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杂人等》》是一本由梅珈瑞著作,46.00元出版的26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闲杂人等》》读后感(一):新的江湖 新的无奈
我看过其中三个,很奇怪作者的年龄并不大,但是对各种社会环境、人生人性都描写的如亲自经历过一样。看的时候,我有时像是一个乡村小孩子在听外出冒险回来的人讲述着新奇刺激的大千世界,梦幻又憧憬;有时又像是在玩npc游戏,被带入了情境之中感受着不同的人生。我看的三个故事有个共同点,都透露了人在江湖的无奈与唏嘘……
《《闲杂人等》》读后感(二):推荐一看,看看小人物的江湖活法
有幸读过这本书,内容挺吸引人。会让我一直有想看下去的想法。
算命的虽然说的是前世今生答疑解惑,其实算的是人心百态。
生活嘛不就是反省自己的心,观察别人的心,征服所爱之人的心。
无聊时看看书里的人物怎么个活法,也挺有意思。
也会想着如果我是主角,我此时此景是否也得如此对话。
喜欢看奇人异事的故事
上次看到这种题材的书,还是天下霸唱讲的天津卫
这次能读到这本书好开心,不用再书荒啦!
《《闲杂人等》》读后感(三):有人就有江湖,却未必人人懂的江湖
书名《闲杂人等》
小姑娘拿给我的时候
就说“猜你会喜欢”
真真的是喜欢的不得了
对着喜好
对着脾性
十个故事
十个江湖
什么是江湖
辞海里说
始于春秋哲学家
指代三江五湖
期于汉曹操:"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指代四方之地
后于宋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指代隐士居所
于我而言
江湖是规矩
是世俗之界
王法之外
所遵所守
无论是吃“穷家饭”的乞丐
行走“‘阴阳”的殡葬师
手持“索拨棍”的放山人
还是动刀动枪的“镖师”
和那摆得出“青龙占道”的剃头匠
“功夫”为大
江湖话盘道
功夫见高低
技高者留
可惜……
江湖已隐
《《闲杂人等》》读后感(四):人情世故皆学问 三教九流尽江湖
特别有意思的一本书,可能这是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观感吧。整本书充满着浓浓的江湖气息,而我,仿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于市井之间,看着这些貌似平常实则卓尔不群的江湖小人物,不禁敬仰且微笑。
十个故事“剃头、要饭、酿酒、放山、行医、厨子、殡葬、嫌犯、算命、走镖”各自独立,实则也有相通之处,字里行间,充满着小人物的生存智慧与生活乐趣,从事着各行各业的手艺人,有一刀下去片甲不留的剃头师傅,有手艺精进的酿酒人,有神秘采参的放山人,有医术精湛的大夫,有厨艺高超的厨师,有技术高超的入殓师,有充满人情与法理的老警,有舌灿莲花的算命先生,有护持上路的走镖人,甚或乞丐名流,行走江湖,除了江湖上的门门道道,还有行业行规,靠一腔翻江倒海的侠义与豪情,靠一身真人不露相的卓越手艺,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掀起一场江湖风雨,人间百态尽收其中。
作者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看完书还专门去搜了一下作者简介,“做有意思的人,讲有意思的事儿”,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把这些小故事汇集集结成册,还是需要一定生活阅历和素养的。
“匠人的传奇总是说不完道不尽,可惜可叹的却是他们的手艺,最终在岁月长河里慢慢流逝,仅剩只言片语流传到坊间闲话中,再也没有人能见得真容。”
读到结尾会有点小遗憾,随着岁月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有趣的行业,有趣的事,有趣的人似乎越来越少。记得小时候还在用钢笔写字,买鸵鸟的墨水,如果钢笔尖不小心蹭坏了,还会有专门去修的地方,可是现在,电脑普及的时代,很少有人用笔写字,也找不见修钢笔的地方了,时代的变迁必定会引起一些手艺的衰落。一些手艺的没落,是它本身不好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交由时间回答了。
建议作者可以再继续写写闲杂人之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等着有趣的人去记录,如果我们现在不予记下来,那么我们的后人当写到我们这个时代的行业之时,难道只剩下朝九晚五在办公室里的千篇一律的脸庞?
《《闲杂人等》》读后感(五):江湖之远——《闲杂人等》书评
第一次看到《闲杂人等》这本书时,就被封面那简单的黑白色和简笔画搭配所吸引。一般都是有内涵的人才不会把封面弄得花里胡哨,俗话说叫“包子有肉不在褶上”。看到作者是梅珈瑞的时候,便知道这本书的确是“封面低调、内容却是奢华有内涵”。
初识作者梅珈瑞,是在某个近乎著名的写作APP上,他是其中一个分区的主编。梅珈瑞的文章并不是很多,然而每篇都属于精品。这是个真性情的人,看着他与别人言来语去嬉笑怒骂,倒也为这份真性情感觉颇为亲近。
《闲杂人等》是一部短篇小说集,集合了梅珈瑞的十篇文章,都是江湖系列。剃头的、要饭的、采参的……十种不同的行业,十个从事这些行业的人群。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数量是比较少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却并不罕见,有些甚至是经常接触到。梅珈瑞所写的这十个行业的江湖,实质上是向人们展示了这些小行当中的悠久历史和不为人知的内幕,也写出了这些身处社会底层的从业人群的苦难与抗争。细微之处见真章,对底层的认知,对细节的描述,对情节铺陈的驾驭,颇见作者功底。
国有国法,行有行规,入得此门,便要守这门的规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内都有个规矩,那是艺高者为先。所以在《剃头》一篇中,唐一刀在青龙拦路盘道败给韩守义后,收拾了剃头摊子让出了地盘给手艺更高超的韩守义。《算命》一篇中,肖袁跟张大川试探不出赵传良的底细,只好请出老爷子去盘道。而肖一卦在摸清赵的虚实后,直接以惊门信物铜点做拜师礼,让一心学算命的儿子肖袁拜赵为师。除了艺高,还有一点是德高。德高才能望重,也只有具备优良品德的人才能收获更多。《采参》中说“坏了规矩祸事多”,老把头将采到的不符合规矩的二甲子重新种回山林,才能走出困扰放山几人好长时间找不到归途的“鬼打墙”。而在《剃头》中,韩守义在剃头收益中拿出两成孝敬给唐一刀,尊老爱幼之外又收获了美好姻缘,更是妙事一桩。
书名定为《闲杂人等》,不知道是不是在说书中的这些人都是市井小民,登不了大雅之堂。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小民,也有着酸甜苦辣爱恨情仇,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为了闯出名号而押的石头镖,为了让儿子能活下去不惜带着孩子乞讨要饭前往关外,为了换个卖酒的好地方不停试验酒曲配比酿新酒,都是这些人在与险恶的社会在抗争。
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行业都不简单,每个江湖,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凶险。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传承,跟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并未固守,有了与时俱进的改变与适应。于普通人而言,这些行业的可谓是处江湖之远。江湖虽远,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江湖之远与庙堂之高,因为与普通人距离太远而产生了更多的窥探欲望。梅珈瑞的这本《闲杂人等》,恰恰满足了普通如我辈的窥视欲望,让我们可以对这个社会有更多更深更为全面的认识。
《《闲杂人等》》读后感(六):市井人物的江湖故事
记得早些年间。连阔如先生写过一本叫《江湖丛谈》的书,专讲那些江湖密辛与趣事,很是让人喜欢。只是自连先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再也没有看到过类似的小书出现了。有关于江湖,似乎真正成为了一段传说了。因此当梅珈瑞的《闲杂人等》出现的时候,他所带来的那种惊喜,真的是无法用言语诉说的。 所谓江湖,全然不是我们印象中刀光剑影与飞檐走壁的景象,所谓江湖,其实更像是一个三教九流无所不包的大杂烩,各色人等就在这个圈子里面讨生活,过日子。看似平淡无奇的圈子里面,也有着自己约定俗成的规矩。在《闲杂人等》里面,便说了这样一群跑江湖人的故事与他们的悲喜人生。 《闲杂人等》里说了十种人的江湖,有些职业我们很熟悉,比如要饭的、酿酒的、行医的,有些则很陌生,比如放山的、殡葬的、走镖的。但是无论我们熟悉还是陌生,在这本书里面,我们都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许多我们在此以前不甚了了的东西在这本书之后,也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让我们得以见到有关于这个世界更多的精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同样的三百六十行,每一行也有每一行的规矩。剃头匠人们讲究的是技不如人愿赌服输。因此,韩守义当来到溪城地面的时候,唐一刀会青龙拦路,韩守义则会青龙占道,两人拼的是技艺,比的是德行,虽然没有刀光剑影,但也一样让人血脉贲张。对于酿酒师傅们,一样有着自己的道,每家出酒前,必须得有酒婆子的掌眼,掌的是酒的味道,保得是酿酒人的脸面,因此,无论那些浸淫此道多年的老师傅们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在酒婆子面前也只能老老实实的请老人家品过之后,才敢走出村子,吆喝起张家白酒的招牌来。对于那些放山的人来说,取大留小,是自己的规矩,这是对于获取大自然馈赠的回报与敬畏,更是让放山人的行当得以长久传承的必须条件,因此当陈守山们坏了规矩的时候,才会迷瞪山,这是对他们的惩罚也是对放山人的警示。只有遵守规则,才可以细水长流,才可以生生不息。在梅珈瑞的笔下,每一个行当都有课自己赖以生存下去所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也让我们明白不论什么事情,都必须在规则的约束下才可以生存,才可以开枝散叶,薪火相传。 其实,在《闲杂人等》里面,在所谓的十种江湖行当里面,作者梅珈瑞并没有刻意去美化一些什么,而是尽可能的将这个行当的真实面目与这些江湖人的真实情感表现出来。就像是乞讨者,就算流落到社会的最底层,也依然要拜山头认山门才可以出去讨生活,甚至于连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乞讨方式也做不了主,也要去听从那些丐头们的安排。就像是收获了无数美誉的传奇医生在自己束手无策的病患面前,也要因为保住自己的一世英名,而拒绝患者的要求,免得砸了自己的招牌,免得污了自己的清誉。这个江湖里虽然没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也没有什么刀光剑影与飞檐走壁,但是这却是实实实在在的一群在江湖中起伏,在江湖里讨生活的真实的江湖人的样子。 不论你是剃头的还是酿酒的,不论你是讨饭的还是做饭的,也不论你是算命的还是殡葬的,这都是你的功夫,也是你的江湖。身处江湖,就一定要守住自己的规矩,江湖的规矩,做人的规矩,因为,这就是江湖!
《《闲杂人等》》读后感(七):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有趣的故事。《闲杂人等》就是讲述的江湖里十个不同的、但是很有趣的故事。
这些故事没有一个是悲情的,也没有一个是残忍的,有的只是趣味,还有就是深思。在没有看到这里面的江湖人生时,没觉得看似平常的剃头、要饭、酿酒、算命等等竟然会有这么大的乾坤,不得不令人感到啧啧称奇。
十个故事都与溪城有关,故事发生在这里,江湖也就在这里。《剃头的江湖》讲述的是韩金剪子他姥爷“唐一刀”的故事。唐一刀剪头发的手艺是溪城一绝,那是刀锋所过之处,不管多软多硬多油多涩的头发,保准头上干干净净,一根不剩,绝不走第二刀。直到唐一刀带徒弟摆摊,遇到了前来“占道”的韩守义。那韩守义与唐一刀在三角地开始了技艺大比拼,看的是围观者连连叫好。只是唐一刀最后败在了“放睡”这一最后环节上因为他在这一技术上并不过关,只是自己摸索了一点皮毛,倘若遇到了高手,毕竟要吃亏。果不其然,那韩守义带着真本事,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将剃头的顾客伺候的舒舒服服竟然睡着了。终于应验了唐一刀的师傅送给他的临别赠言:“没别的送你的,这剃头挑子带着,总不至于饿死,但你学艺不精,遇见能人盘道,恐怕要犯难。有朝一日,山南海北遇上同行,无论胜败,就别说是我的徒弟了。”由于唐一刀在学仪式后的心浮气躁,没能获得师傅的全部真传,所以遇到了韩守义这样真正的高手破了他的“棋局”。故事到这里就完了吗?哪曾想到,唐一刀愿赌服输,竟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韩守义,于是原本水火不容的两个冤家竟成为了亲家,一段故事就此流传下来。
《要饭的江湖》里的周山子先后在老家山东经历过土匪和饥饿,他的母亲和妹妹被土匪残忍杀害。为了活命,他的父亲带着十余岁的周山子一路向北乞讨。直到快到了溪城,他爹周德姚终于没能挺到东北,在关内饿死了。周山子偶遇到了一个老叫花子,周山子因死了父亲,与问他话的老乞丐产生了几句口角。直到在溪城遇到了他的远方叔叔,他带着周山子前去老花头子拜码头。这里面的江湖就是外面的乞丐,必须要到本地老花头子拜码头,获得他的允许,进了某一个堂口,才能有乞讨的资格。哪曾想,这老花头子不是别人,竟是在周山子父亲死后,那个问他话的老乞丐。这时候,老乞丐,丐头哪里肯放过周山子,他有意试探周山子的本领,让他继续逗闷子。果不其然,周山子还是很机灵的,现场编了一段数来宝逗闷子,竟然真的逗乐了老花头子和他的老婆子。后面的故事,就是老花头子收了周山子入门,成为了乞丐里最高贵的那一堂口——范家门。这范家门可不简单,周山子在故事的最后小露了一手,就赢得了满堂彩。也由于他的机敏过人,尝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慢慢地奠定了他在溪城丐帮的地位,成了“范山东”。
《算命里的江湖》让我见识了算命的原理,那就是由浅入深,善于发现、善于套话,一步步将对方的底摸得一清二楚。像什么地理簧,通过打探对方的出生地,再观察对方的衣着外貌打扮,便能猜出对方的职业,进而一步步运用十三簧的学问探出对方的家底。这个故事里也发生了盘道,最后盘道的双方成了师徒,又成了一家人,和《剃头的江湖》有点像。
……
《闲杂人等》里的故事不多,实在难以概括其他行当里的江湖。正所谓,匠人的传奇总是说不完道不尽,可惜可叹的却是他们的手艺,最终在岁月长河里慢慢流逝,仅剩只言片语流传在坊间西安华中,再没有人能见得真容……
《《闲杂人等》》读后感(八):一个嘴里能跑火车的东北人
你很难在东北人嘴里听到真话,即便他们一向崇尚真诚。这种真诚,属于东三省带着地域标签的豪爽,而满嘴跑火车,又是他们娱乐消遣的常态。
至少我接触的东北人大都如此,比如梅珈瑞。
16年在网上看到梅珈瑞写《搓澡的江湖》,便试图联络他,计划做一本江湖小说,像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土家野夫的《身边的江湖》。彼时我俩都“虚伪”,问他要作者简介时,他装得人五人六:
“多年写作,从未示人,年初开始在网络上写小说,初衷是为了睡前给女朋友讲故事。如今她已经不读了,我却依然还在写。”
我和同事莫名吃了狗粮,以为他满腹柔情,必是个谦谦君子。
可没多久,他的一篇《坐台女的江湖》上了热门,一时间,包括他的粉丝,我们都大吃一惊,居家好男人怎么对风月场如数家珍?那些对话细节和运营方法,啧啧啧,太逼真了。
路过二包和七包,兰馨听见屋子里面已经唱起了歌,小幻和往常一样,开场还是给客人唱了首可爱的《要抱抱》,屋子里欢腾的气氛从门缝溢了出来,兰馨隔着门口细长的玻璃向里面瞧了一眼,才安心地走回吧台和大姐汇报下面的情况。“这么早就脱了?空调温度还没上来呢!别给嘉格她们冻坏了。”大姐言语中充满关切,和下午训话时的表情截然不同。“不脱怎么办,一会儿让服务员送下去两个小太阳吧,我看那几个小伙儿也是场面人,估计台费能多给点儿。就剩十个女孩儿了,实在不行,就得外调了。”兰馨很少外调那些跑台的女孩儿,因为她们很多都是兼职平台,很少玩儿的开,矫情又麻烦。经常弄的客人不开心,也常跟和萌猫自己的守台姑娘闹别扭。“告诉莎莎,加快速度,她那边早点儿撤出来,咱们就能调开人了,刚才订小云南包的人来电话了,九点左右就能到。”“问了多少人没?”“问了,至少得四五个。”和兰馨预想的一样,今晚确实是一场硬仗。她掏出手机,点开萌猫KTV小姐的微信群,发了一条信息。“莎莎,九点之前必须喝倒一个,小云南八包上台,你们包放出一个人窜台,一人陪两桌,机灵点儿别出事儿。两头窜的时间要把握好,小云南一跳舞,就回一包,莎莎要是拼酒拼得热闹,就假装打电话上八包。”不一会儿,莎莎在群里回复:“我给你喝倒俩!”下面一众姑娘纷纷发出竖大拇哥的表情,兰馨把手机收回口袋,推开萌猫的大门,点亮了圣诞树的彩灯。五颜六色的灯光细碎闪烁的亮起来,她望着还在飘雪的天空不禁感叹,溪城夜晚八点钟的这一条路上,汇聚了多少男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啊!于是我问他:“你写这些故事,到底真的假的?”
他说:“故事嘛,当然要源于生活,KTV公主谁没见过?我干过的行业多,带客户喝酒,难免的,只是没那么夸张有趣,我就给演绎了。再说,没吃过鸡肉,还没见过鸡跑?”
话题有些尴尬,没法细聊,所以被他敷衍过去,当然,他谦谦君子的形象算是破灭了,一段时间内,女编辑们甚至对他嗤之以鼻。
再后来,《瘾者的江湖》横空出世,故事里的秦飞,吸毒、贩毒,操控了溪城的地下世界,人物形象入木三分。
“二哥,药倒是带来了,但是你可想好,这玩儿意上瘾。”王行坐到秦飞的身边小声地说。“滚***,药还他妈能上瘾,你给我弄的大烟啊?只要能不疼,你就是给我的是弄大烟也行啊!”秦飞问。“不是大烟,不过也差不多,谁知道你能不能挺得住。打完这针,浑身都舒服,比干什么都得劲儿!”王行从兜里拿出了一盒药,里面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十支玻璃瓶,他用砂轮在玻璃瓶的颈部熟练的划了一道,抄起打火机,砰的一声就在上面敲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随后,王行把注射器的针头插进去,用食指和中指夹着注射器的尾部,一手倾斜药瓶一手缓慢的向外抽取,不一会儿,药瓶里干干净净。“这个叫杜冷丁,止痛效果非常好。”王行把注射器放到一边,从裤兜里掏出一根焦黄的橡皮绳,示意秦飞伸胳膊。秦飞没有多想,就把左臂交给了王行,舞厅恰好放着一首节奏缓慢充满挑逗的歌,灯光忽然随着现场的暧昧氛围昏暗下来。王行把橡皮绳绑在秦飞的胳膊上,借着仅剩的微弱光亮和娴熟的手感,精准的把针头扎进秦飞的静脉里。秦飞看不见王行的表情,只觉得冰凉的液体缓缓混入血液,整个小臂都像被冰水冲刷一样,感觉不疼不痒,不明不白。很快秦飞的背脊就一点儿也不疼了,他不自觉的把一直绷着的身体放松下来,靠在了沙发上。王行坐在他旁边关切的问:“二哥,不疼了吧?还疼的话就再打半支,不过应该差不多了,这些就不少了。”“嗯,不疼了,真好,这几天可折磨死我了。”秦飞的眼睛慢慢合拢,又慢慢张开。他看着在舞厅里不停旋转的人,觉得他们跳的比以往更加轻盈,连平常听腻了的歌,也觉着那么悦耳动听。秦飞的眼睛彻底闭了下来,嘴里还在嘟囔着,真好,真好!“故事嘛,当然要源于生活。”
梅珈瑞的话在我耳朵里萦绕,我不禁联想起他平时那股子痞劲儿,心里有点打鼓,半开玩笑向他求证:“你咋对毒贩的日常那么熟悉?你该不会······”
他依旧满不在乎:
“真实事件改编啊,在我们那片儿口口相传,你就是见得少了。”
我问他,你把这些都写出来,不怕被砍吗?
他说,老大们都不上文学网站,没事儿。
你看,就像这样,你跟他唠嗑,总会一不留神就被带偏。可是,当你觉得他不靠谱的时候,他立马又正经了,比如新一版的作者简介:
“煲不了鸡汤,写不了励志,说不清爱情,就只好讲些不无聊的事。故事情节纯属虚构,因为雷同的人都已经失踪了。所以只能由我一个不在江湖上的人,来讲一些不为人知的江湖事。”
这一版,的确更像他了,先跟鸡汤作者划清界限,用上了排比句,很严肃,但随后一定得带点皮。
当然,他写作时很高效,也保质,走访当事人或者上网查资料,认真积攒了素材,故事落笔而成,《搓澡的江湖》《算命的江湖》《中医的江湖》······借着新任专题主编的三把火,他在平台上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有人称他为“梅老板”,有人叫他作“梅老大”,满眼望去,一片江湖气。
恍然间,分不清是他把江湖赋予给了文章,还是文章反向塑造了他。
初稿完成的半年后,我俩见了第一面。彼时场景很是戏剧:迎面走来的大哥穿着对襟衫子,圆寸头,脚踏百纳底老布鞋,如果再戴根大金链子,我肯定转身就跑。
明明二十来岁,非要穿成你大爷,这就是梅珈瑞,拿老北京话说,混不吝。
也就是他这种混不吝的,才容许我慢慢打磨,找到了顶级的出版社,换过好几版封面、内文设计,周期长达两年。两年后的现在,这本充斥着江湖市井气息的《闲杂人等》终于面市。
虽然遗憾,上述《坐台女的江湖》和《瘾者的江湖》由于不可描述的原因,最终被撤换,但文本却获得了责编和终审老师的高度评价:
······描绘世态江湖残酷的同时,看到了这些“闲杂人等”的善良与友好······文笔老派考究又不失新颖幽默,简单凝练又不失深刻精彩。是啊,除了毒贩、妓女和扒手,还有《算命的江湖》《殡葬的江湖》《剃头的江湖》《走镖的江湖》《采参的江湖》《行医的江湖》······每个看似犄角旮旯的行业,落到梅珈瑞手里,都能焕发生机,那些隐秘的规矩和传承,以及文字中透露出的沧桑炎凉,总令人不忍释卷,无怪乎有读者这样评价:
如果你知道马孔多、约克纳帕塔法、高密东北乡、香椿树街、马桥,那你也有必要看看这个叫溪城的地方;如果你喜欢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曾躲在被窝里为苏七块、酒婆、泥人张二痴迷,那么在这本《闲杂人等》里,走镖、放山、算命、剃头,你将找到相似的阅读快感。新书上市,我俩又见了一面,在一个重庆火锅店里,唠嗑唠到火锅店打烊,扫地的阿姨也不撵我们,坐旁边听我们唠,哦对,啤酒他一个人喝了小十瓶。
你很难想象,这是那个被国家级出版社编审寄予好评的新生代作家,也无法联想到,这是那个文绉绉、里行间对“匠人逝去”感到惋惜的年轻人。
前不久,他忽然跟我说,准备开一个“江湖”烧烤店,我当他又扯淡,谁知最近真开张了,叫“三毛”烧烤,天天忙着穿串儿、朋友圈发广告。我问他,为啥叫“三毛”烧烤,不是说好的“江湖“烧烤?
“三毛嘛,听着便宜,分分钟误导消费者。”
这人,嘴里能跑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