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是一本由[法] 阿敏·马卢夫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读后感(一):另一个角度的十字军东征
第一次好奇十字军东征,是那部《天国王朝》电影的上映。被吸引的是耶路撒冷面具王的霸气,萨拉丁的雄心,还有狮心王查理的盛名......些此热闹情节。多年后看过更多史料才明白这部电影叙述的背景时期正是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敌视至今的渊源关键。公元1096年7月,法兰克人向君士坦丁堡的进发埋下了随后200年阿拉伯人的灾难,也汲取了东方医药、天文、地理、数学、农业......诸诸领域的滋养。然而打击的涌败却导致了穆斯林世界的闭关自守,衰退的除了经济文化,还有民族性格的敏感以及容忍度的降低,千年之后仍视西方世界为天然敌人。可是他们似乎忘了,在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坍塌之后他们对基督世界的掳掠,以及基督徒在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的瑟瑟。风起与云涌,角色互交叠,不过是一切的侵略都源于衰败.......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读后感(二):上班之后正式步入阅读正轨的第一本书,弥补了自己在中东知识方面的不足
本书对于历史知识不太全的我而言比较晦涩,前期我零散读了四十多页,之后终于集中于上个周六日两天读完了。本书让我对中东问题的历史有了大概的了解。该书内容丰富,时间节点、地点位置与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且频繁变换,更让人感到中世纪纷争的频繁与混乱。内讧、继承、篡位等应接不暇,有时我很难将人物关系与地图的关系理顺,但也算半摸半爬地看完了。
正如本书后记中阐述的,阿拉伯的落后和闭塞有其自己的根源,而十字军的东侵只是其导火索,在矛盾爆发前阿拉伯世界的文明已经呈现衰退落后的景象。反观法兰克人,他们在阿拉伯世界吸收了大量的璀璨文化精华,包括数字0,美食,甚至文中一处不经意间提到的冰沙制作等等。闭塞与狭隘必然导致落后的局面,即便在全球化的今天,中东地区也依然纷争不断,对外界的一切产生冷漠与怀疑,这些现象有历史的偶然也有其自身的必然。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读后感(三):一部非历史专著
首先说,这部作品虽然涉及到历史题材,但是在目前研究中世纪,尤其是十字军东征历史的学术圈中,这一部作品并不被认为是严肃的历史专著,它仅仅是一部可读性很高的流行历史读物。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作者因为缺乏历史教育而导致的缺乏明确的主题和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并且充斥着相当多的源于作者本人猜想的臆测。
目前关于以阿拉伯视角叙述十字军东征的作品不算多,有许多仍然是学术文章和文集。不过已经有两部更有价值的作品正在市面上流通:Carol Hillenbrand在1998年所著的.The crusades: Islamic perspectives和Paul M. Cobb于2014年出版的The Race for Paradise. 前者对大量阿拉伯语第一手材料进行了翻译和分析,真正意义上在历史学术界打开了以东方视角分析十字军东征的大门;后者则弥补了前者没有参考和对比拉丁语资料的遗憾,同时描述了在十字军东征时期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
希望能对真正有兴趣了解十字军东征历史的朋友有所帮助。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读后感(四):一段历史
这本书有几个很独特的点。
1. 市面上大多数讲十字军东征这段历史,都是通过欧洲人的视角去讲述,少有的切换为阿拉伯的视角,所以,过程中能读出AB面的感觉,更加丰满更加完整;
2. 书中也表述的很清晰,相比侵犯者而言,阿拉伯人,这帮穆斯林内部更加不团结,内斗不断,内耗不停,只有几个关键节点才通力合作,但200年间却始终未改分裂的基因;
3. 宗教信仰是表象的征伐战争的原由,但深层次还是离不了政治、经济利益和权利诱惑,无论是战争双方的哪一方;
4. 耶路撒冷,一个神奇的存在,作为几大宗教公认的圣地,在这段历史中反倒成了最脆弱的存在,深受战争荼毒;
:十字军东征的三大骑士团:马耳他骑士团、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都是为了生存。最惨的是圣殿骑士团,1013黑色星期五,圣殿骑士团几乎被不靠谱的法国国王团灭,自此消失。之所以提到了这几个骑士团,是因为,公司几年前还定制了同样标志的文化衫,就,呵呵了。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读后感(五):一本简单介绍阿拉伯人观点的科普读物
这本书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从事十字军史的研究,而是为了简要的使读者了解阿拉伯人在当时及以后对十字军运动的看法,所以篇幅并不是很大。由于出身的原因也能感觉出作者叙述时明显的文学性特点。这本书对于丰富我们对十字军历史的认识有很大帮助,但是仍有许多进步的空间。结语部分的总结很有价值,作者在谈及西方的破坏性之外,也从内部分析了阿拉伯世界的局限性,期望能探索出一条摆脱混乱状态的道路。虽然这还不太现实,但是法兰克人除了破坏也有学习,穆斯林虽处于先进地位,却既抵触又不屑向西方学习,这个见解还是很不错的。就这个版本的书来看也有不少问题。首先,如果将之作为一本历史作品,每章所引材料没有出处,很难辨别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来自引用。其次,书籍的结构设计有点莫名其妙,书后所附章节说明和名词解释完全可以放在正文下加注作解,否则这种只是让去后面翻看的解释十分不利。再次,书中的译名既取古法又按伊斯兰常用的称呼是可以理解的,不过鉴于此类作品的稀有性建议可在译名后加注常见的译法,最后,是一些错别字和细节错误,还得改正。腓特烈二世是西西里国王和神罗皇帝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读后感(六):挑一些刺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们以往看到的都是从欧洲人视野看待的十字军。这就会像看电影一样,十字军胜利我们就会欣喜,十字军失败就会感到遗憾。虽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十字军在多次东征中犯下了许许多多罪行,包括屠戮耶路撒冷,劫掠君士坦丁堡,以致拜占庭人更讨厌这些拉丁人。但是我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忽视这些恶行。有时候想想人类的心理真的非常奇特。
但如果换做从阿拉伯角度看,从这本书的第一页开始,你就会自然地地换了个角度。内心里对苏丹的大军和臣民生出亲切感,同仇敌忾。所以阅读本书带来了绝佳的体验。另一方面,作者非常有见地,深刻地认识到阿拉伯世界经由这长达几百年的东征逐渐变得保守和不宽容。我们现在是无法体会到1000年前伊斯兰世界的伟大和文明。抚今追昔,这本书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反思和启迪。这绝不仅仅是描述中东的书。任何能够自省的中国人都能受益匪浅。
接下来又出现许多错误。比如著名的士麦那翻译成斯玛纳,现在的地名伊兹密尔翻译成伊兹米儿,这些不仅是约定俗成的名称,而且也是百度和携程上比比皆是的名字。这种乱翻译让人极其怀疑翻译及编辑的工作素养。然后地图和正文页对不上。地图上出现大马士、科尼亚,正文里是大马士革和孔亚。最可笑的是在译者前言里还特地说明本书将参照英文约定成俗的翻译,把大马士翻译成大马士革。
结论是,翻译从来没有接触过中东历史。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读后感(七):简评与译本的一些小问题
文笔很好,叙事性强,翻译总体通顺流畅,部分专有名词并未用常见的译法或似乎刻意用了旧译,倒全不影响阅读。但此中译本有几处小问题值得商榷。
1. 参考原书英文初版(The Crusades through Arab Eyes, Al Saqi book, 1984),其中第一部分“入侵(1096-1100)”有章节标题“The Cannibals of Ma'ara”,当指的是十字军攻陷Ma'ara城后出现的食人现象,而中译本作“玛拉的食人族”,语义似乎有些不妥。
2. 英文本第五部分为Reprieve (1187-1244,意思指向对十字军或基督徒武装而言,那段被彻底赶出圣地前的局势缓和期,从时间节点的划分上也是如此,即从1187年的哈丁(Hattin)战役(中译本作“希登”,对应ḥiṭṭīn的翻译)到1244年穆斯林又一次夺回耶路撒冷,而西方人则彻底失去它为止。但中译本作“解放”,或许就曲解了原意。而且,原本这一部分下有两个标题小节,第二小节The Perfect and the Just,即中译本的“完美者和正直者”,在这一版中却放到了第六部分“驱逐”之下,不知是否是排版出现的问题。
3. 同时,“完美者和正直者”有一处应当是明显的错译。中译本:“帕立纠现在……原因在于等候两个西方强有力的伙伴前来相助,一个是霍亨施陶芬的腓特烈二世,他是日耳曼国王,另一个是西西里国王。” 这里提到的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当时同时就是日耳曼国王(King of Germany,其实这个头衔也就是罗马人之王,Rex Romanorum)和西西里国王(King of Sicily),而非有两个国王。腓特烈二世于1198年先有西西里国王头衔,在14年后成为罗马人之王。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读后感(八):《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
对于西方人来说,阿拉伯人所居住的区域,同样属于他们口口相传的“神秘东方”,就像在本书里,阿拉伯的史学家们,也会习惯性地根据地理位置,把来自欧洲的十字军统称为“法拉克人”一样。
较为遗憾的是,随着欧洲整体经济文化实力的日渐强盛,来自东方的声音曾一度消失,让距离战争创痛已久的我们和阿拉伯人都开始渐渐淡忘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去。更有甚者,本书之所以在西方备受赞誉,不仅仅是因为作者阿敏·马卢夫生于阿拉伯世界、思想成熟于西方国家,故此对两种文化都有深刻的认识,也是觉得作者因此而更能用一种不偏不倚的史笔去整理、发掘相关材料--毕竟,本书中选取的阿拉伯史学家、旅行家们记述的关于未被侵袭的故园的文字,常常带着一种难言的诗意,加之难以彻底完全抹去的民族情感,未免有部分记述有夸大之嫌,故此需要有所取舍;而并未亲身感受过或本民族没有类似经历的人们在读到阿拉伯人面对战争苦苦忍耐、尽力付出之时,情感上都会倾向于当时的原住民、受害者,即阿拉伯人这一方,会不自觉地带入想象,将阿拉伯世界战争前的平和富庶与战争中的混乱纷争进行对比,而忽略了十字军东征的其余历史机缘以及他们为当前的阿拉伯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无疑会使人们反而转向怀疑书中其余相关史实的可信度,也阻碍人们对当前阿拉伯世界“是否应当进行符合现代社会的改变”的思考迈向纵深。
“读史使人明智”,作为有类似经历的民族,阿拉伯世界的经历是我们在历史长河中永远不希望重现的“昨天”,时时警醒惕励、坚决不能让其再出现的“今天”的一切行为的基石,更不希望它依旧是阿拉伯世界的明天。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读后感(九):多元化视角下看十字军东征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读后感(十):生于斯地的悲哀——评《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
耶路撒冷。这里是人类最早走出非洲的地方。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地。对于中世纪的欧洲人来说,如果把欧、亚、非大陆比作“三叶草”的话,耶路撒冷就是整个已知世界的中心。
公元1000年前后,整个文明世界依然动荡不安。
在东方的大陆上,北宋和北方的辽国经过一系列战争,缔结了檀渊之盟,享受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当一百年后烽烟再起时,金国崛起;一百年后又有蒙古人,他们几乎征服了整个亚洲。
在欧洲,维京海盗的时代刚刚过去不久,盎格鲁撒克逊人被定居在诺曼的贵族(维京海盗后代)所征服,英国开启了诺曼王朝时代;法国情况稍好,虽然受到维京海盗的冲击,并且国内的领主互相征伐不休,至少维持了王国的统一中欧的邦国结成了松散的神圣罗马帝国,后人评价这个联盟“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南欧,主要是意大利半岛,虽然同样邦国林立,但是继承罗马帝国的文明最多,经济贸易繁荣,控制地中海的贸易。东欧的北部是波兰和基辅罗斯,仍然要忍受维京海盗的劫掠;东欧南部是逐渐衰弱的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到了这个时候逐渐失去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对小亚细亚半岛的控制亦在伊斯兰世界的侵略下岌岌可危。
到了公元11世纪,整个文明世界仍然延续此前的混乱——也许只投胎到东方大宋的治下,老百姓的生活才会有一丝安逸。这时伊斯兰世界逐渐蚕食掉拜占庭在小亚细亚的城市,兵锋直逼君士坦丁堡。如果不是耶稣圣墓被毁,君士坦丁堡也许早几百年就被伊斯兰世界攻破。
圣墓被毁,给了西方世界第一次团结的机会——在罗马教皇的鼓动下,西方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十字军东征。十字军在1096-1291年长达200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在小亚细亚-约旦-叙利亚的地中海沿岸建立了一个个小邦国,甚至差点染指埃及。在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背后,是人类愚蠢、残忍、黑暗一面的集中体现:屠城,劫掠,背弃盟约……
站在阿拉伯人的视角,因为所在地域为“三叶草世界”的中心,处在亚非欧大陆上的十字路口,任何一个文明的崛起势必会占领这里。最早是对抗拜占庭;后来是突厥人;然后是十字军;接下来是蒙古人;然后是来自埃及的马穆鲁克。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总结,阿拉伯人的衰落体现在两点:一是始终为外族人统治,即使突厥人已经皈依伊斯兰教,仍是异族;二是没有再次形成一个统一有力的政权。这样即使驱赶走入侵的十字军,依然无法形成合力,带来的影响直至1000年后的今天。
这本书应该算是通俗读物,没有历史学专著那种很古板严肃的文风,就像是成人故事书一样,文字流畅,可读性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