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的世界》是一本由[美] 雷蒙德·穆迪著作,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后的世界》精选点评:
●值得一读
●内容上讲的很浅显,基于150多个案例分类罗列了濒死状态的几种情景而已,解释和分析也都是简单拼凑,更像是篇学生论文的样子,不过权当看看了解下了。
●很棒,有更多特例的描述就好了
●未知死,焉知生。
●有过濒死体验,当时在脑海中第一时间发出一个疑问:“我的生命就此终结了吗?”,异常冷静又平和,然后我看到光亮,想起了妈妈,因为是她送我去外地读高中,我不能就这样死去......生死看淡,唯有爱是不能辜负的。我将它形容为:爱的重生之路。
●想到黑镜的一集。
●濒死体验的一本偏专业的书籍,挺有意思的,那种感觉很神奇
●真正能够给予爱、不断学习新知识、不要自杀。最后,我们会在只有光明的地方相见。
●有点意思的,至少当时角度很新奇
●我相信这种现象。
《死后的世界》读后感(一):濒临生命学
其实很多宗教都是有涉及死亡这一块,从另一个未知的视角让世人正视死亡。濒临生命学,从另一个死亡边缘人的自述,让我们更加了解死亡,了解二次元的社会。作为而立之年的壮年,我们可能很少去了解这一块,但是经历亲人的生离死别,我们把某种思念挂念在自己的心里,拓成想,他们一直在我们身边。一直陪伴着我们不曾离去,不同宗教信仰里面,也有涉及复活节,鬼节,清明等。我们对亲人的一种挂念不。
《死后的世界》读后感(二):探究死亡后的经历
本书描述了死后的一系列经历:脱离原来的身体,以另外的能量体出现;经过短暂迷茫期,然后由所信仰的宗教或亲人引领,通过一个狭窄黑暗的通道,到一个充满光明的地方,见到一个闪着柔和智慧光芒的宗教神灵。基本上和大多数电影死亡后灵魂离体回到天堂的场景差不多。
里面有个观点,较为有趣。自杀是得不到死亡世界领主的认可的。这与宗教里面“自杀只能下地狱,不能上天堂”的观点不谋而合。而做好事就上天堂做坏事就下地狱,这种观点在本书中显然都不成立。不论罪大恶极还是做尽善事,上帝一视同仁,死后均上天堂。只要不把世界领主恩赐给你的礼物—生命踢回给他就好。
全书通过采访大量的濒临死亡人员编制而成,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当作一本了解死亡的消遣读物即可。
《死后的世界》读后感(三):因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寻找答案
一直纠结于“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到这个世界走一遭?”无解,朋友推荐了我这本书。
文中提到,当见到那束光的时候,会被问“你准备好要死了吗?”“你一生的所作所为,有什么可以跟我说的?”不禁问自己,如果明天就要死亡,我做好准备了吗?我至今的一生对我而言是否有意义?
虽然并没有找到“人为什么活着”的答案,但我给自己一个解释:人一生的路,很长很长,这个世界的生活就像见习一般。如同生下来一直在“深山中”学习,到了一定的年纪要“下山”见习,为之后回到来的那个世界做更优秀的事。见习要做什么?要学会爱他人,要不断的学习汲取知识,以及在这个世界中留下有意义的事情或成果。当回到来时那个世界的时候,可以说:“我见习毕业了,我回来了,我感谢那个世界让我成长,让我成为更优秀的人。”
当然,对每个人来说有意义的事情是不同的,所以我不能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我有我的人生,别人有别人的价值。
写给自己目前状态浅显的思考
《死后的世界》读后感(四):“学习去爱别人,以及求知欲”
这本1975年出版的原著讲述濒死体验。百余页的小书,价格52元,显然虚高。但就价值而论,或可重塑人生观:务必爱人,并不断学习知识。
此版译者林宏涛是台湾人,虽力图信达雅,但建议有能力者还是看原著吧。 例如,作者研究综合出15个典型元素:无以名状,听到消息,平和与宁静的感觉,声响,黑暗的隧道,脱离身体,和别人相遇,光的存有者,回顾一生,边界或界限,回程,告诉别人,对生活的影响,对死亡改观,佐证。——但你不看原文,你就几乎不知道这在讲什么。
我承认看完这些具体的内容,还是很能触动我心的。前一段时间看了不少与死亡有关的书,如《当呼吸化为空气》《第七天》《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活着即是迈向死亡》等,但似乎唯有此书能给我宽慰和信心。老之将至,病痛相随。及至死亡那刻,四大如何分离?我能否保持镇定平和?死亡之后,何思何境我将遭遇?这些问题在生前可作哪些准备以资死后之用?
令人宽慰的是,来自濒死体验者的消息告诉我们,没有天堂地狱,但有脱离身体桎棝的平和宁静。那接引你的光之位格或曰光的存有者,与你回顾一生,却并非要审判你,而以一种包容与学习的温暖心态接纳你所经的一切;面对劣迹恶行,祂以“谅解甚至幽默的方式”进行回应。“光的存有者让他们看了影像的呈现,似乎是要强调生活里两件最重要的事:学习去爱别人,以及求知欲。”——近来诵读的《无量寿经》,是夏莲居会集各译的本子。语言优美,境界宏深,读来唇齿流芬,心意如洗。经中也说到光:“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那光,令我深向往之。
但自杀是非常不当的行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文中引用一位遭遇濒死体验的男子的话说——
(我在那里的时候)隐约感觉到,有两件事是完全禁止的,自杀和杀人……如果我是自杀,那就是当着上帝的面掷还祂的礼物……而杀人则是干预上帝对于那个人的意旨。令人充满信心的是,死后有生,生生不已——故此学习才如此重要,学习的内容才如此重要:爱人。我又想起早年看过的布莱恩·魏斯的《生命轮回》《前生今世》等书,也莫不让人认识到爱人与学习知识的重要。小书表明:《圣经》,《西藏度亡经》,柏拉图(《斐多篇》),伊曼纽·斯威登堡,等著作及先贤都曾有类似濒死体验的描绘。或许,那本在书柜里放了多年却无缘看入的《西藏生死书》离我更近了。
总之,这本小书有一种基于严肃严谨的研究态度和论说方式,读后让人不再恐惧死亡,并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心灵的重要性。于我,更有一种戒骄戒倨的告诫:爱人是平和与给予,学习更是永恒的事情。骄傲与倨傲,既不得法,又拒人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