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岁时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10 04:3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岁时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岁时记》是一本由苏枕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时记》读后感(一):难忘

  我在文学方面并不好,但我想说很喜欢这本书,自从一年前对这本书“一见钟情”我就一直带着它,基本上去到哪儿都在身边,我不知反复看了多少遍,每当我心情不好时便会读这本书。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慰藉,我喜欢里面的两个女孩,对她们一起看花、饮酒的经历很是羡慕。两个人肝胆相照让我觉得很美好,也变得有些厌恶男性,大概是对里面的男性角色感到真实感到冷漠。每次有什么困难,想起了孟荻的曲折便会迎刃而解,我曾幻想坐在她们两个身边听着她们说话,似乎是岁月静好

  现在忽然觉得长大,结婚让人难过,两个女孩最终还是分开了,我没有读懂,之前一直不明白孟荻为何不肯再联系,后来慢慢的觉得有些事已经回不去了,再多也不是了。

  《岁时记》读后感(二):芭蕉樱桃似哪般

  读枕书已有九年,三心二意的我竟然也能有如此之久的忠诚对象。(笑)

  前几日翻尘封许久的blog,发现一篇名为“芭蕉樱桃似哪般”的小文,写于2010年。彼时正是我与身边几位姑娘们意兴纷飞的年纪。舞文弄墨,执手饮茶,布艺手作,七夕乞巧,着罗衫,放河灯,啜花酿,雪夜佩“刀”行……如书中的主角,肝胆相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如此纤细委婉、清澈明媚。

  岁月更迭,何人不经复杂的世情纠缠。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每一次重逢,见旧友如踏雨而归,身裹一席我无法参透的氤氲。这几年成长迅疾,在学习与世界的相处中,我无数次跌入谷底。而无论何时,故人相遇,必会“记得从前一起经历的种种,记得同在世上饮过的酒、看过的花”,“始终不是孤独”。

  古人重视四季时序迁移,我亦敏感于不同季候的花信。可透析人情变化之微妙,何易于参透岁时之更转。我当然无法永恒浸没于枕书笔下以“避秦”。我需要学会面对自己生而为人的种种身份,学会以温柔的力量与种种问题抗争。

  在此成长历程中,感谢枕书不断给予的力量。(鞠躬)

  《岁时记》读后感(三):謝謝,能遇到你們

  

大概總有些文字,是只有經歷過才懂得。讀的時候,心裡曾經的疤也在隱隱作痛。忍著不想,又不由得多想。哈,倒是奇了,書中的人竟也能在我身邊找到相似的。或許是因為痛過,才會有相似的溫柔,有相似的偏執,才會互相吸引。

這是一本小說吧,卻太真實了,我更信它是真的,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本書中角色的故事看起來似乎都不是平常人的生活曲線,但實際上,沒有什麼能比命運更離奇了,這本書越是如此,越真實的可怕。這些年陸續見過了不少人人生的經歷,身不由己的信服了命運的存在。又不願意太被動,真的被裹挾,一而再再而三的掙扎,彷彿沒有盡頭。

其實這本書我才將將讀了一半,只覺得沉重,在文字間舉步維艱。讀到快樂幸福的片段,先是笑笑,之後又覺得不忍,不敢讀的太快,怕面對結局,唯恐結果又更加了生命的艱辛。幸好書的封面上的話給了許多鼓勵,的確,無論結果如何,這些小小的時光總會是慰藉,永不會忘的,留存在那裡。

明明是書評,寫的竟都是我的種種感受。很慶幸能在恰到好處的年紀讀到這本書,見證書中的歡喜與哀愁,等讀完,再來寫一個像樣的書評吧。n

  《岁时记》读后感(四):平静而不平淡

  《岁时记》讲述了在日本京都的两个女子从相识到相知的故事,她们慢慢发现她们之间是多么的相似。仿佛她们都是另外一个自己,彼此竟如此的默契。

  本书的作者苏枕书是一个客居京都的江苏南通的作者,因为客居日本所描写的景象比较写实。初读这本书反而觉得这不像是一部小说,倒像是一本散文集,一本讲述日本生活的游记。孟荻和陆明这两个人的名字听起来比较偏男性化,不注意看的话也许会是觉得这是一对男女情侣在日本从相识到相知的故事,然而后来发现作者描绘的是两个女生之间的友情。

  本书的笔触比较平淡,当然这也比较符合本书的主人公的性格,本书的主人公性格温婉 、清净。作者对景物的描绘当然也很平静,日本是一个文化历史传统继承的很好的国度,其中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与风俗。我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去到日本,体验日本的异域风情,日本的历史与文化对中国人是一种吸引。

  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安静温婉的人,故事的发生地是在京都,每一个日本城市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提到东京就会有一种繁华的大都市的感觉,东京作为世界四大都市之一,也超越纽约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大阪也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它不像京都那样拥有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反而像是一个中国的一线城市。京都和奈良是日本当中历史底蕴深厚的两个城市,据传说当初美军想要在这两个城市丢下核武器,由于梁思成的劝阻最终保护了人类的物质文化遗产。作者将故事的发生地定在京都,不仅仅因为作者是在这个城市,也是因为京都平静而且文化底蕴的深厚。作者将自己代入整个作品,寻找共鸣,当然也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

  潭柘寺是北京许愿最灵验的寺庙,也许在许愿的时候真的希望能够走在一起。虽然世事无常,但许愿的那一刹便会给自己一股前进的力量。即使结局被人力所左右,但也会尽自己所能去争取。

  《岁时记》读后感(五):在京都相知相守

  8夏目漱石三十岁时说过,人生二十而知有生之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P239

  7日本是对四季变迁十分敏感的国度,至今对月份仍保留着古老称呼。一到十二月,分别称作睦月、梅月、樱月、卯月、橘月、蝉羽月、女郎花月、桂月、菊月、初霜月、霜月、梅初月。叫睦月是因为正月里要人人和睦。三月又叫弥生,因为万物萌芽,春始动。

  6后面部分,譬如写宋景,就有点让人想到仿佛早年的安妮。

  5真是很澄澈的女性故事。京都相扶相携,“傍窗听夜雪,以墨碗做酒盏,星月的归程,寂静的路途,寺庙廊下避雨,月待山的绿意,针针缝绗的衣裳”(P274)。“她们要这种相顾一笑,要病中相扶,要一碗热滚滚的红豆年糕汤,要窗里的月亮。要一起读书。要记得酒阑人散后,共搴珠箔数春星。”(P184)“女子之交,最难得如此清明,是少年情怀,两相照应,沉默相许。”(P176)

  4随四季流转的故事真好,文字也好。“夜雪纷纷扬扬如若琼屑,天地一片寂静。而她们分明又能听见落雪之声,清净绵密,不绝不息。黑夜渐渐现出黎明的深蓝。”(P153)“鸭川水岸之畔游人更多,极清亮的月亮,映在水里,旖旎柔波,光泽细密,浅渚之上葱茏的水草随波倒伏,夜樱繁盛,华灯高悬,光影相织,花团抛逐,拂了一身还满。”(P164) 3写罗瞻、顾舟,都写出了个性。随处穿插的过往,叙事流畅。罗瞻告别女儿的一段,几乎让人落泪。 2穿插了孟荻、陆明过往的身边人身边事。还是更喜欢她们在京都的生活,一来自然是对京都不变的向往,二则也是珍视这“女性之间独有的知心知意,惺惺相惜”(P101)。 1豆瓣关注已久的文艺作者,买过京都的几本散文。没想到这本也是以京都为背景的小说。内容来看,也是文艺的很。 “我不敢言希望。而我最大的悲哀便是我尚对世间诸事怀有希望。”(P25)

  《岁时记》读后感(六):书美,文字美

  收到这本《岁时记》很惊喜,不仅封面很合我的胃口,还随书附赠了非常美的明信片、书签以及一本小小的手绘植物图鉴。

  作者苏枕书,江苏南通人,客居京都,已出版数本小说和随笔集。第一次看到苏枕书这个名字是在豆瓣阅读,当时就觉得这个名字真好听,“枕书”,枕着书籍伴书而眠。因为我对京都也是心生向往,当下便购买了一本她的《京都第五年》。《岁时记》这本书的故事也发生在京都,一直想看,最近正好出了新版本。

  《岁时记》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我最喜欢的诗句之一, “能饮一杯无?”。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来自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文气之中透着侠气。

学校四围修剪整齐的桂树已结了细细的蕊,将半幅夜色浸染得十分香甜。

  这是小说开始的第一句。这句话竟似有魔力一般,唤醒我脑海中存在着的一段带着香气的回忆。大学的时候,每年九月新的学年开始,校园里便香气四溢,到处弥漫着桂花的甜香。夜色如水,情侣们一对对躲在在角落里说着悄悄话。经过了一暑假的离别,他们好似有诉不完的衷肠,表不完的情。爱情的味道和这浓浓的桂花香气混合在一起,甜腻甜腻的。

  故事从秋天开始,然后四季更迭。书中重点要讲的并不是情侣的故事,而是两个互为知己的女孩子她们各自,以及她们之间的故事。如果你读小说只图精彩情节的刺激感受,那么可以早早放下这本书了,因为这本书需要慢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味。这本书是以女性为主要视角的故事,对于她们感情方面的处理描写地十分细腻,故事缓缓推进,逐步深入人心。

  苏枕书的文笔非常优美雅致,读她的小说总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不忍心快速掠过,更重要的在于品味文字本身的美。感觉她一字一句都是仔细斟酌过,从未草草下笔。再有,真的很佩服她的词汇量,这是大量阅读累积起来的深厚的文字功底,而且涉猎广泛。在书中,作者将自己对文学文化的热爱都借由主角孟荻和陆明对古典文学、日本文学、戏曲、诗歌、传说等等的热爱表现了出来,也借由两位主角,将自己对京都的感情都表达出来。

  《岁时记》读后感(七):人间幸逢一知己

  

先前看过作者的《松子落》,《有鹿来》只读了一半。幸亏有这两本书打底,诸如“鸭川”、“大文字山”、“银阁寺”这样的名字,再次相逢即使没有去过,也像是熟识老友,会心一笑。

作者的文笔已经有很多人赞美过,我喜欢她文字里带着人间烟火味的疏离,在现实中出世又入世,在现在和过去中来回穿梭,毫无隔阂。作者仿佛有一颗不染尘埃的琉璃心,能清晰的洞察一切,又如实的把她看到的映在书册上。每每读罢,恍若隔世。

《岁时记》虽说是小说,也有散文的影子。讲的是其他的两个人,但也有作者的影子。这本小说恐怕有很大一部分是纪实,直觉这样告诉我。读到章末,发现果真是这样。

书中出现的很多角色都真实的可怕,故事的结局也如此,假如偏移半分,就假了。读这本书,仿佛就真的是有一个人在与我说她的过往,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与幸福,能感受到愤怒与不甘,能感受到失落与怅然。我作为旁观者默默地看,她作为讲述者絮絮地说。但也终究是旁观者。即使能抓住她半丝半缕情绪,也不尽真实。当事者的全部,作者能捉到十分之三,到了读者也只剩了百分之一,余下的都是添油加醋的想象。有些人经历过同样的事,想象的更真实,也就更加感同身受,更多的只是在读一个故事,读一本文笔不错的书。这本书是很沉重的,活在理想中的人不得不面对生活,面对世俗,既厌恶,又不得不接受。抱着连自己都怀疑的希望,在不如意的生活里寻找寄托。两位主角的童年都有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波折,但庆幸,她们都长成了如此美好的人,庆幸竟能相遇、相知,即使分别,也能像光一样,照进彼此的生活。

从小说的角度说,这本书很青涩。但言能传意,能传情,又不空洞,能叫人思考(现代女性的未来究竟该如何),能叫人感慨,就已经很出色了。加上丰富的见闻,对景物细腻的描写,综上,这本书是值得读的。

最后,还是不由感慨,人世难逢一知己。希望未来有一天,也能有一个人来问我,能饮一杯无?

  《岁时记》读后感(八):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此致我亲爱的姑娘

  不知是在哪里听过这样一句话,“生命如雨,看似美丽,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和寂寞,并且以晴天的幻想度日”,很文气的一句话,却也道尽了人生诸多滋味。恰如《岁时记》一书中的故事,透过两个颇有才情的女孩在日本的相遇相知,于是在日常琐碎中又再次展现了这现实生活的百转曲折。

  故事中的两个女孩也各自拥有各自的心事,正如一向明媚的陆明,却喜欢上一直把自己视做小孩子的顾舟,又如坚强的孟荻,恰拥有着一段凄凉的身世。又或许像一开始我们总以为是陆明保护着孟荻影响着她,却不知一切都在发生变化(随季节的更替变化而变化),那个坚强的女孩孟荻恰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保护着陆明。同时,她们有自己的忧愁和烦恼却不强说愁,但这大抵上也算是文人自身所带的清高了吧。

  读完书想的东西也很多很多,曾经也说过类似喜欢羡慕甚至是想成为那类文艺范的女孩,但到底不能免俗,终究我还是一个俗气之至之人。就像书末,依旧没办法理解孟荻和陆明的“绝不打扰”,只能是憧憬和期待这样一份“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友谊。

  当然,经常听到的一句形容友谊的话便是“君子之交淡若水”了,不禁想用这来形容孟荻和陆明,相处之间并无“轰轰烈烈”,恰恰细水长流,常将那误认为越界的友情,却也发现二人只是太过相似,不免惺惺相惜。同样带有文人的清高、孤芳自赏,但所幸她们还有彼此。尽管随着陆明的率先向生活妥协,一切便难以维系,渐渐也脱离轨迹。

  或许自己仍旧没法成为诸如陆明、孟荻这样的姑娘甚至说是结交到这样的姑娘,因为在她们文弱的外表下隐藏着兴许是不肯轻易托付的真心,那份骨子里孤寂和敏感终究还是与自己格格不入。但我想,我总归遇到一个与自己心意相通的姑娘,来交换彼此内心更为深刻的东西。但我想,我遇见的那个姑娘,在我对她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时,当然,她绝非是选择恬淡一笑,而是会豪迈捧起杯子一饮而尽。也许并不会如书上那样“文艺范”十足,但追求同好的心境终归是一样的。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找到那个和自己“能饮一杯无”的姑娘。

  《岁时记》读后感(九):《岁时记》--夜深忽梦少年事,三生石畔枕上书

  不是爱掉书袋的人,可是三生石的故事,最早的确是形容和尚圆泽告诉投契的书生李源,自己死后十三年,杭州天竺寺外大石之畔,仍有一面之缘。李源不负前约,终得一见--牧童口唱《竹枝词》一首,便是“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这般知心、守信、存性、重情的人,的确世间罕有;这样令人动容的友情,自然会成为人人敬羡的佳话,惹得多少外冷内热的人叹一声“谁舍谁收”。这个故事要打动两个身在异国他乡、心思透净的女孩,估计用不了半分钟,但是,她们不会想到,不算长久的相处后,自己会成为对方尚且年少的记忆中,梦寐前后都难以释怀的“枕上书”。

  学文献学的陆明,学经营学的孟荻,两个人都才学满腹,清明自诩,偶然相见,就认下了一段不解的缘分。她们都是世俗眼光中“莫名其妙”的人:年纪都不算小了,却非要放弃庸常的平淡,大老远跑道日本学着他人弄不懂的知识;都全无去主动迎合世故之心,心中尽是彼此“直可托付全部的信任与理想”的纯真;日常生活里的细节处,似乎都要用“无病呻吟”的诗文字句填满,满心是太“不着实际”的“文艺气”。但是,只有她们自己知道,正是这些无意识的学习记忆的诗文,让她们在现实看似无锋、实则断得掉太多不坚固的“山无棱”的残酷中,一次次找到自我开解的“对应符号”--因为那么多诗,本就是苦中炼出来的,或是诗人们自己想躲出来的自语自嘲。日本古老的京都四季美景,成为她们能够结伴探寻、在对方的眼中和关爱里,找到自己内心深处值得被爱的自己的天堂。“老翅几回寒暑”一看就是北方人的手笔,而在植物与美景都那么多的古城,相互倾诉的唇间笔下,一花一叶,一屋一石,只此相遇,就不算辜负这一世。所以,并不是要顾忌他人带着阴暗心思的猜想,山盟虽在,锦书不托不过是为了对方记取一个最好年华中,明媚温静的自己。若是伤别离,最好不相忆。

  夜深忽梦少年事(唐·白居易),

  入骨相思知不知(唐·温庭筠),

  三生石畔旧精魂(唐·转世圆泽),

  到此踌躇不能去(唐·白居易)。

  撷句集锦,致无数女子少年心事中,那段最纯真的情谊--虽然,最后依旧是要对那个她说句抱歉,“终究,不想彻底丢掉你心中那个值得被爱的我自己,因为那个我,更舍不得忘了你”。

  《岁时记》读后感(十):此去经年

  收到这本《岁时记》,老实说我的第一感受是惊喜的,再版之后的《岁时记》不说内容 ,单单只是这本书的外表来说就看出了很大的诚意,我爱读书,也爱收藏书,初拿到这本书,真的是让我爱不释手,无论是封皮还是纸张都是我喜欢的类型,真的是一个惊喜。

  想读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直对奈良念念不忘,希望自己有机会一定要去奈良走走看看,而读着这本书也算是我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去过了,而读完这本书,更是坚定了自己一定要去一次奈良的夙愿。 我为什么会给出“此去经年”这样一个题目呢?因为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实在是有太多的所思所感了,甚至在看书的过程中无数次的动容。

  说实话,书读到四十页的时候,我甚至还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觉得不过是普通记事的随笔罢了,并没有看到太多出彩的地方,可很快我的想法就被推翻。

  书中像诗一样的语言,对日本景物、风俗的描写,足可以见到作者是一个日本通,书中的每一个场景作者都自己去过,因此这些场景的描写才一次又一次令我动容。

  最令人动容的就是对小说里孟荻和陆明的情感描写,孟荻一人来到日本留学,遇到了与她心心相惜的陆明,孟荻本是一个沉默、寡言、细腻、安静的人,而这样的人看似无所谓,可是想要让这样的人打开心扉却是太难,而陆明就是那个让孟荻打开心扉的人,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她体贴入微,她们会一起去买书,陆明曾为孟荻跑了一条街仅仅是对方想吃稠鱼烧,她们一起散步,一起在雪夜里饮酒,一起过着春节,一起计划了无数以后的日子。

  可这些以后终归抵不过现实,陆明在家人的催婚下,终是没有守住自己的本心和别人交往了,而孟荻只是笑笑说只要你过得好,就好。

  两个人没有人再去向前走一步,她们的关系友达以上,恋人未满,这两个在他人眼中般配的女孩最终还是错过了彼此,有时候所有的约定都抵不过现实的打击,而大多数人结婚也不一定就是因为爱,而是年龄到了,合适罢了,可合适二字又是多么的可怕,它让我们失去了挣扎的力量,在生活中越陷越深。就像是书中的孟荻和陆明二人,明明彼此明白对方的心意,却还没有真正开始就结束了这段感情。

  我相信有很多人和书中的她们一样,但我希望此去经年,却不该是良辰好景虚设,我们不该向生活妥协,抓住眼前的良辰好景希,望我们都能嫁给爱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岁时记》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