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道可道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09 01:50: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道可道的读后感大全

  《道可道》是一本由熊逸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可道》精选点评:

  ●关于《老子》的书之前也读过一些。冯友兰、南怀瑾、易中天……这些老师的著作确实是传世经典。然而读了熊逸的这本书,不禁感叹,这才叫做学问。洒脱中透着严谨,不羁中涵着民国学士之风。

  ●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一样,《道德经》是写给帝王看的,不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但是普通老百姓看了知道「上意」,被统治者了解统治者的思路,以便不被欺骗。知道易,勿言难。一切尽在不言中。

  ●2019年第10本

  ●熊逸非常有探索精神,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我今年以来读得最慢的书了。似乎有许多收获,但似乎什么都没有记下来。。

  ●誠如作者在後記所言:人人常常把「錯」和「不完備」混淆了。(舊書新讀,應該是五年前前讀過一遍,具體內容都忘了,卻似乎還記得某種無法表達出來的東西,這或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或許是所謂的「坐忘」,但作者的思考方法卻一直影響著我)

  ●经典还是自己读吧。

  ●这本没有逍遥游心水啊 【部分类似思想略读】

  ●我水平低够不着

  ●《道德经》一书是多人合著,并且存在多个版本,而不同版本存在差异,有些文段表达着相反的意思,这是作者给我的常识。于是这本古籍的真实性以及它所表达的具体意思已经变得扑朔迷离,即便作者勤于考证,东引西索,最终也只是给出各方的臆测与解释。 另一方面,作者常常以现代眼光来理性地审视文本中的逻辑,这与追溯宗教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类似,都达到了去神秘化的作用。《道德经》常用经验与类比来阐述,确实经不起深究,所以我也只当作文学作品读读。 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神秘,不如做个实在人,同时学习科学知识也很有必要,因为人类常常用自己的想象来催眠自己。

  ●二刷!好熊逻辑洁癖的执念太重,《道德经》作为文学作品或者诗集看应该可以,不管是求真还是求用都需要讲好故事,《庄子》的故事性就不错。不过好熊提倡的站着读经典而不是跪着读很重要。

  《道可道》读后感(一):老子:帝王师的南面之术

  本书参照新出土材料(帛书、郭店楚墓竹简),以及西方汉学研究成果,辨析了《老子》81章歧义纷出、人言言殊途的重要章节,还原了先秦道家的“真面目”。

  不同于坊间著述多从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角度研究老子真义的形而上学路向,本书多从政治学角度解读老子,辨析了“道可道,非常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等章节蕴藏的君王“南面之术”。

  同时,分析了老子思想“师法”自然、类比譬喻,从自然(山谷、水、江海)窥探人事、政事的思维方式,这一方式妙悟有余,实证不足,甚至逻辑上难以自洽。

  比如,“三十辐共一毂”、“凿户牖以为室”三个并列事项得出有无相资利用,这是归纳法,但归纳如不穷尽枚举,只要有一只“黑天鹅”出现,结论就不击而溃——休谟对归纳法的谬误论之甚详。

  又比如,以舌头、牙齿证明“柔弱胜刚强”,但实际上,同样以人身体取譬,牙齿脱落多半因牙龈松动,并且“人死肉先腐”,以此观之,不难得出“刚强胜柔弱”的相反结论,子之矛攻子之盾也。

  本书也指出了通行本实际上并非原汁原味,但通行本流通多年,融入中国文化的血液,积淀成国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基因密码,虽然是删改本,但也只能将错就错,只要错得有深意、错得有水平,同样不妨碍我们将之视为元典、经典。

  无独有偶,先秦流传下来的诸子经典多大程度上是本来面目,实在是令人生疑的。

  比如,“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名言,据郭沫若考证,只是打碎青铜器上被切割了上半截的一句铭文而已。

  《道可道》读后感(二):对道的初步认识

  有没有老子这个人是无从考证了。这个难于理解又无法说清的神秘的道,《老子》一书亦有多个版本先后被发现,其后人改动颇多,掺杂进各派见解,也引申出不同的解读。

  作者熊逸主要引用了陈鼓应先生、钱钟书先生、李零先生的著作,对比古今中外多家之言,以求让后学更接近老子之道的真谛。

  关于“道可道、非常道”,字面上的理解应是如果道可道,那么非常道。但如果当真不可说,一说便错,又怎会有《老子》一书的五千之言呢?我的理解,道是自混沌之处便已产生的客观存在,道不是区分美丑善恶的标准、道是一切事物运行的规律,道是最容易理解的事物,它至简至纯如婴儿一般,也像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在又不可捉摸。

  道,就是水。水弱小、无形,又孕育万物。

  《老子》一书其实是讲给帝王听得,对凡夫俗子的指导性不强。但所谓站得高看得远,通过“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我们可以察觉、警惕道家的愚民主张,戳破伊甸园的美丽泡泡。再对比儒家的礼、仁和等级观、法家的纪律严明,深刻理解中国人自古便有的抱大腿心理,站高位往下看才能一览全局,看清自身在变幻形式下的处境与该有的命运抉择。无论得意还是失意,渔夫对屈原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别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人应该根据水的清浊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动。水是什么形状呢?水在杯子里就是杯子的形状,在壶里就是壶的形状,水从不和环境搞对立,而是使自己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如今读老子或是孔子,应该懂得它是一种政治思想,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而且都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在无为和有为之间,普通人要在行动处事上选择有为,在修身养性上学习无为。

  《老子》的智慧,还需要时间去慢慢体会。

  《道可道》读后感(三):从众心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老子》常青的群众基础

  曾经对《老子》这本奇书的所有想象和憧憬,被熊逸打碎了。喏,就是这本:《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

  我没有读过《老子》。道听途说这是中国哲学的启蒙教材。当然,围绕《老子》和老子的若干传奇故事更是光环笼罩,曾经激发我的好奇心。

  但我也有小小疑惑:如果这是学术著作,必然因为时代发展和文化变迁而突显缺陷,甚至过时,直至仅存启蒙价值。但它没有,且一直在影响后世若干领域。比如传统绘画、书法(感性层面);比如处世法则(哲学层面);比如风水(心理学层面)……而那些对《老子》的解读,更是把它抬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感谢熊逸,把《老子》剖开,从读者定位开始,分析整体结构,阐述论证手法,直至考古层面的版本比较,讲得通透、清晰。

  我才知道,这是一本写给统治阶层的指导手册(中国传统哲学,永远脱不了这个窠臼,哈哈哈)。它有哲学面貌,但通篇采用类比而非逻辑推理的手法,不免前后矛盾难以自洽,连累了后世解读者不惜往里面夹带、加塞,令其保持万丈光芒的形象。

  可悲的当然不是《老子》及其创作团队,而是后人思维定势之强大,居然经千年而不变。原因何在?熊逸归纳如下:

这种模糊的、不成体系的古老经典,往往可以比那些明确的、体系化的东西,带给人们更多的启发,给后人以无限的阐释余地。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强大而无可阻挡的造神愿望,更把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越抬越高,甚至于说老子本人就是“道”。富于神秘主义情调的中国文明不大喜欢搞“逻辑论证”这类乏味的事情,所以《老子》的宇宙生成论直到如今仍然被许多人奉为洞悉天机的妙论。

  这些结论,暗合了任何时代从众心理的普遍性以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绵长生命力。

  可悲。可叹。

  《道可道》读后感(四):道可道

  这个熊逸,越读越觉着是我的菜,有意思极了。以前对于老子,就知道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

  熊逸讲了个故事:

  作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伦的美丽是无法言说的,而荷马在史诗里这样描写海伦之美:在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希腊的长老们商议着如何处置海伦,是把她送回她丈夫那里,还是把她作为战犯处死。正在争议不决的时候,海伦被带了进来,刹那间,从没有见过海伦的长老们全都惊呆了,他们说为了这么美丽的女人,再打十年仗也值。

  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的极限就是人类的限。“道”是见过,靠“悟”,一讲,就偏了。

  关于老子思想,熊逸讲了很多政治,讲了用老子思想去治理国家,喜欢他最后讲的一个故事:

  你发现了邻居丢掉的钱包,你会怎么做呢?康德、孟子和老子这三位大哲对你的所作所为又会如何评呢?三位大哲首先都会赞成你把捡到的钱包归还失主,但如何评判你的动机,他们的看法会非常不同。孟子会说,归还钱包的举动应当出自你对邻居遭受损失的“恻隐之心”,或是出自你的“羞恶之心”,因为你耻于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在康德看来,你归还钱包的举动只在基于以下这唯一的一种动机时才具有的道德价值,即你这么做是出于对正义原则的尊重。相反,无论你是出于自利的考虑(也许你期待得到别人的表扬或是经济上的回报),还是出于恻隐之心或羞恶之心,你归还钱包的行为都会缺乏道德价值。然而康德和孟子的意见都不会得到老子的赞同。老子认为在最好的社会里根本就不该有现金、信用卡或是其他什么值得去偷的东西。在等而下之的社会里,你之所以会把钱包归还失主,仅仅是因为你根本就没动过占有它的念头。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子思想也是,怎么理解也行。

  淮南子理解的老子就是:回归自然,回归婴儿状态,万物都有“道”。

  钱锺书先生就比较刻薄,他说:根本不可能呀,那就是愚民呀。

  朋友说老子思想的精髓就是:发现规律,利用规律。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通行本第十八章

  这一章,实在是振聋发聩的名言,而且是用一副愤世嫉俗的口吻讲出来的。虽然悬隔两千年,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作者在写下这句话时,会是怎样的目光炯炯,怎样的呼吸起伏。

  它道出了这个世界上最吊诡的一个真相:越是标榜什么,就说明这个社会越缺少什么。标榜以德治国的时候,恰恰说明了现实最大的问题是缺德;标榜清官忠臣的时候,恰恰说明这些人才是社会的另类。

  哈哈,想起来前些日子站在领导跟前背24字价值观,滑稽可笑的,应该录下来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我喜欢的理解是:天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却默默地使万物生长,欣欣向荣,领导不做什么条条框框,不要求人们去抬轿子,百姓们各司其职,各自安好。

  《道可道》读后感(五):趣味性和慢节奏的熊逸

  对于多数人来说,听熊逸讲传统文化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他总是站在云端,环抱双臂,笑吟吟的,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无论飘到哪里都是一个局外人。他没有热忱,甚至没有温度,仅有的只是旺盛的好奇心。他不会帮你提升民族自豪感,也不会从古人那里帮你发掘待人接物的生活智慧,换言之,他既不会满足你的情感需求,也没有任何工具价值,更可恨的是,他总会沉浸在玩乐的趣味里,用狗仔队式的考据带来一波三折,用刑讯官式的逼问制造峰回路转,但在高铁和飞机不断提速的今天,谁还忍受得了厢式马车的节奏呢?

  如果你喜欢“一日五游”或者“五天欧洲十国游”这种项目,习惯了打卡发朋友圈的程序,那么在旅途当中,你只需要一个腿脚麻利的领路人,完全没必要花高价去请资深导游。同样,如果你只想花最小的时间成本,用最不动脑的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二三四,你应该果断地把熊逸的书扔出购物车。但是,如果你能够把传统文化当成一座古老而陌生的城市,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想要欣赏它深处的美,而不是不由分说、义无反顾地去爱它,更不是要在险恶而紧迫的生存竞争里快速寻找趁手的武器,那么熊逸的书,会是你最好的陪伴者。

  在《王阳明:一切心法》这部书里,熊逸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发现:王阳明的成功非但不是由他的学说带来的,两者甚至南辕北辙,也就是说,王阳明在军事上的攻无不克是一回事,阳明心学的理论建设是另一回事,前者靠的是机关算尽的巧妙谋略,不仅针对敌人,同样针对盟友和同僚,这里边当然少不了大大小小的欺诈手段;后者却是“君子坦荡荡”的极致,凭着这套心法,人在险恶的局面里大概率上会成为杨涟、左光斗那样的义士或烈士。这就很容易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后人因为仰慕王阳明的成功而钻研他的心法,这真的有用吗?

  熊逸还有分析说,阳明心学并没有一套严密的理论架构,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套哲学的话,那么,我们要么会看到很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要么会不断脑补,在不知不觉中使它改头换面。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尴尬,是因为王阳明在提出这套理论的时候,并不是出于“立言”的考虑,而是为了针砭时弊,矫枉当然过正。

  当时的所谓时弊,就是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书本教人做圣人,至少也要做个正人君子,虽然这些古老的圣贤书早已经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了,但要想在现实社会上求取功名,升官发财,就必须把这些书本知识的字面涵义读熟读透。于是,最容易成功的人恰恰是那些最能够把内心一分为二,让“知”和“行”彻底脱节的人。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并不是说让“知”和“行”保持一致,而是说“知”和“行”是一回事。这个怪诞的理论确实不合理,但在当时相当合情,是针对“知”和“行”彻底脱节的虚伪风气所下的一剂猛药。不过,事情的另一面才更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那就是这剂猛药到底收效如何呢?其实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感的问题,但“现实感”这个词本身似乎就足够有说明意义了。那么,虽有猛药但疗效不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熊逸的书总是这样,解答完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带出更多的新问题来。这个系列的另外几本书,《道可道》、《逍遥游》和《思辨的禅趣》,都是同样风格的延续,也常常能从我们习焉不察的观念里发现波澜、玄机,甚至惊悚。

  我最喜欢熊逸那种既高屋建瓴,又釜底抽薪的本领。比作《思辨的禅趣》,虽然并不把著名的禅宗公案、机锋当作探究的重点,但只要你把全书贯通下来,任何你见过或没见过的公案、机锋都再也不会难得倒你。

  风格即人,读者可以从这样的风格里看到一个真正怀着超然态度的局外人。而这样的超然,在一些情感丰富的人看来,简直就是可恨的漠然,而无论超然还是漠然,都会造成经典神圣性的消解。这让我相信熊逸是个来自外星球的人类学家,而不是所谓国学大师,同样也不是我们当中的一员。如果你不小心喜欢上了他的作品,那么你一定已经自绝于主流社会了。但是,总有一小部分人会宽慰你说:“这并不是坏事啊。”

  ��+`��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道可道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