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破窗效应(新知文库)》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4-02 15:13: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破窗效应(新知文库)》读后感1000字

  《破窗效应(新知文库)》是一本由[美]乔治·凯林 / [美]凯瑟琳·科尔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页数:2014-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窗效应(新知文库)》精选点评:

  ●20.2 这个翻译啊……

  ●对于熟悉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整套话语体系者,此书更多是一种“表达的”补强。而不是“知识”的补强。

  ●介绍了许多控制失序、城市治理、警政事务的知识。解决这种多方利益团体纠缠的复杂问题,需要大量细致的探索试验。最后的解决方法着实令人钦佩。联想到中国,“侵犯性乞讨”也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所有市政工作者都应该读一读。

  ●看着玩的,其实主要内容不算优益,作为科普看看不错。

  ●各种失序,及其解决之道,警察要守责,要有所作为,否则破窗会越来越多。

  ●如何平衡自由与秩序?

  ●不如预期 废话连篇

  ●很有道理。。在中国大概不会失序到那种地步,我们这里警察叔叔下手不要太快哦。

  ●按需。

  ●这一本应该和新译介的《在逃》一起读,尽管二者都挺受诟病的,属于理论先行了

  《破窗效应(新知文库)》读后感(一):破窗

  读书笔记248:破窗效应

  03年的时候我住在广州瘦狗岭五所大院里,那时候流传很多广西人来广州抢劫,上来就是砍手。我们一度不敢上街,后来有人上夜班回家,被尾随的面包车拖上去,跑到新塘附近的一个取款机,让他交出密码,说错了两次,被打成了猪头,后来我们对面包车也有恐惧。

  05年我去深圳工作,关外的房租比较便宜,但是环境很差,有一天半夜起床上厕所,发现有人在摇玻璃窗,我以为他要进来,拿了菜刀去砍他,后来报警,110跟我讲,太晚了,你自己处理吧。第二天邻居说听见我在威胁贼,不敢做声,出门一看,六层楼,就我住的房子窗户完好,其他的都被扯走了。过了几天,我搬到了关内的小区。

  这两年做高铁特别多,时常会遇见插队的,去年年初因为别人插队,我还在杭州东站制止他们,最后还动手打架。前几天在售票厅,我和一个小伙子联手制止别人插队,但凡第一个插队的人没人制止,很快对于就乱了,窗口围着一群人。

  破窗理论是什么,就是第一个坏动作无人理会,后续的坏动作就会接踵而来,一个窗明几净的场所没人会丢垃圾,直到第一个丢了无人制止,后面垃圾就会越来越多。时常跟人讨论为什么广东和江浙的治安差那么多,我始终认为,广东流动人口太多,常住人口的秩序无法建立,处处都是破窗,光靠警察是没有用的。深圳就是一个典型,他有很明显的富人区和贫民区,并不是富人比穷人素质更高,很多暴发户也没有什么素质,但是一个更好的环境,必要的卫生条件,足够的照明,定时的巡逻就可以保证基本的治安环境。

  《破窗效应(新知文库)》读后感(二):社会秩序对犯罪率的影响

  破窗效应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房子的一个窗户坏了不管之后,其他窗户也会跟着都被破坏掉。我原先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打开之后才知道是关于社会治安的。 作者在反复强调社会秩序,比如对流浪汉乞讨者醉汉神经病的驱逐等等吧,这涉及到法律伦理问题甚至还有政治不正确的味道,但作者认为防微杜渐是才对社会治安的最好的维护。并且举了很多积极的例子,比如治理地铁涂鸦对治安的影响。纽约这个城市因为对社会秩序的规范,把犯罪率降了下来。插播一段,有人认为90年代纽约犯罪率降下来是因为20年前允许了堕胎。 我想到了城管,我们虽然不喜欢他们,但不能否认他们对我们的秩序还是起到积极的作用的,如果按照作者的理解,也是帮助我们减少了犯罪率。 立法说完说执法,作者认为警察应该与管辖区域有更多接触,拥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权,这样才会有利于社会治安。 自由裁量权是否可以参与讨论雷洋案里那?世界各国的警察都一样,只不过美国警察纠结在有色人种问题,中国警察喜欢拿嫖娼说事儿。有些时候不见得是故意要怎么样,但在执法过程中不能避免人的情绪夹杂其中,难免出现严重后果,这个案子好棘手。而如何让警察更好的规范或者利用自由裁量权,作者也很头疼,很无奈,同样木有办法。 作者最后讨论了青少年犯罪问题。我想到了留守儿童,媒体现在报道的是儿童的可怜,但一个缺乏父母约束与关爱的人,在其成年之后很有可能会拥有的反社会人格,这也应该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中国现在经济在享受着底层农民工牺牲的家庭幸福所带来的福利,未来社会也必然为其买单。 看了这么多,突然有种社会问题都差不多的感触。

  《破窗效应(新知文库)》读后感(三):谁来修补破窗?——读《破窗效应》

  怀着对书名的强烈好奇和对三联新知文库的美好回忆,闲逛武汉why(物外)书店时购得了此书,细细品读后倒也别有一番滋味和启迪,虽然针对的是美国警务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书名“破窗效应”是一种隐喻:一幢房子如果有扇窗户被打破后无人修补,那么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个社会如果某些轻微的破坏秩序行为被容忍,那么其他的行为失序也会相继滋长和叠加。

  两位作者凯林和科尔斯的论证是有说服力的,当然他们探讨的对象只是美国。他们首先概略地介绍了美国传统的警务,指出在早期虽囿于时代局限,警察权力被滥用和腐败的现象屡有发生,但传统的警务模式也有可取之处,它既要求警察提供部分社会服务也要求他们深入民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消除犯罪发生的根源,这在方向上是正确的。其次,他们着重批评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警务改革策略,指出此策略注重以先进的技术(911电话报警和汽车巡逻)为依托,试图打造专业警员队伍,将警务更多地与只打击严重犯罪相联,是一种被动警务模式。然而,911电话报警作用有限,因为很多重案并不能够通过电话而及时制止或侦破;随机的汽车巡逻表面上看造成了警察无所不在的印象,但也将警察与民众隔离开来了,且没有较多的警民互动(警察被看作是冷漠的、未能融入社区、而缺乏社区合作者也会让警察带着戒惧之心去执法并可能造成尺度过大)。更重要的是,因为专业化的警察只限于打击更重大的罪行,于是小的失序被认为不够重要(只分配有少量警力去管理且得不到对其工作的充分承认),行为失序者的失序得到了助长,社会秩序会进一步恶化,因此失序与犯罪、城市衰败有重要关联。最后,他们提出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警务和犯罪防治的对策,而其核心就是原版书名“修补破窗:在我们的社区恢复秩序和减少犯罪”。作者认为,酗酒、涂鸦、强迫捐赠、随意便溺、逃票等小的失序行为如果不予以有效控制,会纵容失序行为者做出更具破坏性的行为,同时造成失序场所已失控的印象和人们对犯罪的更大恐惧,因此警方应把收复街道、地铁等维护秩序的日常工作同样看作是防治犯罪的重点,通过与政治领袖、邻里协会、公民团体的合作,借助干扰、吓阻、教育、劝诫、诱导等非强制手段来抑制失序行为,实现以生活品质为主导的犯罪防范和控制。这样做不仅不会挤占警方用于打击重大犯罪的力量,而且事实上会通过营造出的有序社会氛围降低犯罪率。当然在此过程中,民间也应积极地与警察相配合和良好互动,持续地参与维持秩序和控制犯罪。

  总的来看,破窗效应的隐喻很有启发性。现今中国犯罪的低龄化和不良少年的增多,是否也说明了在窗刚破之时没有人去及时修补呢(家长、老师……)?很显然,补窗者不能只是警察!

  《破窗效应(新知文库)》读后感(四):“破窗”事小,社会事大

  

“破窗效应”经常被作为一个公共治理的传说被提及,但实际了解它的人可能非常少。就在这篇文章发出时,豆瓣仅有不足两百人评分,这和它在中文互联网被人熟知的程度极不相称。

究其原因,它非常符合人的直觉:当一扇窗户被打破,又没有得到及时修补,那么就会传递出此地无人在意公共秩序的信号,进而导致更严重的行为。伴随纽约地铁治理的实例,这么通俗易懂的原理,还有什么可深究的?何必读书呢?

然而,简化的理论和事例,损失了太多细节。

比如,人们很容易从简化后的理论得出,应该对失序行为“零容忍”的结论。但其实“破窗”只是学者的比喻,用来建立失序和严重犯罪的正相关。比起建立一个指导行动的理论,“破窗效应”的作者更想探究的是警务资源如何分配,如何与社区建立信任,这是更高层级的问题。“零容忍”并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因此,本书用了很长的篇幅介绍了美国警务工作的变化历程。简单来说,美国警务经历了专业化和科学化改革,但也走入了把警察视为“罪案克星”的死胡同。这导致警察自身和民众都认为警察的本职是处理严重犯罪,其余的行为要么是对公民权利的过度侵犯,要么就是不务正业。“破窗理论”则希望正本清源,处理严重犯罪只是警务工作的最后手段,警察更重要的职能是与社区合作,完成共同治理。

广为人知的纽约地铁治理,其实并不是清理涂鸦、处理逃票那么简单。因为简化后的事例,人们只能看到失序行为,觉得警察的作为天经地义,施展起来一定如水银泄地。不为人知的是,失序行为都是由边缘群体发起的,也就是游民。警方和反警方势力最大的矛盾点,治理的究竟是行为还是人群?除了纽约之外,巴尔的摩、西雅图等地也有相关的实践。民权组织都给警方制造了很大的阻力,并且屡次发起诉讼。

其中最印象深刻的诉讼理由是,乞讨是言论自由的表达之一,警方无权对游民的乞讨进行限制。这理由听起来无厘头,甚至有点没事儿找事儿的感觉。但细想一下,又值得较真。早年,警察就拥有针对游民的游荡罪,和中国的收容制度相仿,两者都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没有对警权的警惕,那么对失序行为的治理,很容易就变成了对弱势群体的滥权。

总之“破窗效应”背后是公民权利和警务边界的深刻探讨。我们不能把“破窗效应”简单理解为治理轻微违法就会除低犯罪率那么简单。就连作者也不能确定上世纪90年低纽约犯罪率的降低,就和修补破窗一定关联。这有可能只是漫长历史的一次波动,也有可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果。作者更是承认,减少犯罪需要社会体系共同努力,他们只是希望大众认识到,即便如此,警务工作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最后想说的是,此书大多基于上世纪末美国警务的实践而写成。进入新世纪已二十年,看看美国警务的现状,显然不能说有多成功。反观人口数倍于美国,经济还没有美国发达的中国,社会治理至少在治安方面要优秀得多。究其原因,贫富差距、警察体制、治理认同,这些在书中体现出来的根本性问题,在这二十年里,美国一个也没有解决。弗洛依德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写照。

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不改变,谈论警务工作如何有效率,终究只是细枝末节。

https://press.one/file/v?s=1fb3b98a188373bd44e6f0a9729adc41e55d4b55f5f9b01284315c634d8ce5c453f106582e77c97222535186dae0bf75c6e44110fe12c0163833915bc6bff8d101&h=ca4e985106c4255e8ed2cf42b6f0e0c3d38d588649ed3cfaaf501aa9b3576f4d&a=dc90be071a01efa7b6a5c771e9a46cca63b80f93&hash_alg=sha256&f=P1&v=3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破窗效应(新知文库)》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