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书房》是一本由蒋瞰著作,慢半拍·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夜书房》读后感(一):几乎不亮眼,又特别有亮点
2015——晚上好,亲爱的陌生人。2018——深夜书房。除去2016那本不告而别,是因为叙述主理人自身故事的书反而不好看(纯个人喜好,可以忽略)。还是安静地做个讲故事的人吧,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包藏”在24小时不打烊的灯光之下,几乎不亮眼,又特别有亮点。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的出版社是慢半拍·化学工业出版社,这个名字无论如何都与女主理人文艺的身份不相配,好歹也得是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这样比较能够让文科生消化的才行。好吧,这个槽点不知道有没有人关注到,反正我是有点吹毛求疵。目前读了第一—第四章: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拥有什么样的青春;庸常生活里,我们总会期盼一些相遇;孤单时请大声歌唱;觉得生活潦草?或许只是缺了仪式感。四个故事,爱用手账记录人生的台湾腔小男生,黑白锤子手机男女,独自留在这座城市的弹吉他老外,和男朋友正式分手的女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过身去,擦不擦眼泪都不重要,关键是适时地转过身来,露出一个明亮的微笑,继续看书,继续思考,继续自己的精彩。能见证一些故事,挺好的,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自我治愈。
《深夜书房》读后感(二):space oddity
我去过深夜书房,2015年冬天,深夜。
好友回美国的前一晚,我们在街上走,经过悦览树(青年路),发现依然营业,就走了进去。我们在悦览树有阶梯的一侧坐着,我把我写的图文集翻译成英文送给她,以她的中文名“希望”命名了这本88页的书籍。她挪用了悦览树的小黑板,用粉笔画了一幅《space oddity 》的画送我,直到现在,我依然后悔着没能把这块黑板扛回家。
是这么和悦览树结缘的。
后来的日子,因为搬家到附近,常来,喜欢歪倒在阶梯的蒲团上看书,有一次随手拿了书架上小野洋子的《葡萄柚》看,顿时脑洞大开,回去便拉了个群组起了《脑子瓦特了——十三行诗群》。
诗群的核心是想象与理解。规则是任一人开篇命名,由其他人基于对上文的想象和理解继续写下去,直到十三行完篇。那段时间真是乐在其中,碎片化的时间里,那些零星的语句得以被留住又延伸,看起来那么荒唐毫无逻辑,但又那么认真且有意义。
再后来,因为机缘巧合,我开始给悦览树做平面设计。
原本,我只是一个喜爱悦览树的客人。就这么突然一下,被列入悦览树的一员,感觉很奇妙,以至于只能感激生活的安排。
我喜欢的,这里都有。
在悦览树,不会写文案的摄影师不是好设计师。
《深夜书房》读后感(三):夜归者的心中灯塔
这本书确实是适合在夜晚,或者是下午茶,速速的就看完了,慢半拍系列,看到书名联想到去年最火的日本电影还是书?《深夜食堂》,与之效果出奇一致,治愈系的文字,或者说是文艺者的夜间秘密花园,也是联想到查令街的十字。Reading Tree坐落于杭州,也许以后去杭州会留意这件书店,通宵达旦,为夜间“流浪的人”营造一份温暖,我想是不是每一个开起书店的创始人,心中都留有一片绿洲?
开一家书店,店主是一个会观察生活的人,会用笔记录自己的心得的人,她的内心是满满的初衷,十八个自己开店期间发生的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出版出书,我觉得这是一家有情怀的书店真正的有品位的地方,物质基础下掩埋着的,是店主的内心,是看得见的初衷。自己认识一家理想的书店,也不知道最近变的如何,应该是不回去了,可能定位不一样,所以没法越过阶级达到沟通。
昨夜看到一段文字,稍稍加工,赶紧与人分享:有才华的人,和努力拼命的人,都是幸福的人,这是世界上最开心的两种人,很幸运,我们都愿意做这样子的人。在我阅读的时候,书上零零碎碎的被书主划了很多线,是书主喜欢的字里行间,我读着读者,好像也是在读书主的心路,看着书也在看着别人的思索。
突然,很想去高新四路的万邦书店,点一杯咖啡,打开一本书,坐在暖光灯下,静看世界,察色众人。
《深夜书房》读后感(四):编辑手记——书房里的一千零一夜
认识作者蒋瞰是去年的事情,我们不是一见如故,是一聊微信就如故,感觉好像认识了八百年。
我和她同岁,我北京人,她杭州人,但她一点杭州的温婉气质都没有,北京大妞儿气场十足。蒋瞰是那种还没见到人先听到笑声的人,也是白天咖啡续命晚上讨酒言欢的人,白眼翻得很好看,干事麻利得就像一阵风,典型的狮子座女生。
估计也是如此,才能HOLD住七家书店的日常打理。作为不打烊书店的女主人,这本书里,记录了她在深夜书房里看到的擦肩而过与命中注定,记录了城市迷人的一千零一夜。
书里的故事并非纯虚构,而是真实发生在杭州悦览树书房里的剧情,当然,一定也被蒋瞰加上了些许迷幻色彩。
有人在书房对上了眼,有人在书房分手告别,有人在那里看一宿书,有人在那里想一夜前途。无足轻重的小事每天都在上演。
这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故事里,有每个人性格里的很多面,脆弱和力量、柔软和坚硬、深情与绝情。你一定可以在某个故事里,找到你自己。
这本书的样子呢,很轻巧,零负担,适合塞包里就走,随手翻看。随便翻开一个故事,说不定就有你的欢乐与悲伤。
哦对了,蒋瞰还大方地放了悦览树的咖啡券随书赠送,凭书中券可得悦览树咖啡任意一杯,全国七家店通用。一定要留好这接头暗号,找个时间,来深夜书房,她在那里,等着你的故事。
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就作为结尾吧——春天适合遇见,夏天适合表白,秋天要挽手约会,冬天想厮守到老。
欢迎来到深夜书房。
《深夜书房》读后感(五):深夜的灵魂总是在骚动着
无意间发些了此书,那时候是今年4月份,离出版还有一个月,直到7月的现在才入手,并在今天花两个小时在人来人往的麦当劳,戴上耳机听着自己爱的音乐,静静地沉醉在书中的故事里。
从小到大都很喜欢书店,不管是什么样的书店,进入后,这个世界就与我隔绝了。我只想在这书海中,乘风破浪前行。在书中提到不同的顾客人生故事,有十八章,提到的故事,都是你我会经历的人生故事之一而已,但你却能提前看到别人的故事,那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分享。
人都是在不断向死而生的活着,这一生我们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但我们都应该知道怎么活着!不管现实多么骨感残酷,总会有小确幸在某个时机,去抚慰你的心。会有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在你身边陪伴你。就算现在只有自己一个人,你也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前行着。就算到了生命的最后,还是没有找到别在你身边,但我相信你的内心已经不是一个人了。
现代的人们,总是在深夜牢骚,寂寞难耐,失眠。用各种方式去麻痹自己的灵魂和心,只为了不想迎接现实的晨光。如果你真的深夜睡不着,不如就进入书海的世界里,去感同身受书里的故事,或许你的早晨就不再是逃避了。
杭州,我还没有去过的城市,喜欢这家的书店的24小时,喜欢科比的凌晨四点执着,有一天我会去此地参访,感受深夜的灵魂骚动。最后,写了一首诗,当做读后感。希望有缘之人会喜欢吧。
悦览树活存书海,
夜静枯水方思心。
凡人歌唱肆快意,
终迷凌波日昇出。
《深夜书房》读后感(六):自序
睡不着么?我来给你讲个深夜书房里的故事。
结束了一天,匆忙赶回家的人们,因为想做点什么而游荡在这城市中,他们来到不打烊书房,卸下一天的疲惫,独自阅读,或是谈论遇到的趣事。在书页和食物的香气里,在深夜特有的幽静和稀疏的人群里,一出出或温暖,或喷血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这些有头无尾,没有前因后果的故事,就像书店里的黄粱一梦。当然,多半也参杂了我的去伪存真或报喜不报忧,因为总要“正能量”。故事天天都有,我就是这个讲故事的人。
真是讽刺啊!
在开书店之前的职业生涯里,我是个非常敬业的媒体人,整天摸索着如何将常规或突发新闻写得好看,读者才能像听故事一样,饶有兴致;与此同时,我还是个空中飞人,借着采访的机会,那些可以绕地球好几圈的里程让我见识更新更美的山外之山。这当然是一份完美的工作,但我却在三十岁那年急流勇退。现在想来,原因大概是:稿件质量虽高但数量太少,审美和眼界自我评估盲目过高。
前者使我无脸继续混日子,后者促使我不再和猪一样的人做队友。趁没嫁人不用遭受生活琐事摧残之前,我要做出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是基于你想改变,而不是逃避。
停止周游世界,拒绝互联网公司offer,我做了一件看似更不靠谱的事——开书店,而且,是不打烊的。
对于那些有着书店梦想的人来说,做一名店员也许是讨巧的做法。那么自己开一家似乎更大胆,但也更安全,毕竟,我们都是不愿被教化的人。
书店开在一条种满梧桐的小路上,符合我对不打烊书房的大部分想象——面积不大不小,沿街而立,而对面的水果店、拉面店,旁边的阅报栏,楼后的私人停车位,拐角处的深夜食堂,面对面交易,传承最古老的生意,这些邻居们和我一起构成了蓬勃的世界。
作为最晚来到这条路上的“新参者”,深夜书房在很短的时间里向人们展示出了生活的另一面。中国人、外国人,新客、老友,学生、白领,怀着对如迷夜色的好奇,来到深夜书房种植情绪。
过了很久我意识到,是他们,总能在某一个时刻映照出我自己——既深情又刻薄,既冷漠又操心,有时觉得自己特别有能耐,有时又不断抖落一身戾气,明明带着媒体人求新求变的属性,却在一个与世无争的世界里试图慢下来。我的矛盾,一如当年辞职,而这些,叫作性格。
有什么样的主人,就有什么样的书店,深夜书房也充满了矛盾——不仅卖书,也卖咖啡和简餐,这是商业的一面;无论多少人希望增加奶茶和肉包,断然不会被采纳,这是执拗的一面。有人问,养着一伙一坐就是一晚上的客人,这三年你是怎么生存下来的?
这个问题,也是媒体老是抓住不放的,讲得书面化一点,就是“盈利模式”。我不是商人,无法为自己拍脑袋做决定的管理方式定义,非要说,可能是书房既遵守秩序又灵活变通。
书房共有6个小伙伴,两人一个班次,一天24小时三班倒,而我是永远的守夜人。书房不是私人作坊家族企业,上班要戴围裙,非当班员工不得入吧台,所有饮品标准化制作,甚至,不加客人的微信;同时,书房的每天都可以不一样,特定节日有专属的气氛,每个季节更新不同背景音乐,为特别的客人存一瓶酒,与其多收一位茶位费,更愿意收获一个悲伤的故事。
一家小小的书房,有面对客人时的基本规则,但没有发稿量和KPI,容许做任何试验,也允许犯错。而人一旦放松去做,就能渐入佳境。
我也是在这个时候,不知不觉重操旧业,干起了“讲故事”的老行当。
那些来来往往的人齐刷刷地跳进了我搭建的故事框架里,有时候摆事实讲道理,有时候借着老物发思怀旧,偶尔熬上一锅十全大补鸡汤。
喜欢的人说,我、客人和这家店是同步的,深夜书房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有一个有故事的女主人,书房才能摆脱国营大卖场的腐朽气;
也有人说,你写的那些故事无非就是对上眼分了手,不可言说的默契之类的套路。可是啊,人生不就是这些无足轻重的小事构成的么?你要的妖魔鬼怪、惊心动魄真的是比飞机失事的机率还低。
我说的每一个故事,其实都有我性格里的某一面,脆弱和力量,柔软和坚硬,深情与绝情,从不回避。有一天你会知道,这些故事天天都在上演。若非要说,那是深夜的气场让我很乐意记录下来。
你可以来验证一下,但我指不定会甩出一张冷漠脸给你。对了,如果你愿意,可以叫我J小姐。
欢迎光临深夜书房。
《深夜书房》读后感(七):读《深夜书房》有感
喜欢一本书,总是因为触动到了内心,好像喜欢一部电影一样。我执着地认为,那些能让我在观影之后、在乏味而匆忙的生活中偶然触景生情的,就一定是一部好电影。无关于任何影评家对它的评价,以及什么豆瓣评分之类的。比如伍迪·艾伦的《曼哈顿》,不是什么代表作,但是我一直记得影片末尾的一句话“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男主回头去追那个被甩掉的女友,而这个女友正准备去巴黎留学,她对他说,对人要有一点信任,回来后可以继续交往。但是男主各种不放心,怕她一去巴黎,两个人便彻底结束了。导演绝对不是在严肃谈论什么人性道德,不过是一句脱口而出的寻常台词,但是牛逼的导演就是能一下子戳中人心。
想聊的是书,开头说多了点。前阵子读完了蒋瞰的《深夜书房》,基本上每天花1小时,只用两个星期就读完了。我是属于读书极慢的人,我觉得是跟我有点咬文嚼字的癖好和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习性有关。如果你是一个读书很快的人,那应该可以更快读完。
的确,《深夜书房》不是严肃的纯文学作品,没有在深奥地在探讨人性,社会现象等等,我也已经好久不看这类严肃的书籍了,空下来总想着上班太累,来个轻松点的吧。当然,我觉得还是要逼自己读的。
《深夜书房》由一个个发生在书房的短小、温情的故事组成,作者笔触非常细腻,有小说的代入感,也有散文的巧妙闲笔,入睡前读一读,觉得一天的疲倦都被舒缓许多。果真就像这本书最后一页的总结:“本书为城市里疲惫的人们带来温情而真实的故事。”
书读完后,我正好去杭州出差,便提前约了蒋瞰,来个一对一读者见面,我问她,“书里的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吗?”,她极爽快地回答:“当然不是,我内心戏很足的”,随后又略略补充一句;“当然平时会做一些素材记录。”
哈哈,现在回过来看,没有足够内心戏的人,也真是写不出这些故事,也取不出这一连串的目录标题:
第二章:庸常的生活里,我们总会期盼一些相遇
第五章:谁不是奔赴在逃亡的路上,从天黑到天明
第六章:全世界就是一个片场,而我们只是戏中人
第十二章:我尝过最涩的酒,是你的孤独
第17章 :爱你的每个瞬间,像飞驰而过的地铁
第十八章:你看过凌晨四点的城市吗
……
真实又有诗意,所以我被吸引了。现在人真实容易,哪里还能有多少诗意。高晓松的一句“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与远方”已经被几经恶搞。
这一份同样的诗意,令我印象很深的,在这本书最后一章最后一节,摘录如下:
“‘过几天,我打算做一场围炉夜话。刚才,就在刚才,吊好了铁壶,底下有炭火,煮最老的白茶最好不过。老爸相熟的供应商送来了土货、玉米、番薯、芋艿,最适合拿来烤着吃。冬天里容易饿,要吃结实的食物,是给自己的放纵,是冬天的快乐。以后的每个季节,我都可以给客人做不一样的食物。’
吃得暖暖的,睡一个好觉。如果还有劲儿,就来读读乔治·桑的《冬天之美》吧, 我喜欢了很久的书。
‘自然界万物永远不会除掉盛装和失去盎然的生机,广阔的麦田铺上了鲜艳的地毯,而天际低矮的太阳在上面投下了绿宝石的光辉。地面披上了美丽的苔藓。华丽的常春藤涂上了大理石般的鲜红和金色的斑纹。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瑰躲在雪层下面微笑。由于地势的起伏,由于偶然的机缘,还有其他几种花儿躲过严寒幸存下来,而随时使你感到意想不到的欢愉。虽然百灵鸟不见踪影,但又多少喧闹而美丽的鸟儿路过这儿,在河边栖息和休憩!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笔都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
到了去女掌柜那里围炉夜话的那天,就当冬天的礼物,送她这本书吧。”
无关乎生存的美、真挚的温情、藏在日子里的小乐趣……愿我们都能收获。记得作家周晓枫曾在她的散文里说过:“所谓美,恰恰就是无用的。”
我也承认,我是一个很容易被触动的人,看小说、看电影、看电视剧……总能跟着情节忽而就泪如雨下。但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容易被触动的吧,只不过没我这么能哭,只不过生活不易,我们必须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悲伤,太泛滥会淹没余生。就像蒋瞰说的:“我们何尝不是老派的人,怀着朴素的心愿,抵抗时光流转。”
自然,《深夜书房》也绝不滥情,还能常常读到几分犀利。比如她亦在文中写道:“而慢生活只不过是极少数人茶余饭后的空想罢了,本来也只是踹一口气,却被大多数人奉为信条,而那些用生命鼓吹要慢下来的人,大多数过得并不好。”
在《第八章 你需要一个未来的人,告诉你坚持的也许是经典》这一文中,作者还探讨了抑郁症,对当时处在坏情绪中的我,也很像一剂良药。
好了,再多写便像是在“摘录整理”了。若你累了,若你觉得最近的日子有点丧,那不妨就去读一读吧。或者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
《深夜书房》读后感(八):我把看过的书糅进故事里,来而有往,馈赠岁月
昨天,我拿到了自己的书。像一个陌生人,花了一晚读完了。
每次,都要留一本这样的样书,边读边在上面划线,旁注。重读,是勾起一些事,是提醒自己曾经经历的岁月,正因为特别,才被写成了故事。
因为是写书房,里面出现了很多书名,算是拍脑袋植入的吧,大部分是自己当时在看什么,就顺手将它们写进书里。
《巷说百物语》,是那个夏天我反复看的,书里每人轮流讲一个故事,讲完就吹灭一根蜡烛。尽管后来读多了发觉京极夏彦的地位是被高估的,但至少他的世界离现实远,远到我被说服。
《我们内心的冲突》,大概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心理学读物了,也因此我半虚构了一个和抑郁症有关的故事。这两年我好点了,偶尔还是会不对劲,在日光下哭一天。但比起上次连续性抑郁,有了解决方法,更多的是想好起来的愿望。
《美好古董衣店》,看这本书的时候正是炎夏,空调房间里的专注让我变得平和舒缓。一本现在时和过去式交叉的厚小说,女主角也在接受心理治疗,一种她其实自己早已诊断出来的心理疾病。
蛛网结尘轻渺如古物,万象急不可耐更新中。我们会永远怀念曾经的黄金年代,在一条简谱的街道上,和食物合作社、女士内衣定制店、理发店、只有五张桌子的小咖啡屋、两家百老汇流行戏剧小剧场形成了蓬勃的小世界。
《银河铁道之夜》,没有正面提到这本书,但在第10个故事里,我借用小男孩表达了对这本书的喜爱。惟有命定的乘客及有缘人才得以搭乘,得以见识另一种生命的去途,得以窥见生与死的奥秘……因为那个写作文的小男孩,我得以回望了自己的童年,假借同学琳达,我们回到了小公园,孩提时代的花草树木都以自己的方式默默生长。同学也是有原型的,我们同一天生日,六年级时合写了个叫《春泥》的小说,只是我们再也不联系了。无论如何,当我们站在离过去足够远的地方回望,庆幸自己从未离开过这个秘密花园。
《人物速写》,也没有被正面提到,甚至在写正文时我都没看过这本书。交稿前翻到,硬是想补充进去,这就是写作者的肆意。我借琳达来表达自己对素人画像的无法拒绝,就像《百年好合》、《七声》,小的时候想要高大全,等走过一段人生才醒悟,只有人才是满满的,所以才能朴素而繁华。
《造房子》,王澍的新书,浦睿文化的蔡蔡刚寄给我就被拿来植入。最打动我的是,王澍提到了袁枚,经营随园五十年,有如养一生命,造园者、住园者和园子一起成长。这和我经营小店不谋而合。
写作的人是幸运的,大多时候,这些故事就是每天的随笔。写《坦白讲我喜欢黑暗》正好科恩去世,我喜欢他那句“We kill the flame,we want it darker”;
写《书房的危机》是因为当时出了一起星巴克舆论事件;
我写期待有一天能关门出去旅行源于报社后面有一家厕所面店(公共厕所对面),过年前老板都会贴出告示,诸如长途旅行二十天后见之类的豪言;
《我尝过最涩的酒,是你的孤独》是写得较早的一篇,那时我发现威士忌比红酒更对我胃口,酒后有一种既“历历在目又如鲠在喉”“目标在远方,往事在身后”的解脱。正值书房改造,出餐口真的被改成了吧台,吧台高脚椅是我的专座,我在店里存酒,自己喝,或是请朋友喝。来而有王往,馈赠岁月。
而有些情节,是现实生活中没有做到的,先装进书里。比如,我一直想写一个优步司机的故事,从我参加MINI X UBER 活动那天就想写了,既然没动,就先在这本书里过渡一下;比如,我一直想写一本酒店之书,因为没想好营销方案,也是迟迟没有动手。没关系,先在这个故事里露脸。我还大言不惭地借用书中人物之口说:“在《酒店之书》作者笔下,她住过的这些酒店都被赋予了一个个故事,或浪漫,或传奇,哪怕是一篇米其林大厨的访谈也生动有料。”
在那里待久了,光是看一眼来的人就能猜出他们的职业,或者,来的目的。我把这些窃喜统统糅进书里。
棉麻系女孩居多,技术男并不喜欢在公共空间干活;
一男一女只要开口说几句话,大概就能猜到是来相亲、谈事还是老友重逢;
根据行李箱的尺寸就能判断眼前这对情侣要分别多久,甚至知道有些人将不再重逢;
而那些开着车从很远地方赶来的,只能说是来参观景点,把书店当成拍照片发朋友圈的背景。
眼太毒,所以容易翻白眼。
有意思的是,第73页我写“夏天适合表白,秋天要挽手约会,冬天想厮守到老”,编辑没问我,我自己也没发觉,那春天呢?
春天,适合遇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