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依旧》是一部由伊利亚·苏雷曼执导,Saleh Bakri / 伊利亚·苏雷曼 / Ali Suliman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光依旧》观后感(一):导演与作家
一位导演不可谈自己。
有时,也可以谈,像费里尼的《阿玛柯德》。
但要虚构。
作家无时不在谈自己。
即便虚构。
为何?
影像的真实,自视觉。
观察者必要客观。
文字的真实,源内心。
叙述者只能是为作者替身。
角色扮演。
福楼拜是错的,当他要从作品中删去自我。
因为作者无时不在书里。
同时,他也是对的,当他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
影像扮演现实,需要变形。
一种低劣之术。
要么虚构,要么拍成记录。
无它。
《时光依旧》观后感(二):平民眼中的巴以政治讽刺画
苏雷曼的风格,在现代导演里实在是罕见,扔到哪个地方都让人想笑,又笑得很冷。 一个很会说冷笑话的导演,必然有个与众不同的经历。
《遗留时光》是他的自传体,作为一个在以色列长大的巴勒斯坦人,他眼中的普通生活、军事冲突,自然与外人和媒体大不相同。 自嘲是苏雷曼最大的利器,影片就像一本会动的相册,一页页的徐徐翻看,眼前是会动的讽刺画。
第一次接触苏雷曼,是在前年的那本合辑《每个人的电影》,导演用了不少特写,冷漠的表情,毫无情绪的举动,仿佛从早期默片里走出的人物。苏雷曼就像是个以色列的基顿,用滑稽而悲凉的方式对抗强大的敌人,一个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无法打开的结。
从小到大,没有情节,都是生活中的琐碎画面。唯一贯穿的,是隐隐的母爱。很多画面非常妙,也只有生活在那儿的人能发掘出其中的黑色幽默。 影片也可以叫真人版的《我在以色列长大》吧。
记得一个很冷的镜头,我们在电视新闻里肯定看不到: 常见的巴以冲突,以色列大兵和巴勒斯坦青年对峙,一边是石块,一边是步枪。这会儿走来一推婴儿床的妇女,司空见惯的走过来,两边的对打立马停下里,中场休息。就看着妇女一步步穿过画面,摄影机也就一直放在阳台上不动,等走远了,双方继续开打...
这就是真实的巴以生活吗? 我们不知道,去过的记者也看不全,只有苏雷曼的记忆里残存着细节。
Luc,2009年5月于戛纳
《时光依旧》观后感(三):无解的命运
苏雷曼将自己亲自饰演儿子的任务放在了影片后半段,也就是儿子长大后的日子。他的出镜依旧是局外人观察家的视角,一言不发,目光呆滞,注视着眼前荒诞又现实的一切。他为什么一言不发?从小到大看到的都是巴以冲突和民族压迫,在学校里因为说美国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而被老师训斥,被要求对政治立场保持缄默,作为生活在以色列控制区域内的百姓,慢慢经历和目睹自己的文化被“修正”,被奴役,不断发生在眼前的暴力冲突,在家又要被父亲“反动”的思想和言行影响。影片第一部分正是展现了父亲年轻时对以色列的反抗,甚至差点被枪决。第二段则是父亲放弃强硬抵抗回归家庭,但私下帮助巴勒斯坦抵抗组织走私军火,整个占领区慢慢被去巴勒斯坦化,儿子受父亲影响称为学校里的“坏学生”,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新闻里充斥着巴以新闻,邻居的老头总是试图泼汽油自焚,嘴里不断念叨一无所有,生活没有意义之类绝望的话语。学校里的合唱团唱着歌送祖国(以色列)的红歌。大半夜走私军火的父亲在妻儿面前被警察带走,这就是儿子的童年往事,恐怖压抑。但苏雷曼用他独特的影像风格如固定镜头、静默的表演、荒诞讽刺的台词和剪辑方式让这里面散发出苦涩的幽默感。儿子青年时代的段落篇幅较短,重要的是他被驱逐出境了。而到了最后的中年阶段,结束了漂泊生活的儿子回到了家乡,此刻中年的他由苏雷曼扮演,一言不发,注视着这个依旧混乱的应许之地,就像片名一样,时光依旧,这一篇章也是喜剧元素最多的。比如在他的注视下,以色列军队与一群巴勒斯坦青年对峙,其间走过一位女士,以军要求女人滚回家,而女人则表示你们才应该滚回家。这个简短对话将两个民族的矛盾无解性清晰的表达了出来,谁都有理,谁都强硬,谁都是这里的子民,只是以色列强大的作战能力和军事能力让他们很快就成为了掌握话语权的一方。另一个讽刺的段落是当一个巴勒斯坦年亲人出门倒垃圾时,门口的坦克用炮管对准男人,随着男人的移动而移动,仿佛时刻准备用炮弹轰掉男人.......而男人似乎早已习以为常,置之不理,甚至打起来电话,这个讽刺又搞笑的画面极具想象力,让人拍案叫绝。关于坦克在城市街道上游走的荒诞恐怖画面在之后的《必是天堂》里再次出现,只不过这次出现在了法国........
《时光依旧》观后感(四):冲突激烈进行 生活琐碎如常
这是一部我很难把握的影片,影片拍得很主流,一点也不晦涩,甚至相当的好玩。《时光依旧》是我看的第一部巴勒斯坦的影片,也是第一次看到从巴方的角度来审视巴以关系的电影。这是导演伊利亚·苏雷曼半自传影片,也是他的三部曲最后一部。本想将前两部看完之后,再写影评。但等了很久,也未找到《消失文明编年史》和《神圣的介入》这两部,只好先说说对于《时光依旧》这一部电影的感觉。
要了解这部影片,恐怕还得先了解影片中拿撒勒这个小城,这也是看电影时让我困惑的地方。拿撒勒是基督耶稣出生之地,恐怕大家都知道。同时它也是以色列境内最大的阿拉伯人为主的城市,四万五千人口中,阿裔就占据了九成以上,恐怕知道的人都少了。而在这些阿拉伯裔居民中,除了六成以上是信仰伊斯兰教外,还有近四成为基督徒。而这部《时光依旧》写的就是这群阿裔基督徒的故事,导演本人及其家人皆是信仰基督教的阿拉伯人。
当然,以上这些资料都是我看完电影后,网上查询才得知的,看电影时却有些稀里糊涂。巴以之间的冲突,一直都是新闻的热点,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仇怨,也非一日一年的事了。在我的记忆之中,巴以冲突的双方,应是两个宗教之间的冲突,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在这部影片中,与之冲突的却是基督徒。当然,之前我也知道,在中东有大量的基督徒,如黎巴嫩的马龙教派,就是基督教中的一大教派。即使是在耶路撒冷,也有不少的基督徒。但这些耶稣故乡的基督徒,却与以色列军队有着如此大的矛盾,倒还真是头次听说。看来我的知识结构欠缺甚多。
影片通过一个孩子埃利亚(也就是导演)之眼,重新审视着以色列建国以来的那段历史。这段历史涵盖了埃利亚父母与他自己整整两代人,从他父亲青春热血,持枪抵抗,到埃利亚的满头白发,倦鸟知归,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历史就在他们两代人的发际掠过,族群之间的爱恨情仇也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重重的印痕。他的父亲至死也没能平息痛失家园的仇恨,时时怀念着他以前看似平静的生活。他也将这种仇恨传给了他的儿子,埃利亚在学校时就有着反叛的精神,成人后他被驱逐出境。贯穿整部电影也是整个巴以历史的,就是埃利亚的母亲,岁月将她从窈窕淑女变成了臃肿老妇,她在拿撒勒度过了她的一生。仇恨在父子之间延续着,而生活却在女人那里琐碎着,时光依旧,生活似乎有了改变,似乎又一切未变。
埃利亚的父亲应该是个激烈的反抗者,也是一个坚决的行动者。他拿起过武器,也差点被枪决;他偷运军火被逮捕,怀着郁闷与仇视死去。不过他的行动却无助改变拿撒勒城中阿拉伯人的命运,拿撒勒仍然一如既往地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其实从影片开始,也就是以色列建国之前,这就是一个并不传统还很西化的城市。它虽是基督出生地,但并未有浓厚的宗教情绪,相反生活味却很强。埃利亚对于这种状况,也继承了父亲的不满,但他除了说句违禁话烧个以色列旗之外,似乎更多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他静静地看着一切,就像一个历史的记录者,这一点与他父亲迥然不同。在电影中,他几乎没有对话也无旁白,这一点很有趣。他只是用童稚纯真或者饱经沧桑的眼睛,看着他家庭的生活,看着拿撒勒的生活。最后,埃利亚与自己的伙伴,坐在咖啡馆前,看着世事,喝着咖啡。而这,正是他父亲以前与朋友聚会的地方。
当然,最平静的应该是埃利亚的妈妈。她的一生并不平静,但她却以平静对待之。她经历了一切,苦难与悲伤一直围绕着她,她也有着亲人的分离,家园的失去。丈夫与儿子,也给她带来无尽的麻烦。她只是将痛苦放在心里,而将生活置于一切之上,为丈夫为儿子为这个家,提供着爱与平静的支撑。谁能说她的选择不对?这恐怕也是大多数拿撒勒居民的选择。生活总得继续,除了历史的宏大叙事,更多的却是鸡毛蒜皮式的琐事。有人去架构历史的框架,更多的人则填充着生活杂事。在她心中,也是在普罗大众的心中,儿女情长似乎总是重过家国之痛。其实,这就是历史,而我们却陶醉于宏大叙事中出不来。不过,谁又能明白她心中的爱憎呢?在影片结尾时,她平静地坐在阳台上,看着这座城,这座古老的城,有教堂,也有民宅,她在这里经历着历史,她在这里度过了一生。眼前以色列国庆的焰火灿烂地开放,她则手拿着丈夫的照片,将脸别在了一边。这就是态度。
影片拍得相当的有趣,随处可见的幽默,却又含着淡淡的忧伤。那个有着各种歪理总是想自焚的邻居,还有在坦克大炮下打电话的青年,都构成了极具喜剧效果的场景。而激烈冲突的人群中,走过一个平静地推着婴儿车的妇女,也形成一种反讽。剧中的台词,也是冷静中透着幽默。电影没有更多的情节,但有着一幕幕的场景,有着难以言说的忧伤,也有着苦中作乐,在琐碎之中追忆着逝水年华。