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飞不了的沉默》的影评大全
日期:2021-03-08 03:48: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飞不了的沉默》的影评大全

  《飞不了的沉默》是一部由黑木和雄执导,加贺麻理子 / 长门裕之 / 小泽昭一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飞不了的沉默》精选点评:

  ●73分

  ●3.5 模仿的痕迹有点重

  ●极强的空间感与外延,意识流的电影拍出调性而又不被闷死,已经了得

  ●由沉默转向日本战后反美呼声盛行的喧嚣

  ●想起博尔赫斯的小说,音乐画片不错。没什么故事。

  ●没有转折点的人生

  ●很意识流的电影更多的是表现战后人们的精神状态 可能会有些乏味但不算太差

  ●没想到黑木和雄起点如此之高!从虫蛹碟进化看战后日本,极佳的视角,摄影完美...花絮里他说除了加贺麻理子之外,所有演员都不知道他在拍什么...

  ●那些关于历史和历史之后的镜像和片段值得仔细体会。ps.竟然把虫子拍得很可爱。

  ●蝴蝶,虫子。音乐超棒!

  《飞不了的沉默》影评(一):在看 年代 终究逃不过

  美的画面,美的配乐,除了美让我感觉到一切都无法逆转。

  发生就是发生了,尽管这个电影不断的出现事件,空间转移变换。旦是从头到尾,视角就是蝴蝶,就是虫。好像是在用它的眼睛看着这一切 这无法逆转的一切。

  印象最深的是去了香港。配合着黑白色和记忆般的故事。好像我就在那个/那几个年代。经历着。影片开头时小孩捕捉蝴蝶,镜头用了蝴蝶的视角躲避着网。一连串的抖动躲避,终究逃不过。躲不掉,也就无法改变。或许可以怀念。 怀念身为虫子的时刻 藏着 滑梯斜度

  《飞不了的沉默》影评(二):1931

  《飞不了的沉默》是一部意识流的战后反思电影。日本南部特有的燕尾蝶的幼虫,流浪至日本的各处,串联出不同的人受战争影响的迷思。 一开始的少年,生活在日本最北部,却抓到了南部才有的燕尾蝶,大人们并不相信他,认为他偷了标本。如果把燕尾蝶看作是飞翔的日本的象征,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少年所向往的是民族国家的繁荣,但大人们对他们错误的矫正,并且告诉他们蝴蝶已死,需要少年自己去相信。如果按照具象的故事逻辑,蝴蝶标本确实不见了,而燕尾蝶的幼虫又的确流浪各处,自相矛盾。但如果按照意识流的主观分析,蝴蝶标本的消失是在少年被老师批评之后,是不是在暗指历史被扭曲呢? 如同精灵一般的女孩贯穿全片,作为广岛原子弹的受害者四处逃难,也是一只燕尾蝶的幼虫,见到形形色色的人。战后创伤的老兵回到社会也面目可恶,表面繁华的资本社会人心空洞,百年老屋下生活的人困于其中,似乎都是在暗指战后人们的处境。女孩的恋人追逐女孩,如同少年追逐蝴蝶,女孩能不能化蛹成蝶呢?有不明身份的人要阻止幼虫变成蝴蝶,似乎是在暗示国际形势上的事情。 结局的意象则非常清晰。女孩坐在军人开的车子里向前,车牌号1931,是日本发动战争的时间,少年直直的迎着车子冲上去,用网捕捉,最后只剩下一只死去的蝴蝶。战争留给日本的是沉默的创伤。

  《飞不了的沉默》影评(三):人人都是一座孤岛

  在观影数量不断增加后,越来越感知到一个问题,即好电影必须反复看才能体现它应有的内在价值。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它批覆的现实主义和实验性的大衣让人更加察觉一种深刻和独特。第一遍观影时,我将重心投掷于每个人物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的人生历程上,察觉到一种浓厚的、抹不开的宿命和人性的荒凉。同时,战后时代的人们既是欣喜若狂的(这是对现在和未来的态度),更是痛苦和沉沦的(面对的是过去)。战后的人们在思考着如何重建被在战争中被摧毁的心性,如何再度构建和认知当下的自己和社会。

  这部电影被明显地分成了若干个人物的故事,刻画了他们受外界影响而改变了的人生轨迹。在这里,人人都是无力的,却又是奋力反抗的。这种人性的力量似乎显得尤为重要,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始终贯穿全篇的便是那只最终化为蝴蝶却快速凋亡的虫蛹。真的是异常的漫长呢,经历了如此艰辛而困苦的等待和孤独,展翅后不久便命陨于人间。这种物哀美学也正是独特的日式美学的核心之一。正如那首《绿之歌》里传颂的一样,在闪亮的镜子后面,永远都有飞不了的沉默。这种沉默是必然的,是无尽的。

  片中,小男孩引以为傲的蝴蝶样本不被所谓的权威、老师所肯定,人一旦入世久了,便会自然而然地被世俗的观念所庸扰、囚禁,不去相信认知维度里不存在的事物,不去肯定与自己异类的生物形式。然而,多少万年以来的进化衍生出的群居观念如今不得不让我们产生思考。人,需要孤独的守候。真正的美必然诞生于伟大的孤独之中。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我们交往在人际间,却始终觉得自己孤身一人。无论是被几百年老屋所囚困住心灵的女人,是被巨大灾难所笼罩和摧毁过一次的美丽女孩,是杀了全村人曾始终生活腥风血雨中、在隐痛和悔恨中徘徊的战争遗子,还是在庸常生活中变得麻木与失衡的工薪族。。。 。。。我们终究无法逃离与跳脱。

  片中那位美丽的女孩,那个时期常见的受到广岛长崎原子弹影响的幸存者。直到第二遍观影后我才明白,那个女孩的血与泪。深夜与情人在无边的野外讨论去留意义的女孩,当刺眼的车灯略过她的双眼,她便像疯了一般喊叫,呢喃着母亲的尸首。原来那是原子弹爆炸后留下的可怕的后遗症,女孩一见到刺眼的光芒,便会再次回到核爆的那天,置身于核爆现场。琳琅满目的尸首遍野,另一种血流成河式的残酷屠戮。被它浇灌过一次的身体和灵魂,变得不能飞翔。我们沉默着、呆然着、痛苦着、自毁着,但却没有人不有所期冀着。我们所背负着的,终究有一天会让我们绮丽翱翔,即使它再怎么地短暂。

  《飞不了的沉默》影评(四):黑木和雄,被忽视的社会观察者

  在英国纪录片《电影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票房并不是电影的全部,也因此,好莱坞的电影不是经典,日本电影才是。”

  这话虽然有些以偏概全,但想要表达的一个意思却非常明确,日本电影的质量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例如在国内被大部分影迷亲切称为“小黑沟”的组合——小津安二郎,黑泽明,沟口健二便是享誉国际影坛的大师。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日本导演都被这三人的光辉掩盖,例如关注人性欲望的大岛诸,长期描绘女性遭遇的成濑巳喜男,或是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藤兼人。而今天提到的这位,也许大部分人根本没听过——黑木和雄。

  黑木和雄一生拍摄了19部电影,其中《明天》和《雾岛美丽的夏天》均获得了《电影旬报》(一本在日本国内和国际影坛享有声誉的电影杂志)最佳导演奖。

  黑木和雄的第一部长片作品,便是一部反战片——《飞不了的沉默》,虽然其中拍摄过一些剑戟片(与当时的市场形势有关),但年迈之后又回归了反战电影的拍摄,制作了“战魂三部曲”。

电影实验

  早期的黑木和雄仿佛在进行电影实验,第一部长片《飞不了的沉默》通过一只蝴蝶幼虫的成长史,讲述了不同人物,不同阶级在战后日本社会的生存状态。

  这部片在影片结构上与另一部反战电影《广岛之恋》十分类似,两者都采用意识流的表现方式,着重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电影画面和剪辑服从于人物的内心状态,而不是故事的时间顺序。

  两者同样把故事背景放在了战后的日本,去思考战后日本的社会状态。

  在拍摄手法上,《飞不了的沉默》和《广岛之恋》一样,虽然通过纪录片式的手法进行拍摄,但在画面构图和场景的寓意上却经过仔细琢磨。这一点便是《广岛之恋》的导演阿伦雷乃所代表的“左岸派”与“新浪潮”电影之间的不同。

  但作为一个经历过战争的日本导演来说,他对自己所见的社会有着更深刻的反思。《广岛之恋》归根结底是把女主人公过去的禁断之恋(作为法国人的她爱上了一个德国士兵)与如今的遭遇(在广岛的出轨对象是一个日本人)做对比,纠结于是否需要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做出选择,法国人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与其本身的浪漫主义思潮分不开,而且如果了解那段历史的,便知道法国的投降速度是如此之快。

  但是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来说,这种灾难的伤痕是无法遗忘的(这个思维也贯穿于导演后期的作品)。导演用蝴蝶的幼虫来比喻战后社会形形色色人物的挣扎与生存状态,有不惧权威的孩子,有核战后遗症的女人,有战场的逃兵,还有普通的工薪族。

  而此片拍摄的年代,1966年,则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战争的创伤还未治愈,高速发展的车轮已经辗来。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是否有着后遗症,都必须在这个环境下挣扎着求生。

  最终,蝴蝶化蛹而出,似乎象征着一个美好的结局,但导演却通过一组蒙太奇手法,让蝴蝶死在了汽车的车轮之下,汽车的车牌上写着1931(日本发动战争的年份)。即使人们如此努力摆脱过去,但依然活在战争的阴影下,这种忽然降临的物哀,便是导演对战争的反思。

深入探索

  在之后,黑木和雄对影像的实验更进一步,在之后,他拍摄了《暗杀坂本龙马》,此片将他原本的实验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样用手持镜头来追踪人物,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来表现人物,粗糙的颗粒感(16毫米胶卷转制成35毫米的结果),明暗极其强烈的对比,都让此片在风格上便与当时的古装片大相径庭。

  在画面风格化实验的同时,黑木和雄也对故事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改变。他似乎不再满足于早期意识流的叙述和剪接方式,转而寻求另一种描述人物的方式。

  坂本龙马,作为一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英雄,绝大部分电影都是展现其英勇与果敢,眼界开阔。而在黑木和雄的手中,坂本龙马并非如此潇洒,他有着自己的顾虑,有着自己的情感,有着自己消遣的模式。

  他虽然极具眼界,但在当时龙马真的确信自己所相信的就是未来吗?自己的朋友真的会完全支持他吗?龙马变成了一个人,他孤单,犹豫,也许为了一个女人错失了最佳的逃脱时间。

  黑木和雄并不想把龙马塑造成一个完全的英雄人物,他把龙马放在了当时的社会与历史环境中去探索描述龙马的方式。

  即使黑木和雄的影像表现方式在不断改变,但他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描述却没有变,反而在不断深入。

  在另一部讲述青年与社会关系的作品《节日的准备》中,导演很多情况下避免对主人公内心情绪的挖掘,而是通过发生在他周围的故事,勾画出主人公的形象与性格,同时促使主人公做出改变,这也是黑木和雄在创作《暗杀坂本龙马》时所用的方法。

  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与好莱坞大相径庭,好莱坞的剧本创作方式是沿袭“西方神话式”,主角在面临困难时需要克服心魔,主动应对挑战,最终完成内心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主角的内心目标必须是明确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好莱坞编剧都会在片中进行一大段“激励人心”的演讲。

  黑木和雄采用的这种“包围式”手法,则难度更高,他需要制造的不仅是主人公的故事,更要描写配角的各种故事,让主人公在其中周旋。

  《节日的准备》中,便着重讲述了一个“疯女”的故事,一个“窃贼兄弟”的故事,从而一步步推动主人公决定从农村进入城市打拼。

  这部1075年的影片塑造了一个母亲的形象,而她说着与我们现在许多父母一样的话:你在这里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你在这里会很开心的。

  而主角最后的回答是:我的工作很无聊,我不想这样一辈子。

  历史的进程是如此相似,即使文化环境不同,但在特定社会进程下人们所接受的观念却是一样的。

  既然提到了黑木和雄在叙事时的独特手法与视角,那就不得不提另一部杰作——《浪人街》。

  之所以说《浪人街》是部杰作,不止是因为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作为一部古装剑戟片,只有最后几十分钟的拔刀戏,而前面几乎100分钟的时间中都在扎实得描写人物。

  也许看过黑泽明作品或者看过井上雄彦《浪客行》的朋友会对“浪人”这一社会产物有印象,或者说是敬意。

  大部分作品中,这些失去工作的浪人变成了义贼,他们虽然落魄,却恪守当武士时的准则,只求能讨个生活,却绝不胡作非为。

  而黑木和雄则还原了当时的浪人,他们疲于生计,最终变得毫无原则,甚至胆小怯懦,被逼无奈时才被逼出手。

  黑木和雄对塑造英雄式的人物并不感兴趣,他更在意的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人会如何改变,如何面对和适应这个社会。

  这才是黑木和雄想通过电影传达的问题。

  于是,当时日本相对和平的环境,便造成了武士阶级百无聊赖,而正是对自己过去信条的迷信,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正义感”,他们开始私下处置那些他们认为“肮脏”的人。

  《浪人街》中,已经没有了所谓的信条,武士和浪人都成了历史的牺牲品,他们为了适应社会而被迫做出改变。

转变

  既然人处于社会中就必然要应对社会而做出改变,那么黑木和雄自己也不例外。

  黑木和雄的“战争三部曲”就是他做出自我改变的作品。

  此时的黑木和雄已经不再对影像上的实验感兴趣,构图变得严谨,摄像机也不再运动,反而呈现出小津安二郎式的“矮桌”视角。

  在《明天》中,黑木和雄对人物进行了集中的直接的描写,反而刻意淡化了时代背景。试图切断人与社会环境的联系,营造出一种孤立的效果。

  人们根据自己的计划安排着庆祝,拍照与结婚,对外界发生的一切浑然不知,《明天》就是这样一个平淡的故事,生活琐事充斥了两个小时,接着在最后,一阵闪光,所有的一切都戛然而止,包括军国主义,也通过这种方式自食其果。

  同样,在《雾岛美丽的夏天》中,黑木和雄用了相似的方式,把人物包裹起来,让电影更多关注个人,而非背景。

  影片有着一个充满夏日氛围的温馨标题。而其中却把战争后期的无奈,慵懒,狂暴展现得一清二楚。

  父辈的高压,后代的怨恨,信仰从个人开始逐渐崩塌。 香川照之饰演的士兵便是其中的代表,他看透了军国主义的本质,他的人物不但游离于故事主线之外,更跳脱于社会之外,成了一个被战争摧毁的游魂。

  故事最后, 战争似乎结束了,但象征自由与希望的蝴蝶,却在美军殖民者威胁的枪声中死去,这只蝴蝶,似乎是黑木和雄对自己处女作的某种致敬,活了一辈子,什么都会变,但唯一不变的,是对屈辱的记忆。

观察

  在黑木和雄的作品中,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他长期不变的话题,前期他探讨着人与社会的矛盾,后期转而反思人如何逃离社会。

  黑木和雄通过一生的作品反思人类,反思战争,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电影的眼睛描述人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飞不了的沉默》的影评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