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是一本由[英]萨拉·贝克韦尔 / Sarah Bakewell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读后感(一):无题
本以为纯粹是介绍蒙田作品的,结果更类似于传记,并且铺垫了很多当时的社会背景、各种矛盾冲突,这使蒙田的生活和其所在的时代更好理解一点儿。我对历史兴趣不大,对宗教的凶残有所耳闻,但在这本书里看到西方宗教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内容都是没有预料到但希望能看到的。个人感觉没有读了这本书就知道怎么生活了(当然也不能指望读了一本书就知道怎么生活了),但反正感觉只有目录切实体现了书名,当然这可能是我水平不够、理解的不深。这并不代表这本书就不值得读,看看蒙田经历的事儿、他所遇到的人也很有趣。简略的了解一些学派、理论。很惊讶地看到茨威格和伍尔夫也读过蒙田还是他的“追随者”。这种不期而遇使我兴奋不已。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读后感(二):摘抄
旅行应该是平常每日生活乐趣的延续,旅行应该像在天堂中打滚一样,不用制定特别详细的规划,只要路线不重复,每天能看到新鲜事物就好。
旅行其实就是逃避日常生活的绝望。我们每天重复的生活,年复一年地重复下去,是很容易让人绝望的,为了避免绝望,我们有必要每年出去旅行一两次,看看异乡人是怎么生活的,看到不同的环境,听到另一种语言,吃到另一种不同的食物,视觉、听觉和味觉都能得到新鲜的体验,这种感官上的刺激可以让自己的头脑更加聪慧,从狭窄的个人经验中跳脱出来,重新唤起我们生活的热情。
多读书,然后忘掉你读的那些东西,把自己变得笨一点儿。
迟钝和缓慢,实际上是一种绝妙的平衡。迟钝和缓慢可以培养稳健节制的精神,保证自己不受过度狂热的情绪影响。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读后感(三):有血有肉的作品,现代人理解蒙田的好书
作者和译者都很牛x 书不错,开卷有益,适合自己的调调 又想到像我这样轻松的生活 喜欢蒙田是因为他是个俗人,看书也会忘 先有这本书,然后看了莫斯科绅士,绅士在读父亲留下来的蒙田,于是开始读蒙田随笔集。再回过头来读这本书,会有更好的理解 蒙田生活的十六世纪,在书里得以解释,让我们更好了解当时的宗教社会与战场与城邦,也就更能了解蒙田生活的环境,感受为人的真实。与个人学者反对蒙田相反,我更感蒙田的人性的一面。那么多受蒙田影响的人物,到老才更加体会蒙田热爱他,而我从一接触就热爱,和小时候爱抄格言不可分,因为蒙田讲理 作者很会写故事,很了解人,换做我来写,没有史料和做学问的态度是写不出来这样的书的。同时作者还具备一般读者对蒙田的好奇和热爱,这让她的书更加可读和亲切。但愿我没有囫囵吞枣的看过本书,它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人的时代、生平,有血有肉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读后感(四):喝着鸡汤放了手
下了单,书还没到,先写几句。
我最喜欢蒙田的地方是,惜命而不负责任。
他知道自己对于人类的使命不是波尔多市长这个职务,而是为人类留下《随笔集》。
我联想到我儿子根本不愿意去餐馆打工,他认为他的使命不在于此,去做这种工作是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并确信我们背负其他的使命呢?
为什么我能够喜欢蒙田的选择(历史已经印证),却不大能接受儿子的逻辑(未来充满变数)呢?
这是一个问题。
这是好多个问题。
我先干了蒙田这几碗鸡汤吧。
如何生活?蒙田说:活在当下;
如何生活?蒙田说:把工作做好,但不要做得太好;
如何生活?蒙田说:做个普通人与不完美的人;
如何生活?蒙田说:懂得放手;
如何生活?蒙田说:生活会给你答案。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读后感(五):法国版浮生六记
得到听书:
蒙田是400多年前的一个法国作家,他是西方第一个写自己寻常生活的作家,他把道德哲学和普通人的私人生活联系起来。我们今天阅读蒙田,实际上是在探寻自己的心灵之链。把自己生活中的困惑,和前辈作家的经验链接起来。蒙田有点儿像古代的德波顿,或者说,现在那位英国作家德波顿,就是写《哲学的慰藉》《艺术的慰藉》的那个德波顿,很像是现代的蒙田。德波顿和蒙田也许就是你心灵之链上的两个作家。
蒙田生活于乱世之中,当时有宗教派别之间的仇杀,有瘟疫横行,但蒙田一直生活的比较安逸。他在随笔中记录的是自己内心的波澜。面对一连串亲友的离去,蒙田也会面对死亡,也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正是因为这些,蒙田才会动笔写作。
蒙田说,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同时介绍了他给出的一些生活建议,比如直面死亡;把工作做好,但也不必做得太好;多读书,然后忘掉你读的东西;存而不论,不要太急于表态和争论;自在地与人相处,应酬时全心全意地做好,但在店铺后面保留一个自己的房间。如果有时间,去看看这个世界。他四百年前说的这些建议,在今天依然有效。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读后感(六):都是普通人儿
十六世纪人文作家蒙田的传记,作者的写法比较特别,以“我们问:如何生活?”为引,从若干个主题片段对蒙田的身份、亲友关系、生活经历,以及最重的篇幅思想和创作一一串连,给出回答。 每一章的题目都非常抓人眼球,看着有点标题党的意思,但内容还是干货满满的,从个人的传记追溯到对其思想产生影响的西方宗教与哲学大背景,到后世的队友和对手,给我们理科僧做了充分的强化科普。 讲蒙田与挚友拉博埃蒂的一章尤其感人,与其说自己的坠马濒死经历让蒙田重生,开启了创作生命,也许更是因由自身的奇妙体验,从好友和众多亲故逝去的阴影下的解脱。最羡慕的是蒙田城堡一隅的小塔楼,在这里,他读书、思考、撸猫、会友(如果没有悍妻的话生活可能还会更滋润一些),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想到哪写到哪,删删改改一人一作,反复的自我评判和对话,将体验记录和转化成实用主义哲学(同时也有一本正经地探讨是否和跛脚女人做爱真的妙不可言什么的,哈哈哈) 题外话,我还挺喜欢看人物传记的,哪怕根本不知道那个人的作品究竟是什么样,比如即使对蒙田感兴趣,应该也是绝对不可能去也看不来那厚厚一套《随笔集》。。。大概是王小波说的那种因为喜欢东坡肉所以喜欢苏东坡的人´_>`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读后感(七):反蒙田的蒙田片段
一种记录当下生活与存在的意识流不预设任何目的,让自己沉浸在意识的河水中,探索小说人物每分钟意念的流转,蒙田专注于自己活着的当下,进行单纯的感受。“把意识置于人类存在的核心,因而使意识让它自己感到吃惊”(庞蒂)
拉博埃迪《论自愿为奴》:人民迷恋上了独裁者,以独裁者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宁静拒绝”,我需要一个位置,人间没有我的位置了。在没有拉博埃迪的世界里,蒙田无法忘记拉博埃迪,他写作了《随笔集》,记录下了拉博埃迪的一切,这真是最高明的哲学技巧。
为什么我会拉博埃迪成就了如此的关系?“因为是他,因为是我”
我们的怀疑与判断也在生命之流中随波浮沉
“别把人钉上十字架”
十七世纪从怀疑论中得到是一场梦魇
“我从蒙田作品中看到的一切不是蒙田,而是我自己”
“阅读他,是为了生活”
hilosophise only by accident 只是偶然哲思
生活本身就是目标,生活本身就是目的。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蒙田和拉博埃迪的交往,看到文艺复兴时期一种浪漫和有代表性的交往方式,无论这其中是否掺杂了肉欲。这本书作为一本传记而言是失败的,读者阅读过程中总有隔靴搔痒之感,不如直接阅读《随笔集》好像更能了解蒙田的人生。每一章都用“如何生活”来提问,作者以一种反蒙田的方式来重建蒙田,蒙田的生活不是由道德律令和法则决定的,而是由生活本身造就的,作者在每一章都在强调这种感觉,意识流、自然主义、犬儒式的皮浪主义,但又想要逼迫蒙田用警句一样回答“如何生活”,不免给人错置之感。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读后感(八):以一种反蒙田的方式重建蒙田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蒙田和拉博埃迪的交往,看到文艺复兴时期一种浪漫和有代表性的交往方式,无论这其中是否掺杂了肉欲。这本书作为一本传记而言是失败的,读者阅读过程中总有隔靴搔痒之感,不如直接阅读《随笔集》好像更能了解蒙田的人生。每一章都用“如何生活”来提问,作者以一种反蒙田的方式来重建蒙田,蒙田的生活不是由道德律令和法则决定的,而是由生活本身造就的,作者在每一章都在强调这种感觉,意识流、自然主义、犬儒式的皮浪主义,但又想要逼迫蒙田用警句一样回答“如何生活”,不免给人错置之感。
下为简摘:
一种记录当下生活与存在的意识流不预设任何目的,让自己沉浸在意识的河水中,探索小说人物每分钟意念的流转,蒙田专注于自己活着的当下,进行单纯的感受。“把意识置于人类存在的核心,因而使意识让它自己感到吃惊”(庞蒂)
拉博埃迪《论自愿为奴》:人民迷恋上了独裁者,以独裁者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宁静拒绝”,我需要一个位置,人间没有我的位置了。在没有拉博埃迪的世界里,蒙田无法忘记拉博埃迪,他写作了《随笔集》,记录下了拉博埃迪的一切,这真是最高明的哲学技巧。
为什么我会拉博埃迪成就了如此的关系?“因为是他,因为是我”
我们的怀疑与判断也在生命之流中随波浮沉
“别把人钉上十字架”
十七世纪从怀疑论中得到是一场梦魇
“我从蒙田作品中看到的一切不是蒙田,而是我自己”
“阅读他,是为了生活”
hilosophise only by accident
生活本身就是目标,生活本身就是目的。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读后感(九):这就是生活的答案了
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
这份“写意”,不是活在旁人眼中的,不是写意给别人看的。若非如此,那最豪迈和光荣的事业依然令我们疲累不堪,只不过是换了副样貌,我们依旧在俗世所拥奉的成就中追逐奔劳。
“我们应该拥有妻子、子女、财富,以及最重要的健康。但我们不能过于执着于这些,以免幸福完全被他们主宰。我们必须在店铺后面保留一个自己的小房间。在这里,我们可以享有自由,并将其作为一个主要的隐遁和独处之所。在这里,我们的对话内容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
人会丧失自己的所有吗?我问自己。
也许会,比如生命,很多的财富,或者很多的生命。也许也不会,生活平静如流水,也安稳地过去。我们向前去问先贤,又向内观省自身,慢慢摸索如何获得内心的安宁和过好生活的能力。
但这一切又仅仅是为了我们心灵的自由,使我们少受丧失之苦吗?生活的热烈与无常,我们如何能只将钝感力交付给其中的一个?我不得不又问自己。
若心本不愚,人总要在自己的生命中获得智慧和安宁。去读很多书吧,也去把他们忘掉。去求得好好生活的方法吧,去思考去内省,但也要去随心感受生活里那些普通而有趣的小事啊。去做很多的事情,公务、家庭、旅行,也去给自己永久地留一间小屋。
我想,去做这些吧,要全做,不能偏颇只做一样,也许这就是生活的奥义。
入世就和出世一样。
不问得失。
至于后半部分,适切地探究哲学和那些深刻的东西就好,随时保有由心而发的意愿,当生活的热烈和无常到了此身,那就由心灵给出自然的反应和结果吧。
这本身,也是隐遁的意义吧。
一颗心灵一个灵魂,能带着一副身体去到任何地方,又能随时回到自我的归宿,这就是生活的答案了,自由而舒缓的,娓娓道来。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读后感(十):简单理解生活
蒙田的随笔很适合在睡前读一篇,之前只是从朋友家里借来了一本他的作品,阅读过后也没有进一步去了解作者,直到有一次机缘巧合读了这本《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本书的作者通过对蒙田看待生活的二十个问答来剖析他的一生,也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他的传记。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他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并影响了众多的思想家与哲学家,也说明了他当时思想的一种前卫,或者说是多生活本质的深入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明更接近死亡了,却反而渐渐接受了它。这就是不知不觉中悟出了人生的真理,很多人都觉得人生太短,而且活了一辈子回首过去发现并没有按照自己的计划活,所以大都是在后悔中度过的。而蒙田的选择则是,哪怕再活一世,他依然要过一遍原来的生活。道理并不是权威,来自外界的道理人们首先是排斥,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够接受这些道理变成真理。至于如何才能理解蒙田所说,这就要从他的生活经历入手,这本书是对他的文字作品最好的解析。
死亡与永生看似对立,其实在很多哲学家眼中是相同的,这就要看自己怎么理解了。人活就为活个心安理得,只要做过的事不违背内心,那么这一辈子就是值的。可是当一个人风光了一辈子,被别人羡慕至极,也不代表他在生活中活得快乐。还有很多美好的瞬间都是巧合,我们越是想要追求什么往往越是得不到,就像爱情和工作一样,要想找到一个顺心顺意的难度和登天差不多了。从这些人对于爱情的理解中,我得知了爱情的力量,如果害怕得到是因为预料到了失去,那么这种人将永远也得不到幸福,甚至还会伤害他人。我们想要保护的东西有很多,但是适当的时候也应该自私一点,当然了这种自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同时去考虑他人。
这些人正因为经历过丰富的生活,才能够写出可以打动人的作品,他们确实是普通人,可他们的生活并不普通。运气和心态一样重要,心态好的人才能够在运气来临的时候把握住它,他们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活着的人忘记了生活本身,那么无论活多久都是短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