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五分钟》是一部由奥利弗·西斯贝格执导,詹姆斯·内斯比特 / 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 莱勒·罗迪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五分钟》观后感(一):仇恨的受害者,最主要的就邁過那道坎
《天堂五分钟》观后感(二):看不懂
趁着特价以及放假充了会员,忽略了沉重的网课以及一系列论文作业,点开了这部电影。怎么说呢?上次看完电影后有这样复杂的心情是在看完俄罗斯的穿越火线。看完后说不出什么情感,只觉得脑子嗡嗡嗡的作响,好像给人一种什么都是虚无的感觉。两个主人公,或许都是受害者,每个人都被困扰了33年之久,却在那一瞬,顷刻化解。有两个对比画面,年幼的施暴者挂着手枪查看角度,想要杀掉施暴者的joe挎着刀,在比划着要放在那个裤腰,那个时候他们或许都不属于自己。好吧,其实还是想说,看不懂。但有一点,它确实传达出要年轻远离那些组织,不要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That is out说的也是两个人的人生吧。
《天堂五分钟》观后感(三):发自内心
前几天坐车,在两座城市之间的一条马路上,一只灰狗斜穿马路,司机稍稍减了一点速度,不幸,压了上去。坐在车里的我,感到了车子强烈颠簸了一下。我没有回头,但估计这只狗活不成了。司机一路狂奔,开出十几公里之后,笑道,还好没被狗主人拦下,不然得赔一笔了。
偶然的事故很正常,冲动下的过激行为也可以理解。然而,在这个时代,我看不到真实的忏悔。所有对错误的反思,我只看见背后的现实需要。药家鑫,我爸是李刚,还有众多在镜头前痛心疾首的被抓贪污官员。只有表演,迎合大众的表演,拙劣到令人恶心的程度。如果说还有一点发自内心的忏悔,那也是来自于失去的一切。
是什么,让所有的一切都如此虚假?
《天堂五分钟》观后感(四):You've only got 5 minutes to kill/save a man.
影片有着【暴力史】一般的冷峻和剑拔弩张,并且在挖掘犯罪和仇恨的深层根源上有着清晰的定义,涉及到宽恕和救赎的话题又充满爷们气概,两个男主演各自有良好的发挥……按理说,应该是部令人激赏的佳作。可是,片子的气场太过于“豆瓣”了,如果你明白我的意思的话……
看到一老外评论这部片子的标题"The film that could help to end terrorism",他还写道:"All I can say is that this film would bring the Dalai Lama to tears, or Yasser Arafat."
我噗哧地笑了~
《天堂五分钟》观后感(五):这不是一个关于忏悔和宽恕的故事
北爱题材(北爱尔兰,不是那个……就那个),讲述罪孽与宽容 题材和我们距离比较远,但是剧本还是不错
这不是一个关于忏悔和宽恕的故事,而是探讨共同走向自我救赎的可能。
悲剧发生在暴乱时期,当时的Alistair,出于渴望从男孩成长为男人策划了那起枪杀,直至人生过半,和Joe同样无法摆脱阴影。
尽管为自己给Joe带来的伤害愧疚,但认为道歉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希望Joe能从仇恨中解脱出来,这才是唯一能改变这个纠结的现实的途径。
对两人来说,相互面对都是艰难的选择,但解铃还须系铃人,作为施害一方,Alistair承担了主要的责任来帮助Joe解开心结。
对两人来说都是心智走向成熟的一步。战栗、濒临崩溃、面对时的心灵挣扎,都是超越自我必须体验的痛苦。
简单的逃避,粗暴的此消彼长的思维方式只能加速人生沦陷的步伐。
《天堂五分钟》观后感(六):暗
英国片,一如既往地沉重,就是重得我看完后,我就一直坐在那里,发了一会呆:时间真的是能够冲淡一切么?真的就能把内心的感情抚平,包括有的仇恨,有的爱慕,有的同情,有的低落,有的甜蜜。有些是可以的,有些一定是不行的。
两个爱尔兰人:一个是杀手,一个是被害者的弟弟,三十三年后面对面。说出来就这么一句话。复仇么?以牙还牙?宽容?凭什么?
那个妈妈,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她把满腔的抱怨和责任在事发当天就全部抛给了他的另外一个儿子,大声问,“你为什么不阻止他(那个杀手)”那个弟弟就一直背负着这个愧疚整整三十三年,直到见到那位杀手?为什么妈妈能这样?
我不想说任何赎罪不赎罪的。这种话题太深。两名演员的演技真是一流。被害者的弟弟一直表现是狂躁的,而杀手却是出奇地平静。人物的描写非常有层次地被剥开,直到他们面对面,打了一架,往S里打的那种。
我很喜欢结尾。因为我的悬的心终于放下了。
《天堂五分钟》观后感(七):《天堂五分钟》
简单的故事,33年前一次愚蠢的枪杀,施害人与被害者的弟弟如何在寻找救赎与自救中徘徊。宽恕是最强大的复仇,这个看似太过伟岸的理想,在这里找到了一定的注脚。
奥利弗·西斯贝格 Oliver Hirschbiegel “致命拜访”好莱坞,混沌“洗礼”后,再次回到了正轨,带着《死亡实验》的锐利同时又有着《帝国陷落》的深沉,历史的轮回、人性的赎罪好似仍旧是他作品的基调,这次他没有选择科幻、历史,而是回归真实,没有了噱头后的他好像更加游刃有余。这也算一种成熟吧。
当然很大一部分也要归公编剧Guy Hibbert和两个优秀的演员连姆·尼森 Liam Neeson、詹姆斯·内斯比特 James Nesbitt。
编剧奉献了绝佳的故事结构,从开始那段略带忧伤的枪杀,连接到后续那场近乎不可理喻的采访,再到最后“天堂里”的五分钟都充满了创意与惊喜。而两位演员,一个内敛、一个鼓噪,大量的特写给了演员充分的发挥空间也造成了完全不能疏忽的困难,镜头中的两人长久毫无交集,但不管是那些说出来的还是没说出来的相互独白都表现得真实可信,一种绝妙的气场。
2009-05-31
《天堂五分钟》观后感(八):如果凶手没有良知
关于北爱的片子,因父之名和风吹麦浪我都看过,前者的父子情更浓,后者的兄弟手足相残令人叹息。
天堂五分钟,个人感觉内斯比特的演技更棒,毕竟他是一个因为一场谋杀,整个童年与家庭都被彻底颠覆。投入的观众一直都在跟随着内斯比特的情绪,有一段时间甚至有窒息的感觉。
在心灵得到救赎前,受害者的情绪自然是永远的仇恨。而连姆·尼森扮演的施暴者因为尚有良知,一生生活在痛苦之中,只到受害者的一句“We are finished”,良心上的负担才得以卸去。
就象导演访谈时说的,这个场景可以被设立在黎巴嫩、巴勒斯坦、波斯尼亚等多个因宗教、政治而产生流血冲突的地区。
作为中国人,我自然也会设想类似的场景发生在中国。虽然不涉及民族、宗教问题,但我们的国家近年来令人感觉天雷滚滚的极端事件层出不穷。比如723动车事故以及很多公众事件,谁是凶手,人心自有公论。但是,感觉这些凶手活的心安理得,在今后的余生似乎也看不到任何可能内疚的迹象。
如果凶手没有良知,那这样的电影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基础。在艺术家的眼中,人都是有良知的。但在我们的,真的是这样么?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真的是没有良知的重要原因么?
《天堂五分钟》观后感(九):风淡云轻 才是真正的人生
首先要说一下的是 看这本片子 一定要先了解当年的历史背景 不然你会觉得这是一本随眠片的。
暴力与宁静 仇恨与祥和 是这本片子对心灵的两大冲击。北爱尔兰街道的宁静与ALISTAR出发前的紧张与踌躇, JOE踢足球时的纯粹与ALISTAR举枪时的凶狠,看似相互对立却体现了影片的精髓。33年后满怀仇恨的JOE十分的不安却像33年前出发去杀人的ALISTAR,33年后投身公益有着普世价值关的ALISTAR,却像当年踢球的JOE一样的纯粹与平静。正如我们在哲学课上所学的,这个世界是由无数的矛盾构成的,而这本电影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影片时间不长不短,交待了所有需要的情节却不显得有一丝一毫的拖沓。显示了导演的功力。本身我是冲着连姆尼森去看这本片子的,以为是本普通的商业电影,但是BBC的制作和奥利弗西斯贝格的精彩剪辑却让我发现了一本从未让我有过如此之深感受的佳作。
最后用概况下这本电影给我的感受,风轻云淡,当你放下所有包袱的时候,会发现身边原本熟悉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寻常。
《天堂五分钟》观后感(十):《天堂五分钟》:谅解与被谅解都需要勇气面对
33年前,一名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在一个弟弟的面前亲手枪杀了哥哥,他受到牢狱的惩罚,那名弟弟从此生活在被妈妈责备的阴影中度日。33年后,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当这两名长期生活在内心谴责之中的成年人受一家电视台的节目邀请,要重新面对面坐在一起诉说原谅与被原谅的各自心思。如果你是他们其中的一位,你会如何面对或者说些什么呢?或许,你能够安安静静的坐下来思考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影片在简短的交代了前情缘由之后,直接来到了节目现场的前期准备过程,开始分头对两人心理活动的细致演绎。那名弟弟从平静到暴躁,一心想象如何报仇雪恨,甚至于埋怨组织方的看笑话心态,最后在与当年凶手一门之隔时仓惶离去。由连姆·尼森饰演的凶手尽管表面平静应对,内心的挣扎也是显而易见。一段近似忏悔和以此为戒的独自镜头表白,在告诉大家他多年以来的纠结心理和告诫后人的应对之法。当那名弟弟离去之后,似乎事情已经结束。但连姆·尼森没有放弃,积极寻求方法单独约见那位弟弟面谈。
见面后的互殴是不可避免的,两人鼻青脸肿的双双摔下二楼后,连姆·尼森的一番“忘记我”的话语,终于解开了33年来纠缠于两人之间的噩梦。正是应了那句中国老话,解铃还须系铃人。影片以心理演绎深度剖析双方的复杂心态,两位实力派大腕疯狂飚戏,着实让人见识了一把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的泼辣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