乎每个人都有一部成长史,不同的是,有的人是成功的,有的人是失败的。成功的人在北京生活游刃有余,而失败的人在北京生活捉襟见肘,我还好,两者之间吧。

  京城的生活多姿多彩却也残酷无情,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北京抓住幸运的机会,所以我很羡慕作者,除了自己的努力,还遇到了相帮相携的贵人,踏踏实实的做事,勤勤恳恳的做人,凭借出色的能力得到了认可与尊重。

  可惜,我一直都是运气特别差的人,之前是因为“无知”而运气差,所以我一直努力改变自己的“无知”,希望可以给我积累出好运气。有句话说:人在运气不好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盲目的努力,而是慢下来思考,有耐心地做事,毕竟“老天饿不死瞎家雀”嘛,认真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真诚对待身边的朋友,耐心等待好运气。

  其实,还羡慕作者的是,可以有机会与那么多明星合作,明星能够成为明星,不单是因为她们漂亮的外表,更因为她们充盈的内心,她们身上那种努力奋斗的追求,不经意间都感染着我们。俗话说,相似的人总能聚在一起,所以作者做人做事的态度,也给我很深的印象,要做个靠谱的人。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可以有机会到祖国各地走走,于是眼界开阔了,心境似乎也较之前明朗了一些。有的时候不那么难为自己了,也不那么难为别人了。但是有的时候还是因为情绪激动差点失控,于是学了一个《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跟着老师,一步步的修正自己,也正是因为有了老师的指导,才发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自负的久了,心理情绪膨胀严重,才发现我真的已经许久许久没有好好学习了。嗯,以后还是要多看好书多认真学习,希望明年的认知能够再提升一下。

  所以,不论多少岁,愿我永远是少年。这样我依然可以有孩童般的好奇心,依然可以有少年般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有一天可以周游全世界~~

  《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读后感(五):【雨枫试读】而立后的征途,归来仍是少年

  常言道:自古英雄出少年。

  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少年时代了,一个人的命运也是从少年时期开始有了分水岭的。

  翻开这本《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满目袭来的是妥妥的不服输与正能量。看着书中那个从北漂开始,一步一步迈向自己理想之地,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王国的作者郭志凯。我想,这本书的书名真正能够解除我对他的好奇,毕竟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的背后也许不仅仅是一个个奋斗的血泪史,更多的也许恰是少年永不服输的劲头及对未来永远满怀的憧憬与希望吧!

  还记得“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理想,那些少年的特质属性会给我们回去时的路点上一盏灯。就像《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的作者郭志凯,这个现在有着“著名乐评人、音乐人、作家、填词人,资深娱乐策划营销专家,北京卓雅凯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多重身份的“少年人”,也曾经在自己真正的少年时期,以热血供养过自己的梦想。也曾在跌跌撞撞的日子中,以梦想照进现实。也曾在不知道未来在何方的时候,努力的以经验充实自己的履历。

  看到郭志凯曾经的“小商贩岁月”,让我想起我曾经在报社工作时的一位领导,他和作者有很多相同的奋斗经历。也曾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来到我们这个城市,摆过地摊儿、在工地做过运砂石的小工。曾经在生病的时候,艰难地将馒头一口一口塞进自己的嘴巴,只是怕没人照顾的他昏死过去也没人知道。就这样,也是一个机缘巧合后,他到了我当时工作的这家报社。其实用他的话来说,他刚来的时候,真的是什么都不懂,一点一点从其他同事身上偷师。后来因为学得快进步也快,领导最后将他变成了编辑。在我看来,编辑是一个很枯燥的工作,因为我做过,但是根本坐不住,每天对着那些方正飞腾软件上的绿色杠杠,一点一点校对排版,简直是一个考验耐性的工作。但是他扛住了那些枯燥和不耐烦,最终成为了这家报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想起郭台铭说过的一句话:“我喜欢用饿过肚子的人。因为饿过肚子的人,头脑特别清楚。”所以,在这本题为《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的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少年人”的奋斗、成长和坚守,这也是我最想学习的。

  愿我而立之后,归来仍是少年。

  《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读后感(六):雨枫书馆 岁月磨砺出的“少年”

  当拿到快递,撕开包装,翻开书的封皮,首先看到作者提写的自己名字,及那句“青春不老,永远少年。”下面是签名和日期时, 被一个作家“祝福”的感觉第一时间占据了内心。虽然我对作者一无所知,但那种被重视的激动之情油然而生,把书和签名那页都晒到了朋友圈,引来一个又一个点赞。

  2004年-2007年也曾在首都留下自己的漂泊时光,对于曾经的一个北漂来说,作者生活轨迹的辛酸与崎岖能产生强烈的共鸣,相比而言自己还算幸运的多,没有作者的坎坷。佩服作者的坚韧与不屈,混的风声水起也算成功的一个。这是一本很励志的自传,书中读到的是一个不屈服于现状,情商又很高,又很善于感恩和学习,不断奋发向上,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向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断折腾,不断向前的榜样。正如封面前类似卡片上印的一条笔直的路,却是上坡下坡起起伏伏,生活如是,人生亦如是,可能有些作为的人都会这样吧,笔直的路中会不断的有崎岖,随着年龄的增长,蓦然回首时,所有经历过的一切,都是别人不可复制的保贵精神财富。

  对于越来越功利的社会形态,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与那些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的“星星”经常的亲密接触,一定会有一些高高在上不可一视的态度。可行文中并没有出现一丝一点,从头到尾都能感受一种亲和力。所谓书如其人,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一个普通人奋斗路上的“血泪史”,一份淡然也在行文中自然的流淌。真的很让人为之钦佩。

  生活中的每一次挫折与困难都是炼金石,强者都是一次又一次跌倒了又爬起来,善于解决问题,义无反顾地折腾与不惧不怯的勇敢者。有时候也会傻傻的想,人的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这个哲学上一直争论的问题,认真思考过的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也许认为要活出自己的价值,至少为着自己的模糊理想努力过奋斗过,也算没白来一遭吧?记得南怀瑾南师说过:“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的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生而为人我们在无可奈何的生活中活出了自己精彩,活出了自己的价值,总比浑浑噩噩地活了一辈子,到头来一蹬腿,一闭眼,都没有可回味,没活明白的强的太多。

  一个向上的人,又在我的精神世界中注入了一丝正能量,非常感谢。

  “过了三十,我还是少年。”是一份岁月淘沥过的返璞,更是一种经历过生活磨难的智慧沉淀。生活不断向前,只为不付生。

  《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读后感(七):【雨枫试读】用情商经营事业

  迟到的青春是持久的青春。——尼采

  “时代变了,以前瞎折腾被看作浪费生命,现在稳定却被看作浪费生命。看来,时代是用来被改变的,生命是用来浪费的。”看到这段话,真是感觉真是不一般,一针见血啊。以前有份工作,就是一干到退休,谁要是离职,恐怕得被吐沫星淹死。现在谁要是守着一份工作,墨守成规,恐怕就是不求上进的典型人物了。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代在变,思想也在变,被作者郭志凯一言击中,也让我对这本《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有了另一层的看法:迟到的青春才是持久的青春。

  本书作者郭志凯,著名乐评人、娱乐营销专家。

  都道是要出名要趁早,或是趁着年轻出去闯荡江湖。那么三十岁的作者才开始北漂的生活,在大多数眼中,是非常的晚了。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人生体验。当作者拿出积蓄的一半,只身前往北京,和每一个怀有梦想的人一样,开始了北京的生活。没有年轻的优势,没有高学历的优势,没有人脉,凭借的就是为了梦想而拼。但是这个拼,是讲究技巧的。从摆地摊开始,卖旧杂志,谁能相信,他可以月收入六千元,这可不比写字楼里的白领差。关键是他,是如何做到的,考察市场,对,哪怕是卖旧杂志,这也有市场调查,哪些人喜欢,喜欢哪一类的杂志,哪些人是定期买,哪些人是一时兴起等等,城管来了如何逃生,甚至于城管的出查时间都要去考察一番。如何稳定市场,从提前自身商品的包装,提升自己的形象开始,到赠送小礼物,发送暖心短信,定期推送杂志,既让购买者免除日日来问日日等待的心情,又让购买者有一种被放在心上,有一种顾客是上帝的感觉。也正是这样,一传二带的,来购买的人也越来越多。从这些小事情,小细节,都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商是非常的高,他是用情商来经营他所干的事情。

  只要有梦想,只要努力,人就永远年轻。如果换成别人,或许就觉得满足了,在北京有着这么好的收入,上班时间还不用固定,也挺不错,或许就一直这样坚持下去了。可是他不是,因为那不是他的梦想。“我的折腾,就是为了梦想拼命,就是为了成功拼命。”从高收入到零收入的报社成为除了大学生外的一个实习生,至少这里离着梦想更近一些,使劲闻也能闻到梦想的气息。不会打字,没关系,慢慢学,没有电脑,先借,再买,一个一个字的打,一个一个词的打,到稿子成形。这种从高到低收入,下坠,落泪,瞬间都成为永远的记忆。当签定合同的时候,唯有他留下了。

  在社会实践中,情商比智商重要。有人就有江湖,有人就有各种圈,混圈是无奈也是必须。与其求人,不如努力提升自己。当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有能力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自己的圈,自己的人脉。凭借着对梦想的追求,对工作的努力,成功是汗水和努力积累起来的,从地摊,到报社,到洪晃的团队,到“煎饼侠”大鹏前经纪人,到大腕的演唱会营销策划,到自己成立公司,这一路走来,他从来没有因为稳定而停下脚步,没有觉得可以而停下努力,他追随着梦想而前行, 用高情商经营着事业,也最终让我们看到他的成功。

  这本书很朴素,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漂亮的插图,却是实实在在。作者很用心地告诉我们,在社会中,情商比智商重要。 用情商经营事业,一定成功。

  《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读后感(八):【雨枫试读】青春不朽,无关年龄

  刚好赶上五四青年节,读读郭志凯的《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看看70后的北漂心路历程。

  郭志凯从一个无人脉无学历的农村娃到北漂十来年的“圈儿里人”,一路成长的过程都一笔一划的记录在这本书中,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有一点一滴打拼的不容易。他经历过的摆地摊,报社实习,一天卖杂志赚个20元就美滋滋的生活,这些我没体验过。但当年上大学时,经过地下通道的确会买些旧杂志看看,郭志凯笔下的北漂生活有血有肉,不是诗与远方的梦想,是实实在在的日子。

郭志凯:著名乐评人、音乐人、作家、填词人,资深娱乐策划营销专家,北京卓雅凯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曾供职于《音乐生活报》《TimeOut北京》(洪晃)《世界都市ILOOK》杂志,搜狐娱乐艺人部主管(大鹏董成鹏经纪),新浪网专栏作家,《环球时报》《BQ北京青年周刊》《Vista看天

  关于北漂的话题不少,有卖苦情的,有卖理想的,极端的故事简直不要太多,透着不切实际。写实在生活的少之有少,讲真,在北京漂,你用心折腾的话,总有所得。郭志凯把走出农村的心思还有跟城管斗智斗勇的故事都大咧咧的写给你看,好的坏的都有。不需要卖情怀,也没有鸡汤,就是十年的北漂日子。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还有如此踏踏实实讲自己的人不多了。

  咱不是娱乐圈的人,也没有郭志凯那般辛苦的打拼生活,只是按部就班的升学上班,在北京生活的普通人,关于明星的故事就是个八卦,也没交集,郭志凯作为大鹏的经纪人,书里面写了不少草根明星拼搏的小事儿。每个北漂都不容易啊,但大家都在坚持着,说远方有理想浪漫,想得到的话只有风雨兼程。

《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节选

  很佩服郭志凯对自己的定位,还有他的思路。最开始到北京,迫于生活压力,他摆地摊,能每月赚个6千多,摆地摊儿摆好了也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但如果来北京就是为了摆地摊,那还不如在老家开店做小老板。他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缺的是什么,他能在北京站住脚的根本,就是没忘了自己的本心追求。解决温饱,从零做起,当娱记,文学底子弱,就去北大蹭课,弥补不足,不断的奔着他想做的事儿去,最终达到目标就是水到渠成了。

  他所讲的“我还是少年”,是那颗初心,那骨子折腾劲儿,多少人在远方呆久了,麻木了,已经忘了为什么要到远方;多少人在远方呆久了,忘了自己曾经风雨兼程的不容易,只想着出人头地虚假繁荣,拼命抹掉自己的过去。而那些留在远方继续折腾着的少年们,才青春不老,越活越有趣。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

哪怕到了40岁,咱也依然少女心!青年节快乐!

  《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读后感(九):为什么你宁可羡慕嫉妒恨,却不肯努力奋斗拼

  相信很多人最近都看了《人民的名义》,就算没看过的,也应该有所耳闻。其中有几个角色特别有意思,如“胜天半子”祁同伟,“心怀宇宙”孙连成。有很多人可怜祁同伟,也有很多人同情孙连成。说他们是权力固化下的牺牲品。一时间,为祁同伟洗白的文章无数。

  那么,祁同伟所做的一切是奋斗吗?祁同伟在黑化之前是个好青年吗?

  在我看来,不是。

  他的心态不够好,在跪之前和跪之后都不好,跪之后,不仅心态,连灵魂都不好了。这是他最终变质的根本原因。

  他为自己不值,他抱怨,埋怨,最终恨,报复——而这,却被他自己“理解”为奋斗。

  这是努力吗?这是奋斗吗?

  真正的奋斗,是不屈不挠;真正的努力,是知耻而后勇;真正的拼搏,屡败屡战。挫折会有,失败会有,沮丧会有,埋怨会有,甚至羡慕、嫉妒都会有,唯独没有恨。

  真正努力的人,都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哪怕偶尔会释放一点负面情绪,却永远不会“太想进步”到“恨天恨地恨世界”的地步。

  努力,是成功之基;好心态,是成功之源。

  最好的心态,是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是永远不忘初心,长怀本我。

  这样的心态很难得,这样的心态加上努力,肯定会成功。

  比如那本书《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以及那本书的主人公——郭志凯。

  郭志凯现在看来算是一个成功人士,但是,看过书的人都知道,他的出身很草根,很屌丝。和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一样,不是官富二代,就是个普通农村少年。而且,他学历还不高,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专业技能。就这背景,无论放哪个故事里,都妥妥的一个炮灰角色,肯定活不过两章。而就是这种糟糕至极的初始设定下,郭志凯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一点点地为自己画上了圆满的主角光环。

  出身农村,最初的梦想就是想去城里,不想当一辈子农民——特朴实的“理想”,一点也不高大上。没有诗和远方,没有阳春白雪。一个农村少年,就这么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幸好,他喜欢音乐,又开了比较长时间的唱片店。卖掉唱片店,只身前往北京,让他这个怀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理想的年轻人,因为与“音乐”沾边,而没有显得过于土鳖。

  可是,初到北京,无亲无故,一无所长,还是免不了懵圈。

  如果是祁同伟那样的“奋斗”青年,要么就找点豪门大户,靠着“男儿膝下”去换点“黄金”,要么就提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了。毕竟“太想进步”是我压抑不了的理由,“胜天半子”是我无法拒绝的借口——怎么能一开始就歇菜呢!

  而普通“奋斗青年”郭志凯不一样,他很普通的摆起了地摊,卖起了杂志。而比“普通的普通青年”不那么普通的是,他卖杂志有很多心眼。“私人订制”——郭志凯在十多年前就玩起了这一套。我看到那一段时,心里完全是一个大写的服字。

  郭志凯的奋斗有点小人物的狡黠,这狡黠又幽默,又有点可爱,不与他人更不与社会对抗,通过理解与合作,来达到大家共同的进步与发展。

  这是一个有好心态的人的奋斗,这是必然会取得成功的奋斗模式。

  他的心态年轻,所以,他相信自己一直有时间去改变一切,他一直有闯进,有进取心。就像书上那句“愿你既知年轻用功的好处,也知努力是指一生不断地持续向前!”

  所以,摆地摊虽然很赚钱,但是,他还是决定去学习,去追求真正的理想——音乐。

  为此,他去大学蹭课;去报社面试——被拒绝后便说不要钱白干,只求一个进步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太想进步”,祁同伟那算什么?

  苦心人天不负。郭志凯最终越来越进步,越来越能得到好的机会。终于,混进了娱乐圈,终于,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那么多大牌的演唱会,别人搞不定的,他都能搞定;给大鹏当经纪人;给洪晃运营博客;成功案例实在是数不胜数。

  关于成功的原因,一方面他有小聪明,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他足够努力,且心态极好。这一点我非常佩服。

  我们很多人现实生活中,看到别人的成功,总难免生出羡慕嫉妒恨的情绪,却不愿意唤醒努力奋斗拼的欲望。一看到别人的成功就认为别人不是官二代就是富二代,要么就是天纵英才、贵人相助、运气爆表……总之,坚决不承认努力的作用。

  努力,好像也成了负面词语,甚至往往还和傻逼挂钩——挣那么点钱,你还努力,你是不是傻逼;只有脑子不好使的人才努力,聪明人干事都用巧方法;傻子才努力,托人多方便……诸如这样的话。

  很可悲,也很可怕。如果一个民族连努力都不相信,甚至连努力都去诋毁。

  但是郭志凯本身的故事证明,努力还是有用的,努力还是有回报的,哪怕你底子再差!

  当然,你还有有个好心态,还要有个少年之心。

  这就够了。真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过了三十岁,我还是少年》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