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天人:《史记》精解》是一本由王紫微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一):一本解读《史记》的佳作
对于《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如果我不阅读《经纬天人---〈史记〉精解》,我想绝对不会有更新的认识。这部关于《史记》精解的书籍,在先前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带来了作者王紫薇自己的一些看法,提出了一些新的推测或论断。因此,我自身感觉收获良多,对《史记》的史书意义、文学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一部大型通史,对一般读者是非常有难度的,作者的研究类作品的出版,对我这样的外行读者是个帮助,不能只停留在历史课本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表述,深层次的要点还是从很多线索中梳理出来的。作者从成书、思想、流传三个角度展开了自己的分析。
我感受到,解读《史记》离不开考据,考据离不开阅读分析大量古籍。作者在考据上狠下功夫,才有了本书的基本。在《成书篇》中,作者介绍了《史记》是如何写成的,司马迁是在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国语》基础上,糅合了自己的写作方式进去。作者得出了《史记》原本不是史书的论点。《思想篇》中,作者介绍了司马迁是站在诸子百家哪一家流派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思想基础决定了作品的历史地位。最重要的是《史记》的核心精神,它不是单独为了记述历史才写作的,而是揉进了作者对时间空间的思考,如果不读该书,我根本了解不到《史记》的核心内涵。《流传篇》中,作者记述了《史记》成书之后的命运,它是被后世焚毁呢?还是被后世传颂呢?失传了多少?保留至今又有多少呢?后世文人政客又是如何评价《史记》的呢?
我认为,作者的大量考据结合自己的论断,作为解读《史记》的辅助,为开拓读者的视野是非常有益的。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二):史记的飞短流长
上虚美,不隐恶,是《史记》能流传至今,奉为经典的重要原因。二十四史的头牌非《史记》莫属,绝不是一句空话,司马迁坚毅的品质让那段早已尘封的历史重见天日,看到的是忠奸善恶,读到的是天地玄黄,但是我们真的没有想过这一部跨越千年的作品是否历史的本来面目?经过了历代历朝的文人武将、皇帝平民的流转,更多的可能是四不相的,兼顾各方利益只会使其成为大杂烩,每个人,每位有权力的人、每位有金钱的人,都希望为自己立传写书,所以我们看待《史记》,应当站在平视者的角度,既不仰视,也不俯视,我们无须研究其史实的真假,只须从中领悟创作的精神,使《史记》不失为一本史书,更多的是太史公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追慕。从像牙塔里走出来的学者,本应有人间烟火气,如果故作高深,那我们岂不是被所谓的大家专家牵着鼻子去行走,久之我们还有方向感吗? 说真的,《史记》的早期名称还是称作“太史公书”,这是以官职而代之,足以说明政治对于历史的影响,代表的是以个人视角所写就的国家典章,仅以此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史记》的证伪是多么荒诞的事情,写的是你皇家的事情,偏要一个个人承担不应有的责任,写得好了,也是政治的功劳,写得差了,只不过掀起政治的遮羞布。 刘邦,不是政治家,而是 高明的政治家。这种人如果活到今天,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能利用别人,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做事,弥补自己在能力心态上的不足,这是一种本领,其实我们读《史记》并不是为了还原或考究历史的真相,而是通过历史的叙述找寻自己的方向,让自己走得更加从容更加坚定更加健康!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三):千古绝唱两司马
作为藏书爱好者的一员,作为热爱古籍的一员,有人收藏一套好版本的二十四史为心愿,看着书架上摆满几排史书,胸中自是一片喜悦;有人以毕生读完二十四史为志向,当阅读完那厚厚书籍,将之转化为脑中、口中的知识时,那份自得自是不必言说。我只踏出了第一部,收集前四史。而前四史中,《史记》的名声最响,可是每每拿起看到那些繁体字时又很惆怅,不懂作者生平、不知作书由来、不明书中所提及人物,就特别需要一本常识普及类的书对其做个大致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懂内容。恰好,这本《史记精解》就属于这样一本通识性书本。 《史记精解》的作者是王紫薇,北大古代文学博士、古代文化研究学者、文史作家。相对地来说,以专家的眼光来看待古籍,他们会非常客观,不仅旁征博引力求丝丝入扣,还追求严谨,绝不信口胡诌。本书中的语言是从专家研究的角度为大众所做的普及类书本,文字内容也不复杂难懂,没有那么多专业术语。《史记精解》分为三个部分:成书篇探究《史记》的作者、体例,思想篇陈述《史记》中渗透的思想意识,通变观、政治观、礼乐观、悲观,流传篇展示《史记》由“禁书”到“藏书”的流变以及对之后史书撰写的影响。 《史记》非一人之力,一人之才,一人之得而出,它是作者司马迁在阅读大量书籍,广泛吸收各代经典书籍中的内容,外加其父司马谈的影响和司马迁个人的感悟,然后集结成册的。谈到《史记》创作的原因与最初的版本,王紫薇谈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司马谈,且经过史学专家考证《史记》中有部分篇章并非司马迁所作,而是其父司马谈的作品。所谓家学渊源或许就是如此,父创子续,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一时感念创作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子言”的文学巨著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后来的史书更是沿袭太史公模式,将史书内容布局的撰写当作传统。尤其是太史公所提倡的“发愤著书”说,更是引得无数文人前赴后继,诸多文学作品上展现出惊人的魅力。 《史记精解》的引导下,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神化的太史公司马迁,也不是盖着神秘面纱的《史记》,而是一部由司马氏父子通力合作的史家巨著。不论是拿来研究,亦或是普及史实,这都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史记》精解推荐给你。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四):从另一个角度看史记
这本《史记精解》眼瞧着作者名不错,于是就这样被带回来家了,可惜的是这本书我并没有足够的史记知识,并不能够领悟到足够的深刻,还未多看几遍,就被我的小侄儿霸占拿走了,内心无限遗憾。相比较于许多人来说,我写这篇书评的资格并不太够,因为我算不得上一名历史文化爱好者,对于史记我了解的也仅限于高中课本教材上的义务教育和语文老师平常讲课时突然心血来潮时的拓展知识,简短一些形容便是知之甚少。《史记精解》我认为其实很适合像我这种对史记了解得不多的人看,对于纯历史不太感兴趣的人也可以试着读一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即使我不懂史实,但知道点花边新闻出去和喜欢历史的小朋友一起聊天不至于三句话把天聊死(对,就是这样,对于这类书籍我的阅读目的很明确——至少可以用知识来吊吊书袋,让别人不至于一眼就看出我的一贫如洗)。 至今我仍记得高三时候因为看了一本小说而知道了织田信长,信口在一位男同学面前提起这位知名将军的一些事的时候(至今已不记得是自己胡诌的还是真的记忆清楚而复述准确了),那位男同学和我聊了很久的日本文化哲学,当我将这件事已经忘却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问我:“你真的读了很多书吗?我以为整个班也就只有我在高三还读这些没用的书了。”(因为我们是理科班,文科知识高考不考,班主任一直灌输着不考的就不要看了,都是些没用的这种思想。)我惊呆:“没有啊。”接下来他说:“我觉得你和普通女子不一样,很少会有人知道织田信长,你肯定不是一般的女子。”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更爱看书了,无论好恶,我都能欢欢喜喜地看,那句“你不是一般的女子”留在我心里很多年了,每每想起都能给我力量——做个不一样的女子,如何?我想,阅读是从被激励的时候开始的后来的他们应该都有了比较好的阅读习惯了吧。从这种角度去看这本书,我认为十分不错,具有争议的事物总是能更容易引起话题,以后和小伙伴聊天又会多一个不错的话题。这本书不同于繁杂的历史类图书,简洁,文中对许多古文引用做了简单的解释,也对其背景做了简要的介绍,非常适合记忆力不好无法迅速调动记忆联想的人来阅读,这使这本书读起来比较容易。同时,这本书对史记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精解,如果要拿这本书的内容来聊天的话,恐怕算得上的十面埋伏也不惧了。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五):妙趣横生话史记
《史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史学上的传承记录以及对著作所处年代的一个汇编和理解。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作者将本属于专业学者研究的史学内容清晰通俗有趣而且图文并茂的展现给我们广大的读者,让我们在读这本书之时,不受晦涩难懂的文字或者词汇所累,能比较轻松而愉快的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另外,作者在对史记的精讲的同时,行文脉络也很规整清晰,没有杂乱无章的感觉。作为读者,读完此书,也对史记本身以及历史有了一个更客观以及较为详细的认知和理解。
作者从《史记》的成书篇开写,我们通过阅读,能了解到《史记》的作者并不是只有司马迁一人,而是以司马迁及其父作为主要编写者,然后集合众家之言而成此书。作者在行文中,对于关键人物司马迁之父(即太史公司马谈)作了详细的介绍,引用《太史公自序》中的文段说明了史记的编著原因,以及引用《赵家传》等著作也切实的说明了司马谈在史记著作的贡献和地位。另外,由成书作者司马谈和司马迁引申出“太史”官职的详细叙述,也是引经据典,列举来由史实文字说明太史此一官职并非大众读者所认为的与编撰史记密切相关。在惊讶之时,作者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带入了探索历史奥秘的频道,读者此刻已经化身为学者。同时,对“王莽九庙”遗址的配图,体现了必要性和说明性,充分的还原了历史境况。而史记本不是史书更令读者诧异,在了解汉代史学观念的同时,也对春秋等时代有了衔接。接下来的体例和神秘数字则丰富和扩大了读者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图表和数字等等的列举也让阅读变得妙趣横生。 而成书篇和流传篇则是一个比较大而深的拓展,涉及到占星学、《周易》、礼乐文化、政治文化观念等等。
从这部精解来看,很适合作为大众了解史记的读物。作者由浅入深的叙述也减轻了读者的阅读负担,同时作者的成功在于把读者的阅读兴趣给提起来了,读此书有点读十万个为什么的感觉,在抛给读者问题指引读者思考的路径同时,使读者与作者达到一个共鸣。
对于史记的解读是无穷尽的,作者为我们打开了这样的一扇了解史记了解历史的窗。而阅读史记,也赋予我们读者的责任感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义务,很庆幸阅读此书。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六):有趣的史记
有关于司马迁与《史记》,我想这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史学作者与史学著作了。其成书千年以来,一直受到所有专门研究历史与喜好历史的人的青睐,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专家学者在《史记》的身上倾注了自己一生的心血。与《史记》相关的作品,更是不知凡几,按理来说,如此多的相关著作,本已足够,但是,当我看到王紫薇的《《史记》精解》之后,仍然忍不住眼前一亮,仅仅是大略翻了一下本书的目录,我便觉得这本书或许是一部极为有趣的小书了。 王紫薇的《《史记》精解》在编写体例上属于那种不是特别学术特别严肃的。本书在内容编写上大体分为三个内容,成书篇、思想篇、流传篇。每一部分的内容的侧重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以其成书篇来看的话,其内容更多的是针对在历史研究上《史记》写作上的一些疑问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比如说有关于史记作者的疑问、有关于史记到底能不能归结到史书一类的怀疑,比如其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资料来源等等。这些问题在历史上曾经不止一次的被人提出,每个流派也各自有自己的答案。王紫薇也在自己的书中,提出了自己观点与考证,虽然不能说多么权威,但是胜在能够自圆其说,自有道理。反而是王紫薇在书中提到的类似于小八卦的几个问题更加让人感兴趣,比如说史记中所谓的神秘数字,比如说史记中出现的奇怪的第一人称,这一类的问题,似乎并没有人关注或研究过,而王紫薇在本书中的研究让我们恍若有茅塞顿开的感觉,看完之后,只想说一声原来如此! 《史记》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就像是一位带头大哥一样,它创造了中国纪传体通史的编写原则,并一直为以后的史学家们所沿用。而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境界与观念,更是让历来的学者们兴趣满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最早写作《史记》时的宗旨,在这句话里面,我们也可以窥见到作者司马迁的宇宙观与世界观。在王紫薇看来,《史记》绝不仅仅是一部史书这样简单,他或许还包括着作者司马迁在时间与空间上对于这个社会的思考与回答。而这种思考与回答对于今人研读《史记》是大有裨益的。 《史记》成书千年来,历经了千年的风霜雪雨与朝代更迭,要说《史记》得以流传至今没有经历过什么惊心动魄的话,或者根本无人相信吧,原本著史便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因此,当我们看到王紫薇在书中为我们细细梳理千年来,《史记》所遇到的各种状况的时候,我们也会为《史记》曾经有过的多舛的命运而唏嘘不已吧! 总体说来,这本史记精解无论是从内容还是选题上,都是属于那种极为有趣的。提出问题、寻找线索、完成推理,这个过程本身便是充满了趣味的。对于喜欢《史记》的人来说,本书或者可以在茶余饭后之后,为你带来更多不一般的感受吧!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七):认识一部不一样的《史记》
每当有大型历史剧热播时,总有一些与历史较真者会翻出各种史料来与电视剧内容作比较。记得前几年孙俪主演的《芈月传》播出时,有人专门去查询相关历史人物的内容,发现剧中芈月的姐姐秦惠文后的出身居然有两个说法,并且这两种说法都出自于《史记》,且都并没有十分详细的记载。
看完相关的文章之后不由得对于《史记》的权威性产生了一些怀疑。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可基本上都是以《二十四史》为正统依据的,而《史记》可谓是《二十四史》之首。若是连《史记》中的内容都有待于商榷,那么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究竟又有几分真实性与完整性。
不过细想一下《史记》中的内容有偏差或许也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毕竟此书已经成书两千余年,在流传的过程中部分原貌有所失也是难免之事。再加上司马迁当年所记述的《史记》中的内容,距其生活的年代远的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太史公也只能是在查阅探寻的基础上尽量的去将历史记述下来。
想到这里不免对《史记》心生好奇,此书究竟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两千年来有事如何流传下来的?其中的内容又有几分正统几分传说几分戏说呢?
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大有人在,还真有人就以上的那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分析,并且将其汇集出版成书。这就是这本《经纬天人:史记》。
此书分为成熟篇、流传篇、思想篇三个部分。开篇就语出惊人,认为《史记》的作者并非只有司马迁一人。接下来的一些内容更是大大出乎我们以往的认知。像什么《史记》曾经是禁书,《史记》中的内容究竟从何而来等这些打破我们以往历史常识的认知会接二连三的出现。让我们不由得怀疑,以往的我们所看的是不是一部假的《史记》。
以往的我们看《史记》也就是将其当做是一部历史性书籍来看待的,但是作者却会在此书的思想篇中告诉你《史记》不仅仅只是一部史书,它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其他内容,甚至可以说《史记》并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小小的宇宙其所包含的内容远超我们的想象。
可是不管作者如何的在书中阐述他的观点,《史记》的本质是书写历史的终究没有错。但是它的流传过程,本身也是一部历史,千百年来其中也必然包含了诸多不为人所知的内容,而作者将在此书的最后一部分流传篇,做出详细的讲解。
历史还真的是精彩的很啊!我们通过阅读研究历史书籍来了解历史,却没有想到其实史书的形成本身也是一部历史,而作者就要将这段有趣的历史讲解给我们听。至于真实的历史是不是真的如作者这般所述,那恐怕又是另一段研究了。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八):宏伟巨著,娓娓道来
《史记》精解,这是一本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也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书。自己没有知识储备,这本书理解起来还真有点困难,不过,正是因为这样,越能吸引文学读者来探讨研究。
翻看《史记》,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本书作者根据内容写了三大部分,分为“成书篇”“思想篇”“流传篇”。这本书点睛之笔在于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怀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史记》的作者是谁?我想大家都知道,当然是司马迁,难道只是他一人所著吗?顾名思义,不是的,只是司马迁承担了其中大部分工作,但并不是全部,后来经过多人的修改,补充,才有了今天的《史记》。
问大家一个问题“太史”究竟是何官?简直大家先读一读《周礼》,它对太史的界定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掌管法则文学;其二,掌管天时朔正;其三,太史赞襄典礼。那么,问题来了,司马迁是因为官职所在才著作此书?还是著作此书要揭示什么?读过此书,你会有答案。
司马氏父子一直把《初秋》当作自己学习的对象,是因为《初秋》对他们有什么特殊意义吗?顾名思义,《初秋》是儒家六经之一,在中国古代地位非常尊崇,在《初秋》公羊学的极大影响下,汉代人对“孔子作《春秋》”推崇备至,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司马氏父子也不例外。为了完成巨著,所以他们父子二人,潜心学习,义无反顾的纪实,实录。
看了此书,了解了《天宫书》是《史记》中最能体现司马氏父子专业学识的一篇文字,司马氏父子虔诚的对各种天象进行流水账式的客观记录“究天人之际”的著作思想也是由此形成的。
本书的最后一大部分的流传篇,也是一大奇点,司马迁提到“藏之名山”“通邑大都”,原来是有两个版本,那么,在那个年代,司马迁为什么要准备两个版本呢?本书中都有介绍,待您仔细揣摩。
我们怀顾历史,展望未来,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却是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是否有多少人感言不公?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记住了一位伟人——司马迁,他那种坚毅不屈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标杆,正是我这种精神,让他义无反顾的完成了《史记》的宏伟巨著,在作者笔下,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向我们娓娓道来。
历史究竟是如何的,我们有时不得而知,而在作者笔下,有独特的见解,令我心中肃然起敬。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九):关于《史记》,那些你原本所不知道的
文/ 冰火麦子
接触《史记》,最早是因为中学课本中一篇叫做《陈涉世家》的文章,老师抄在黑板上一段话,要求我们记下来,于是我便将那段话记得滚瓜烂熟:《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那天在书店邂逅《经纬天人— <史记>精解》,我是被那本书的独特创作视角所折服而为其买单的。之前所接触到的《史记》相关方面的文学作品,大都有着文绉绉的学术气,叫人不敢,也难于与其亲近,但《经纬天人— <史记>精解》一书就完全不同了,作者王紫薇将《史记》这样一部鸿篇巨制解剖开来进行了一番仔细的研究,并且在呈现这些研究成果的时候,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貌似高大上的凌厉语调,而是时时处处为读者着想,时时刻刻解读者所惑,读罢书本后,每位读者都受益颇深。
也难怪,稍微浏览一下作者的简介,就不难发现其作品创作优秀之必然性。王紫微,1984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古代文化研究学者、文史作家。致力于知行合一,在实地及实物考察的基础上,以文学、美术等多元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系统解读,赋予今人对古代文明的想象和新知。出版著作:《中国古代怀古诗词三百首》《与古偕行》《汉字里的中国》等。古代文学博士、古代文化研究学者、文史作家……她写出《经纬天人— <史记>精解》这样通俗易懂的史学研究作品实属理所当然。
整本书读下来,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作者对于读者的心理期待是了若指掌的,这从书本中作者提出的那些问题上就不难发现,书本共分为“成书篇”、“思想篇”、“流传篇”三部分,每一部分,作者都围绕若干问题展开论述,譬如在“成书篇”部分,作者提出了《史记》的作者有几人?“太史”究竟是何官?等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例外都是读者所最关心的问题,作者的创作始终都在严苛地迎合读者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这不得不说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作者要想能够迎合读者需求,就必须先要了解读者需求,在此基础之上还得对《史记》专业知识有深厚的功夫,毫无疑问作者王紫微是完全具备这些特质的。对于《史记》内容,作者不仅烂熟于心,更是将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脉络体系,不难看出在作者的脑海里,关于《史记》知识的储备那是近乎穷尽的。
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就是书本在创作时作者的旁征博引,当然,大量的引述《史记》原文内容有其自身所不可避免的弊端,诸如大大减低文本的可读性及趣味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原文内容的大量引述确实增强了书本的说服力,作者的每一个观点都佐以原文旁证,这就大大地避免了信口开河,满嘴乱绉的嫌疑,同时对于本书这样略偏向学术性的文学作品,大量引用古文段落,也委实是一明智之举,毕竟,原汁原味的文本,才是衍生出研究成果的做好渊源。
当然,本书也并非完美无缺,譬如在引述《史记》原文内容上,作者多次选用了同一段文字,这就难免给读者留下敷衍的不好印象。毕竟,原书内容那么庞大,怎么会有重复引用的现象发生呢?
《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读后感(十):一语难尽话“史记”
“二十四史”中前四史都属私人治史,即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以及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虽然是私人治史,但在中国史学界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不仅成为史书之典范,也是不朽的文学名著,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虽然通读《史记》的人可能不算多,但读过其中篇章的一定为数不少,更不用说读过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或者说《报任少卿书》这一篇的人了!很多人都清楚的一点,正是在这篇书信里,司马迁谈及了自己撰写《史记》的目的,也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但真相,果然是这样的吗?!
以前读《报任安书》,知道这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也知道在这封书信里,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并说明了因为《史记》未完,他之所以放下个人得失的决心原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司马迁决心学习那些“倜傥非常之人”,“述往事、思来者”,继承父志,完成未竞之业,“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写这封信的时候,司马迁已经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他是想以自己的遭遇来鼓励朋友,希望他也能做一名“倜傥非常之人“倜傥非常之人”。所以,想要探究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以及《史记》中究竟隐藏和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确实不能只凭《报任安书》一封书信,而要从《史记》本身来按图索骥。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讲述了《史记》的写作体例,即”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由于自身的遭遇,司马迁在很大程度上相对来说并无意于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更加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在认识“古今之变” 上更加偏向于唯物史观的观点。而更多关于《史记》的有趣、有味之处,或许应该关注一下文史作家王紫微的《经纬天人:〈史记〉精解》一书,无论其人观点如何,但还是不抱任何偏见地去看一看,和自己心目中的那个司马迁和《史记》作一番比较,然后再去勾勒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新的轮廓和印象,岂不更好呢?
对于《史记》一书,王紫微大体上还是依照“当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宗旨去剖析的:通过“成书篇”,作者尽力还原了《史记》的写作背景和过程;通过“思想篇”帮助读者完成一个不同于以往固有印象的司马迁的认识过程;通过“流传篇”展示了《史记》特别是中国史书文化的变迁。可以说,探寻司马迁和《史记》的秘密,除了历史中的那个司马迁,除了《史记》本身,应该说,王紫微的这本《经纬天人:〈史记〉精解》还是相对仔细的——其中的不同观点,当然可以保留。比如,作者对于《史记》引文的处理前后相异的地方,比如作者认为班彪、班固父子的《汉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官修史书”的观点等,“求同存异”的原则在这里也同样适用。
《史记》并非史学开山之作,但它确实是一部积大成者。无论“前四史”还是“二十四史”,或者是众说纷纭的“二十五史”“二十六史”,《史记》的地位和影响显然都毋庸置疑。司马迁固然不是身体上的“完人”,当然也不是思想上的“完人”,但那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