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秒法则》是一本由梅尔·罗宾斯(Mel Robbins)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5秒法则》读后感(一):战拖: 鼓起勇气就能改变一天
拥有计划和目标后 什么也不想
5,4,3,2,1 Go!
鼓起勇气 一个简单的举动 可以改变你的一天
一生不过就30000多天 一天天的积累充实能改变你的一生 使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实现价值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
而一个拥有改变世界信念的人 坚定强大地追逐目标 追求梦想 却能从某种程度上 辐射影响 翘动整个世界
感性给你动力和勇气 理性使你把大目标落实到周密的小目标小步骤 脚踏实地 不拖延的过好每一天。
:一篇博文就能写完的法则用了一整本书 穿插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五秒法则对其及周围的人产生的作用 1hr不到看完了整本书 推荐看下目录找感兴趣的章节就好了 因为法则真的很简单 但勇气无价
《5秒法则》读后感(二):透过鸡汤看思想
虽然全书鸡汤很多,但是有很多很实用的东西值得思考: 0. 拖延症很多时候来源于对自己生活掌控感的缺失。不要对应该完成的小事报复性地拖延,以寻求掌控感。 1. 解决拖延症的三个步骤: - 原谅自己(失败or失控没什么大不了的) - 将来的你想做什么(或者你将来想做什么?在同样的情形会怎么做?譬如:看到老去的自己会更有储蓄的欲望) - 5秒法则(给自己勇气) 2. “知道自己做什么,需要的是智慧;推动你自己付诸实践,需要的是勇气。”所以问问自己:你缺少的是智慧还是勇气? 3. 人们大多数时候依据自己的感受做决定。屏蔽自己的感受,从念头升起凭借直觉开始行动。 4. 但短期情绪是选择的天敌,5秒法则只适用于制定好的计划,或者说自己缺乏勇气的时候。 5. 好的TODO-list: - 包含自己要做什么 - 包含自己不要做什么(DO-NOT-list) - 包含自己要做的原因(写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提醒自己目标的重要性) - 包含结束的时间,让目标有紧迫感 6. 自信不是人格特征,而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技巧。 另:所有的成功学都在教会你一件事:直面恐惧,获得大心脏。为什么他们不教你决策,因为很多时候,你的选择并不重要,平庸的人的选择结果都是差不多的,无非是自己心里的接受程度不同而已。所以闭着眼睛过活吧,也许你大概率没办法功成名就,但至少可以自己舒心。
《5秒法则》读后感(三):5秒法则,看来就是赚了
相信大家每天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赖床,拖延心中觉得不重要的事情,又老是找借口为自己开脱。老是说等一下就去干什么干什么。其实拖延症是一种容易中途放弃我们的目标的魔鬼,一旦使用5秒法则,可能在以后的很多年里你都会用到。最重要的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拖延症了。让我的生活工作不再迷茫。 但在繁忙的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NO ,应该是“三天打鱼五天晒网” ,感觉自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坚持不下去,经常对自己说等一下干嘛干嘛的,结果刷手机,看抖音,打游戏就有时间消耗。 5秒法则,让你的练习成为一种习惯,而且找一些窍门让这种习惯变得容易实施,这就是坚持下去的核心所在。 5秒法则,令你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打破自我怀疑的习惯,建立起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勇气和信心。 那么什么是5秒法则,它到底有什么魅力四射。 5秒法则,就是倒数五个数字,然后立即执行,简单明了,却拯救你的世界,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还是有的,想到就立即执行。 我之前就是老是囤课,看了5秒法则,并且把它用在自己身上。发现自己渐渐地战胜了自己的懒症,做事不再拖拉。从此刻开始行动起来吧!一切皆有可能。5秒法则激发强大的内在能量。 设定心中愿景,克服拖延症,倒数五秒 ,五,四,三,二,一。ready go。每日勇气做出行动,人人都可以做到,不再是喝了那么多鸡汤,过不好这一生,把梦想弄丢了。 坚持是一种信念
《5秒法则》读后感(四):资深焦虑症患者的独家偏方
有些书就是有这样的特点,明明几百个字可以说清楚的事,偏偏要写个厚厚的一本书。其实这也是我看这本书的目的,可以在书店坐一会就能看完一本书,换换心境,休息休息。
总体感觉看看序言就可以了,“‘5秒法则’,就是在你的需求出现的时候,屏蔽掉你的感受,将你的需求和行动进行直接关联。这个步骤被称为’夺回对你自己的控制权’。”
或者再具体的说,“5秒法则”就是:
当你有了达成某个目标的行动直觉时,你就要5,4,3,2,1,动起来,不然,大脑就会绑住你的手脚。
作者用了书中99%的篇幅想让读者能够相信这是有效的,的确只有相信才能有效。佩服的地方是作者竟然衔接了心理学的诸多概念,比如:行动偏好、心理控制点、行为可变性、进步定律、开始仪式、习惯的黄金法则、骄纵的自豪感与真实的自豪感、深思熟虑的行为,“如果,那么”计划和行动的活化能……
也真是用心了,当然也能看出心理学的确是“博大精深”,或者说各个角度各个方面都可以用不同的研究和成果。
我个人理解的是,这是一种很好的仪式,就像临门一脚,在行动前补足最后一点点勇气。而有点意外的应用是在焦虑的过程中,或者一个不断重复的痛苦模式下,作为一个钉子插入其中,继而打破既有的行为定势。
作者不愧为是有25年焦虑症的资深人士,在自救之路上探索出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也用同样的办法可以帮助到其他类似的朋友。
有意思的是,我也用过类似的办法,不过是作者所说的反例了,因为我是用10秒,亲身体会就是大脑果然会绑住手脚。作者也说了,3秒太短的话,就有可能作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所以5秒只是作者喜欢的度,也许真正用的时候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调整下。
稍微有一个不一样的想法就是,这样“推”自己的办法稍微有些强迫,乃至有时会是一种强迫。能理解的本质是,需要思考但又不能思考过多,这就是一个度,5秒就是这个度上恰当的一个体验点。
最后,至于这个办法有没有用,用过就知道了。也许我以后会建议给焦虑或拖延比较严重的朋友试试。有用挺好,没用也不必纠结。
2019-7-3
《5秒法则》读后感(五):你缺少的不是那五秒,而是决定的勇气
前段时间在TED上偶然看到一个视频,演讲者是梅尔·罗宾斯。视频的主题“如何走出你的舒适圈”感觉蛮有吸引力,纯粹是抱着学英语练听力的目的点进去看了看。首先她的演讲很有气氛,全场活跃,偶尔说一个小笑话幽默一下然后很好的继续讲下去,其次内容很有趣,尤其是最后提到的五秒法则的概念吸引了我。好奇之下,去搜了下她的书《五秒法则》,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读下来,确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如果你也曾经跟我一样在想:连每天最简单的起床都做不到,我还能做什么?正如本书的作者梅尔·罗宾斯很长一段时间也曾被困惑,终日困在心理学家所说的“习惯循环”中,惶惶不可终日。直到某一天,她发现一个行之有效克服拖延的办法,通过心理干预倒数五秒来促使身体开始行动。经过多次实验,最终获益良多。这,便是《五秒法则》。
不像其他类似的心理自助类书籍般充满专业术语名词概念等,《五秒法则》的作者梅尔·罗宾斯用一系列真实的案例来讲述各个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如何通过五秒钟法则来提升自己,从生活中小小的改变,到最终改变思维,建立真正的自信。不过,如果你觉得看完这本书就能走上人生巅峰,那你就错了。
五秒钟,很简单。
一分钟有12个五秒,一小时有720个五秒,五秒钟的时间对我们来说似乎可有可无。我们每天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比如看电视,打游戏,甚至听一首歌的时间都不止五秒了。当听说有人用五秒钟就可以调整状态,做出决定,用五秒中就可以激发强大的内在力量,战胜恐惧,建立自信,我们觉得是天方夜谭。毕竟五秒钟根本做不了什么事情。退一万步来讲,假如真的可以这么神奇,那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高效完成所有任务,不再犹豫,拖延症从此不复存在?
五秒钟,很难。
梅尔·罗宾斯说“你和焕然一新的生活只差一个决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也许很大,大到你不敢下决定你便做不成任何事情,生活一团糟。这个距离也许很短,短到你下了决定就可以立刻去做,拥有焕然一新的生活。有些读者会在读完这本书说到:我也知道五秒法则,我也曾经尝试过,可我最终就是做不到怎么办? 是的,我承认并且我懂,当你在舒适区呆久了,突然做出改变会很难,所以当你尝试很多遍却毫无效果时,我建议你放弃,因为你缺少的不是那五秒,而是作出决定的勇气。
《五秒法则》这本书我给予7分评价。建议看书的同时看看作者的演讲视频,会更加生动形象。网上有很多人评价说明明一句话可以说完的事情,非要凑成一本书来卖。我不这样看,全书列举真实案例,通过他人的行动,来促使我们形成决定的勇气,这不也是一种侧面的鼓励吗?试问,如果真有人告诉你,倒数五秒你就能行动起来,你会是什么反应?
《5秒法则》读后感(六):暴力“战拖法”——倒数5个数
许多人在新年初始常常会做这样一件事:信心满满地写下各种人生目标或者年度计划。但实际上,每当年末总结时,总是几分忧愁:所立下的目标不是打了折扣就是压根没做,甚至于不再熬夜这样的小目标都要挣扎许久。
梅尔·罗宾斯在《5秒法则》中记叙了关于拖延症的危害性:我们的行为会被我们的感受所左右,对应该完成的小事进行报复性地拖延,慢慢毁掉正常的生活。
这本书和市面上诸多“传统的心理学治拖延”之类书籍不太一样,它简单粗暴的告诉我们,用五秒钟就可以克服拖延症,掌控回自己的行为。记叙了作者在事业低谷,婚姻触礁时候,发现5秒法则,并利用好5秒法则,改变了自己一生并影响他人。
屏蔽感受,开始行动
内心感受往往会影响到我们做出的决定,譬如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生活中,拖延症的思维模式也如出一辙:起先信心满满,再三考虑之下,却担忧做不好,畏惧负面评价.....等等,最后就此作罢。
梅尔·罗宾斯在第一章节告诉我们5秒法则的方法,其实就是在5秒内缩短犹豫时间,用五秒倒计时的“发起仪式”去取代大脑中各种纷乱的想法,在采取行为之前屏蔽掉大脑中产生的种种感受,并在倒计时结束时,逼自己开始行动起来,成为行动的掌控者。
带来勇气,战胜恐惧
光剔除无谓的感受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行动的能量来源——每日勇气:大多数人每天都会遇到许多令人恐惧的困难时刻,比如恐惧早起,恐惧健身....这时,极需勇气去战胜它们,才能获得其乐趣。而5秒法则的应用,正是让人类从小事中获得信心:每天按时早起,慢慢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同起来,进一步来增加自身勇气。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真正改变生活的并不是人生剧变,而是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原谅自己,未来可期
生活中如贸然行动,而导致失败是会让人恐慌。因此梅尔·罗宾斯在书中写到:首先要学会原谅自己,即便失败也不用忧愁。行动派是通过不断试错,才拥有对未来的掌控力;如果不迈开脚步,固然不用背负风险,但对现状没有任何改变,兴许越来越糟。
以一位友人为例,他一直怀揣着理财的念头,于是闲暇之余便去尝试各种理财方式:炒股,基金,投资开店...等等,起先略有亏损,但凭借着累积起的理财经验,最终收获颇丰。他亦认同这点:把理财当做未来规划去落地执行,即便亏损又有何妨,勇于尝试才可能带来丰厚回报。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便开始尝试:设定好未来目标,给予自己5秒的“发起仪式”,行动起来,成功地让自己不再熬夜,按时睡觉。在运用“5秒法则”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就是5秒法则只是一个工具,能否用好取决于每个人的执行力。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力,那法则失效。整本书的方法论简单易懂,对于治疗拖延症很有帮助。不过列举了太多的真人故事,用于填充文章内容,着实让人有点审美疲劳,满打满算给它7分吧。
《5秒法则》读后感(七):顽皮大脑耍花招 5秒法则来拆招
“5,4,3,2,1,去做吧!”看似简单的5秒法则有着很高的可操作性并隐藏着大智慧,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也让我重新认识大脑—一直起“思考”作用的区域。
先从看似简单的5秒法则说起。要不是经作者提醒,我断然不会发现“Just do it”、“do it”和“5,4,3,2,1,do it”的差别:语气上越来越坚定和有力量。在倒数的数字面前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有紧迫感—不需要考虑就去实施的紧迫。这样的紧迫对于思考太多而止步不前的人们是多么大的挑战啊!
也许你会问:“怎么能不思考呢?做事情之前怎么能不想想呢?”那么我想问:“在思考过后是促进这件事的进程了还是阻碍了前进的步伐?”我想大多数人会说是后者,然后更加确信思考的重要性,得出“幸亏……”的句式。事实真的如此吗?到底是思考起了作用还是感觉起了作用?咱们举一个例子:第一天“心”说想要第二天6:00起床去锻炼身体,这时有一个声音说:“6:00的气温是多少度,会不会太冷?今天晚上我还要加班到9点,明天起不来怎么办?……”在经过5秒的迟疑过后,很有可能就决定不去了。而天气太冷和加班导致起不来是真实发生的事儿吗?也不是,只不过是臆想出来的感觉而已,是大脑耍的花招,让我们充耳不闻心的声音,让我们在原地止步不前。
那么止步不前又有什么问题呢?如果是一切看起来还好即在舒适区里,安于现状就是温水煮青蛙;如果正处于四面楚歌之中就是生死存亡关头啊,怎么能不改变?
改变是个漫长的旅程,也是个探索的过程。探索中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可以体验更多和走得长远。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光知道了而没有实践来证明理论就不算是真的知道;而光实践却不总结为认知充其量叫没头脑地做事。两者是互相促进的螺旋上升过程,由此带来进步和丰富的体验。
由此又回到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我将到何处去?伴随着“我是谁”和“我从何而来”并称为人生哲学难题。同时也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那么多真实案例在践行5秒法则。他们没有给大脑耍花招的机会去做了许多关于勇气、突破自己的事情,看到了自己的变化和进步。看到这些积极的、充满活力的例子,我不禁开始相信人生来美好并追求美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智慧。这份智慧引领他的心有直觉,他知道什么是好的,不需要过多的说教,只不过在通往美好的道路上被懒惰诱惑去往了另一条岔路。这条岔路是条双向不限速车道,随时可以调转方向,只要奋力使出能量即可。
书中也有提到焦虑—大脑耍的花招将“我”与当下的体验分裂开了。让人忽略当下的感受而飘荡在臆想中,最可怕的是这些臆想发生的概率非常之低。也就是说我们经常为无须有的事情而错过了美好体验。此时,5秒法则又可以发挥效力了,立刻倒数,将臆想赶走。
整体说来,只要肯试,通过5秒法则改变自身的时刻随时可以到来。让我们一起见证奇迹,5,4,3,2,1,开始!
《5秒法则》读后感(八):有能力改变生活的人,只有你,而改变生活仅需5秒
有能力改变生活的人,只有你人生很多时候,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幸福全部押在另一个人身上时,得到的往往就是一个失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处理,他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你一个人身上,如果你要改变你现在的生活,能帮你实现梦想的人,只能是你,生命中最了解你的人,莫过于你自己。
在《5秒法则》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5秒法则在特定领域、生活领域中的运用规则,每一个人在发挥行动本能与阻止本能之间,会有5秒钟的窗口期,在这个时间段,你完全有能力改变“默认”的思维设置与习惯。同时,5秒法则也是一套非常实用的工具,可以帮你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权,获得更多的内在力量,当你将5秒法则运用自如时,你将会改变你目前的生活状态。
《5秒法则》的作者梅尔﹒罗宾斯 (Mel Robbins),她把“5秒法则”的经验分享了给他人,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白领,都能应用,让人惊喜的是:改变,变得如此简单,作者也因此登上了TED的演讲舞台,随即全球疯传“5秒法则”。另外,《5秒法则》的译者李佳蔚 ,是心理学科普编辑,专职译者。
对于应该做的事情,行动的最佳时机,永远是现在
在日常生活中,假如你想去做一件事情,但你又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于是就一直拖延着,结果是过了很久也没有准备好。
可是,你在等什么呢?
对于想做的事情,当下就是最好的时机。
作者在书中告诉读者,实现梦想的人和不去实现的人之间的差距就在5秒间,5秒法则能改变局面,它能5,4,3,2,1,让你不再被踌躇的思想控制,还能5,4,3,2,1,帮助你继续前进。
事实证明,等待不会有什么帮助,等待只会让事情变得更不理想,如果心中有梦想,就从现在开始行动。
打破犹豫不决的习惯,你将会获得行动的勇气
有的时候,对于一件事,明明心中是喜欢去做的,但由于习惯思维,往往又持怀疑态度。
对于这种现象,书中也给予明确的态度,那就是没有什么值得怀疑,如果有,那最值得怀疑的,就是你的局限性。
当自我怀疑占据你头脑时,这个时刻,5秒法则要瞬间登场,陪伴你迎接挑战,不断前进,而不是犹豫不决。在你打破犹豫不决的习惯时,你就获得了采取行动的勇气。
总之,《5秒法则》这本书,作者就是想读者,5秒法则是改变生活的最简单方法,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当你运用后,你会发现,决定改变的那5秒非常关键,并且,5秒法则会提升你的生活质量,让生活变成你喜欢的模样。
作者在书中将5秒法则讲述得过于理想,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时,或许不会一次就会成功,不过,这个方法的确不错,我给予《5秒法则》的评分是7分。
《5秒法则》读后感(九):治疗拖延症,你只需倒数5秒
《5秒法则》封面前两天,在小区散步,看到一位妈妈,对一个大约4岁左右的小女孩说道:来,宝贝,喝口水再去玩儿。小女孩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在那里奔来跑去。妈妈又催促了两次,依然没有什么效果。
这时,这位妈妈很严肃地说道:宝贝,喝水,我倒数3个数,你就必需把水喝了才能玩。
接着,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当妈妈喊出:“3、2、1”时,小女孩居然立即跑到妈妈身边,很听话地把水喝了。
这可真有趣,我问那位妈妈,为什么你倒数3个数,小孩就变得很听话了呢?是不是你和她之间有什么约定,或者如果你数了这3个数,她还不听话,就会受到惩罚?
这位妈妈笑了笑说道:没那么复杂,因为我倒数3个数的时候,小孩会觉得这是最后的通告。其实小孩也不知道,如果在我倒数3个数之后,还不听话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我自己也说不清楚,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
或许,是因为倒数3个数有仪式感吧!
的确是这样的,在读《5秒法则》这本书之前,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倒数几个数字,可以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驱使我们立即行动。是《5秒法则》这本书告诉我,当你想去做一件事情时,大脑里会有千万个想法,这些想法会阻止你付出行动。
所以,一旦决定去做一件事情,与其思前想后,倒不如赶紧倒数“5、4、3、2、1”,用这个方法开启一个行动仪式。
《5秒法则》这本书的作者梅尔˙罗宾斯是美国著名的TED演讲者,她本人曾经四面楚歌,在她的事业陷入困境时,祸不单行,她和她的丈夫之间,也出现了感情危机。各种各样糟糕的事情发生在她的身上,导致她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很差,内心满满的负能量。在消极的思想状态中,梅尔犯上了拖延症,连起床都要纠结很久,越是这样,她越觉得郁闷。
突然有一天,梅尔发现火箭发射时,总是要倒数5个数。梅尔想,何不试试这个办法,来治疗自己的拖延症呢?因为她太需要改变,太需要增强行动力了。在她尝试了几次后,发现这个方法特别好用。因此,她把这个方法称为“5秒法则”,通过运用这个法则,她成功地解决了起床难的问题。
她决定把自己应用“5秒法则”,克服拖延症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没想到,她因此而登上了TED的演讲舞台,社会各界很多人士,都表示通过运用“5秒法则”,可以提升行动力。所以,《5秒法则》这本书一出版,就在美国热销40万册,有26个国家购买了这本书的版权。
为什么“倒数5个数”会如此神奇,可以帮助我们根治拖延症,提升我们的行动力呢?《5秒法测》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之所以缺少行动力。是因为人都有惰性,碰到事情总有畏难情绪。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仪式,来激发我们立即行动的勇气。
我读完这本书以后,尝试用“5秒法则”——成功地帮助自己听到闹钟一响,就立即起床。以前,我虽然定了5:30起床的闹钟,但是我经常会找理由,比如:昨天干活太多,昨晚加班太晚……等等理由,安慰自己多睡10分钟,或者30分钟,有时甚至能赖床到7:30。
但是当我听到闹钟响时,立即给自己下命令:起床!然后倒数5个数,在我倒数5个数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脑子里想的都是“起床”,没有空间去想那些不起床的理由,所有“不起床”的理由,好像瞬间都被关到一个看不见的角落里去了。
现在,当我有惰性思维时,我就会“倒数5个数”,发起立即行动仪式。比如,当我想偷懒找个借口不去运动时,我会给自己下个命令,然后数“5、4、3、2、1”,数完之后,我肯定会立即去运动。
通过运用“5秒法则”,我的计划落实率由之前的30%提升到了95%,彻底改变了计划与行动不搭边的局面,我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我的生活质量也变好了。我发现,现在我不仅能处理更多的事务,还有更多的时间休息,陪伴家人。
原来,改变生活真的只需要5秒!
但,前提是:你得有行动的勇气!
如何建立勇气,就请翻开《5秒法则》这本书,让作者梅尔˙罗宾斯来告诉你吧。
《5秒法则》读后感(十):那些影响你一生的决策往往只花5秒
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更能提早地觉察到由于经济转型所带来的职业观念、就业模式以及用工形式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属于颠覆性的。抱着努力跟上时代步伐的想法,我计划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充电,多了解和掌握职场变化趋势,同时利用平台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悟,锻炼自己向多元化发展。认识到,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新时代,只有自己强大,拥有多种技能,才能立足职场,有一个好的发展愿景。
顾虑重重
应该说,想法很美丽,时不时在心里念叨一下。但是,从有想法开始至少也有2-3年的时间了。想来也是惭愧。非常顾虑自己的写作水平不高,害怕写不好,读者不喜欢;又顾虑工作忙,没有时间,自己不能坚持。总之,给自己找了一大堆的借口,就是不能“开始”,同时又给自己找了一大推的困难,堵住了后路。
拥抱变化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就像按下了暂停键,一下子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模式和工作节奏。百无聊赖中,突发奇想,1,2,3,4,5,干脆,注册平台账号,开始写吧。于是,计划了好久的事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实现了,自己做起了创作者。就在前不久,我还写了一篇关于创作心得的文章,感慨了一下写作带给我的意外收获,比如带动自我认知、知识渴求以及创作能力的提升。正如马洛所说:“当你想着你有能力推动自己的时候,事情就变得简单得难以置信和令人敬畏。“
决策秘密
这种多元化拓展,使我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我们每天都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决定,但是因为害怕失败而犹豫不决,因为思虑过多而下不了决心,因为懒惰而失去了行动力,最后都犯了“恐惧症“。其实,如果你心中有了目标,莫不如冲动一把,快速行动一回---这样你就能在身陷思维陷阱之前摆脱你的借口。真的,改变的秘密一直在我们眼前----那就是5秒决策。
勇气力量
正是这5秒钟的勇气改变了我,让我从忧虑,过度思考和恐惧的想法中脱离出来,使一切变得不同。这5秒的决策,被叫做5秒法则。我特别想告诉你的是:有谁会彻底改变你的生活,只有你自己。就拿本人的创作来说,从5月份在平台注册到今天,我已经发表了近160多篇短文,从最初的无从下手,没有题目就写不出来,到现在一个想法就是一篇短文的信手拈来,收获的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快乐和自信。勇气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你可以随时的利用它。
立刻行动
马丁.路德.金曾说过“对于应该做的事情,行动的最佳时机永远是现在。“没错,你的一切借口和理由都不明智。改变,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合适时机“,只要你行动起来,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力量。拖延,让我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机会。而且关键是----如果你行动了,你就不会后悔,但如果你没有行动,真的不知道会错过什么。
《5秒法则》
美国作家梅尔.罗宾斯在《5秒法则》这本书说,耐克品牌的经典口号“只管去做(Just Do It)”。“只管去做”是一个概念---它告诉你什么是你该做的;而5秒法则是一套工具----它告诉你如何让自己去做。每当你对目标或承诺有了行动的本能,或者觉得自己对该做的事情感到迟疑,你就可以使用5秒法则。为什么一个5秒法则能在生活中有如此高的普适性?实际上,5秒法则只在一个地方产生作用---就是你身上。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有想法有目标,就不要拖延,用最简单粗暴的5秒法则做出决策,然后行动,改变。人生就是这样,你有勇气开始,就有勇气成功。
我是@堂堂说,资深HR,专注职场经验分享及职场类书籍评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