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指》是一本由李陀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426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018-8-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名指》读后感(一):知识分子的主力军作用
李老,今晚讲座,你说知识分子不应该热衷于资本,消费主义是万恶之源。可是我感觉作家已经有很多艰难和困境了,伍尔芙曾说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屋。中国作家靠写书那点钱要在北上广深生活下去太难了,资本就一定是坏的吗?还有我赞同你说的知识分子的主力军作用,你认为什么时候我们的知识分子可以起到主力军作用?
《无名指》读后感(二):吃
书里写了好多吃饭的情节,杨博奇和他的朋友们有事无事都在喝咖啡,吃饭,无所事事的吃,有目的的吃,跑几百里的吃,豪奢的吃,钻胡同的吃,,,各种吃又喝,,,。可是最让我馋的是王大海们用大盆盛着吃大骨头,喝啤酒、二锅头,听流浪歌手唱歌,,,看着就痛快!
咽着口水决定,哪天也约几个朋友,啃大骨头去!
《无名指》读后感(三):哦
乍一看,主角杨博和他身边行色匆匆、神思恍惚、空虚忙碌的人每天不见劳作只见消费,不见挣钱只见花钱,又哲学又滥情,都似乎游离于普通生民的生活之外,,只有王大海们在过“日子”,……细究起来,好像这些人在我们的身边都能找到,都能对的上号,甚至有些还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生活可能就是这样,作家把芸芸众生捏碎揉搓重塑,再呈现给我们,也许,就能从中悟出点什么也说不定!
《无名指》读后感(四):作者说网络文学都是垃圾,那这就是个未分类的垃圾桶吧?
读完了真的大失所望!
这种感觉有点像当年一个下午读完余华的《第七天》,而且刚巧这本书腰封也写着余华推荐。
当初读完《第七天》就觉得像是微博热搜合集,把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悲情搜集在一起放上热搜给人看,一篇不行就七篇。真吗?惨吗?真惨。每个字眼里都是愤怒。然后呢?没了。
《无名指》呢?新书一发就看见无数推荐,看完了400多页,这感觉又来了。看到有人说这根本又是一本通俗小说。当然了。
作者用书中人言“网络文学都是垃圾,读网络文学的人都是在捡垃圾。”其实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大垃圾桶,还是未分类的。说到底这本书也就是一本网络文学的合体吧。尤其到了结尾处,我真的恍惚觉得我就是就是在看一篇网文还是爽文。
是我们的严肃作家们都退化了?还是我们的网络文学真的进步了?如果是后者,我们真该庆幸。如果是后者,那...
《无名指》读后感(五):中产阶级的生活,,,
除了富豪们,可能国人都挺想当“中产阶级”的,一直也都比较羡慕国外的中产阶级,觉得他们过得就是上班、度假、消费、恋爱,干净整洁,光鲜亮丽,谈吐文雅,有钱有闲,读书听音乐喝咖啡,跑步游泳练瑜伽,,,,等等,,,的生活。也确实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中产阶级队伍的比例迅速庞大,表面看起来,那些让人羡慕的“等等”都有了,我们自己可能也算是这个比例中的一员,可是怎么感觉不到、体会不出“很幸福”呢?
《无名指》里杨博奇和他的各路朋友过的就是“等等”的生活,李陀先生展示的够充分,个个都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没家没亲人,见面就是在热闹的地方倾诉寂寞,要不就是在没人的地方咀嚼孤独。反正看来看去,就觉得这帮人挺找无聊的,他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渴望什么?以至于又玩失踪又玩出家的?,,
倒是民工王大海们和商人金兆山们活的有声有色,尽管音色大大不同,,,,作者想说什么?
作者也没有给出希望和出路,可能李陀先生自己也正在这种中产阶级的浓稠黏腻里边,奋力寻找精神呼吸的朗朗晴空吧?
《无名指》读后感(六):饮酒片段摘录
混杂着烟气的闷热里,二锅头的酒香挥之不去,一股暖烘烘的热气从小腹升起,直贯头顶,留下一阵如薄薄轻纱一样柔软的迷糊和晕眩,然后在全身四处悄悄游走——这感觉,太好了,太熟悉了。好像十多年的岁月不过是一道小河沟,能够一跃而过,于举步之间又回到了在大学里读书的年代:这小屋还是学校西门外的那个小酒铺,对面坐着的还是同宿舍的王大屁和老白薯,两个人酒不过三巡,就开始为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的小说孰优孰劣展开激烈的争论,不一会儿的工夫,已经大吕黄钟,声震屋瓦。还有,记忆里,酒铺的小店主和眼前这个老头儿也很像,眼睛也是混浊不清,虽然完全不明白这两个大学生胡说的是什么,可坐在柜台后面的他,花白的头一直伸到了柜台前面,聚精会神,连听带看,津津有味。我还是没能和书中描写的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共鸣,但是这段酒铺回忆到了大学,回忆到了酒,关乎最直接的生理感受,因而也让我足以有相当的体会与认可。我对一切昏暗狭小却温暖的酒铺描写有着亲近,而空间想象的原型不外乎鲁迅笔下的那些酒店。大多数人享受微醺的感受,尤其是身边有着可以信任的亲近关系,则更可以放心大胆地神游与胡思乱想。老头儿听不懂对话,却仍然津津有味,是一种自得其乐,是足以消泯小社会群体边界的广阔的人类共情,也是隐藏在表象背后个体无法逃避的孤独与不自知的哀伤。
回忆因为和现实隔开了距离,所以好的可以无数遍地回放,不幸的也不至于太过哀伤。
《无名指》读后感(七):杨博士海归奇遇记 ——《无名指》李陀
阅读这篇小说时,头脑常常闪出各种奇怪的想法,作者通过杨博士的视角使读者看到北京的人文、生活以及一些日常的生活故事。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通过杨博士的视角,使读者了解到了土豪金兆山、周婴、记者冯筝、历史学家华森、避世者冉冉等等,可是人物虽然很多,但是在人物的出场上总是感觉有一丝的生硬感,就如记者冯筝的出场总是感觉很戏剧化,一个记者跑上来,找电话就给电话,约人人就到,这种逻辑真是不懂。其次,作者似乎与社会脱节太久了,小说中描写的许多东西都与现今的许多东西不附。
这篇小说初看确实使人头痛,不知道到底在说些什么,但是看到一半的时候,就有些头绪了,杨博士作为一个海归的傲慢,对尘世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使他本人陶醉其中,在他初起面对金兆山时的那种瞧不上,以及对周颐的那种高高在上,使人产生一种天下唯有读书高的感觉,这也许是他受到中国传统文人影响。
可是在另一方面,他的这种清高又显得微不足道,在爱人周婴面前,为了把自己显得与其它人不一样,总是做出格的举动,种种的荤段子。而这部小说中的大量性描写的在我看来也是多此一举,作者似乎想表达出王小波式的爱情,但是又没有表达出来。从周婴与杨博士的办公室与野外的野合就可以看出来,在《黄金时代》中陈清扬与我总是无端的产生“革命的友谊”,而这里却是为了都市需求与刺激而地寻求解放。
而杨博士奇遇记并不只是如此,一个人的一生总是如此的戏剧化,但是这些奇遇似乎都需要一些运气,这样你才能有一些高质量的奇遇,而这些高质量将会转变为你的资源,而土豪金兆山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虽然小说没有写出最终的结局,但是在帮华森付账的那一段也足以体现了有一个土豪朋友的用处是很大的。他能使一个人随时的丢掉工作,即使那个人并没有错。这也使读者产生一种钱就是万能的错误概念。
《无名指》读后感(八):常常不自知
荷尔蒙从化学反应到沉淀,实则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终)于人品的过程,爱情的美妙能否升华到开花结果、叶落归根、长长久久不过相爱相知相守的漫漫苦熬。
我与海兰是用来向青春懵懂致敬的,青春期的爱恋纯的不能再纯,再秘密的小秘密,今后也会成为我与眼前所爱之人的谈资;
我与周璎,如果女朋友一定要是爱情关系,那么周很难说是女朋友。杨博士却依然清晰记得与她云雨的各种滋味。去你的爱情 成年人的游戏而已,所以分手时才有令自己都惊叹的平静。
我与冯筝算是从未开始,黏黏糊糊的说是说不清了。身体已经很累了,见到她却是很高兴,送她回去的路上,被强拽住的胳膊真的抽不回来麽?酥软的乳房来回磨蹭 松软 舒服,无法清醒自持肯定是了。
海兰石头的爱情看似最完整的局面,彼此最温柔细致的体贴着,拼尽全力的为对象着想,可是他们彼此真的懂对方要什么嘛?
华子与苒苒——盖过章的微妙关系,房子够大、饭菜够好吃,两颗心的距离已经远到量不出来了;
我与苒苒的感情开始于什么时候呢?是谁先开始的?是跳崖前为她披上羽绒服还是嫁给花子真的是为了杨博士,还是两个人偶尔的和茶闲话、日久神交?纵使种种不显,杨博士却在冯筝戳破时顿失分寸。苒苒手书告别信,杨博士暗到压根没有察觉到爱上,已是相知?这倒让我隐约想到廊桥男女。
相爱相守相知,归根结底只是一个理想状态。至于如何我并不能思考出什么答案。
苒苒学术受挫,石头不得志,杨博士做着成为作家的梦。语言和文字从来都是人人心中有,个个下笔无,那么多人都是看了很多书,隐约知道怎么写,却不知道写什么,如何用文字来思想。愤怒的石头满腹经纶书累满仓又如何,从头带尾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与天斗与地斗与身边所有人斗?人啊,终归是生活在世界上的俗人。苒苒最后要通过学佛来获得平静,算是找到了路子,但到底是找到了路还是钻进去出不来最后要出家才能实现天人合一。不过好歹也是一条路,人活着最是关键。
思想与生活的一致性实现——要么看点东西就简单的看而已,不思不想,权当消磨时间 清心寡欲的看待 或许将来真的能够厚积薄发了。要么学识与生活衔接 ,如若脱节 学的再多,一辈子都是知识的流浪儿,且不自知的慢慢滋生出那份茫然的优越感,当你口若悬河,又有哪一份属于你?
《无名指》读后感(九):苒苒的金牌扣肉
读《无名指》,你会食指大动吗?不知金牌扣肉是否是会让你有这样的冲动:订餐台,订机票,直奔杭州,亲口嚐嚐有没有那么好吃,反正我会。
前些日正好出差,有机会置身于杭州湖滨28餐厅,当金牌扣肉美艳出场的时候,不觉口水汹涌,单品一片薄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细腻略带清香的肉味,让我满唇满齿醉了。
《无名指》带着扑面而来的亲切、带着可读可品的生活、带着诱人思考的张力不期而至,让我自然的放慢脚步、放松心态,用心也用身体去去领略、去感受,同时引发一些思考。
这小说我觉得好读好看,一个原因是小说里有在其他文学作品里很难读到的生活细节,常常让我想起《红楼梦》。用凿着菊花、梅花、莲花、菱角等样银模子“印出来,借点新荷叶清香,全仗着好汤”莲叶汤,用10只老母鸡喂出来的茄鲞,还有还有引起司棋大闹厨房的嫩嫩的蒸鸡蛋;妙玉用来泡茶、收在鬼脸青花瓮里、埋在树根下五年、梅花瓣上雪化成的水。在曹雪芹笔下,这些精致又奢靡的生活细节,让我们不但看到贾府这个大家族繁华落尽、走向衰亡的悲剧,更喻示封建礼教束缚下女性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也揭示了女性命运的被动与理想的幻灭。
小说《无名指》,读到以浓墨重彩描绘的金牌扣肉这个细节,也让我们生出很多关于女性命运的联想,感叹苒苒的悲剧的人生。距红楼梦200多年,距初次女权主义运动100余年的今天,一句“哥舒夜带刀”起,纵横捭阖大唐政治与疆域地理,瞬间改变学校历史教学生态的苒苒,并没有获得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她的一餐金牌扣肉,不仅暗示了平庸生活对她的侵蚀,还让我们从这道佳肴美味开始,随着心理医生杨博齐一层层深入了解苒苒及其丈夫华森的生命轨迹,我们仿佛看到中国当代知识精英的缩影。理想在无形的巨手牵引下,在名利、安逸和贪念的忙碌奔波中渐行渐远,文化、生活、艺术成为扁平的名词。这样活下去,心往何处安放?
满纸荒唐事,一把伤心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用大观园的悲剧,演绎了红楼儿女们无力选择、被动放弃抗争的悲剧,如果那是封建制度下的必然,那么21世纪的今天,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苒苒的主动放弃,不去抗争,就不仅仅是弱势女性的悲剧了。为什么一个受过最高等教育,一个有着极高禀赋的知识女性,可以轻易放弃社会、毁灭自我?《无名指》里知识分子几乎个个都脆弱、矛盾、虚伪、贪婪,这种集体人格形成的自身原因及社会诱因是什么?这种集体人格造就下社会及个人的命运与归宿又是什么?
《无名指》读后感(十):恰似故人来
不知何时起,八十年代总被冠以“黄金”“白银”之类古意森森的定语。这大概是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遗脉。即使这“古”还不到四十年。但唯其短,原本活在这“古”里的人大都也康健且笔耕不辍,因此对时下“好古”的人,便天然有了一份便利——见“古”人以拉“古”人背书以孵化“古IP”。然而,这未免有些拉虎皮做大旗的嫌疑,毕竟那些从八十年代走来的“古”人们并不觉得自己古,且也从未夫子自道那所谓的黄金一代。
李陀就是这样从“黄金时代”走来的不认为自己“古”的故人。
写在这里的话是为最近读《无名指》而发,《无名指》是小说,而李陀是批评家。批评家写小说,多少会让人捏把汗。就像教练下场踢球,进了还自罢了,没进,身为教练便有颜面扫地之虞。然而,李陀不怕。对于时人,只知道李陀是八十年代走来的大家,却鲜有人知,小说之于李陀同样也是一位久违的“故人”。早在一九七七年,他就凭借《愿你听到这支歌》获得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在这之后持续小说创作,《自由落体》《带五线谱的花环》《七奶奶》等作品在时代的淘沙汰砾中留存下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在八〇年之后,持续发现王安忆、史铁生、张贤亮、方方、贾平凹等,当下已然“作了古”的大作家。李陀作为小说家的身份由此观之,可以说是其来有自,且开一代风气之先。
然而事情是从何时开始转向的呢?惟小说和批评欤?非也!
不妨再把眼界放宽,会发现李陀的“故人”真是太多。一九七九年他和张暖忻联合发表《谈电影语言现代化》,并创作《沙鸥》等剧本,为中国八十年代新电影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陈凯歌《黄土地》的静默深沉,张艺谋《红高粱》的野生粗犷,田壮壮《盗马贼》的原始阴郁,在在实践着李陀们的主张。难怪毛尖有语,李陀是中国电影的先锋教父。一九八六年,作为《北京文学》副主编,他革故鼎新,发现并发表莫言、苏童、余华等当时初出茅庐,小试牛刀的年青作者的作品,可谓独有巨眼。以历史的后见之明观之,李陀,千里马之伯乐也。九十年代他和陈燕谷共同主编《视界》,标举“新学人、新学术、新思想”的大纛,为初尝类资本主义式发展甜头的中国社会,提出种种看似不合时宜却意味深远的异见。在当下娱乐致死,信息爆炸的中国,作为异见者的李陀,不啻一个有先见之明的智者。
由是,李陀从来不是一个“古人”,他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中如浪如波的向新的时间与空间涌来,向新的人与事物涌来。那是一个高大健壮,微驼着背,鬓发花白的达斡尔后裔的男人。这次这个男人带着《无名指》再次转向,在新的时代里,恰似故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