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古琴之道》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11 00:26: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古琴之道》读后感精选

  《古琴之道》是一本由老桐著作,78.00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九州出版社,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琴之道》读后感(一):涤去尘埃,万事离心

  作为一个笃信“包”治百病的大俗人,有的时候也默默艳羡麻衣香茶,抚琴下棋这种不像凡人的生活状态。可惜空有追逐之心,没有追逐之力,只能看看书,了解下心驰神往的“非凡”情趣。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书中每一文都有古诗词相伴,也是深得我心。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真的是相得益彰,让我想亲身听上一曲。

  古琴就如一个人,有头,有颈,有肩,有身,有腰,有足,这是任何一件器物所难以比拟的。各个部位的命名也包含着智慧的美学,固定琴弦的地方较高,便称着是岳山,有山的地方必然有水,琴身背面有孔,便称着是龙池,还有一个孔呢?那就叫着凤沼,有山有水,有龙有凤,这只有古琴才有的,真不愧为雅乐之首,高山流水,龙凤呈祥。类似的还有龙龈、凤舌,一头一尾,相互呼应。至于承露、冠角、蝇头都是形象而又雅致的称呼,这是一门很有内涵的艺术。就如古人的感情,内敛却也奔放。

  古琴不弹,始终只是一件艺术品,然而古琴美的永远不会停留在外表,它的美最深的还是它的内涵,它的声音。听过古琴的声音的人,都会被它折服,清幽似幽谷鸟鸣,寂静如松林风声。

  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美还只是浅层次的美,古琴的美很深很深,最深处的便是它的意境。意境这东西从来都是不可见的,是需要用心体会的,是需要悟的。这就是古琴千百年来一直处在高处的原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懂得的人豁然开朗,不懂的人对牛弹琴。

  古琴之美,溢于言表,形神合一,万古流长。最后,还是嗟叹自己没能学上一学。

  《古琴之道》读后感(二):古琴之大雅

  据说中国传统器乐中因某些乐器时间久远,才会在乐器前面加一个古字,如古琴,古筝等。其实越是古老的乐器,他们都是单字的。如现在我们常说的古琴,就是单字一个琴,因为它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够久远吧。随着古琴越来越火热,还是读读《古琴之道:琴道,琴学,琴人,琴修》多多了解一下古琴。

  本书的作者老桐,金陵古琴家、吴门琴人。

  要说中国传统器乐中哪一个都是雅致的,要说大雅,则只能是古琴。古琴又被称为玉琴,瑶琴。光是听听这名字,就晓得这琴雅。真是只应天上有古琴,在人间也确实为我们华夏的文化瑰宝。随着传统国学文化的热潮,古琴也成为某些人兴趣选择。作为一个高雅艺术,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了解,毕竟古琴是我们人类口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本书可以看作是古琴入门书籍,作者从道,艺,品,德,技这五个方面,着重为我们诠释古琴,带领我们走进琴的绝美世界。古琴之所以能为大雅,还在于它不同的琴曲,表达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这也让人从琴音中,品出不同的人生际遇,于人的修身养性,思想内涵都有很大的益处。洁白无瑕的至性至灵,有如天使船的绝美琴音,让人在心底的隅角发酵出另一种情感,心灵得到洗涤,灵魂得到升华,让红尘中亟需被抚慰的烦燥的人心,都在琴声中获得慰籍。正是这样,让人从“琴道”中所蕴藏的,去感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

  书中还附有湖北,湖南等地出土的古琴图片,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古琴图片,以及乾隆御提琴谱册等图,让我们读者一睹古琴优美造型的风采以及它曾经辉煌的过去。

  古人于诗是风雅,于琴则是大雅。就如我们熟知的李白,也是著名的琴人哟。古琴的最大特点就是静,听的是琴,赏的是静,品的是人生,或许也正是因为古琴,才造就是那些诗人的诗,所以说古诗和古琴也是很搭滴。

  作者以专业的态度,丰富的古琴知识,专注专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引经典,为我们展现了古琴的魅力所在。也正是因为古琴是大雅,就算热兴,所学人数,普通范围还是有限,或许这正是作者的意图所在,借书推广古琴,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古琴。

  《古琴之道》读后感(三):养心“道器”

  文/数数。

  琴棋书画在古代可以算是一个有才之人的标配,在现今也是如此。这四件器物都是养心的“道器”。最近看老桐编写的《古琴之道》,里面对琴这件上古之器,研究颇深。

  老桐是吕建福、崔益华(女)两位先生合著的笔名。师从吴门老琴家吴兆奇先生。其二人是夫妻关系。在《古琴之道》中,让我理解了琴“道器”与“乐器”的区分。按照自己以前的认知,会把古筝当做是古琴。从这本书中,明白了古琴作为“国乐之父”,所传达的清、和、淡、雅与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浑然相合,也明白其与古筝的截然不同之处。作者从历史记载、考古发掘、遗留书画文物等作证资料中找寻古琴的历史脉络。在疏通脉络后,对古琴在各个历史时期,通过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融合,道出了古琴的养心之处。书中,作者对古琴发展的状态也寄托一种哀思。传承古琴文化,可以说是义不容缓。对于古琴人,作者发出了古琴“琴道”的概说。“以琴韵之淡体味生命之淡,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去生活、去劳作,便是一种“琴道”的修行。”对于现实生活的我们,面对繁杂的周遭,多少人可以静下心,听听内心的感受。每天为生活而奔波,拖着疲惫的身躯,努力的实现各自的目标。到头来却忘了对内心的静养。

  书中列举了几位古琴大师,如徐匡华先生、吴兆奇先生、管平湖先生、刘少椿先生等。这几位大师,作者都与之有些学习。其中对作者影响最深的是吴兆奇先生。这本书很好的收录了作者与各位大师的合影,看到这一位位古琴大师,真的感慨到什么是朱颜鹤发、精神矍烁。

  在这本书中,作者也编写了入琴的基要、一些学琴中的错误解答、对如何选琴、藏琴、斫琴(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技术。)、琴修加以述写。读者可以从中初探古琴的一些知识。对于这样的一门技艺,我觉得能够传承下来已是很不容易,那么要得到大范围的发展,真的是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从文化民俗传承的角度来讲,作者作为吴门琴派对该琴派的传承和发展是值得肯定的。

  叙写一个器物,并要从对这个器物的描写中讲出一个道,其实很难。这本书对于有古琴学习爱好的人,可以阅读评鉴下。古琴技艺不在于述说多少,而在于做了多少,现今提倡养身,何不从养心开始呢?

  《古琴之道》读后感(四):悠悠古琴,澄澄我心

  在古代中国,琴又被称为七弦琴、瑶琴。相传为上古时圣王伏羲所作,文王增一弦为“文王弦”,至武王又增一弦为“武王弦”,自此成为七弦琴。可见琴的文化历史在中华大地悠远流长。进入现代,钢琴流入中国,不知不觉中,琴指代钢琴,而中国传统的瑶琴被冠以一个“古”字,称为“古琴”。

  在古代中国,琴拥有崇高的地位。“文人四友”——琴棋书画,以琴为首。然则,从轰轰烈烈的培训机构来看,后三者在中国依旧火爆,而琴却日渐式微。虽然伴随着“国学热”,“古琴热”也悄然兴起,但是真正能够称为琴家的人,仍然很少。我自来向往古琴清微澹远的悠长,也曾经考虑过让孩子学古琴,只是觉得在充满金钱与利益纠葛的培训中心学古琴实在违和。我一直不明白心里隐隐的违和感从何而来,直到我读了老桐的这本《古琴之道》,才逐渐明了。

  本书的作者“老桐”,为吕建福、崔益华伉俪琴学著述共用笔名。书初版于2003年,收录的主要是老桐发表于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文章,并于十五年后重新编排。

  作者从正统的角度指出了“琴道”、“琴艺”、“琴品”、“琴德”、“琴技”间所存在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与单纯技艺的差异。琴自来就是“道器”而非“乐器”。古琴自然是能发声、能奏乐的,怎么可能不是乐器呢?那是因为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人赋予了古琴太多文化元素与精神寄托。古琴的声音独特,恬淡、清虚、松沉、旷远、静谧,让人仿佛能回到远古时代,感受太古气息,涤去尘虑、万事离心。西方乐器,演奏得最好的是音乐家,而中国古琴,演奏得最好的却是文人,他们中有士大夫、有帝王将相、有普通的读书人,他们有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操琴是他们修道的一种手段,在他们眼中、心中,古琴中蕴涵着与儒道诗书一致的“道”,那是他们的“中国梦”、他们的理想追求。

  培训机构或许可以教些技艺,但是他们无法传授“琴道”,再好的技艺,没有内在的修养支持,琴声也是空洞无物的。

  与之相应,书中记述了几位琴家,都不是以古琴谋生,除去琴家身份,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卓有成就。这才是真正的今日琴道。

  琴为心声。在喧嚣繁杂的现代社会,能抚一曲古琴,聆听太古遗音,定能涤去凡尘,修身悟道。

  《古琴之道》读后感(五):以琴为友,以琴怡情

  这几日新读完一本书——《古琴之道》,我很喜欢这本书。 可以说,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十分重大。其一,古琴作为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其二,国人对于文艺方面的重视程度本就不高,更不要说是古琴这样的老辈乐器,这个世界是个速成的世界,像古琴这样需要一颗得到沉淀的心来弹奏,是被众多学音乐的人所不喜的。其三,西洋文化的引进,我们很多的传统乐器都被掩盖了其原有的光彩。老桐的《古琴之道》,可以说是及时雨,能够读得到《古琴之道》的音乐爱好者或者父母们,是很幸运的,因为还能再见证古琴的复兴。 对于本书的作者老桐,我的第一感觉就和序言中所说,应当是以为有着丰富阅历的长者,其实不然,实打实的被震惊了,而且老桐还是崔艺华和吕建福两位大师的合用笔名,于我而言实在是有趣。 我会入手《古琴之道》,源于对封面的一见钟情。用很简单的形容那就是封面很漂亮,古香古色,很有韵味。外封大红色,居中一张古琴,因大多的古琴,颜色也与红色相近,与书的主题古琴,相呼应。再者是内封,则是黯淡色系,黑色的背景,以金色为笔,画了一副古人抚琴图。意韵古朴,十分的喜爱。 《古琴之道》一书中,作者对琴故、琴道、琴理、琴艺、琴中人以及选琴、藏琴、斫琴,琴修都展开了详尽的叙述,即使是对古琴一窍不通的外行,亦能对古琴有所了解。 以琴为友,以琴怡情,是大多的古琴爱好者的真实写照。古琴在古琴爱好者这个集体中,扮演的不仅是乐器的角色,更是古琴爱好者们的知己。我虽然不通琴中的门道,还是能够知道,抚琴者,心系琴,琴声便会传递出一个人的心声,传递心中的所思所愿。我时常为自己作为一个粗线条的人而自惭形秽,和普通大众一样,除了识得几个汉字,会算两道幼儿园难度的数学题以外,身无长处,感觉自己最大的感触便是自己匮乏的厉害。面对各种特长栏时,别人尚且能以腿特长插科打诨,而我确实实打实的无一技之长,便会感觉自己很悲哀。 行文间还是觉得有些晦涩枯燥,以至于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进度很慢,花费了很多时间来理句间的条理、领会文字里的内容。这样看来,我还是太急躁,没有将老桐们的那份琴心学到分毫,十分惭愧。

  《古琴之道》读后感(六):古琴之道

  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与隐士们,古琴显然并不仅仅是乐器那么简单。在古琴的身上,有着中国古代传统文人身上的那股精气神,古琴也早已成为他们身上的那种睿智、敏慧、文德积萃的象征。对于今人来讲,古琴早已失去了自己本身所带有的那种古朴的韵味,而只是成为一种单纯表演用的器物而已,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了。因此,我们似乎迫切的需要一个契机来去重新寻回中国古琴的魂来,而老桐所著的《古琴之道》便正应和了这个契机,让我们得以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去寻找我们的古琴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吧! 我虽然打小便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人,既分不清什么宫商角徵羽,也辩不得哆来咪发索拉西哆,但是却一直对于古琴有着难以抑制的兴趣。我好奇于古琴到底是因何能够传承千年而经久不衰,也好奇古琴究竟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成为中国古人寄托情怀的不二之选的,对于古琴在今天之社会是否还能够重新焕发出往日的光彩也充满了疑虑与困惑。而我所有的疑惑,在老桐先生的《古琴之道》中都找到了很好的解答。 在老桐先生的笔下,古琴是可以称之为道的存在。古琴之道与中国的儒道文化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代表的中和、古淡与雅正也正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最好阐释。而其追求的大音希声与虚静淡远又与道家文化的飘然出世暗暗契合。因此,我们经常会注意到,在影视文学作品里面,经常会看到来自儒家的儒士与道家的修道者都是琴道大家,他们经常抚琴而歌,既为陶冶情操,也可以静心养性、调理身心。古琴的这种特质正是浮躁的现代人所或缺的。因此,在我看来,现在的我们或许不能够精通琴艺,但是也要学会古琴身上这种与生俱来的明心见性的气质吧! 对于那些有志于古琴传承发展的人来说,《古琴之道》也提出了自己独特而富有价值的观点。老桐在本书中,对于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琴,如何去收藏琴,如何看待古琴与新琴等等都有着极为精彩的论述。就像其在藏琴一章中所言的那样,所谓藏琴真意,大概便是要能悟得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吧!此言对于那些一味追求古琴之古的人来讲,可谓有振聋发聩之作用吧! 涤去尘虑,万事离心,方可成为琴道知音。在本书的作者自序中老桐如是说道。或者在厌倦了这俗世里的尔虞我诈之后,静下心来,来品味一下古琴之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呢!

  《古琴之道》读后感(七):传承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流传下的不仅仅有风俗习惯和传统美德,还有那一把把让古人遇知己的古琴。

  古琴距今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到现在还一直都传承着,传承着的已经不仅仅是弹琴的技艺和古琴的工艺,更承载着无数的情感。古人将自己的思念之情,欢喜之情,悲伤之情融入在古琴之中,响了千年的琴声传进了无数的人耳里,也把情感飘散在历史的长河里。

  书里介绍了古琴的历史,各式各样的古琴,古琴的工艺,古琴的起伏,古琴的学习等等,就如果封面一样,希望我们抱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这本书,去尊敬古琴。每一把古琴都是制作者用心打造而成,但制作者是谁已经没有人会知道了,一把曾经有多少主人抚摸过古琴也已经无从考究,一把古琴曾发出过的音调大概就和星星一样多吧,但多少古琴经历过灾难之后还能被完整的保留下来我们知道,它们现在珍藏在博物馆里,它们是否会想念的自己曾经发出过的一首首曲子呢,束之高楼的它们可否怀念当初被抚摸的温暖。

  古琴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理念,古琴的制作都是需要你用心制作用从选材,雕花,选弦,上弦,研究古琴的制作足够你花费一生的时间,为了一把把精美的古琴,会错过了很多,可是真正的匠人就是孤独的,他们追求自己的理想耗尽了自己的一生,只为了将理想发扬光大。于是谁会继承他们的理想?是无数千千万万不愿让古琴消失的人。无论是谁能三生有幸得到古琴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古琴之中,或许没有人听他的曲子,但是古琴也要把他的情感传达给下一个人。

  人人有沉浮,古琴有兴荣,琴棋书画可能被人看做一种才艺,也可能被人觉得玩物丧志,但是古琴不可能永远被埋藏在黑暗里,是金子总会发光,古琴也会被人重新拾起,在黑暗之处也不要气馁,人也是一样的。

  每把古琴都一样,却又都不一样。高山流水,曲高和寡,但你总会遇到知己,一个和你一样欣赏古琴的人。古琴是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只可惜现在学的人可能已经不多了,有的人学习也是为了追求名利,真正出于爱好而学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看完这本书,当你对古琴有的更深刻地了解,你可能会想传承下去,学古琴没有年纪的束缚,传承中国文化人人有责。

  希望古琴能传遍全球。

  《古琴之道》读后感(八):七弦为益友

  乐器是相通的。虽然不是练古琴的,但是对于西洋的乐器和我们中国的古琴也是有相通之处的。所以,每每看到古琴,也会有种别样的亲切,尤其在看过《国家宝藏》唐代古琴“彩凤鸣岐”后,因为在浙江博物馆亲眼目睹过过这把古琴的风采,自然又对古琴的隽秀和悠扬琴声又多几分好感。与钢琴、提琴等西洋乐器不同的是,古琴是我国的传统乐器,从某种意义上,它代表了华夏乐器文化。古琴的历史源远流长,古琴的文化博大精深。

  此番读到老桐的《古琴之道》,算是深入地再识古琴。“士无故不撤琴瑟”,此处的琴就是特指古琴,由此可见,古琴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高雅的代表,它列于中国传统文化四艺之首。特别喜欢该书中李璠李老为该书写的序一,《琴为载道之器》,九十高寿老人李老在序中通篇以古文传达“琴之为道”的高风,古文与古琴真是最贴合,顿时给人更高雅的感觉,以及以古琴静心悟道之境界。

  说这老桐其实并不老,但是这名号在我听来,却极合符古琴之味。“老”与“古”相通,虽古老,但生命力绵延,源远流长。而古琴琴面又多用“桐木”,故“老桐”自然让人想到古琴。老桐在《古琴之道》一书中提及自己与古琴之缘,说他是在一个暑假在山中偶然听到古琴声音而被吸引,从此开启了古琴缘的。他在该书中并从琴道、琴理、琴理、传习、选琴、藏琴、斫琴、琴修等几块来详解古琴的发展与传承,以及他自己在习琴中的感悟。全书引经据典,并展示大量珍贵图片资料,让读者一饱眼福。

  作为中国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拨弦乐器,古琴有强大和丰富的表现力,它可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谈到它,我脑海中浮现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临刑前,从容不迫地拿出一把古琴,弹了一曲《广陵散》,弹完后,叹惋:“《广陵散》于今绝矣。”虽然在我听过的古琴乐曲里多是圆润悠扬的,但想来嵇康用古琴演绎的《广陵散》应是愤慨不屈的, “纷披灿烂,戈矛纵横”尽在《广陵散》,而这也更说明了古琴的艺术表现形式之广博。而老桐在《古琴之道》写及各位优秀琴人时,也写到古琴大师们操琴弹奏此曲的故事。

  而他所书“斫琴三要”更显专业,对于造琴和习琴之人而言,都是有益的。斫琴三道,谓:见地、斫法、审音。简练,却又字字珠玑,即使我们不能得专业之道,但是认真一遍又一遍地读该书,会让我们受之熏陶,并爱上古琴之宁静致远。

  《古琴之道》读后感(九):古琴的精华在于“古”字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丝弦乐器,琴乐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的精华,在世界音乐史上,很少有一种乐器,从过去弹奏到今天,又将从今天弹奏到未来。当未来已来时,我们更多地被现代化的乐器所迷离,忘记了音乐的传统的道术。 关于音乐的词语,我想应当是“高山流水”,把个人的小宇宙与外在的世界联系起来,让你的青春在音符中飞翔,你觉得有了音乐你就有了根,就有了向上的动力。第二个可能联想的词语是“对牛弹琴”,嘲笑的不是牛,而是弹奏者,当然音乐的好坏固然评判者是人,不可能是某种生物;第三个必然反映在脑海里的词语就是“琴瑟友之”,这说是音乐,特别是古琴,需要的不是独处心境,而是交往符号,你通过音乐表达你的人品和道德,让更多有志人向你看齐,向你靠拢! 古琴,体现的不仅仅是术,更多的是道,是君子所持的修身立德之本,所谓的“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说的就是这种既深奥又浅显的道理,中华文明的特质在于儒、释、道的统一,无论是明心见性的禅,还是成风化人的道,都推崇人际关系的简单与直白,这与现代社会我们因为科技的进步和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疏远从表面上具有相似的特征,但从内在看则是南辕北辙。 近世以来,我们不难发现以筝声琶音取代琴音,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国门之洞开、人心之不古吗,其实也不尽然,关键是传承的流失,一批艺术家过于守护自己的门户之见,就像少林武当一样,固步自封、画地为牢,必然没有创新、没有生机!同时也是因为古琴是艺与道的整合,这需要文化的积淀与内心的体验,而不仅仅陷于会弹就可,而是通过琴艺去了解“太古之音”,成古今之道。 《陋室铭》中提及了一句很有韵味的诗,无丝竹之乱耳,足见即使在士大夫阶层,丝竹也不是受欢迎的,毕竟它与古琴相比更类似于流行音乐,没有深层次的体验,我有幸参加的几次古琴专场音乐会,让我明白时代无论如何进步,都需要给每个人保持“自留地”,人心的现实就是在红尘浊浪中有一份宁静,这完全是对狭隘的古琴观的肯定(传统古琴观认为心、手、音的高度修练可以实现大音希声、大象希形的效果),暗合了人琴合一就是物我两忘的最佳境地。 此外,本书让我们了解古琴的来龙去脉之余,还奉献了一批精美的绘画,从画的规格、形制上可以感受到古琴之美、之静、之雅,可见艺术是相通的,只是我们缺乏发现!

  《古琴之道》读后感(十):古琴之道,传承之路

  一直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以前只在网络上听听高山流水古琴曲,,上次在电视上看见弹奏古琴曲还是在《经典永流传》上,看完那期节目后我就对古琴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加之自己的女朋友正在学习古筝,,我就想都是中国传统的弦乐器,即使琴弦不同,但是乐理想通,就在网络上订购了一本老桐所做的《古琴之道》,来看看中国传统乐器的文化内涵! 当下社会,很多小孩子都在学习乐器演奏,但是大多数都会选择西洋乐器而把中国的传统乐器丢弃,想想其实觉得很可惜,西洋乐器演奏出的乐曲往往感觉没有一种意境———文化内涵!还好现在国家已经认识到问题正在大力推新传统文化教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琴、古筝等代表中国传统的乐器再次会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初看本书封面,给人的第一映像就是本书的古朴质感,给人以厚重之感。阅读正文,作者对古琴的讲解就有很好的层次感,作者老桐主要从8个方面——琴道、琴理、琴人、传习、选琴、藏琴、斫琴、琴修等几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古琴知识。阅读完这本《古琴之道》后,我对古琴的历史文化和各种知识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作者在介绍古琴的时候在书中插入了大量的史料记载的图片,让人感到古琴所承载历史文化内涵的厚重! 中国的文化作品中重来不缺乏古琴的身影,最早有记载古琴的是《诗经》、《礼记》,以及出土的战国古琴都在佐证古琴所代表的文化应该是让我们应以为傲的! 在中国古代琴不仅仅代表的是一种乐器,他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道德观念,例如晋时嵇康就在《琴赋》中写下“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盛赞,由此可见琴在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 除此之外,作者从人文、物态规律进行思考,合情合理地指出了“清、微、澹、远”的鼓琴之道,在这本书中作者引经据典,把古琴深厚的文化底蕴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讲述,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带上了另外一个感觉! 本书可以看作是古琴入门书籍,作者从道,艺,品,德,技这五个方面,带我们进入古琴的世界。古琴之所以能被古代文人所推崇,主要在于他的琴曲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在听古琴弹奏时你会感受到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喜悦,也会感觉到诸葛亮空城计奏琴时内心的紧张,所以说多听古琴曲可以品出不同的人生际遇,于普通大众人的个人修养思想有很大的益处。 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人们最应该多多学习古人,在琴音中荡涤自己的心灵!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看见这本书,重新燃起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兴趣,让传统乐器能够再次焕发光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古琴之道》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