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铁道之旅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12 00:33: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铁道之旅读后感锦集

  《铁道之旅》是一本由[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Wolfgang Schivelbu著作,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道之旅》读后感(一):评《铁道之旅》

  很优秀的非虚构写作,作者引经据典,不过中间关于铁路造成的病症部分实在专业,看着繁琐难懂,快速略过了,其他地方很容易发现很多闪光点:比如最后的部分把铁路的发展与百货公司的发展并列,都是速度的象征;城市(巴黎)的规划也与铁路的发展息息相关;前几章更是经常有惊喜观点。看了之后感觉作者知识渊博,脑洞很大,解构了铁路?让我想起看不见的城市中对城市的解构。很喜欢

  《铁道之旅》读后感(二):评《铁道之旅》

  这】】】终于在这次休假继续看下去了,很爽,早应该看完的。内容比标题丰富多了,不光涉及时间~空间在人感官维度的变化(两次工业革命大背景),欧式和美式铁路服务的差别及其体现的社会文化风俗,工作方式变化带来的农业社会不曾有的“疲劳”,乘客的事故心理等等……火车站对城市设计规划的影响也很大,不光光是交通,还包括公墓、排水系统这些……最后还有参考书目,可以继续阅读。

  《铁道之旅》读后感(三):「自然乡愁」?

  19世纪早期的铁路旅行造成的效应之一,是“时间与空间的湮灭”。这让我想起项飙老师在《十三邀》节目里提到的“附近的消失”。从彼时至今,科技日益飞速发展,时空日益显现褪缩,情感日益极端化、情绪化,不禁令人毛骨悚然…但转念一想,时空的缩短也可以带来别样的风景,只不过不再是“将自己嵌入景观的空间之中,而似乎是穿了过去”。那在未来,人类的「感知」还会存在吗?或者变化成什么模样?人与自然的隔阂会越来越大吗?「生态」在洪流之中又何以可能?

  《铁道之旅》读后感(四):內容在軌道中行駛

  作為社科讀物,發揮一般;

  一些翻譯讀起來有點拗口;

  但是作者內容寫的是蠻有條理性。從how, how much,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講的還挺全面,只是病理學和railway journey那章看到不是很懂。從時間、對象、空間去講述鐵路的發展之路。其中作者提到一個有意思的論點,就是鐵路的發展,讓城市的空間得以延伸,讓人們的時間得以延伸。

  但是作為社科讀物,肯定不會有一些個人趣事,只是會有歷史奇聞。

  但是讀來,並沒有覺得,這是一本有靈魂的書,這是問題所在。

  《铁道之旅》读后感(五):书是好书但并不好读

  作者的构思和切入角度确实很有启发性,将人类社会交通方式的变革下,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变法,从习惯于马车等古老缓慢的交通,面对快速交通方式的不适应感,进而拒绝和否定新生事物,以维护自己旧有的认知体系,到新生事物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主流,获得肯定和支持。

  书中有大量感官细节的描述,但并不生动形象,大多有些繁缛。

  通过了解这段历史,最大的认识就是 人们在面对认知体系被冲击和挑战时,往往是维护自己的习惯思维和认知体系。

  很对新生事物和技术,并不会一开发出来就能预见到有什么具体的使用场所的。正是因为是新技术,所以人们当前的认知体系还缺乏对新事物的全面认识,缺少足够的想象力来应用新技术,这需要不断发展才会逐渐显露。

  《铁道之旅》读后感(六):地铁,苹果,和淘宝

  

一直很喜欢坐火车,用书里的话讲,我这也可能只是一种对“过去”浪漫化的依恋。读的时候忍不住把其他的交通工具带入到火车上,想得最多的就是地铁:地铁把“窗外景色”完全剥离而用广告代替,在扩张交通运输网络的同时也把城市缩减到每个地铁站口的两公里。作者把电影也和地铁坐了比较:电影把远方的事物放到了观众眼前,也把不同的事物并置;他们都是消灭了空间(也进而重新定义了时间:“铁路时间”成为了标准时间,而“电影时间”成为的电影放映期间观众唯一可感的时间)的工具,这个类比当然也可以进一步扩宽到直播和小视频。关于美国的“曲线”铁路和英国的“直线“铁路之间的区别也很有趣。书里的一个论点”越是复杂的机器就越需要一个简单的外观以减少对人类带来的刺激“在当下也非常有启发意义(苹果就是这方面的典范)。百货公司”全景化“发展的进阶就是淘宝网店。总而言之,这本1979年出版的书里可以拿来理解当下的框架太多了。

  《铁道之旅》读后感(七):对铁道之旅的一种理解

  世界的趋势总是崩坏、无序与归于混沌。自然并非人类的朋友,而是人类必须征服的所在。时间不是某种个人闲暇,而是度量溃败的尺度。

  在混沌宇宙中,人类这一有序生物的出现就是一种奇迹或称神迹,而人类要想生存又必须继续在混乱无序中做功,暂时克服熵增,以保证秩序的存在。而所谓文明就是秩序,而所谓高级文明就是抗溃败能力强的文明。

  工业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的重要事件,或许本书副标题在更大意义上反而应是主标题,时间与空间的工业化,用另一种说法,就是让时间与空间变得有序,让人类在整体的无序与崩溃中求得更好的生存之道。

  铁道火车是这一过程的集中体现,穿行与自然中的火车和铁轨可比拟于混沌乱流中的有序力量,或许是除了人类维持自身内稳态以外最杰出的秩序创造案例。

  然而,无论宏观还是微观,崩坏无序的趋势不会改变,钢筋铁骨的包裹下,秩序的副作用不可避免,或可称文明及其不满。

  铁道之旅不会止于铁道,这部不算新的书所描绘的事情,至今还在延续。每个人看到不同的侧面,引发不同的争论。不过,火车还在前进,通往未知的混沌。

  《铁道之旅》读后感(八):消失的前景与全景式视野

  速度使得前景中的物体模糊了,这就意味着并不存在前景,而前景恰恰是前工业时代的旅行中绝大多数体验所处的范围。前景能够使旅行者与在其中移动的景观联系起来……现在速度消解了前景,旅行者因而也失掉了这一方面。他被移出了那个将近处和远处结合起来的“总体空间”……火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驰,吞没了曾经平滑地在马车窗外展开的前景,将旅行者纳入自身,穿过环绕着铁道的全景氛围,奔向已约略为地图上一个小点的城市目的地。

  车厢外一闪而过的近景和远处连续伸展的全景不过是铁道带给社会冲击的一个隐喻。随着旅行速度的提高,城市之间的空间和时间被消灭,曾经遥远的偏僻市镇日益成为发达中心城市的前街后院。而远方城市接入铁道网络的同时,也就被压缩为一瞥而过的全景,成为路网上的一点或是列车表上的一行。也就是说,成为铁道这一机械的内部构件,它的历史和文化消失在旅人的眼中。

  中心城市,或许能够在铁道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其自身也被要求按照交通的需求而重新规划。破开陈旧建筑笔直前行的道路是铁轨在城市内的延伸,城市中渐次兴起的百货公司是铁道(及其背后的工业逻辑)在经济关系领域的表现。流通与速度逐渐成为了近代社会中的主要旋律。

  生活其中的人,无论是坐在包厢中的中产阶级,聚在三四等车厢中的无产阶级,或是搭乘卧铺火车横跨美国的开拓者,都成为铁道运送的“货物”——旅行成为点对点的运动。人们购买车票固然是作为消费者,但同时也身处铁道这一巨大的生产机器当中。

  近200年后航空旅行和互联网的发达,不过是在铁道和它所代表的生产方式创设的新世界中添砖加瓦罢了。

  《铁道之旅》读后感(九):短评《铁道之旅》(读书会)

  

读《铁道之旅》,虽然其副标题是19世纪的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并不影响我们结合今日之社会发展及生活体验来分析与解读。而强调特定时期恰恰是为了凸显工业革命之下技术所带来渗透及刺激的独特性,铁道(火车)就是一个很好的选点,它背后凝结的工业机器操控(play)的一整套巨大的技术规范,比起我们的社会规范来,对生产力有着更直接的体现,这种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意识的文明化过程联系密切,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不仅为主体提供了客体,也为客体提供了主体。铁道通过穿过过去景观,打破并重塑了它。

在此,我们讨论了人对规则、匀速、均质的铁道和对不规则、不确定、不平均的人(畜)力的不同态度,技术便捷了生活却也压缩了感官。可是也可以说技术它拓宽我们时间和空间,可利用的时间多了(无聊),可移动的空间广了(茫茫然)。这也涉及另一个问题,尤其今天社会,人们愈益被工具、技术的更新换代所驱动,从而带来精神层面的内在焦虑,技术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及方式的影响“绑架”了我们的精神甚至道德、意义世界,这么说并不是危言耸听,至少对于现代人常有的焦虑与无所适从的“精神病”,还真和技术的刺激脱不了干系。

我们还讨论了不同国家如英美的文化气质和他们各自铁道交通发展的关系(英国铁路改造交通,美国铁路创造交通),进一步证实铁道作为独特的交通技术载具与人类社会意识及文化观念的隐性互动。

我们还对比了汽车、火车及飞机的不同,从而意识到即便同为技术规范带来的刺激,它们落在个体人之体验上的差异,如铁道(火车),因更好的复制了社会生活场景但又连接着此在与彼在世界,加之其不连续景观的持续呈现,更容易让人受到情感和意义层面的触动。读文化研究,会让我个人更热爱生活,对身边的现象保有好奇心和对立体洞察的追求。

  《铁道之旅》读后感(十):译后记

  著名英剧《唐顿庄园》以这样的场景开场:贝茨先生乘坐火车前往唐顿庄园。汽笛鸣响,车轮滚滚,敲击着刚亢的铁轨。列车披着晨光,驶过不列颠乡间的沼泽,把一列倒影投在水面上。沿着轨道架有电线。轨道以外站着排排树木,仍是光秃秃的。蒸汽从机车里涌出,或是轻轻跌落在铁道边的草地上,或是拨开电线升腾为云翳。贝茨先生坐在包厢里,透过车窗,缄默地看着这一切……剧中设定的时间虽然是1912年,但这幅图景,完全就是希弗尔布施在本书中对19世纪的铁道所作的描绘。而即便是到现在,虽然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已经取代了蒸汽机车,但那些在英国乡间穿过森林或者牧场的铁道,仍然留存有百年前的韵致,上面穿梭着只有一两节车厢的区间车。因而本书作者虽然是德国人,但在伦敦完成这本书的翻译(书中提到的尤斯顿车站,是翻译期间我几乎每日必经之地),则不免具有了某种独特的仪式感。

  仅仅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便进入了“高铁时代”。相比之下,时速350公里的列车让足以让百年前这些蒸汽列车慢如蝼蚁。也许我们已经来不及在列车上思考“时空压缩”、“时空延伸”这样看似复杂的概念了,甚至来不及形成特定的、关于高铁的时空体验。我们拎着行李,匆匆上车,打开笔记本电脑或者滑滑手机,漠然看一眼窗外迅速滑过的城市乡村,又收好电脑,提起行李,匆匆下车。那么,我们还能期待一部关于高铁列车的当代社会史或者民族志么?

  这是我首次独立承担一整部著作的翻译工作。感谢北大李康老师的推荐,也感谢世纪文景的姚映然女士,以及本书的责任编辑李頔。感谢庞亮回答我关于一些法语词句译法的疑问;感谢徐萌、李欣意阅读了初稿的部分章节并提出修改意见,特别是李欣意对部分德语、法语译法的指正。本书虽然是关于铁道的社会史,但亦广泛涉及了机械、铁道工程、建筑、医学、精神分析等诸多领域,译者对这些领域,几无涉猎,虽尽力查阅相关专业词典,但译文仍难免讹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7年2月17日

  英国约克,国家铁道博物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铁道之旅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