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是一本由吴建斌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5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后感(一):1000天身处碧桂园的自述
这种自述形式,把碧桂园的管理运营模式和发展目标及杨国强的个性及特点都描写的淋漓尽致,读后会对碧桂园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后面也多次读出了作者的想法不被认可的失落,体会到了怀着一腔热血想一展宏图却最后抑郁不得志的情感,看过此书后,对碧桂园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也对没有规律不成方圆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后感(二):很有指导意义的一本书
这本书,从一个CFO的角度去看了碧桂园的运营,首先了解到一个CFO的工作思路,同时明白了,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都是有它自己的基因,如果没有特点,没有与众不同之处,那么只能平平凡凡。
很多企业和个人,他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只有在自己不断进步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人发挥他的特长。这样才能成功。
《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后感(三):管理的天赋
本来是想找本书了解下房地产发展的经验,当时看到这本书,觉得从碧桂园的历史上,也许能揭露一些房地产的规律,但读完这本书后,发现它主要讲的还是管理的智慧,也就是从一个财务人员的角度,看待老板是如何管理这么一个公司的,确实是,如果以前不了解杨老板,仅仅从一些公开的资料就臆断,就会觉得碧桂园没啥,只是赶上了好时代,但这本书对杨老板的刻画还是非常多,非常详尽的,在这一方面,也就反证了自己先前的一些无知。
《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后感(四):读书有感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这本书为什么会被禁,或许是因为被禁才特别想读这本书。
其实杨主席真的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创立的共享机制很有吸引力,有些时候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我觉得一个决策者必须是一个强势的人,只有强势的人在遇到各种建议涌来的时候才能迅速做出决定。但是有些时候固执也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弊端。就像杨主席始终与职业经理人某些方面有些分歧。职业经理人在家族公司有些时候还是难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
《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后感(五):味同嚼蜡
出于从业人员的好奇心拜读一番,吴总文笔实在太差,通篇七色彩虹屁。
gy的模式已经不是秘密,大多数同行学也学不来。成就共享就是充分利用人性的弱点去激励人,高周转本质上是将人的欲望放大了起来。
此外,纵观行业,13年以前,在楼价飙升的背景中,地产开发从建筑商品制造业,演变为金融期货行业;13年以后,地产开发在bgy的带领下,又具备了快消属性,可能伟大的不是杨主席,而是国人过剩的购买力。
《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后感(六):流水账
说说我的一些观点:1.事实就是事实,换任何角度说,但仍然能反映事实。2.你所怕的,乃是你的弱点。1.起源于镇上。2.合伙企业。3。全靠广告推动,当然这个广告金额必然有水份。4.俗气-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
流水账,记录在这家企业的日子,明褒暗贬,辩解自己的业绩,为什么走,却没有说。
风口上的猪,也不过是猪,没必要高看一眼。这本书,若不是新闻提起,也不会去看。
谢谢作者,让我们了解了一些内情。
《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后感(七):财务人眼中的碧桂园
这本书是领导在一次会议中提到的,初开始并不以为然,直到同事给了我吴建斌写的跋。一下子,我忽然觉得这应该是我想要看的一本书,作为一个非财务人在财务管理部门,并且同为央企,看到了建斌兄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行业中叱咤风云,尤为感性。
如果你是一名财务人员,建议你尝试代入角色,去感受各种财务领域的工具使用,感觉如果有人在你面前使出一套独孤九剑一般酣畅淋漓。如果你是一名管理人员,建议你认真品读每一章后的管理笔记,我想那是作者将近30年的管理积累和人性探讨。如果你是一名看客,那就直接读吧,用你身代他身,好好享受商海浮沉!
《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后感(八):全面的封锁引起了我的好奇
据说这本书一出来,就被杨国强买断了。有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我也是翻遍了互联网,才找到电子版。
实际上让我最欣赏的,就是碧桂园的“同心共享”计划。同为投资,地产能做到短期投资和退出,真的非常适合同心共享。也就是说,每一个投资团队,项目团队,区域,都要为每一个地块,项目品质,开发时间,销售负责。因为加入了自己的投入。
杨国强是一个非常赞赏奋斗的人,看得出来,也非常慷慨。在大大小小的项目中,实际上他做到了分享自己的利益,最终也做到了利益的最大化。
八卦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从进入碧桂园开始,就计划写这样一本书,3年后他跳槽了,这本书就出版了。感觉这样不太好。。。现在他的东家阳光城,会不会担心被继续曝光?呵呵哈哈哈
《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后感(九):1000天还不够
由于市面上正版书很少,这本企业外传一开始就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带着看热闹的心情认真读了,主要感觉有几点:
1、出于一个财务总监的视角,很多关于投资和风控的理念和与决策层的碰撞都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可能出于商业考量,书本没有对几次重大的资本运作活动或内部变革做具体的解读;其中关于公司治理、价值管理的一些理念还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
2、从中可以看出碧桂园管理团队对于15-16年行业趋势的理解,企业家特质中的偏执和魄力仿佛让似乎不合时宜的战略举措有了抗周期光环,不过背后所支撑的依然是试水的精神和从上到下快速反应的执行力,抓住了行情,长线变成断线。
3、最后一点,也许杨老板收购这本书的最主要目的,并不是坊间传言爆料(或者黑料)太多,而是因为作者在碧桂园的时间还不够长、经历不够全面、解读未必到位,杨老板觉得还不能形象地展示碧桂园的整体企业形象。也许以后我们能真正期待一本自传式企业成长记。
《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后感(十):读完有点向往那种时不我待的血性
我在碧桂园的一千天。1,一年之计在于元旦,而不是在于春。成功的企业是有其成功的原因的,那就是从上到下,无处不在的紧迫感。2.从 2003年做小部门的经理开始,我带团队已经十多年了,见过了各种同事和部下的浮躁或沉稳,想说 几 句 :做任 何 一 种 工 作 ,别只惦记能否赚钱,要先学着让自己值钱。 没有哪个行业的钱是 好赚的。 赚到钱前 ,可 以 赚知识, 赚经历, 赚阅历。 以 上 都赚到了,慢慢就能赚到钱。先改变自己的态度,才能改变人生的高度。不要让本该拼搏的年纪,却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3.“少年的贫寒不是人生的绊脚石,而是伴随一生的财富;当你觉得已经不可能的时候,再努力一下,或许就成了。” 4.曾经有一位年轻人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成功的秘密,他和年轻人玩了一个游戏一把年轻人按在水里。年轻人为了活命,拼命浮出水面呼吸空气,然后苏格拉底说:“ 这就是秘密。你必须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欲望,就像你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