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明天》是一本由[法] 席里尔·迪翁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的明天》读后感(一):你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已经听过太多地球危机世界末日的故事,然而再问一句“然后呢?”,却总有一种无能为力的宿命感,很佩服作者能够更进一步去探寻答案,也很庆幸在消费主义弥漫的当下能够读到这些故事,书中这些可爱的人儿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人们都可以尝试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对自己,对后代,对地球都有益的生活方式。
《人类的明天》读后感(二):316
我们在学校里真正教授的东西,是对一个时代的认识。
几个世纪间,欧洲主要进行精英教育,以稳固阶级系统。
为何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进工业时代,28世纪的学校给出了制度方面的回答,它与工业模式紧密结合:在极少的时间内,培养出极多的学生,学校不考虑多样性因素,只是将知识模式化,也就是让思想模式化。
学习是一种孤独、机械、标准化的行为。
《人类的明天》读后感(三):“温度每上升1度,谷物产量下降17%”的画面感
最近枕边书推荐《人类的明天》。
看了这本书,让我一个对农业、能源、可持续发展从来不感兴趣的人,开始想要认真学习一下垃圾分类和如何自己种吃的;想去哥本哈根骑着自行车到地铁上和火车上,看看带有停放自行车的车厢长什么样;想去马尔默住一次极简风格的能源自主小楼,感受一下能源转变成数字消失又重现的实实在在。人生to do list被这本书填上了好多,我甚至开始查阅生物能源是什么,产生的过程和成份有哪些。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种从小喊到大的口号,我想要真的去学习如何做,如何做好。
未完待续。。。
《人类的明天》读后感(四):评《人类的明天》
再一次证明,书名的重要性,这本书有一个同名纪录片,而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纪录片的忠实再现。而且有大段大段的采访实录,感觉就是这部纪录片的剧本啊,如果再能够附以语音转录文字的功能,写一本书也真是的是太容易了。
书的理念主要是环保和可持续,反对核能,反对机械化农业,观点不算很新,每一个章节是对一某一个领域专业人士的采访,被采访者会列举出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来佐证他自己的观点。
书中介绍了一种没有利息的货币——WIR,书中激励推崇多样性,从生态的多样性、货币的多样性到民主的多样性。
书中的一个观点是,现在全球的最高权力,并不在政治领导人手中,而在跨国公司手中,作者应该是反全球化的。
《人类的明天》读后感(五):我曾错误地以为我为环保做不了什么
一翻开就停不下来想要读的书。读之前我对环保的态度也是不痛不痒的,读完之后彻底改变了我对未来和环境的看法。被激起了保护环境的热情,同时还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去年有幸在学校听了incredible edible的创始人的一个讲座,对于个人力量能对可持续发展这个大议题带来的改变,感到震撼。保护环境并不是个大而空的问题,个人的行动能带来巨大的改变。但前提是我们个人一定要做些什么,不要嘲笑一些微不足道的行为在政治、经济、社会的重重阻碍下没有任何意义和力量可言,然而这些小行动才是进行变革的中坚力量。讲好环保这个故事,自然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而不再被动。这本书就是讲了个好故事,告诉我们环保的难题和解决办法,很多人已经在行动。想要一个美好和平的明天,我们也必须行动起来。
《人类的明天》读后感(六):这本书也是我想要的明天
只要保持好奇,不忘初心,总能找到可以参考的前辈的经验地图。
关于好的工作和生活的思考,关于国内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国人被工作,加班,教育不平等,房价等压迫的越来越没有退路的反思与出路。
也是我为啥要辞掉北京的工作想要去建设农场学校的原因,和这本书的想法不谋而合。
对自己的明天,对人类的明天感兴趣可以点击看看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64460322/
人类的明天走向何方,也许这里有你要的答案。
《人类的明天》读后感(七):未来的世界如何运转
2019.4.8 人类的活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即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大变化,我们的明天会变成什么样? 明天的食物,如今90%的农业是个人分散型的,但是他们得不到任何补贴和帮助,以自我消费为主。建立“不可思议的农场”就是见缝插针的在城市各个地方种植农作物。同时,利用不同的作物和系统将小型生态系统发挥到极致。 明天的能源,光伏,风电和核电是未来的方向。拥有了清洁电力,我们就可以大量使用电动汽车。节能建筑要大力发展和提倡。以上行为会让垃圾减少,从而减少垃圾处理能耗,垃圾分类处理让资源回收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也降低了能耗。 明天的经济,环保型生产,循环和节约型消费。货币单一是现在经济中的大问题,未来需要多元化。集中大规模生产未来向分散型的共享经济转变。 明天的社会,对政党的不信任是趋势,新型民主成为追求。冰岛的故事,全民抽签决定1000名代表,在专业团队组织下投票修改了宪法,决定国家命运。公民自治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
明天的教育,芬兰的教育就是每个学生都重要,当然教育支出是很高的(GDP的6-7%),教师工资也很高。未来的教育也许是没有学校的教育。
让我们从今天做起,早日实现书中的美好生活。
《人类的明天》读后感(八):无法逃避的问题和难以实现的蓝图
本书表达了一种激进的生态主义(生态主义总是容易走向极端),它的逻辑是反现代化的,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一种批判和修正。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生态主义认为其目光短浅,不可持续。 这也意味着我们大多数人的短视和自私,因为当代人的物质享受已经大幅降低了我们后代的生活质量以及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我们不仅透支了后代的资源,还有可能将世界导向灾难。 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本书的新颖之处是指出了我们却没有应此付诸行动。原因有二: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正遭遇现实的虚拟化:我们无法将自己的行为和其带来的后果联系起来,这些后果我们看不见,感受不到:过度消耗能源引起的气候异常;在世界另一端为我们组装手机、做衣服的奴工的痛苦;变成令我们大快朵颐的牛排、汉堡包和香肠的动物们,在机械化屠宰场流水线上所遭的罪。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缺少愿景:政府和学者们没有为我们提出一种全面而又带有带动性的替代方法。 面对这些困境,书中通过记录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一个个“故事”,来为我们描绘人类文明的未来。但遗憾是书中所拼凑的未来蓝图是颠覆性的,完全的应用将会导致现阶段人类文明的崩溃。这也意味着这本书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像是一种乌托邦,不过书中提出的问题我们是无法回避的。
《人类的明天》读后感(九):我们现在最该改变的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本外国书籍,浅显易懂。它不止列举全世界人民所共同遭遇面对的社会问题:不安全的食品、受污染的环境、无尽的消费重压、教育困境,生态可持续性,我们生活的幸福感等等;更重要的是,它在分享一种全新的、未来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人行动起来,并且尝试出各种从根本上摆脱焦虑的方法。
书里有很多具有可行性和复制性的解决之道,会启发人们,我们也许不必陷入非要舍弃发展拯救环境的艰难处境,而是可以追求共赢;也许这些尝试和成功案例规模小,理想化,但不失为一种脑洞大开的探索。
明明话题都很沉重,但是莫名有种踏实感和正能量:
我至少比起简单的节水节电,环保行为外,还可以有很多自己全新的尝试:
更加有机和生态化种植一些蔬菜,形成自己的小生态园;减少食用肉类,减少所有环节的废物产生;持续不过度占有,不铺张浪费的消费观;坚持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也发现如果有能力财务自由退休以后的事业。
阅读过程中,我又一次重温《人类简史》。我们对整个地球的影响在近年来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超过了造物主几万年的演变。
我们改变了太多,干预了太多,我们现在最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人类的明天》读后感(十):人类的明天
我们自己扼住了命运的喉咙,所以啊“这个星球上没有智慧生物”。
明日的食物,以前常听人说,小农经济不好,生产力弱之类的。 哎,人类的伟大之处正是在这里啊。艺术,哲学,正是由于个体的思考产生。农业社会诞生出来的艺术的多样化,它的美正是世界各地艺术不同的核心所在。
明天的能源,碳排放,清洁能源的问题。老生常谈,问题的关键所在不是发电量的多少,这种问题资本家们一定会去解决的。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减少环境的变化,并恢复它。
明天的经济,这本书的观点是个体化,多样化,共享化。我认为不好,少量的货币种类,只要政府重视管控调节都可以解决,除了顶端资本家,大部分人是挡不住国家机器的。多样化反而会导致许许多多的问题,不利于调整。所以两三种货币种类足矣,千万不要各玩各的。
明天的社会,民主的问题就不要谈了,都是奴隶社会,讨饭吃而已,谁也别说谁,外国的月亮不会更圆的。我就一个问题,你敢把国家重大决定交给一个自由抽签来的人做吗?
要是你选“是”。以上谈的全部删掉
回到题目,“人类的明天”
(微笑脸.jpg)没有。
明天的教育,教育实在是重要,它使我们沉思,使我们总结,即使在未来人类真的完成了永生计划,它也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