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那天,我们的生命轻如薄纸》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18 03:51: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那天,我们的生命轻如薄纸》的观后感大全

  《那天,我们的生命轻如薄纸》是一部由次屋尚 / 内山雅博执导,小泉孝太郎 / 大泉洋 / 阿部サダヲ主演的一部日本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天,我们的生命轻如薄纸》观后感(一):我们活着有什么错?

  看完心情比之前看的《硫磺岛家书》更沉重,特别是听着背景曲。

  《那天,我们的生命轻如薄纸》观后感(二):活着有什么不对

  “同意突击的人画圈,反对的划叉。”在手无寸铁的条件下准备突击,冲出敌军的俘虏营区无疑是自杀式的行为。宁做帝国光荣的亡魂也不愿苟且地活下去,这近乎变态的信念,是日本军帝国主义教育下的“天皇的子民”才会抱持的态度。生还是死,一切都不能由自己决定。为了祖国,为了天皇的荣誉,为了这些可以抛妻弃子,可以扔下年老的母亲独自留在家乡,甚至在做俘虏的时候,看一场旧式的内地戏都成了叛变祖国的罪名。

  在次郎给静子写信的时候,我想起了马尔蒂多和他的矢车菊,但静子与马尔蒂多截然不同地方的是,她更愿意听到丈夫战死的消息……

  《那天,我们的生命轻如薄纸》观后感(三):补充评论没说完的···

  如果是平时,我会把它当做一部励志片,“活着 才会有好的事情发生”就如同“明天会更好”之类的一样。但是,因为上午刚看完《鬼子来了》,所以感觉很微妙,同样的一场战争,站在不同的立场,反映出的就是不同的侧面。

  那些画圈的日本战俘和“围观战俘杀马大三”的中国人,吴大维身边一直咀嚼口香糖的美国人和那些救助二郎的澳大利亚兵,XO的民主投票和黄豆红豆的决定论···很多场景,对比起来会很有意思。如果对每个人物进行解构(就角色内容这一点《那年》就真的薄弱了些),也许我们会对那场不算近也不算远的战争有新的认识。

  当然,《鬼子来了》无论表演技法还是剧集本身都更胜一筹。

  《那天,我们的生命轻如薄纸》观后感(四):怎样的活还是真的活?

  日本人也开始反思战争

  二战后关于POW的态度.人到底是该以怎样的态度存在?

  苟且偷生的活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活

  所谓的名誉,自尊可以让一个活着的人就这样死去,孰是孰非?

  突然想起<枕戈京华>里对生死的态度.说一个人连最起码的生存都没有时,他们都没有全力去谈自尊,而从不担忧生存的人和他们讨论自尊就是奢侈的话题.

  人无论在何时都要加坚持自己的信念,不随波逐流.

  这是二郎写给静子的信里提到的.是啊.谁能一辈子都坚持着自己的理想.谁会在大家认为是对的道路上毅然选择背道而驰,谁会在鸦雀无声的死亡面前高挺胸脯说出"我想活着".

  生存,诸般不易!

  《那天,我们的生命轻如薄纸》观后感(五):很震撼。。。

  《那天,我们的生命轻如薄纸》,一部日本电影。讲的是 二战后期的日本俘虏的故事。

  我不是一个对历史很感冒的人,也忘了是怎么会想到去看的。总之,看了之后,很有触动。。。

  “军国主义”,对当时日本军人的毒害,我感觉,并不亚于《儒林外史》中,所描写的情况。生命,貌似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真可悲。

  嘉纳二郎,一个拒绝俘虏暴动的人,最后却死了,为了救惠一。之后,就出现了片头的那一幕,依然倒叙。

  幕落,脑海中唯一闪现的是:好好活着。

  我的博客,欢迎大家去做客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ab7f30100a7ya.html

  《那天,我们的生命轻如薄纸》观后感(六):这不是一部很沉重的片

  虽然是牵扯那场我们没齿难忘的GOU日战争,但这部剧的角度满新的,有人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说出了真正的想法。即使是正确的想法,顶着其他人一致背道而驰的观念,表达,真的是很有勇气。

  那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字典里没有“人性、人权”,其实我都没看出来那几人把自己当人了。其中头脑最简单四肢最发达的人,最后却是这个样子,足以说明的他的头脑多么简单了,连自己的底都不知道...

  以前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是有点极端的,从没看到过这样的角度。现在了解到很多人不是处于内心的,有些选择是为了家人,只能恶心那里的大环境。

  画面满干净的。八卦一下,小泉孝太郎是小泉纯一郎的儿子,不过比老子好看很多,长地还是满养眼的。这不是一部很沉重的片,也可能是画面有点养眼,所以打了四星。

  《那天,我们的生命轻如薄纸》观后感(七):电影如名

  我是理工科的 缺少一段近代史的知识,不论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用我学过一年的国政,仅有一点感觉,国政更多涉及的是欧美的。

  我不确定那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下会做出的选择,还是作为一名士兵,都会有的自尊心促使他们做这种选择。

  历史只是历史,客观地站在日本角度看待这段历史,确实也没有涉及任何和中国的联系。

  从更大的人类和战争角度来谈。

  战争真是反人类的事儿,可是现代国家又是在战争下成长起来的,时代的一粒灰尘,平摊在每个人身上都是生命中的一块石头。每次战争之后,学者们都在反思人性,诶,我学那些国政理论,总有一天,我要吃透他们。

  战争异化了人,或许那个写叉的人是没有被异化的正常人。“这比在纸上画圈需要更大的勇气”,“只要活着就会有好事发生”。政府没有宣布他们的暴动,士兵们自以为地完成一场生命的绽放,短暂但并不美丽。愤怒和愚蠢也只有活着的人,才能感受了。想活下去的人,没来得及活下去,却给想死的带来了活下去的动力。

  喜欢平静地叙事风格,生命无常,那感情总是释放地不够彻底。

  信,帽子就是漫长时间里,你出现在我眼中的样子。

  因为小泉孝太郎看的电影,夸一夸他,真的好俊俏啊,仪态好好,还是很喜欢他 。

  那天,我们的生命轻如薄纸。

  活下去是比死更勇敢的方式。大泉救小泉那几次,说明他是不怕死的,只是想和妻子团聚。他用两种方式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那天,我们的生命轻如薄纸》观后感(八):今日も晴れ

  由小泉孝太郎主役实在是很有意思,虽然他爸参拜目的也比较复杂,倒也不能就此判断什么。日本人在这个时代早已忘了所谓的“恥”,我说的是“恥”不是“耻”。所以当网上争执日本的“军国主义野心”的时候,我只好摊摊手。看着看着就感动了,且不论和平主义的倾向,那句“今天也是晴天”就特别有存在感,毎日精一杯生きる,小小的视角,却是连和平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比不上的宽阔感觉。恩,我太容易感动了,没啥新意的感动。

  很有意思的是,暴动的决策方式是直接民主的。因此Cowra出现英勇赴死的暴动和当时军部体制下的日本发动战争还不太一样。善的个体集合造成恶的结果(反过来也一样)是说烂了的论断,民主的问题我也没有新见解,只不过由此值得反思的是制度相对观念是否有绝对的优势作用是很成问题的。于是上面一篇评论我并不认同,极端地认为光是体制问题绝对打昧,2ch上那些怀旧的单细胞生物是不可能让人忽略的。

  但反过来即使多数人都深信武士道精神,却都在Cowra隐忍着度过平静的生活,直到制度给了这种观念一条通路。而且正如我们看到同宿的几个人仅仅因为个人失败回国也没意思就在草纸上画了圈,在观念意识并不强烈仅仅是求生意志薄弱的一干人之间,投票反而给了他们赴死的借口。而求生就在制度语境下竟变成了最大的勇气。所以另一个角度看观念的非物质性让行动的可能性难以预测。

  由此衍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军部体制下的个人怎么看待,他们究竟是不是“道德”的,柏拉图和孔子对“德性”的认识角度完全不同,但只有这一个汉字表达,所以讨论起来挺困扰。新渡户把武士道精神诠释得非常美好,而事实证明非受害者很容易被这种洒脱的精神所吸引,因此得以成为日本男人迷恋的精神家园也并不奇怪。我甚至认为新渡户著述中的武士道同样令我产生认同,它本身只是一种行为模式而不包含目的,因此目的的不同性质可以赋予武士道截然相反的后果。看客很难判断憲和二郎从本质上哪个更善良,但两人对战争态度完全相反。而顽固的吊稍眼中士面对同伴死亡突然间看到内心的求生欲而逃走,我们也很难判断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他会不会和憲一样对着晴空绽开笑颜。日本战时的个体是否因为他们本身的“善”就可以被原谅,而是否因为他们所作的“恶”就应该永远被憎恨,因为两者概念含混导致重叠,这都成了无解的问题。

  最后想说的是,小泉下台以后终于等到孝太郎主役了,虽然只是SP。我就好这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龙套俳優,所以义无反顾地给了五星,况且孝太郎也实在清秀。但为什么又是和卷毛头大泉?而且人物设定简直和派遣一样嘛,日テレ这是在kuso么?孝太郎女装真是超萌,违心地说句,日本你就不能不腐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那天,我们的生命轻如薄纸》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