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沉默的大多数》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12 04:04: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沉默的大多数》的读后感大全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大多数》精选点评:

  ●从王小波给一位气功大师的回信转到这本书来,活得通透有哲意,人是这样,事是那样,在群体中被非黑即白言论裹挟辩驳无力时,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被一时的情绪蒙蔽,不要急于下场站队。

  ●大部头的哲学难读晦涩,热销小说好读但又缺乏营养,这样的书是难得的,能迅速地增加或者让人感觉增加智慧,正反馈恰到好处而且现场兑现,以至于害怕很快读完而失掉快乐。写作者是认真观察中国的社会,特别的是与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对比比较,戏谑的辛辣的机智的,也是用了很多巧妙的类比,在诙谐中点明论点,有些有钱钟书的味道。总体的态度是很明显的,是持批判态度的,也是言之有理的,可以算是一家见解。但是不太清楚背后的关照是鲁迅先生似的警醒还是批判嘲笑了完事。

  ●我好爱王小波,他在我眼里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正如他所说:“爱平等,爱自由。” 我爱这个不向虚无妥协,并为自己的爱好战斗到死的男人。

  ●高一那年在车站的报栏上读到印着王小波去世消息的旧报纸,然后开始读他的书。第一本就是这本《沉默的大多数》。如今再读,仿佛一切都不曾改变,连沉默的大多数都一摸一样。

  ●旷世警严。王小波活的很清醒,他用他的文字在给社会、人性把脉,精准、直接。我觉得,对建立正确的三观有指引作用。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整本书就做了一件事:吐槽文化大革命。如果要多说一点,那就是吐槽文化大革命,谈了点知识分子,以及文学评论。

  ●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在经历过一块红布、公知的叫嚷和娱乐化的沉迷之后,我们的创建、想象和理性,或者还是要回归到他的身上;明年如果有机会,还是要再度王小波

  ●即使是随笔也是吸引阅读的杂文集

  ●很少有人能把乌七八糟的生活写的这么幽默了

  ●幸好我们还有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一):随读随写

  1.大概聪明人都得死的早一点,不然就会有人嫌他太聪明了,就群起而攻之。毕竟聪明人还是少数,相对而言,属于弱势群体。想到这里,大概王小波四十五岁就死掉,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读到文革,也读到它的功利性。但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不会因为一段时间的压抑,就彻底的萎靡下去。事实也证明了,恰恰是这段时间的压抑造就了相当一批的伤痕文学作家。诠释了困难之地好修行。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要轻易被打垮。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二):国粹

机缘巧合下看到了由“作家出版社”16年11月出版发行的《沉默的大多数》。目前只看了全书的1/3部分。看了各类书评,评分相对还是挺客观的。但是,也不得不说一下,这本书前面1/3的部分,确实思绪有一些混乱。每个章节没有直接的联系,间接的还是围绕着大形势有紧密联系。不像王小波其它力作,能够直面提及当局的问题。这一层的问题,不然会扎到不少红色贼人那些脆弱的心脏。当然,这也并不能影响到对王小波作品的喜爱。就个人观察而言,王小波的作品与其他几位敏感作家的作品一样,阅读量、笔记量、评语量极其丰富。对那些敏感时期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也不免让人心生好奇。就像“粪水”,你说的再美,再有用途,你会当饭吃么?那些红色78毛的理论实属让人难以理解。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三):最难的是追求快乐。

  打卡#文学 # 《沉默的大多数》 小波的外甥,要玩摇滚,他觉得痛苦的人才能玩摇滚。 小波劝他: 艺术需要痛苦,但是需要的是别人的痛苦; 假如你痛苦,你就会成为别人的艺术。 艺术一定会跟痛苦相伴吗?我不知道。 艺术,我知道地很少很少,多少呢? 略等于0。 痛苦这件事情,我有不少的经验。 我觉得痛苦完全不用追求, 什么都不用做,痛和苦就会从天降下来,从地里蹦出来,从四面八方锤过来;有些痛苦,能躲开; 有些痛苦,只能傻傻地挨。 最难的是追求快乐。打卡#文学 # 《沉默的大多数》 小波的外甥,要玩摇滚,他觉得痛苦的人才能玩摇滚。 小波劝他: 艺术需要痛苦,但是需要的是别人的痛苦; 假如你痛苦,你就会成为别人的艺术。 艺术一定会跟痛苦相伴吗?我不知道。 艺术,我知道地很少很少,多少呢? 略等于0。 痛苦这件事情,我有不少的经验。 我觉得痛苦完全不用追求, 什么都不用做,痛和苦就会从天降下来,从地里蹦出来,从四面八方锤过来;有些痛苦,能躲开; 有些痛苦,只能傻傻地挨。 最难的是追求快乐。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四):读王小波先生《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王小波先生,好像获得了重生一般,在生命之花再次绽放时,王小波改变了以前所执着的处世态度——不愿在人前发声。他运用文字的力量发出了对这世界的,对中外文化,对文革的中国的呐喊。就如他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带给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看待的新的角度,给了我新的视野,是把我从无知浅薄的淤泥拖拽出来的一只手。鉴于我的孤落寡闻,王小波先生是第一个能理直气壮的反抗儒家文化弊端的腐蚀中国的人,也是对“君子”有不同甚至更深入见解的学者。他在书中说道:孔夫子说自己知天命而且不逾矩,很显然,他不再需要知道什么了。后世的人则认为,天已经生仲尼,万古不长如夜了。再后来的人则认为,精神的原子弹已经炸过,世界上早没有了未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中国人总要认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再傻一点。一种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无事可干。相比之下,我更相信苏格拉底的话: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这对某种偏向的解毒剂。同时王小波先生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出,君子独善其身,没有尊严。

之所以选择这本杂文集,是因为自己惰性,我自认为只有通过读杂文读评论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日后再读小说等其他文学艺术的能有自己感悟。直到我读到王小波关于文学艺术的见解时才开始究问自己的内心。王小波先生认为:千万别听任何人讲理,越听越糊涂。任何一门艺术只有从作品里才能看到——套昆德拉的话说,只喜欢看杂文,看评论,看简介的人,是不会懂得任何一门艺术的。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开始调整自己阅读书籍类型的比例,希望自己能从每本书中得出自己的感悟与见解,给自己荒凉的内心贫瘠浇些水,慢慢的长出独立思想的嫩芽。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五):书中的书

  

王小波先生的经历

1952.5 北京出生

1958-1967 北京学习,经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1968-1971 云南兵团劳动

1971-1973 山东青虎山插队

1973-1977 回北京做了工人

1978-1982 经过高考,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

1982-1984 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师

1984-1988 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生,期间并获硕士学位

1988-1990 北京大学任讲师

1991-1992 中国人民大学任讲师

1992-1997 辞职,自由撰稿人

1997.4 突发心脏病去世

但是这本《沉默的大多数》中,王小波先生推崇了罗素先生的很多言论,也引用评论了不少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国外书籍较多,可见留学期间国外的作品令他印象深刻。

在此把他引用的书籍罗列一下

国内:

曹雪芹《红楼梦》

阿城《棋王》

作家出版社《南方来信》(越南人民抗美救国读物)

王方名《逻辑探索》(王小波父亲的作品)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马寅初《新人口论》

施耐庵《水浒》

贾平凹《废都》

王力雄《渴望堕落》(王小波先生持反对态度)

段成式《酉阳杂俎》(you yang za zu)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国外:

萧伯纳《巴巴拉少校》(音乐剧本)

《英国佬的另一个岛》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

《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人物传记)

安徒生《光荣的荆棘路》

C.P.斯诺 《两种文化》

杜拉斯《情人》

奥维德《变形记》

茨维格《象棋》

柏拉图《理想国》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捕风捉影》

罗素《幸福之路》:“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罗素《西方哲学史》

罗素《权力论》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感谢萧伯纳、马克·吐温、卡尔维诺、杜拉斯等写了好书的作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沉默的大多数》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