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骨架》是一本由[美] 凯蒂·维兰德 / K. M. Weiland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的骨架》读后感(一):三步创作法
从这书里总结出一套三步创作法: 一是列提纲。书中反复强调了列提纲的重要性,列提纲可以确保小说的连续性,可以避免走进死胡同,可以埋伏笔,可以提升节奏感……个人补充很重要的一条:列提纲还可以防止创作的激情被缓慢推进的剧情消磨光。趁创作激情光临时快速列好故事提纲,然后用技术活把血肉一点点塞进去。 二是捏人物。书中还介绍了塑造小说人物的一些建议,比较实用的,一个是用九型人格锚定人物的基本性格气质,另一个是通过给人物写小传完善ta的背景信息。 三是讲故事。有了提纲与人物,一本小说就已经成了一半,接下来就是靠讲故事的技术不断丰富情节,这里面的门门道道也相当繁杂,留待进一步学习。
《小说的骨架》读后感(二):写与不写,殊途同归
关于写不写提纲的问题,小说家向来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两边都不乏大作家。本书开宗明义:写提纲不是必须。
然而写提纲可以提供一幅地图,让接下去的创作不至于无功而返——把时间投入“死板”的提纲,好过盯着空白电脑屏幕闪烁的光标一片茫然。至于地球人都担心的写提纲会让创作过于一层不变,作者多次说明,提纲只是线索,不是铁律,你完全可以灵活运用。
书中介绍的技巧虽无太多新奇之处,但意义在于以提纲的角度将小说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梳理了一遍。当然,对于各个技巧的运用(或者对于读者来说,识别)仅仅读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此外,作者还用自己的小说作为实例进行说明。又集结了一众作家,在每章结尾处对写提纲的好处及注意事项进行了采访,其中包括一些网站,有待进一步开发。
对于“不写提纲派”来说,偶尔去对岸看看也没坏处。对于“写提纲派”来说,把小说的骨架整明白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作者强调,即便花好几个月去写提纲,也好过写到半路写不下去不了了之。
就像布兰登 ·山德森说:“我发现,写提纲的人会在准备阶段投入更多的时间 ,不写提纲的人则会在修改阶段投入更多的时间 。两种做法 ,殊途同归 。”
《小说的骨架》读后感(三):《科幻小说写作资料 汇总》2019-11-13更新《小说的骨架》一览
小说技巧的内涵即统筹安排,其中,提纲的作用不可忽视,它相当于航海图。
写提纲,除了关注小说布局外,还要关注讲故事的技巧。
小说技巧的要素:人物、背景、结构、冲突及主题。
所以小说都源于一个前提:一次空间大战、一场热恋或一条走失的狗。 而多数前提又源于如果:
如果一个小男孩头脑发育过快,身体跟不上脑袋瓜的发展会怎样?卡德《安德的影子》 如果一名孤儿从匿名捐助人手上得到了巨额遗产,会怎样?狄更斯《远大前程》 如果我们的梦境真实存在会怎样?凯蒂·维兰德《梦境者》
如果科幻是大学的一个专业?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0803529/
《小说的骨架》读后感(四):学到了写大纲的重要性,但我依然没有写
很多事情,你不亲自去试试看,就永远不知道自己哪里有问题。我开始尝试写小说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越写得多越发现自己各方面都有很多问题,而其中首当其中的,就在整理写作思路以及布局谋篇上,所以我读了这本书。
一读起来,就觉得莫名被戳中软肋,大脑嗡嗡作响。作者写的东西十分适合我这种半吊子,每段话对我都十分有益,甚至于想把作者讲的东西全都截图下来给一起写作的小伙伴们看。
“小说的骨架”,是指小说的大纲。作者首先以自己的写作经历为例,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写大纲:因为大纲可以不断触发作者的灵感,而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样,会束缚作者自己。
为了说明大纲的重要意义,作者做了一个比喻,如果没有大纲,就像在午夜开车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需要一边开车一边探路。那大纲就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一份带导航系统的地图,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重要的节点参照,这样写作就不再是跟自己的孤独抗争,不会坐到电脑前半天什么都写不出来。
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大纲呢?人跟人不一样,有的人写几个单词句子就算大纲了,也有人会写几万字的大纲。有的人会直接用word打出来,有的人喜欢在纸上涂涂画画,这都没关系,只要你开心就好。
作者也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比如说,多设定几个“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家里有旧日历,还可以在上面的日期上标注一下故事情节的节点发生在哪一天。比如说跟自将要去写的角色对话,给他做一个采访,然后你会发现自己对他了解得越多,以后的情节越是好写。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一定要让自己敢去为小说勾画蓝图,不会被写大纲这件事吓住,就成功了一大半。
《小说的骨架》读后感(五):《科幻小说写作资料 汇总》2019-11-13更新《小说的骨架》一览
《科幻小说写作资料 汇总》2019-11-13更新《小说的骨架》一览
https://www.douban.com/note/741835217/
如果科幻写作是大学的一个专业?那么会有哪些课程呢?需要哪些教科书呢?
首先作为科幻专业的学生,你们要完成的科幻阅读量是1亿字。 如果每本科幻小说约30万字,33本约1千万字。那么100本就是3千万字。 科幻世界的科幻大师丛书已经出到170本 这单单是外国名著,所以凑够200本是很简单的。 国内怎么说也能有100本了。吴老师曾经主编过的中国科幻年选,是每年一本的。王晋康、刘慈欣、韩松每人有一套科幻小说集。科幻世界杂志一年12期,还有增刊,还有一本《星云》。还有之前一些已经不在的科幻杂志《新科幻》(科幻大王),《世界科幻博览》,《科幻文学秀》,《幻想100》,还有一些消失的网络科幻如《新幻界》等。现在的《科幻世界》本刊+译文版,八光分和未来局出的杂志书,还有如读客等不断引进的科幻名著。还有未来大师奖、晨星奖、华语星云奖等等科幻获奖作品。
收集之前的科幻写作资料文章和豆列,科幻写作资料汇总更新目录。
《小说的骨架》读后感(六):创作谈
关于创作谈的书,都有一个悖论。
谈得好,就忍不住抬杠,说那么精彩,你有什么作品?
有作品的人,再写创作谈,又忍不住抬杠。实践是个案,技巧是通识,二者又是个什么关系?
根本上,问题是读了一些创作谈,办法学了几样,真到创作了,一切都不实在,仍然得靠自己。
好比我吧,这两年爱读编剧教材之类,结果发现,我没啥信心写出一个好剧本,但写出一个「如何写剧本」,反而越来越自信。
我甚至提炼出一个「如何写剧本」的开篇:当你开始写,你就击败了99%的编剧,而本书给你的帮助,即是剩下那1%里的0.00000001%……
《小说的骨架》作者,是美国的凯蒂维兰德,她是热衷于「如何写小说」的那类。这本书并不泛泛而谈,聚焦到写小说中,如何写提纲。
而写作的提纲,即是小说的骨架。
待我读了大半本,发现了问题,凯蒂实际并不太关注提纲与否这回事。谈来谈去,大约只有两件事,一是写小说和其他工作没两样,做个规划总没错;二是她得为自己的比喻们,找到一个出口——谁说工具书,就不能炫耀文笔啦?
这倒是启发了我的创作认知,我从来不认为创作需要复杂的技巧,你甚至不需要识字。想想吧,我们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一件平淡的小事,让他在酒桌上白活起来,听着就妙趣横生。
这不就是创作吗?
在说一个八卦,在发表一个论点,在和男朋友吵架……其实都是创作,且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技巧。每个人每天都在创作,我们和作家的区别,仅是他们启动了记录,开动了构思,让故事尽量面对更多的读者,仅此而已。
说起来,我自己有常年写作的习惯,工作上的一个方案,看完电影的几句评论,又或者在点评上推荐、吐槽某家店的口味。
想一想,创作其实都在发生,而创作谈的意义,则是给创作提供一些技巧,这其实是仪式感的一部分。小说家和酒桌上口沫横飞的老铁,有什么区别?前者会建立一些仪式感,也就是这么回事。
《小说的骨架》读后感(七):写作人门教程!值得阅读!
1、杰夫·梵德米尔是位多产的奇幻小说作家,他说:“写一章节前,我就知道其大致情节。从情节上讲,探索的意味会淡一些,但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事情发生的原因及形式,可以更多地关注场景及场景间的动态关系。有了提纲,我得以从宏观上把握小说,这让我感到平静。此外,写初稿时,依然有许多细节和场景需要推敲和补充,这过程依旧有趣,令人期待。”
2.我会在Scrivener软件中为每个场景建立相应的文档或便签。
3.创作时,别忘了“如果”二字。把“如果”问句清楚地写出来,这些问句能够放飞你的想象力,你可以看到之前没有看到的可能。
4.给幻想点时间。我们的世界过于热闹,安静早已成了奢侈品,但每天挤出几分钟做做白日梦还是可能的。尝试一下,你将惊异于你的收获。
5.人物:弱点,他都伤害了哪些人?,他想要什么?,他需要什么?他最初的世界观是怎样的?他最初错在哪里?他最终学到了什么?主人公的核心问题。主题导向,主题。
6.畅销推理小说作家伊丽莎白·乔治指出:“透过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你揭示了他的真实身份。”
读后感:
在写作这件事上,我还是坚持了很久的,但是我都有个习惯,就是不喜欢写提纲,感觉写提纲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但是看了这本书,感觉提纲是可以不扑街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我觉得整本书的建议很好,从很多个方面说了提纲的重要性,也结合了很多作家的写作习惯给出了建议,真的算是很好的写作入门书籍了。但是我对于提纲的主题不是很认同的点,书中反复强调读者的重要,这更像一个图书策划,图书编辑的角度,作为喜欢写作的人,更多先考虑的是自己。
只有我喜欢,我自己爱看,我才愿意分享。这可能是我得一些感悟。大部分观点还是很认同的,比如环境,背景的重要性,我非常认同。是一本还可以的书,可以读一读!
《小说的骨架》读后感(八):提纲有理
整本书都是在讲提纲的技巧与作用
人物、背景、结构、冲突以及主题我准备作战时发现,计划总是无法奏效,可有可无。真正必不可少的是规划——艾森豪威尔将军构思、写提纲、创作、修改身为作家,想要完全客观评判自己的而小说,几乎不可能——我们投入的感情过于充沛,与人物建立的羁绊过于深厚,心情太容易为情节所左右。我们的神经对文中的对白也过于敏感。其结果就是我们很难着眼于整体。我们着手创作新小说时,想法常常是模糊的,然而当我们把想法付诸纸上,所写出的小说和当初的设想肯定会存在差距。解决这个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写一份关于你的小说的评论,从读者角度出发,以缩小想象与现实的差距。评论家不能只说自己喜欢这本小说。必须给出具体理由——小说精彩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精彩?它的情节,节奏,原创性,人物性格,人物轨迹,人物发展、对话、主题、高潮。你可以先设计出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引导重点情节往那里发展。记住,提纲是为了在合适的时间引发期待与共鸣。记住,好奇心是创作、以及创作技巧提升的源头。优秀的作品是冒险精神与技巧的完美集合。写人物时,关注他们的动机,愿望与目标。区分人物想做的事情,以及他们实际行动引发的冲突。残酷又聪明的作者,会一次次让人物靠近目标,又一次次将他们推回原处。小说是一场文字之旅,旅途的终点是人物看似遥不可及的愿望。人物可以有独特的目标,但是人物对目标炽烈、难以抑制的追求是永恒的。
人物的愿望与他的成长轨迹紧密相连。从小说开始到结束,人物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其转变是追求愿望的直接结果。当然,随着小说的发展,他的愿望也可能会因遭遇而发生变化。变化是一种催化剂,会对人物轨迹产生巨大的影响。你可以通过制作表格,记录人物从小说开始到结尾的变化,比较他前后的选哪个个,行为,价值观与信念的转变。人物必须改变,不能浮于表面,内在价值,道德观念也必须有所转变——而这个转变必须用行动,而不是想法来表现。
小说的驱动力源于冲突,而冲突的驱动力源于挫折。当人物(读者)觉得胜利在望时,要想办法让他落空。当然,现在的网文不能完全如此写。但是,把自己想象成反派阵营中的人,为击败主角出谋划策。
内在冲突、外在冲突、以及时间限制。都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方式。
不要担心在小说中暴露自己。小说就是窥探他人的内心与灵魂。
一个小技巧:反复强调一个极具感染力、令人难忘的词语,并且适当加以重复,我们就能深化小说主题,帮助读者超越意象的表面含义,从而发现其内涵。
可以试着用采访的形式去了解你的角色。
《小说的骨架》读后感(九):90%的人都不了解提纲,提纲能让写作事半功倍
很多时候写作都是随心所欲,想到哪写到哪,写着写着突然卡壳了,发现很多条路都可以走,但是要朝着那个方向走呢,不知所措。其实,这就是很明显的没有明确的思路和路线,如果有事先规划好的线路,那么在写作的时候,按照线路走,然后在该线路上面进行思维发散。无论怎么进行思维发散,你的主线都是一致的,最后都可以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最近看了《小说的骨架》一书,就是详细讲如何设定好一个故事的框架,该书是由国内作者翻译过来的,书中难免有一些内容和原文一定的差异,书中着重大量的篇幅是告诉写作者,提纲也就是骨架的重要性,如何写提纲和各大畅销书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是如何写提纲的。
1、在开写之前写好提纲,可以让我在写内容或者小说的时候平衡人物关系,不至于把主人公的出场给描绘清楚了,然后下一步的配角不清楚该用哪个人来存托主角了。
2、事先写好提纲,能把主线和辅先还有次线,给体现想好,设计清楚,按照预先铺设好的线路走向来进行发散思维写内容。
3、提前写好提纲,然后在写内容的时候按照事既定的框架书写内容更好的把握节奏感,一切尽在掌握中。
4、更好的选着好写作的视角,提供可以让我们对情节人物有更好的吧务,可以平衡视角的比重。
5、保持任务的连贯性,提前勾画好各个人物的特征性格,在写的时候信手拈来,不会在可以去想某个人物要怎么去叙述。
在书中详细在写提纲之前,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写提纲的方法,比如我喜欢用思维导图来写提纲,而我的朋友喜欢用图像式地图似的提纲法。都是因人而异,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写提纲的时候有些人喜欢用笔记本手写,也有些人喜欢用软件写写,在我看来,写手是有很多好处的:
1、手写可以打消我检查或者去编辑的想法,因为手写不能随机修改
2、手写本来就是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
3、手写可以帮助我拜托干扰,在全身心忘我的状态下写,不会感到有任何的干扰
4、为以后写作可以提供一份辅助材料,同时也给本次要写的内容提供备份
在第五章详细讲述了写小说中的核心要素:动机愿望和目标、冲突、最后是主题。在写小说的时候这个是重点,我们在写一篇写故事的时候也是同理,首先我们要写该故事的起因,其实就动机。有了动机,那么接下来肯定开始讲述动机背后的目标或者愿望,为动机作为支撑的依据。故事就这样开始发展下去,有平稳缓和的发展,这个是理所应当的节奏,然后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和其他人发生冲突,这样一张一驰才更加让用户喜欢看下去,喜欢你的故事,平淡无奇的故事,我想没有多少人愿意看下去的。
动机,冲突,用户都看完的时候,自然就明白你所写的主题是什么。在读者读到主人公在故事中的发展,冲突时,就明白故事要表达的主题了。
《小说的骨架》一书最多的是教写作者,如果通过提纲构思好小说的结构,然后按照特有的结构去发散思维,作为一本工具书,能详细把写作各个部分用提纲给构思好,在市面上少有的书籍。
《小说的骨架》读后感(十):将故事顺利写完——《小说的骨架》(凯蒂,维兰德)
疫情期间闲来无事一时灵感动笔写起小说,写到三万字左右便灵感枯竭无力写下去。直到看了这本书才发现不是什么灵感枯竭,只不过是自己太自以为是,不写大纲,没有人物小传,便大笔挥舞以为自己是天才呢?
成就故事需要提纲,哪怕这篇故事并不出彩,但它也是顺利将故事写完的助推器。
写提纲之前——我们应该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提纲,比如:思维导图式(在纸张的正中央写下小说的主题或者核心事件,接着在周围写上相关话题,之后再话题周围添加相关的小话题即可);图像式(可以用文件夹制作“演员表”,检索可能的故事场景并收集相关的道具。一旦将图片同特定的场景联系起来,模糊的场景就会清晰起来);地图(小说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地图可以为背景增添更多的细节);完美评述(将自己放在一位专业的评论家的立场,从人物到情节,从对话到主题,来一场最全部的评价)
以上几种类型的提纲都是本书中提到的。选择哪一种完全看个人,也许有一天你可以在这些提纲形式的基础这上形成自己的提纲模式。
记得以前上过一堂编剧课,编剧老师说,一个好的剧本是可以用一句来概述整个故事。
写一本小说也是一样,一本小说在脑海经里酝酿了N年之久,第一个目标就是将小说浓缩成一个前提,前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确认自己的想法。而多数提前又源于“如果”,因此可以大胆的提出N种“如果”来激发小说的无限可能性,找到可行的写作思路。
我试着将之前写的小说提出N个 “如果”,突然发现思路真得有所开阔。只是这些“如果”并不能真正促成小说的完成,因为这些“如果”杂乱无章,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之上“连点成画”也就是如何完整场景,丰富人物形象,完善对白,保证情节的一致性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物,小说是由不同的人物组成,小说的核心便是主人公的某种愿望,这种愿望要足够强烈,强烈到主人公愿意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迈向目标。而这里的困难就是作者给主人公设置的障碍与冲突点。书中提到,小说的驱动力源于冲突,冲突的驱动力则源于挫折,而这种挫折不管是在惊险小说,情节驱动型小说,还是温暖浪漫的爱情小说,都应该保有,以便让读者有继续翻下去的念头。
最近一段时间在看P大的小说《有匪》只因为这本小说已经被改编成电视剧,而剧中的男女主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当然要先看看原著才行。这是第一次看P大的小说,一下子就被惊艳到了,小说一开始就冲突不断,而女主就是在一路被打压的过程中不断的成长起来。好不容易看到她脱离危险,又一个危险临近,总是为女主涅了一把汗,所以才不自觉得想看下去。
在设计小说人物时对人物的全面解剖是有必要的。人物的名字、基本信息(生日,出生地,父母,兄弟姐妹,教育背景,职业,朋友);人生观、外貌、性格,兴趣爱好等等做一个全面的梳理,你才能丰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而小说中的某些事件或者情节也会顺着人物的不断完善而迸发出来。
这本书与其说是教方式,不如说是教思路。就像上文所提到的作者是从小说创作的每一个小点比如(场景,人物,结构,冲突,主题)然后扩展到面。每一个小节结束的后面还有作家访谈,分享这些大作家对大纲的理解与态度来供我们参考。
写小说是一门学问,如何将小说写完,完好是一门更深的学问。看来我在这条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不过感谢这本书让我找到了一个入门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